《古诗词三首》教学方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教学目标】
1.会写“鹊、蝉”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西沙月?夜行黄沙道中》。
3.理解诗意,发挥想象,能够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4.对比、体会《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的不同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意,发挥想象,能够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对比、体会《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的不同情感。
【教学难点】
对比、体会《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的不同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辛弃疾是著名的豪放派词人,提起辛弃疾,(出示图片)总是能想起“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概,然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其田园风格的作品之一,(出示图片)短短几十字,却营造出一个清新可人的夏夜无眠的意境,我们一起随文入境,进入这个夏夜吧!
设计意图:通过豪放派词风对比引出课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夯实基础
1.情境诵读
播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情境课文(诵读版),学生先听读,随后正音、齐读。
2.诵读正音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2)指名朗读。
①相机正音:见(xiàn)
②链接旧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风吹草低见牛羊”,引导学生理解“见”。
(3)指导读岀节奏感。重点指导: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相机理解句意: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3.解读诗题
板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1)借助注释知道“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2)引导学生提取时间、地点信息:夜、黄沙道中。借助注释理解“黄沙道中”。
(3)学生齐读词题。
4.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在今山东济南)人。他力主抗金,后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屡遭排挤,最后退隐闲居。辛弃疾兼善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三、问题探究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结合注释,了解词意。
2.探究方法
(1)自主学习:结合注释,试着读懂每句的意思。
(2)指名说词的大意。理解:别枝、茅店、社林。
3.成果展示
理解:别枝、茅店、社林。
(1)结合图片理解“别枝”。
(2)结合注释理解“茅店、社林”。
注释:
[别枝]横斜的树枝。
[茅店]用茅草盖的旅舍。
[社林]社庙丛林。社,社庙,土地庙。
[见]同“现”。
诗词大意:
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中,传来声声蝉鸣。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声。
天空中星星时隐时现,山前落下稀疏的雨点。过去在土地庙树林旁边的茅店,拐了个弯就忽然出现在眼前。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想象画面,体会作者情感。
2.探究方法
(1)读上阕,想象画面:在画面中诗人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
(2)读下阕,体会情感。
①同桌讨论: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天气突变,诗人想找过去熟悉的茅店避雨,此刻为何找不到了呢?
②感受心情:这时,拐个弯,茅店突然出现,诗人是怎样的心情?
3.成果展示
(1)读上阕,想象画面:在画面中诗人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
①看到:明月别枝惊鹊。
理解“惊鹊”,感受以动衬静: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惊飞,可见夜间的黄沙道分外
幽静。
②听到:蝉鸣、蛙声一片、说丰年。
想象说话:你仿佛听到谁在谈论丰收,又会说些什么?
③闻到:稻花香。
④指导朗读,读岀乡村月夜的美。
板书:上阙月夜景美
说丰年
喜悦
陶醉
(2)读下阕,体会情感。
①同桌讨论: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天气突变,诗人想找过去熟悉的茅店避雨,此刻为何找不到了呢?
交流反馈:联系上阕可知诗人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
②感受心情:这时,拐个弯,茅店突然出现,诗人是怎样的心情?
抓“忽见”感受惊喜。
链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感受惊喜。
③指导朗读,读出喜悦之情。
板书:下阙雨山前茅店忽见
惊喜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画面、链接旧知,感受作者惊喜的心情。
(三)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对比阅读,体会情感。
2.探究方法
1.思考:《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宿建德江》都写了月夜景色,表达的情感一样吗?
2.讨论:同桌合作,结合诗句说说理由。
3.成果展示
(1)思考:《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宿建德江》都写了月夜景色,两首诗表达的情感一样吗?
交流反馈:两者情感不一样,孟浩然是忧愁的,而辛弃疾是喜悦的。
(1)抓“愁”,引导学生再次感受游子思乡的愁绪。
围绕一个“愁”字,抒发了诗人的羁旅愁思。
(2)抓“丰年”“路转溪桥忽见”,引导学生再次感受丰收的喜悦以及由找不到茅店到一转弯茅店突然出现的柳暗花明般的喜悦。
(3)对比朗读:男生读《宿建德江》,女生读《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4)背诵并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指导书写:“鹊”字左右等宽,“蝉”字左边的“虫”和右边的“单”做好穿插,并注意第五笔是提,不是横。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阅读,通过抓住具体的诗句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感受两位诗人内心的不同情感。
四、课堂小结
学完这首词,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同时也深刻体会了词人夜行黄沙道时内心的轻松愉悦,让我们一起来结合画面背诵这首诗吧!
五、拓展延伸
过渡:辛弃疾是南宋抗金将领,有人说,“不读辛弃疾,就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男子汉”,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他豪放词风的作品吧!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大意: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里回到响彻号角声的军营。把牛肉分给将士们烤肉,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般,震耳离弦。(我)一心想完成替君主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只可惜(现在)已成了白发人!
六、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
1.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课后查阅资料,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开展以辛弃疾为主题的班级报告会。
【板书设计】
古诗词三首
月夜景美
喜悦
上阙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
说丰年
陶醉
下阙
雨山前
惊喜
茅店忽见《古诗词三首》教学方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发挥想象,能够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3.感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动静变化。
【教学重点】
1.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发挥想象,能够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2.感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动静变化。
【教学难点】
感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动静变化。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自古诗画不分家,一幅画作往往配有诗作。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游戏:看图猜诗句,请你来给画配诗吧!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贾岛《寻隐者不遇》)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出示本诗插图,走进《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来揭晓吧!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猜诗句的游戏既引出了本课课题,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夯实基础
1.情境诵读
播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情境课文(诵读版),学生先听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
2.理解诗题,读通诗句
板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解诗题。
(1)引导学生抓
“六月二十七日”,知道写诗的时间;抓“望湖楼”知道诗中描述的地点。“醉书”是事件。
(2)引导学生借助注释了解“望湖楼”。
诗题:六月二十七日登上望湖楼饮醉时写下的作品。
3.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在诗、词、文、书、画等各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取得了独到的成就,在宋代及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三、问题探究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了解诗歌大意。
2.探究方法
(1)自由读,把古诗读正确。
(2)指名学生借助注释和教师补充,说出诗歌的大意。
3.成果展示
诗歌大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便像洒落的珠子一样纷纷跳进船舱。突然,狂风席卷大地,湖面上顿时雨散云飞。凭栏而望,只见湖面水天映照,碧波如镜。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想象画面,感受诗中的动静变化。
2.探究方法
(1)说说每行诗分别写了怎样的画面,概括出来,并讨论云、雨、风、水在这四幅画面中分别有什么特点。
(2)结合这四幅画面感受诗中的动静变化。
3.成果展示
(1)有人说,这首诗每一行诗句都是一幅画。说说每一行诗分别写了怎样的画面,概括出来,并讨论云、雨、风、水在这四幅画面中分别有什么特点。
交流反馈,教师可以适时提示意思: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讨论:小组合作,结合诗句讨论理由。
指名交流。抓“翻墨”体会乌云的浓,抓“跳珠”“乱”体会雨的急、大,抓“忽”体会风的快,抓“水如天”体会湖水的静。
板书:黑云翻墨图白雨跳珠图
狂风散云图
雨后西湖图
(2)结合这四幅画面感受诗中的动静变化。
抓关键词感受动静变化,由“翻墨”“跳珠”“乱入”“忽吹散”可知前三幅图是动态美;由“水如天”知第四幅图是静态美。动静之间,西湖骤雨图仿佛出现在眼前,令人心醉。
板书:动静之间,令人心醉。
(3)指导朗读:通过语速变化读出阵雨来势之急、动静变化之快。
前三句:用比较轻快的节奏,读出阵雨来势之急、狂风之快。
最后一句:语速可放缓,读出雨后湖面的水平如镜。
(4)背诵诗句:此情此景怎能让人不心醉!背诵诗句,把画面留在心间。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画面感受雷阵雨的变化之快,使得朗读更有意境。
四、课堂小结
小结:诗人先在船上,后在楼头,通过捕捉急剧变化的景物,描写了西湖骤雨的景象,读来令人身临其境。
五、拓展延伸
过渡:我们领略了苏轼笔下的西湖骤雨,他还有一首描写西湖的名篇,由此西湖又得了“西子湖”之名,你们知道是哪首诗吗?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湖:即杭州西湖。
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正。
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相宜:显得十分美丽。
诗文大意: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教学参考: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苏轼的一生是坎坷的,但是他却乐观、豁达。课后查阅能够表现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的诗词,进行鉴赏,与同学分享。
【板书设计】
古诗词三首
黑云翻墨图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白雨跳珠图动静之间
狂风散云图
令人心醉
雨后西湖图《古诗词三首》教学方案
《宿建德江》
【教学目标】
1.会写“德”字,读准字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宿建德江》。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发挥想象,能够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4.体会《宿建德江》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发挥想象,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2.体会《宿建德江》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宿建德江》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苏轼评王维作品:“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宿建德江》也是“诗中有画”的名篇,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孟浩然进入这幅秋江暮色图吧!
设计意图:通过诗中有画引出《宿建德江》,点出了诗歌特点。
二、夯实基础
1.情境诵读
播放《宿建德江》情境课文(诵读版),学生先听读,随后正音、齐读。
2.诵读正音
(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诗。
正音:渚zhǔ
(3)指导读出节奏。
3.解读诗题
(1)板书: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指导书写:德。提醒右边中间不能写成“四”,“心”字上面一横不能丢。
(2)引导学生抓“建德江”,知道诗中描述的地点。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3)解释“宿”是“留宿”的意思;“宿建德江”即夜晚留宿在建德江边。
4.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孟襄阳”。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孟浩然的一生中交织着复杂的出仕与归隐的矛盾,早年他热心功名,然而科举失利,饱受打击,终因没有得力的引荐,不得不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人生的大多数时间。传说唐玄宗诏咏其诗,孟浩然吟出“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之语,惹玄宗恼怒。
三、问题探究
过渡:诗人夜宿建德江边,会看到什么景象呢?又会有何感想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了解诗歌大意。
2.探究方法
(1)自由读《宿建德江》,把古诗读正确。
(2)指名学生借助注释和教师补充,说出诗歌的大意。
3.成果展示
泊:停泊
渚:水中小块陆地。《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客:诗人漫游吴越,远离家乡,把自己当作了异乡的客人。
旷:空旷。
诗歌大意: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抓住意象,想象画面。
2.探究方法
(1)想象画面:读第三、四句,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联系全诗,概括诗人看到的景象。
(3)理解古诗词中“月”的意象。
3.成果展示
(1)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着第三、四句,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和人很亲近。
(2)联系全诗,概括诗人看到的景象。
抓住重点意象,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概括。
板书:
烟弥沙洲
日暮黄昏
旷野辽阔
江清月明
这画面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预设:空旷、孤寂
(3)理解古诗词中“月”的意象。
补充诗句:“举头望明月”“明月何时照我还”,了解“月”在古诗词中常寄托游子对故乡的思念。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学过的诗句,对比、归纳、总结出“月”的意象。
(三)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品读诗歌,感受诗人愁绪之深。
2.探究方法
(1)诗人置身于此情此景,是什么样的感受?圈画出关键词。
(2)借助资料,思考作者为何此时会涌起“新愁”。
3.成果展示
(1)诗人置身于此情此景,是什么样的感受?圈画出关键词。
引导学生感受愁绪:诗人置身于此情此景,是什么样的感受?
圈画关键字:愁。
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诗句感受“愁”:人在旅途,漂泊不定,许多诗人都留下满怀惆怅和绵绵愁绪的诗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
(2)借助资料,思考作者为何此时会涌起“新愁”。
背景资料:诗人在长安应试失败之后,感觉自己怀才不遇,于是开始了漫游的生活。写《宿建德江》这首诗时,孟浩然离开家乡到洛阳,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
指名说作者为何此时心里会涌起“新愁”。
预设:远离故乡、仕途失利。
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正因为诗人心中愁苦,所以他所看到的景象是空旷、孤寂的。
教师可补充: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的旅舟停泊在烟雾蒙蒙的沙洲边,眼见日落黄昏,一股新的旅愁油然而生。后两句是借景抒情,在诗人的眼里,原野空旷辽阔,远方的天空好像低压在树木之上,使心情更觉压抑,只有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明月似乎主动与人亲近,带来些许安慰。
板书:愁
3.指导朗读:通过放慢语速、强调“愁”字等方式读出愁绪。
4.借助插图背诵诗句。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旅途漂泊的诗句,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知人论世联系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内心的愁绪。
四、课堂小结
小结:《宿建德江》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诗人通过写暮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抒发了自己的羁旅愁思。
五、拓展延伸
过渡:古往今来,月亮寄托了人们太多的情思。《望月怀远》更是望月怀思中的名篇,历来被人们所传诵,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吧!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诗文大意: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你我相隔天涯却共赏月亮。
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明确:“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千古名句,请同学们积累背诵下来。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宿建德江》。
2.画一画:展开想象,按自己的理解,为诗歌《宿建德江》配画。
【板书设计】
古诗词三首
烟弥沙洲
(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日暮黄昏
愁
旷野辽阔
江清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