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北师大版 Lesson 6 Tom Sawyer
年级
九年级
设计者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在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成为新时期课程的目标,其中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能力是关键。阅读是一种凭借思维来理解信息符号的心理过程,阅读的实质是思维,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进行思维培养不仅必要而且可行。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始终关注语言、内容和思维三者的统一。有了学思结合的生态课堂,学生的思辨能力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最终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遵循英语学习活动观,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活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是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发展的基础。活动引导学生将外化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认知(王蔷,2016)。王蔷教授等提出了英语学习活动观,即以主题意义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整合性地学习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构建结构化知识,运用听说读写看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意图和情感态度,发展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学会学习,实现学科育人。因此,英语课程遵循以下原则:突出语言、文化与思维的关联;体现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思维发展由低到高,层层推进,围绕主题意义探究,凸显建构与生成,重视内化与迁移创新;联系现实社会和学生实际生活,丰富认识,拓宽视野,立足正确的价值观培养。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文本解读:
(What)本节课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英语教材九年级Unit2 Books Lesson 6 Tom Sawyer。
本课语篇节选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经典文学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选篇内容为故事主人公Tom在一个阳光明媚的、适于玩耍或游泳的星期六被迫为Aunt Polly粉刷篱笆,正当他看着长长的篱笆发愁的时候,本拿着一个汁满香甜的苹果来到他身旁。Tom利用欲擒故纵的方法,成功诱使Ben不惜牺牲手中的苹果,替自己刷篱笆的故事。
随着事情的发展,Tom的心情由无奈、难过到心中窃喜,到满足、开心;而Ben的情绪由愉快到感兴趣,到着急,到最后的满足、兴奋、感到荣耀。这样,Tom的诡计使得最后两个人都满足了心愿。
(Why)通过展现Tom利用欲擒故纵的方法,成功诱使Ben替自己刷篱笆的故事,突出反映了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引发读者对孩子的行为的思考和认识,使读者能够批判的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同时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How)本文是个小故事,语言简练活泼,主要以两个男孩的对话为主,非常口语化。主线讲了Tom利用欲擒故纵的方法诱使Ben替自己刷篱笆的故事;暗线则反映了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引发我们对孩子的行为的理解和认识。
语篇的第1段是故事发生的背景,Tom刷篱笆的无奈。第2-17段为故事发展的主体,描述了Tom如何一步一步地诱使Ben上钩,甘心情愿地替他干活,不惜牺牲手中的苹果。最后一段为故事的结尾,Tom假装不情愿地将刷子交给Ben,而Ben迫不及待地接过刷子开始刷篱笆。故事虽然不长,但是透过作者活灵活现的描述,两个性格迥然不同的男孩的形象跃然纸上。
作者使用丰富的动词短语、动副词搭配(人物的动作)和对话(人物的语言)等描写Tom和Ben的行为及心理,展现了Tom利用欲擒故纵的方法,成功诱使Ben不惜牺牲手中的苹果,替自己刷篱笆的过程,突出这两个人物的特点, Tom所说的每一句话的字面意义和它真实含义几乎都不同,Tom做的每个动作几乎都用特别的用意,需在语境中推测、体会真正理解,才能明白Tom的用意,文章字里行间隐含着人物情感的变化。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借班上课。授课对象是密云山区普通学校巨各庄中学初三(4)班的学生,他们学习态度端正,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进行语言实践,能够利用简单的阅读技巧获取文本表层信息,能够理解和整合知识,但是多数学生在逻辑推理和分析论证观点,以及批判评价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引领和指导。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了解了The Adventure of Tom Sawyer的作者是马克吐温,知道一点点有关Tom的基本情况,但是学生对Tom的典型特点了解不足。
三、教学目标
本节课结束后,学生能够:
1. 获取Tom诱使Ben帮助他刷篱笆的故事的基本信息。
2. 梳理、分析Tom和Ben的语言和行为,判断Tom的真正意图以及Tom 和Ben情感变化,形成结构化知识。
3.运用本课所学语言,描述Tom怎么诱使Ben帮助他刷篱笆的故事。
4. 推理、论证Tom成功使Ben刷篱笆的原因,评价Tom的行为,发表观点。(了解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批判性的对待自己周边的人或事物。)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获取Tom诱使Ben帮助他刷篱笆的故事的基本信息;分析、判断Tom的真正意图以及Tom 和Ben情感变化的情况,形成结构化知识;描述Tom诱使Ben帮助他刷篱笆的故事;
教学难点: 推理、论证Tom成功使Ben刷篱笆的原因,评价Tom的行为,发表观点。
四、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活动形式与步骤
活动意图
活动层次
学习效果评价
时间
目标1. 获取Tom诱使Ben帮助他刷篱笆的故事的基本信息。
1. Teacher presents picture and asks a few questions about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Ss talk about the things they know about it.
2. Teacher presents another picture about painting fence and asks Ss to tell , “What is it about? What might the story talk about?” Ss share their thoughts.
3. T asks Ss what they want to know about the story. Ss share their ideas and T collects their ideas.
1.利用图片引出本课主题。
2.利用图片进一步聚焦主题,给学生直观感觉,预测本课内容,铺垫语言。
3.让学生提出期待了解的问题,激活学生与文本之间知识与经验的信息差,明确本课要解决的问题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猜测能力和想象力。
1,2,3.学习理解之感知与注意
通过提问及观察学生回答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已知和未知。
1 min
2 min
2 min
4. Ss read the story and find out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story, including people, time, place, cause, result. Then share the ideas.
4.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获取Tom Sawyer这个故事的基本信息,体现学习的自主性。
4.学习理解之概括与梳理
通过提问及观察学生答题表现,了解其获取Tom Sawyer这个故事的基本信息。
5min
目标2. 分析Tom和Ben的语言和行为,判断Tom的真正意图以及Tom 和Ben情感变化的情况,梳理概括形成结构化知识。
5. Ss find the information about what happened? (first, then, finally).
6. Ss find out the change of Tom and Ben’s feelings.
5,6.引导学生获取、梳理关于故事情节
6. 梳理、概括、整合Tom 和Ben情感变化的情况,建构结构化知识。体现学生课堂学习的自主性和主体性,促进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的发展。
5.学习理解之概括与梳理
6.学习理解之概括与梳理
从学生完成的思维导图,了解其对故事情节的把握,根据所形成的Tom 和Ben情感变化的情况结构化知识。
5m
14min
目标3运用本课所学语言,描述Tom怎么诱使Ben帮助他刷篱笆的故事。
7. Ss describe the story individually,
in small groups,in class.
7.学生自己描述、组内描述、.班级分享 Tom使Ben刷篱笆的故事,交换信息,内化语言。
7.应用实践之描述与阐释
通过小组和班级展示描述Tom和Ben情感变化的情况,把握学生对语言和信息的内化情况。
10 min
目标4. 推理、论证Tom成功使Ben刷篱笆的原因,评价Tom的行为,发表观点。(了解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批判性的对待自己周边的人或事物。)
8. Ss analyze the information to find out why Tom could make Ben do the work for him. And discuss a few other questions. Then share the ideas in class.
8引导学生推判Tom成功使Ben刷篱笆的原因,促进学生逻辑性和批判性思维发展。
8.迁移创新之推理与论证,批判与评价
通过讨论,把握学生获取Tom成功使Ben刷篱笆的原因,及对Tom的看法。
6min
Homework:
Tell the story to your friends or sisters/brothers.
Read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巩固所学,拓展主题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