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31 16:48: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古时代的亚洲教学设计
【课标内容】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的多元面貌。课标分析:本课内容是新课标增加的内容,要求学生“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的多元面貌”,而这种不同文明的“多元面貌”主要通过“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来表现。从这个意义上,本单元的教学立意可以确定为“多元的区域文明”。
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认识不同区域文明的特色与成果,教学难点在于知识点多而细碎,不易整合。教学策略在于依据教学重点难点,点明不同区域文明历史发展线索,突出不同区域文明的特点及其由来,认识到不同的区域文明的差异(但不能忽略其共性)是特定地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历史)的产物。同时,要注意的是,不仅要考虑不同区域间的横向联系,还要考虑如何沟通不同区域文明古代中古近代的纵向联系。
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 2单元第 4课。本课共 3目,分别是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南亚和东亚的国家。从课文的目来看,课文比较侧重于西亚,但实际上奥斯曼帝国的兴起这一目也只有 2个自然段。实际上,本课可以分为三大块,分别是西亚的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南亚的印度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东亚的日本和朝鲜王国。
【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奥斯曼土耳其、中国、日本等地区的文献记载与考古成果,进一步习得获取信息实证相关历史的意识与能力(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并能结合历史地图认识亚洲地区文明古国的特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感受其多元面貌,并以积极开放的心态看待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家国情怀)。
讲述:大家小时候可能都听过这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阿拉丁和神灯》,很显然,这个阿拉丁是哪里的人?(预设:阿拉伯人)大家以为他是阿拉伯人,不过如果大家看《一千零一夜》原著就会发现,在原著中,阿拉丁并不是阿拉伯人,而是中国人。《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故事集,为什么中国人会成为一个阿拉伯故事里的主角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 4课《中古时代的亚洲》。
教学新课:
一、第一框题:西亚伊斯兰文化圈
1.阿拉伯帝国有关阿拉伯帝国的历史,大家初中有学过。这里简单回顾一下。时间线索,了解阿拉伯帝国兴起,通过让学生自主预习课本,让学生回答。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在他利用伊斯兰教的力量统一了阿拉言伯半岛后,他的继承者大规模向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到 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大家看这幅地图,看从中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
出示教材《阿拉伯帝国势力范围》
预设:阿拉伯人商业活动范围广泛,亚非欧三洲;阿拉伯商人活动区域位于亚欧丝绸之路的中心位置;讲述:与贸易相伴随的必然是文化的传播。(贸易、战争是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在阿拉伯帝国建立和兴起的过程中,阿拉伯人将其发挥到极致。)阿拉伯商人沟通亚欧贸易的同时既意味着他们同时吸收来自亚欧大陆的文化,还意味着他们会传播这些文化。于是来自中国的阿拉丁成为阿拉伯故事的主角,来自印度的数字摇身一变成为阿拉伯数字。现在阿拉伯人大量吸收来自邻近文明的成果,可以想象这一时期阿拉伯人在文化上的繁荣。
2.奥斯曼帝国讲述:阿拉伯帝国曾经盛极一时,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但是帝国最终亡于蒙古人的铁蹄。与此同时,同样来自蒙古高原的突厥人逐渐兴起,他们的首领叫奥斯曼,人们称他所创建的帝国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突厥和土耳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只是音译的不同而已。武力扩张使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盛极一时,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由于接受了伊斯兰教,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阿拉伯帝国一样都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帝国的首领同时也是最高宗教领袖,不同的是前者叫苏丹,后者叫哈里发。
二、第二框题:南亚印度教文化圈
1.笈多帝国讲述:西亚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阿拉伯帝国都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南亚的笈多帝国等则深受印度教影响。印度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教,大家初中学过古代印度的历史,应该还记得婆罗门教也就是印度教将人分成 4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另外还有被称为不可接触者的贱民。正是在笈多帝国统治阶级支持下,印度教战胜了佛教等其它宗教,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2.德里苏丹国笈多帝国是中世纪印度的黄金时代,也是印度种姓制度发展巩固的时代,种姓制度对南亚地区影响极为深远,以致于当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之后,原本宣扬信徒平等的伊斯兰教居然在印度出现了种姓制度。
三、第三框题:中古时期的东亚
1.日本
①“大化改新”: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所学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措施。影响:日本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认识日本文化与中国隋唐文化的联系,理解区域文化的交流和扩展。
②幕府政治的兴起:学生分析相关史料理解幕府政治兴起的原因,教师用结构示意图呈现。主要是由于生产力发展,随着铁农具的普及和技术的进步,新土地得以开垦。政府为鼓励人民垦荒,三世一身法导致土地私有制发展,原有的国家土地所有制班田制难以维持。贵族、佛寺和神社趁机广占土地,形成庄园。一些大的庄园主从天皇那里获得了不输不入的特权,中小庄园主为了获得类似特权,把自己的土地通过“寄进”方式交给大庄园主,使大庄园主的势力进一步膨胀。而贫苦农民为摆脱国家沉重的税赋,或者逃亡,或者投靠地方豪强。土地兼并盛行,封建庄园经济逐渐形成。为应付人民反抗和其他庄园主的侵犯,保护财产,大庄园主们开始组建私家武装,豢养专业武士。庄园实际成为脱离中央的“独立王国”,形成控制某一地方的武士集团。天皇和中央政府逐渐被架空,日本中央集权体制逐渐瓦解。呈现幕府武家政治的基本政权架构。
思考:幕府政治有何特点?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中央政府称号,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武士与将军结成主从关系,成为将军的家臣;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承担纳贡、兵役等义务。17世纪幕府统治衰落,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西方思想的传入,幕府闭关锁国企图维护武家政治。
学生阅读课本第 26页问题探究,思考:坂本太郎在《日本史》中对锁国政策的评价是否有道理?说说你的理由。看待问题我们需要一分为二辩证思考,并且分清主次。锁国虽然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日本文化的传承,但也严重制约了日本的发展,使日本疏离于世界发展的现代化潮流。后来明治维新和学习西方的成功,从反面证明了锁国政策的落后。渗透唯物史观,运用辩证的方法进行评价分析。2.朝鲜与古代日本类似,古代朝鲜历史的发展也深受中国影响。学生阅读教材概括朝鲜发展阶段和主要内容: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了解朝鲜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学习,中朝友谊。
提问:中古时期的亚洲,反映亚洲历史发展怎样的特点?有何趋势?
①亚洲历史的发展是多元的,都对世界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纵向来看,发展不平衡,有先有后,有快有慢。
②文明的交流日趋加强。横向来看,不同地区的文化互相影响,联系益增强。中国、印度、阿拉伯文明在这一时期不断向外传播,与深受中国影响的日本、朝鲜文明交相辉映,谱写了亚洲文明发展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横跨亚欧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伊斯兰教的传播、传承阿拉伯文明的作用。中古时代的亚洲大陆,文化多元,各具特色;诸多文明联系日益增强,技术、文化的交流使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大为加快。
四、第四框题:文明交流的启迪习总书记在亚洲文明交流大会在演讲中,他回顾历史、展望世界,阐明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深刻哲理,提出了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方案”。 
璀璨的亚洲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人类文明因亚洲而更加绚烂多姿。回顾历史、展望世界,我们应该增强文明自信,在先辈们铸就的光辉成就的基础上,坚持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努力续写亚洲文明新辉煌。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习近平精准地道出了文明发展的逻辑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