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8860011798300第2单元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讲授三个部分,分别是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和赋税制度,为方便学生理解,我将本科内容重新整合如下:
前三个部分依次是选官制度之群英荟萃,中枢机构之臻于至善,赋税制度之因时制宜,前三个部分主要是介绍三种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四部分,鉴往知来,盛世中华。以史为鉴,总结隋唐繁荣盛世的出现,与三种制度的创新也有密切的关联,联系当下我们也需要不断对制度创新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祖国的长治久安和持久繁荣,并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一部分,选官制度之群英荟萃。
首先,由《劝学》诗引入本部分的学习。先通过史料研读的方式让学生归纳总结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其次,学生利用表格中总结出来的选官制度、选官标准和影响总结得出选官制度呈现的变化趋势;最后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对史料进行研读分析,得出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第二部分,中枢机构之臻于至善。首先,学生根据前面所学利用表格归纳得出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进历程;其次,学生以史料研读的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至唐中枢体系的演变特点;最后是对于本课重点三省六部制的学习,学生结合预习自主画出其结构示意图,并通过情景创设的方式理解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机制,以及合作探究的方式,结合史料进一步分析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
第三部分,赋税制度之因时制宜。首先,通过展示图文资料让学生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实施的背景进行了解;其次,学生阅读教材利用表格完成对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比较,并通过横向对比概括分析两税法的进步性,以及通过史料研读的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税法的弊端,最终形成对于两税法的全面认识;最后学生依据表格展示的历代赋税制度的相关介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思考春秋至隋唐时期赋税制度的演变特点。
第四部分,鉴往知来之盛世中华。在完成上述三部分学习之后,让学生全面理解唐帝国因时变革创新制度,保证了帝国的持续繁荣与强大,同时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以史为鉴,鉴往知来,让学生理解当今中国正面临各种机遇和挑战,同样需要明确发挥制度优势,不断创新变革的对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视频导入]播放视频《大唐帝国神话》
[文字史料]: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公平公正、制度创新、国家统一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价值观念。
师:同学们通过视频我们了解到大唐帝国创造的繁荣盛世,那么唐帝国在当时何以取得如此成就?原因想必会有很多,其中不断坚持制度创新是很重要的关键因素之一,那么唐帝国都有哪些制度创新呢?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会收获知识与快乐!
[设计意图]
视频导入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整体感受盛唐气象,对盛世之因设置问题又可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同时又可与课程小结和升华前后呼应,课程结构和线索更加明显。
二、新课讲授: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汪洙《神童诗》师:同学们汪洙的这首《神童诗》讲述了读书的诸多意义,那么在古代读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读书人又是通过何种方式实现呢?这就涉及到本课我们将要学习的第一部分:选官制度
[设计意图]本部分的导入主要目的还是为了以有效自然的方式引出第一部分的选官制度,同时又可以激励学生热爱学习。
第一部分:选官制度之群英荟萃
1. 九品中正制
(1)创立:曹魏时期,由中正官评定人才等级,朝廷依此授官。
(2)发展趋势: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27051051435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上品无寒门 , 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
史料分析九品中正制的影响。
(3)影响: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2.科举制
(1)背景: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2)发展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创立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提高科举考试地位
(3)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和变化趋势
[设计意图]
虽然教材内容对部分选官制度有所介绍,但是学生还缺少对世官制、军功爵制和察举制的深入认识,补充史料有助于学生对选官制度进一步认识;其次通过表格梳理历代选官制度,方便学生从纵向认识选官方式和标准,分析得出选官制度呈现的变化趋势。
2.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过渡]
通过对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分析可知选官制度在不断发展完善,而科举制的形成完善是古代选官制度的成熟表现,那么科举制度在我国历史上有何进步性?
生:合作探究:依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史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史料二: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共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例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幕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于的社会心理走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一一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四 渐渐地,这些考试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一一(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学生讨论后,展示成果,教师评价,如:有利于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素质,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加强中央集权等;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
机制;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言之成理即可)[设计意图]教材内容对科举制的作用有具体描述,但是学生缺少对科举制的史实认识,提供史料,可帮助学生具体认识科举制的功能,培养学生史料解读的能力,也体现对学生过程性和生成性学习的重视。
[过渡] 选官制度选拔出来的人才,需要相应的国家机构才能发挥出治国理政的重要作用,那么同学们知道古代中国有哪些重要的中枢机构吗?
接下来我们学习:第
二部分:中枢机构之臻于至善
1.归纳中国古代中枢机构演进师:中国古代有许多中枢机构,同学们知道这些中枢机构的名称和特点吗?生: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知识回答,教师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出来,最后表格归纳汇总。
[设计意图]
本部分关于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内容,前面的学习已经涉及,学生能够比较容易的依据表格得出中枢机构的名称和特点,表格梳理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对选三公九卿制三省“萌芽”中外朝制度三省六部制秦朝隋唐朝汉朝魏晋南北朝。。。
官制度的发展线索形成清晰认识,另一方面对接来分析中枢体系演变的特点会有帮助
2.中枢体系演变的特点。[过渡]师:中国古代历代有不同的中枢机构,随着时代的发展,针对于丞相权力不断增强,对皇权构成的威胁,中枢机构也在不断地调整变化,以适应巩固统治的需要,那么秦汉至唐时期中枢体系演变的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呢?
生:结合表格纵向分析中枢机构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学生讨论后,展示成果,教师评价,如:皇帝不断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中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宰相权力不断被分化,具体措施为分权或另设机构;宰相职位逐渐转为虚职;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言之成理即可)
[设计意图]学生已通过表格归纳出中国古代中枢机构演进内容,加之补充的关于三公九卿、中外朝等有关史料,可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容易分析得出秦汉唐时期中枢体系演变的特点,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能力。
3.三省六部制[过渡] 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一样,古代中枢机构也在不断发展完善,而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完善标志着古代中枢机构的成熟,那么同学们三省六部制作为政府中枢又是怎样运作的呢?假如时光回到唐朝,太宗皇帝想要在都城营造一处宫殿,这项工程的程序将如何实施运作。
生:阅读教材 P39尝试画出三省六部制的结构示意图,结合情景案例理解其运作机制。
[设计意图]
三省六部制的内容教材上有涉及,但是关于其运作机制不够直观具体,利用结构图和情景模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其内在的运行机制,又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变枯燥文字为情景体验,又可以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同时利用记忆“巧记忆”帮助学生当堂消化掌握知识。
[过渡] 通过对三省六部制运作机制的学习可知其相对以往的中枢机构有了很大的变化,那么丞相的权力相对以前发生了何种变化?该制度在中国古代又发挥着怎样的重要作用呢?
生:合作探究:依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省六部制的重要作用。
材料一: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太宗)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资治通鉴》
(学生合作探究,研读史料后,展示成果,教师评价,如:分权有利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分工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建立制约机制,有利于减少统治者的决策失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走向成熟,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为历代沿革。)
[设计意图]三省六部的作用在教材的表述较为简单,概括性较高,通过提供史料研读结合前面对其运作机制的学习,可帮助学生具体认识到其在解决皇权与相权这一矛盾中通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同时三省分工,又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
[过渡] 随着选官制度和中央官制的不断完善,人才济济和高效政府的唐帝国相继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但是发生在 775年的安史之乱使得唐帝国开始由盛转衰,帝国财政出现困难,那么帝国又对经济做了怎样的调控?
接下来我们学习:
第三部分:赋税制度之因时制宜
1.两税法师:唐初,征收赋税实行租庸调制,随着帝国由盛转衰,国家财政也出现困难,为了解决财政问题,统治者由因时制宜对赋税制度进行了怎样的调整?调整正后的赋税制度有何进步性?
生:阅读教材内容,思考完成表格,结合教材内容,学会横向比较,分析两税法的进步性。
(学生思考后,展示成果,教师评价,如:简化税收明目,扩大税收对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减轻农民人身控制等。)
[设计意图]
关于赋税制度中的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教材呈现的内容也较多,利用表格归纳可帮助学生迅速两种赋税制度内容的不同,同时方便学生通过横向比较,对两税保证国家财收减轻人身控制简化税收明目扩大税收对象法的进步性一目了然,正所谓“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由可弥补教材直接给出两税法进步性所带来的课堂缺乏生成性和过程性的不足,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两税法进步性的理解。
师:两税法的实施的确起到了积极作用,那么是否意味着两税法本身没有问题呢?接下来同学们根据老师展示的史料分析两税法弊端。
生:合作探究,史料研读,分析两税法弊端。
材料: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白居易集》卷 2《重赋》
(学生探究讨论后,学生代表展示成果,相互补充,教师引导评价,如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政府又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等。)[设计意图]
关于两税法教材正文部分只涉及其进步性,而对于两税法实施后产生的弊端,并未涉及,而是在课后探究与扩展简单提到,在这里通过史料研读分析两税法的弊端可以帮助形成对两税法的全面认识,学会运用辩证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过渡] 唐帝国因时变革创新制度,保证了帝国的持续繁荣与强大,同时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以史为鉴,鉴往知来,当今中国正面临各种机遇和挑战,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对我国有何借鉴意义呢?
接下来我们学习:
第四部分:鉴往知来之盛世中华
师:常言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唐帝国因时而变,通过及时调整选官制度,群英荟萃;完善中央官制,政府高效;改革税收制度,增加财力,保证了帝国的持续繁荣与强大,造就盛世乾坤,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可见政府政策的灵活性,变革创新的重要性。同样对于当今中国在历经困境,坚持改革开放,收获了巨大成就;在当下抗疫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根据疫情变化,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创新抗疫策略,取得了抗疫斗争的重大胜利。可见变革和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终将完成民族复兴的伟大重任!
生:吾辈风华正茂,理应担当使命![设计意图]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的指导我们的现实与未来的生活,通过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的成就和启示来指导当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激励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祖国统一大业不懈奋斗,增强学生的建设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通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尤其当下取得抗疫斗争阶段性的伟大胜利,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