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潮 第二课时(课件39张PPT+课时练习+音频+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观潮 第二课时(课件39张PPT+课时练习+音频+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9 13:44:1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 观 潮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2.能边读边想像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3.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教学重点:
感受钱塘潮来时的神奇壮观,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既生动又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雄奇景象的。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 我们先来听写词语,检测下大家上节课的学习成果吧!
出示词语:奇观 据说 闷雷 逐渐 犹如 霎时 滚动 水天相接 若隐若现 山崩地裂 风号浪吼
2.教师:这些是描写钱塘江大潮来临场面的词语,让我们根据它们想象一下画面吧!
2、品读课文。
1. 师:同桌小声讨论一下:通过我们上节课的学习,这篇课文主要是围绕哪句话讲的
预设: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师:这一句是文中的中心句。概括了钱塘江大潮的特点,也为下文讲大潮的壮丽景象做了铺垫。
2. “观”不同的意思,我们来看看,不同的情况下,意思有什么不同呢?
三、深入课文
(一)讲读第一段:潮来之前
1.课文一开头就把作者观潮后的感受写得清清楚楚,齐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写作者感受的词,字(出示卡片:天下奇观)
2.大潮的“奇”充分体现在下面的文章中,让我们细细体会。
3.第二自然段除了告诉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外,还交待了作者占据了观潮极好的位置。轻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镇海古塔、中山亭、观察台、小山)哪个地方最能吸引你?(板书:宽阔平静)
4.哪个词写出了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出示卡片:横卧)
5.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有一层薄雾笼罩着、朦朦胧胧,使江面更美丽了,远处的小山一会儿好像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不清,文中哪个词是讲这个意思的?(朗读“若隐若现”)
6.此时,观潮的人应怎样?(朗读:“人山人海”)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可看出?
7.齐读第二自然段,小结。
(二)讲读第二段(潮来之时)
1.各自轻读,看看潮是如何来的,“声”“色”如何变化的?分层。
2.讲解第一层。
(板书:风平浪静)
声音呢?(板书:闷雷滚动)这雷声有什么特点?圈出表示特点的字,听到闷雷一样的轰鸣从远处接连不断地传来,顿时人们怎样?(板书:人声鼎沸)什么叫人声鼎沸?为什么会人声鼎沸?
3.讲解第二层。
① 过了一会儿,“声”“色”有什么变化?(板书:越来越大一条白线)
② 声音为什么会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在什么地方?“水天相接”指哪里?(指图)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什么地方?(地平线)
③ 观潮的人们呢?(板书:沸腾)想象动作。
4.讲解第三层。(出示小黑板)
① 说说“声”“色”的变化。(板书:拉长变粗 水墙 白色战马 山崩地裂)
② 拉长到什么程度?(理解“横贯”)
“城墙”有什么特点?有多高?有我们教学楼的两倍那么高呢!景象多么壮观。(指名读)
比较“战马”与“马”,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钱塘潮开阔、势猛,要不然,怎么说它壮观呢?
此刻,那声音更是不可想象。什么叫山崩地裂?文中哪句话是写这个词的?哪个词可以与“山崩地裂”相提并论?(教师给词)
大潮发出的声音如此惊心动魄,真是太雄伟了。(指名读)
5.教师小结,齐读第四自然段。
6.此刻,观潮的人呢?为什么不写?
作者已是(给词:目不暇接),看潮都来不及,但观众的表情也一定会有变化。嘴巴张得大大的,眼睛睁大,用哪个词形容?(板书:目瞪口呆)看的人很紧张,大气都不敢出,用哪个词形容?(屏息凝视)还可以用许多词来说,容你去想象。
7.齐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象,读出大潮的“声”“色”,更要注意它们的变化。
(三)讲读第三段(潮去之后)。
1.可惜,潮头霎时就奔腾西去了。可是江面上余波未息,找找看,哪些词写“余波未息”?(理解并朗读“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2.江面何时才平息?停息后江面是否如潮来前一样?
3.宽阔的大江在短暂的时间里,江水竟然暴涨了两丈来高,你想象一下,这时观潮的人会是怎样的了?只是作者没写而已。
四、延伸拓展。
1.欣赏南宋文人周密的经典作品《观潮》
2.朗读《浪淘沙·其七》
3.没读书前你知道钱塘江大潮吗?听到过别的地方或国家有吗?所以说绮丽的钱塘江,壮美的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
4.齐声朗读全文,想象情景,再次和作者一起饱览天下罕见的钱塘江大潮吧!
板书设计:
1观 潮
“声” “色”
潮来之前 望 等 盼 平静 宽阔
人声鼎沸 闷雷滚动 风平浪静
沸腾 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
潮来之时 拉长变粗 天下奇观
水墙
目瞪口呆 白色战马
潮过之后 风号浪吼 漫天卷地
教学反思: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但是反观整节课堂,在教学实践中还是有一些遗憾:
  1.字词的学习太过粗略。四年级是向高年段过渡的时期,但对于字词的理解掌握还是比较重要的,就这节课来看,由于时间分配上不够科学,对重点词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积累的机会。
2.对学生的个性理解不够充分,还有些越俎代庖的嫌疑,情感线还是按老师的设想去落实。说白了,教师在课堂上并不足够大气,有时候拘泥于小空间。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调控,教师的教学一定程度上还是框架着学生。
1、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1 观潮
第二课时
一、读句子,根据拼音写词语。
天zhú jiàn( )亮了,空中lǒnɡ zhào( )着一层薄雾,使我感觉yóu rú( )进入了仙境。过一会儿,太阳慢慢升高了,我才看到了远处kuān kuò( )的dī àn( )。
二、精挑细选。
1.潮 嘲 朝
( )笑 ( )廷 浪( )
笼 珑 拢 拢 笼 珑
合( ) 鸟( ) 小巧玲( )
三、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聚集的人极多。(   )
2.形容隐隐约约。(   )
3.没有风浪,比喻平静。(   )
4.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
5.山岳倒塌、地面开裂,形容声响巨大或变化剧烈。( )
四、句子练习。
1.大潮 钱塘江 天下奇观 被 称为(连词成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运用加粗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给下面的句子排序。
( 4)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 2)那条白线很快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
(1 )潮来了,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
( 5)潮头奔腾西去,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了平静。
( 3)白线更近了,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
六、课内阅读。
《观潮》(节选)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 ),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 ),形成( )。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 )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 )起来。
1.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的词语,把文章内容补充完整。
2.作者运用 的顺序写出了大潮的样子和声音。
3.把描写声音的句子在文中用“ ”画出来。
4.用“____”画出两个比喻句,分别把浪潮比作了________和________。
1 观潮 第二课时 答案
一、逐渐 笼罩 犹如 宽阔 堤岸
二、1. 嘲 朝 潮 2.拢 笼 珑
三、. 1人山人海2 若隐若现 3. 风平浪静 4.人声鼎沸 5.山崩地裂
四、1.钱塘江大潮被陈伟天下奇观。
2.屹立在路旁的大树好像一个个解放军战士。
五、4 2 1 5 3
六 、1.逐渐拉长 白浪翻滚 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千万匹白色战马 被震得颤动起来 2.从远到近 3.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起来。 4.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水墙 白色战马(共39张PPT)
部编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
1 观 潮
第二课时
奇观 据说 闷雷
逐渐 犹如 霎时 滚动
水天相接 若隐若现
山崩地裂 风号浪吼
听 写
找一找
同桌小声讨论一下:通过我们上节课的学习,这篇课文主要是围绕哪句话讲的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 。
天下奇观
这一句是文中的中心句。概括了钱塘江大潮的特点,也为下文讲大潮的壮丽景象做了铺垫。
课文解读
观潮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观看
景象
默读课文想一想,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

思考: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默读第二自然段,小组四人讨论一下你读出来什么信息。
潮来前
大潮到来前,江面上景色是怎样的?
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风平浪静
薄雾笼罩
作者在潮来前分别写哪些景物?
他们的给人们什么样的感受
镇海古塔
中山亭
观潮台
小山
若隐若现
屹立在江边
高耸稳固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姿态和气势
雄伟
宽阔
横卧
句子品析
比较句子,“横卧”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宽阔的钱塘江在眼前。
第一句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横卧”突出钱塘江一动不动,没有动静,与后面的“平静”呼应,写出了钱塘江雄伟的姿态和气势。
仿写,写一句拟人句。
1、露似珍珠月似弓。
2、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
3、皎洁的明月高挂在淡蓝色的天空中,月光像流水一样泻下来,大地一片明亮。
默读3、4自然段,划出让你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的句子或者词语,自己读一读。
小组讨论: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大潮的“奇”的?
潮来时
感受 “奇”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把大潮的声音比作闷雷滚动,暗示潮水来势凶猛。
声音
感受 “奇”
声音、形态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一条白线
大潮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感受 “奇”
气势越来越大,大家的心情越来越……
激动
形状
(4)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 多高的水墙。
感受“奇”形状
一丈约3.33米,两丈相当于两层楼房那么高呢!

多么奇特,多么壮观啊!我们一起闭上眼睛,边想象画面边读一读。
(5)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感受 “奇”
千万匹白色战马
声音、形状
比喻句
浪潮
比作
浩浩荡荡
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这里体现出了大潮气势浩大。
山崩塌了,地也裂开了,这声音真是震耳欲聋啊!
山崩地裂
“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写出了潮水铺天盖地般、如万马奔腾般地奔涌的具体样子。
齐头并进
在大潮变化的过程中,人们有怎样的表现?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
人声鼎沸
踮着脚望
出现一条白线
人群又沸腾起来
人们被大潮的奇特、壮观所震撼。侧面写出大潮的“奇” 。
非常期待
风平浪静 水天相接
浩浩荡荡 漫天卷地
词语积累(描写大潮形态的词语)
通过句子的对比,体会词语的精妙作用。
①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奔来。
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奔来。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比较句子
说明浪多。
写出了潮水铺天盖地涌来,场面浩大。
这三句话一句比一句更有气势。
仿照上面的句子,写一句比喻句。
海浪不断地朝着岸边涌来,犹如 。
千万辆战车朝我们奔来
前后桌讨论一下:作者按什么顺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的?填一填描写顺序的词句,一起背一背吧!
理清顺序来背诵
(课后第一题)
顺序:
远处
近些
再近些
更近
从远处
过了一会儿
再近些
浪潮越来越近
由远及近
潮水是怎样变化的
闷雷滚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越来越大
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山崩地裂
两丈水墙
白色战马
—— 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
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假如你是一个游人,你会怎样赞叹?
早在一千多年前,诗人范仲淹就发出这样的感叹: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五百多年前,王在晋也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
连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也这样说: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让我们把这种种的感叹,再化为优美的文字,一起来读读这两段话吧!(齐读、背诵)
默读第5自然段,感受潮过后,江面上有什么变化。
潮过后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潮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足见钱塘江大潮声势之猛,水量之大。
时间短
声音:风号浪吼
江面:漫天卷地、余波涌来
词语积累(描写声音的词语)
山崩地裂(描写声音)
风号浪吼(含有“风”)
人声鼎沸 鸦雀无声
风和日丽 谈笑风生
潮来前
江面宽阔,薄雾笼罩
潮来时
万马齐进,山崩地裂
潮过后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天下奇观
时间顺序
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请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
潮来前: 风平浪静 人山人海




潮来后: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恢复平静
顺序:远—近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来时
结构图示
《观潮》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浙江钱塘江大潮雄奇壮观的景象。先写潮来前江面风平浪静,人们焦急盼望的情景,接着写潮来时奔腾咆哮,惊心动魄的景象,最后写潮过后余波奔涌。本文语言优美,词汇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课堂小结
欣赏南宋文人周密的经典作品《观潮》
浪淘沙·其七
唐代 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知识拓展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