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白求恩》讲学稿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议论文的三要素
????(2)把握分析议论文的方法
????(3)理解并背诵经典名句?
2、过程和方法目标:
????
通过诵读、自主、合作和探究,感知课文内容,分析议论文三要素,感受语言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共产主义精神,学习白求恩精神,做白求恩式的人?
学习重点与难点
????1、重点:
????
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理解纪念白求恩的意义;背诵、理解名句含义
???2、难点:
????
掌握议论文的要素;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
【课前预习】
1、
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派遣(
)
殉(
)职
狭隘(
)
拈(
)轻怕重
热忱(
)
鄙薄(
)(
)
2、
结合课文,积累下列词语的意义。
殉职:
热忱:
一班:
鄙薄:
不足道:
拈轻怕重:
麻木不仁:
精益求精:。
见异思迁:
3、作者简介
???
?毛泽东(1892—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中国人民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4、背景资料
????
白求恩(1890—1939)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师。1936年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西班牙革命时,曾随加拿大志愿军到前线,为反法西斯的西班牙人民服务。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支援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率领一支医疗队到中国解放区。1938年3月到延安,不久转到晋察冀边区工作,他对工作极端负责,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后因抢救伤员感染中毒,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终年49年。(文中“50多岁”是当年毛泽东估计的,不准确)
5、题目解说
????
《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同志为悼念白求恩同志的逝世而写的一篇纪念性文章。作者在文中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号召全党同志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对白求恩同志逝世表示沉痛悼念。
全文以说理为主,兼叙述和抒情,是纪念文章的典范之作。该文收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中。
6、文体简介
(1)什么是议论文: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它不同于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于说明文侧重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总之,议论文是以理服人,记叙文是以事感人,说明文是以知授人。
议论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评论、说服,以表明自己的见解、主张、态度的表达方式。
(2)议论文三要素:通常由论点
、论据、论证三部分构成。
(3)语言特点:①准确、严密②概括性和简洁性。③使用修辞,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和感彩。
(4)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5.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三)整体感悟,理清思路。?
?
第一步,听读课文,感受文中感情。
第二步,自读课文,勾画出重要的语句,归纳各段要点。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纪念么?找到文中标明作者目的或观点的语句。
(四)小结
(五)尝试反馈,巩固练习:积累字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一、学习第一部分?
????思考问题,学生讨论交流。?
1.这段文字分几层写的?各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2.文章开头对白求恩同志的介绍包含哪些内容?有于么作用??
?
????3.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身上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么?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二、学习第二、三部分?
思考问题,学生讨论交流。?
1.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的第二个方面是什么??作者为了突出这一精神,分几层来写的??
2.白求恩同志共产主义精神的第三个方面是什么?为什么这一部分内容写得少??
3.作者在赞扬白求恩同志共产主义精神的第二、第三个方面时,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学生设计表格,通过填表来掌握对比的具体运用;通过揣摩,领会对比的作用。?
白求恩
不少人或一些人
对工作
对人民
对技术
?对比方法的好处:
?
三、学习第四部分?
学生朗读第四段,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学生讨论、交流。?
(三)主题探究
(四)
归纳小结。
(五)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六)学后记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唐初名相魏征说过四句很有见地的话:“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这里的“欲不可纵”意为,对一切欲望不可不加节制。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们有些干部经受不住金钱、色情的引诱,面对五光十色的诱惑,萌生出权欲、钱欲、色欲、赌欲、舞欲、酒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近几年来,要员落马的报道屡见报端。王宝森、胡长清、成克杰等人,无一不是毁在贪欲上。他们忘记了手中的权力,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贪来贪去,贪进了班房,这也是放纵私欲的必然结果。古人尚明白“欲不可纵”的道理,何况我们今天的共产党人。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各级干部怎样从腐败分子的堕落中引起反思和警惕,怎样做到端正“官念”,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诱惑。
古人曰:“欲不除,如蛾扑灯,焚身乃止。”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心不贪,手才不会乱伸。党的好干部孔繁森,殉职时身上仅有8元7角钱,这8元7角钱是孔繁森无贪心的真实写照,映照出一个共产党人光明磊落的一生。人不可有贪欲,贪欲一旦萌生将日益膨胀,最终滑向罪恶的深渊。戒欲是每个共产党人终生面临的课题。
据说古人在铜钱上打一个方孔,预示着钱眼如井,一旦掉进“钱眼”发横财者,必有横祸。贪欲就像一口无底之井,掉进去焉有不溺水之理,党纪国法告诉我们:欲不可纵!(选自《辽宁日报》2000年8月23日12版,作者杨金祥,有删节)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二自然段中从开头的“……屡见报端。”和“王宝森……必然结果。”都是证明论点的论据,请你说说这两个论据各有什么特点?
3、本文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本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