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
杜甫
章
壹
了解杜甫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背诵全诗。
贰
(重点)从意象入手,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
三
(难点)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
章
学习目标
导入
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人们喜欢到野外去踏春,去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而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赋。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诗圣”杜甫一首关于“登高”的诗,诗的题目就是《登高》。
章
杜甫的最后10年,是在巴蜀和荆湘的流离漂泊中度过的,中间由于蜀中长官严武的接济,在成都草堂过了几年稍微安定的日子,不料(765)四月,严武忽然死去,杜甫失去凭依,不得不在五月里率领家人离开草堂,乘舟东下,于次年到达夔州瞿塘峡。杜甫一家在夔州滞留两年,作这首诗时已是第二个年(767)头了。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民不聊生。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 ;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章
写作背景
《登高》
——杜甫
总体感受:悲凉、孤独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首联
首联开篇: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天高风急,猿啼哀啸;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构成了一幅悲凉的秋景图。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悲秋意境。
颔联极写秋天肃穆萧瑟空旷辽阔的景象。诗人登高之处,仰望,落叶飘零,无边无际,萧萧而下;俯视:不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
落木悉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让人想到生命的易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
颔联
赏析:
意象意境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诗人为何而悲?(小组讨论)
离家万里,漂泊他乡
晚年多病,孤苦无依
颠沛流离、困顿潦倒。
诗中反映的虽是诗人的个人遭遇,但我们从中却可以窥见战乱时代广大人民的苦难。
颈联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
艰难:国事艰难,人生潦倒。既是国家,也是个人。苦恨:恨国家动荡不安,恨自己人到暮年,不能为国家效力,恨自己壮志难酬!
国事艰难,壮志未酬
人生潦倒,销愁无途
尾联
总结:颈联和尾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
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国难家愁一齐堆积在诗人胸中无法释怀,诗人想喝酒解愁,却因穷困潦倒、因病不能喝,这种愁苦、悲愁排泄不了,只能郁积心头!
小 结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恢弘的七言律诗。
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尽显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