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九台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基础选择题(20分)
课内文言文部分(本题共10小题,共20分)
(一)课内知识(1-7小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忖度(cǔn duó) 莫不中音 (zhòng) 目眦尽裂(zì) 前合后揠(yǎn)
B.朱拓(tuò ) 畏葸不前(sī) 言简意赅(gāi) 凤毛鳞角(lín)
C.烦燥(zào) 得鱼忘筌(quán) 毋庸置疑(wú) 窈窕佳丽(yǎo tiǎo)
D.嫁奁(lián) 撒手人寰(huán) 抢呼欲绝(qiāng) 瓮牖绳枢(yǒu)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董之以严刑 (督查) 永保无疆之休 (福禄,喜庆)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倾覆,败坏) 于反覆不宜卤莽 (书信往来)
C.适冬之望日前后(农历每月十五)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士兵、兵卒)
D.试与他虫斗,虫尽靡(败退) 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附着、加上)
3.下列各组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B.吾与点也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因人之力而敝之 蒙故业,因遗策
D.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然睹促织,隐中胸怀
4.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①六王毕,四海一???②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③赢粮而景从
④且贰于楚也? ⑤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⑥用心一也
⑦函梁君臣之首 ⑧忧劳可以兴国 ⑨燕赵之收藏
⑩大喜,笼归,居家庆贺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A.①④⑥ B.②⑦⑩ C.③⑦? D.⑤⑧⑨
5.下列各选项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
①终必不蒙见察? ②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③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④牛何之 ⑤其势弱于秦 ⑥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⑦戍卒叫,函谷举 ⑧视为止,行为迟 ⑨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⑩冀君实或见恕也 ?沛公安在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A. ①⑦⑩?/②③/④⑨/⑤⑥/⑧? B. ①⑦?/②/③/④⑨⑩?/⑤⑥/⑧
C.①⑩?/②/③/④⑨?/⑤⑥/⑦⑧ D. ①⑦⑩/②/③⑧/④⑨?/⑤⑥/?
6. 以下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扮演官员角色时的伶人叫做伶官。
B.忽微,微小的事。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C.避讳,《红楼梦》中林黛玉凡是遇到“敏”字都会减一二笔,读成“米”或“密”,这是为了避其母贾敏的名讳。
D.六合,天地四方; 敲扑,行刑用的棍杖,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众庶,百姓,平民,意思相近的词还有布衣、黔首、元元、黎庶、氓隶等。
7. 以下《红楼梦》中的对联与所给答案对应正确的一项是(2分)( )
(1)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2)玉在柜中求善价 钗于奁内待时飞
(3)身后有余忘缩手 眼前无路想回头
(4)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5)座上珠玑昭日月 堂前黼黻焕烟霞
(6)已后儿孙承福德 至今黎庶念荣宁。
(7)春恨秋悲皆自惹 花容月貌为谁妍
(8)嫩寒锁梦因春冷 芳气袭人是酒香
A 太虚幻境 冷子兴 铁槛寺 宁国府上房 凤藻宫 贾氏宗祠 痴情司 秦可卿
B 太虚幻境 贾雨村 智通寺 宁国府上房 荣禧堂 贾氏宗祠 薄命司 秦可卿
C 孽海情天 冷子兴 智通寺 荣国府上房 荣禧堂 省亲别墅 痴情司 花袭人
D 孽海情天 贾雨村 铁槛寺 荣国府上房 凤藻宫 省亲别墅 薄命司 花袭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小题。(6分)
在网络的百舸争流中,网红的草根气息非常浓郁,区别于精英文化、庙堂文化的“高大上”,网红浑身上下充满着草根色彩,让大众一下子引为“知己”。( ?),可以说,“成也网络,败也网络”。网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放大,与网民的审美、欲望、审丑、娱乐、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如今的文化圈,特别是大众文化圈,已经不再单纯。电影、电视、文学、音乐、传统艺术等,这些领域需要综合性的文化沉淀,而平民狂欢造就的网红更多地被许多人视为“一种喧嚣的泡沫”。多元化时代,有人看厌了喧嚣和浮华而备感失望,也有人因为数不清的自由选择而_________。
网红可以说是“应时而生”,无数普通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解构了许多现实社会的边际与禁忌,重构了一个_________的世界,“因此,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对待网红,给他们创造更加开阔的空间,没有必要一味_________。对网红身上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应该_________和干预,而应该留给市场进行调节,并在大众审美能力进一步提高的基础上,促进网红自身的进步与成熟”。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网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欲望、审丑、娱乐、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
B.网红的走红往往是因为其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欲望、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
C.网红的走红往往是因为其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欲望、臆想、娱乐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
D.网红的走红往往是因为其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娱乐、欲望、审丑、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
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因此,网红的成功捷径,决定了他们很容易陷入昙花一现的命运
B.因为区别于精英文化、庙堂文化,所以网红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C.不过,因为精英文化、庙堂文化,网红很容易陷入昙花一现的命运
D.不过,网红的成功捷径,决定了他们很容易陷入昙花一现的命运
1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如鱼得水??? 充满生机??? 吹毛求疵?? ?颐指气使
B.游刃有余??? 充耳不闻??? 求全责备??? 颐指气使
C.如鱼得水?? ?充满生机??? 求全责备??? 横加指责
D.游刃有余?? ?充耳不闻??? 吹毛求疵?? ?横加指责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2分)
【文本一】
诗人
(英国)毛姆
(1)我对名人并没有那么大的兴趣,有太多人都被一种强烈的冲动困扰,就是想要亲近这个星球上的伟大人物,这每每让我不以为然。当别人提议,我可以见一见某些地位或成就高人一等之辈,这样的机会我总会寻觅得体的借口避开。所以当我的朋友迭戈·托雷表示可以将我引见给卡利斯托·德·圣阿纳时,我婉拒了。但难得一次我的理由是真诚的:圣阿纳不但是个了不起的诗人,还是个被人们寄托了很多想象的人物,他的各种历险已经是传奇了,能在他的衰朽之年看一看这个人,会很有意思;但他年岁已经太大,这时候接见一个陌生人、外国人,对他来说只能是种烦扰。
(2)记得我第一次读他的诗是二十三岁,当时迷恋得手不释卷:他诗句中有种激情,有种英雄的孤傲和斑斓的生命力,一下让我神魂颠倒。因为那些掷地有声的诗句和绕梁不止的韵律已经和我美好的青春记忆交在一起,所以一直到今天,我读起它们来依然会心跳加速。我一向认为卡利斯托先生在读者中的声望是他应得的。当年每个年轻人都能脱口而出他的诗句,而我的朋友会无休无止地跟我讨论他疯狂的举动、狂热的演说(诗人之外他也是个政治家)、锐利的妙语和他的恋人们。但这些都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卡利斯托先生一直隐居在他的家乡埃西哈,不屑和这个再没有什么能让他感兴趣的世界为伍。
(3)“他现在看上去怎么样?”我问。
(4)“神采不凡。”
(5)“你有他的照片吗?”
(6)“有就好了。他三十五岁之后就拒绝面对镜头。他说他只想让后世见到他年轻时的样子。”
(7)我知道他年轻时极为俊美,当他意识到青春一去不返时创作了一首感人的十四行诗,从中你可以清楚读到曾经被如此爱慕的容颜终于逝去,他所领受的那阵刺痛是多么苦涩,多么冷酷。
(8)但我还是拒绝了朋友的好意;再读一遍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我就已经很满足了,而我也更喜欢在埃西哈那些阳光扫过的安静街巷自顾自漫行。所以,当我到达埃西哈的当晚就拿到那位大人物留给我的字条时,我是大为惊异的。他说,如果我能第二天上午十一点登门一见,会让他非常高兴。事已至此,除了第二天在指定时间登门造访,我好像也没有其他选择了。
(9)埃西哈是教堂之镇,随便走几步便能看到断壁残垣,或者是有鹳鸟筑巢的石塔。埃西哈也曾有过辉煌,很多这些白色的房子,石头大门上都有气势雄伟的纹章,卡利斯托先生就住在这样一栋房子里,拉了门铃之后我站在栏杆外,虽然我听见铃声穿透了屋子,但无人应答,我摇了第二次,第三次,终于一个髭须浓密的老妇来到了门口。
(10)“你要干吗?”她问。
(11)她的黑眼睛倒好看,但情绪不佳,我猜她是在这里照顾老诗人的。我把名片递给她。
(12)“我跟你们主人有约。”
(13)她把大门打开,让我进去。告诉我在那里等着之后,她便丢下我上楼去了。这个建筑的各种比例都很大气,但油漆已经黯淡,地上的瓷砖多有碎裂,还可见到多处灰泥大块大块地剥落。这里每样东西都散发着贫寒的气息,却见不出邋遢。我知道卡利斯托先生很穷。对他来说,有不少时候钱其实来得很容易,只是他从来不觉得这是件要紧的东西,总花钱如流水。现在你也很容易看出来他对自己生活的拮据根本不屑一顾。院子中间有张桌子,两侧各放一张摇椅,桌上的报纸已经是半个月之前的了。我开始猜想在温暖的夏夜,坐在这里抽烟时,是怎样的梦幻充斥着他的思绪。柱廊之下,墙上挂着一些西班牙的绘画,颜色暗沉,画艺也拙劣。这个场景,再加上我朦胧勾勒的种种联想,和这位浪漫诗人的形象太过相称,我几乎要被这个地方的气魄压倒。我之前对于这次会面一直很冷淡,甚至不知为何觉得无聊,但现在开始有些局促起来,点了一支烟。我是照着时间来的,不知老先生是给什么耽搁了。这种寂静让人有些不安。
(14)我听见有声响,心跳快了起来。我现在有些激动了,等到看见他走下楼梯时,我屏住了呼吸。他一只手里有我的名片。这是位个子很高的老人,花白的头发依然很茂密,而浓密的眉毛依然是乌黑的,这让他的黑眼珠里闪过的火焰更添了一分严峻的气势。在他的年纪,眼神里依然保有那样的光芒让人赞叹。他不带笑意的眼神落在我的身上,冷静地审视着我。他的衣服从上到下是黑色的,一只手中拿着一只宽边帽。在他的仪态中有种自在和高贵。他完全是我希望的样子,他身上没有一寸不像个诗人。
(15)他进了院子,缓缓向我走来。他的眼睛也绝对像是鹰的眼睛。这对我来说,似乎是个重大的时刻,因为他就站在那里。莫名地在我心里,唱起了卡利斯托先生最有名的情诗,轻柔而动人。
(16)我很不好意思。还好我之前准备了该如何跟他打招呼。
(17)“大师,我这样一个外国人能和您结识真是万分荣幸。”
(18)他犀利的眼神中突然有笑意摇曳了一下,严厉的嘴唇也有那么一瞬被微笑弯成弧线。
(19)“我不是诗人,先生,我是卖猪鬃刷子的。你弄错了,卡利斯托先生在隔壁。”
(20)我找错了一幢房子。
【文本二】
在我的一生中,为了自我提高而阅读了很多谈论小说的著作。总体说来,这些著作的作者一致认同,故事并不是小说中最重要的部分。事实上,在他们看来,故事是小说阅读过程中的一种障碍,读者的注意力在阅读故事时会被分散开,那些他们认为的小说中的重要因素便被忽视了。他们并不明白,实际上故事是小说家为了抓住读者的兴趣而扔出的一根救生绳索。在人类身上,听故事的欲望是根深蒂固的,正如对财富的欲望一样。如今,注重刻画人物而非讲述故事已成为小说的一种倾向。诚然,塑造人物是很重要的。只有小说中的人物受到渐渐熟悉他们的读者的同情之后,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事情才会得到读者的关心。然而,弱化人物之间发生的事件而倾尽全力塑造人物,只是小说的一种写法。另一种写法的存在同样是合理的,在这种写法中,小说家只是单纯地讲故事,它的故事合情合理而且有条有理,对人物的塑造却简单、粗略。
《毛姆读书随笔》
1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小说插入了“我”第一次阅读诗人作品时的情境,“手不释卷”“心跳加速”,表现了“我”对诗人的崇拜之情。
B.当收到诗人的字条时,“我”大为惊异,既惊异于诗人对“我”行程的了解,更惊异于诗人竟然会主动邀约。
C.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叙事,讲述“我”拜访诗人卡利斯托先生,却找错房子、认错人的经过,增强了文章真实性和感染力。
D.“不带笑意的眼神”“冷静的审视”等细节描写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写出了“我”心目中诗人桀骜冷峻的气质。
12.小说第?段不惜笔墨描写诗人的住所周围的环境和屋内的陈设,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3.文本二中,毛姆谈到了小说的两种写法(重在塑造人物和重在讲述故事),你认为《诗人》这篇小说属于哪一种写法?请结合文本,简述理由。(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至咸阳,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不敢出故道。赵高果使人追之,不及。欣至军,报曰:“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愿将军孰计之。”
赵将陈馀亦遗章邯书曰:“白起为秦将,南征鄢郢,北坑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何者?功多,秦不能尽封,因以法诛之。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而诸侯并起滋益多。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夫将军居外久,多内隙,有功亦诛,无功亦诛。且天之亡秦,无愚智皆知之。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孤特独立而欲常存,岂不哀哉!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此孰与身伏斧质,妻子为戮乎?”
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渡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项羽悉引兵击秦军纡水上,大破之。章邯使人见项羽,欲约。项羽召军吏谋曰:“粮少,欲听其约。”军吏皆曰“善。”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墟上。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使长史欣为上将军,将秦军为前行。
到新安。诸侯吏卒异时故徭使屯戍过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4.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秦军数却 却匈奴七百余里
B.二世使人让章邯???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C.无愚智皆知之????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D.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彼赵高 /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
B.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
C.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
D.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马服:指战国后期赵国名将赵括,因屡立战功,被赵惠文王封为“马服君”,人们便称他的儿子赵奢为“马服子”。文中指赵括。
B. 鄢郢:鄢,楚国别都;郢,楚国都城。代指楚都。前279年,秦将白起攻取鄢,翌年又攻取郢。
C. 章邯、长史欣、都尉翳:秦亡后,项羽三分关中,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封司马欣为塞王,封董翳为翟王,合称三秦。“三秦”后指今陕西一带。
D. 斧质:即斧锧,古代一种腰斩刑具。将人放在质(砧板)上,用斧砍断。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赵将陈馀用白起、蒙恬功高而被害的前车之鉴劝说章邯投降项羽。
B. 章邯因国内奸臣当道、二世昏聩而投诉无门,加重了疑惧。
C. 项羽虽然数次大败章邯军队,但军中粮草不足,于是同意了章邯的请求。
D. 秦兵投降项羽后,因被诸侯联军慢待、也担心在国内家人的安危而心生悔意。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8分)
(1)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4分)
(2)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①
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此诗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间,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团练判官时。②范蠡,春秋时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后乘扁舟归隐于五湖一带。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首联写登楼所见之景,勾连古今,营造了一种笼罩全篇的氛围。
B.颔联意在写“今”,鸟去鸟来,人歌人哭,描绘了一时见闻。
C.颈联所写之景,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时间上并不连续。
D.前三联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的历史兴亡、人事变迁之感。
20.与汪尊的《五湖》“已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扬五湖风。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相比,这首诗的尾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6)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0分)
21. 补写出下列局子中的空缺部分。
(1)《侍坐》中,当孔子问曾皙志向时,曾皙说自己的与他人志向不同的句子是: 。
(2)杜牧《阿房宫赋》中用拟人的手法“? ? ?”,又用拟物的手法“ ? ? ?”,将阿房宫建筑的特点写得形象生动。
(3)《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帝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两句是: , 。
(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5)在《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秦国“弃黔首”“却宾客”就好比“ ”,是资助敌人削弱自己。
(6)在《六国论》的结尾,苏洵用假设的方式警告宋朝统治者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却“ ”,那就连六国都不如了。
(7)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如贾谊的《过秦论》借言秦的过失在于“ ”,并借此为汉文帝谋“长治久安”之策,施仁义于民。
四、语言文字运用题(4分)
22.下面是中山大学法学院院长徐忠明接受《环球人物》杂志的访谈内容,请在横线处补写出所提出的问题,每句不超过15个字。(4分)
环球人物:通过您对清代冤案的研究,您觉得, ?
徐忠明:首先是制度设计。冤案基本是在州县一级始出现的,一个州县的长官,下面有几个辅助性的官员,要管理20多万人口各方面的事,时间精力受到很大限制。再者,州县长官一般是新科举人,行政司法经验不足。还有非制度性的原因。
环球人物:(2)??????????????????
徐忠明:在司法程序设计上,古代所有跟命案有关的案件,都要到刑部,最后报皇帝。这种程序结构设计的目的就是慎重刑罚,避免冤假错案。再者,在死刑现场,如果犯人喊冤,砍头要停止执行,然后就冤情向朝廷写报告反映,“不欲轻置民于死”。还有朝廷的“快速反应”。案件一进中央,皇帝马上做出回应,派钦差等高级别官员亲自审理案件。
四、写作(5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分)
维特克是一位德国的历史学家,和马克思的私交甚笃,马克思的女儿劳拉,每次见到维特克,总要听他讲历史故事。一次劳拉问维特克:“你能用最简练的语言,把人类的历史浓缩在一本小册子里吗?”
维特克说:“不必,只要四句话就够了。”这四句话是:
(1)上帝要谁灭亡,总是先让他疯狂。
(2)时间是筛子,最终会筛去一切渣滓。
(3)蜜蜂盗花,结果却使花开得更茂盛。
(4)天黑透了的时候,更能看得见星光。
维特克的这四句话,其实是德国流行的四句谚语,而几乎在每一话里都隐含着一个绝妙的比喻,让人对人生、对世界、对历史产生清晰而深刻的认识。
请以其中的一句话或几句话,为立意的依据,写一篇作文。
要求: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少于800字。
长春市九台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
1.D 前合后偃 朱拓(tà) 畏葸不前(xǐ) 凤毛麟角 烦躁(zào)
2. C 兵器
3. A 吝惜、吝啬 B赞成/亲附 、亲近 C 依靠 / 沿袭、沿用 D 痛惜、哀怜/ 暗暗地
4.B 都是名词作动词;A ①④数词作动词,⑥数词做形容词;C ③?名词做状语, ⑦名作动 D ⑤⑧动词使动用法,⑨动词作名词。
5.B宾语前置/主谓倒装/判断句/宾语前置/状语(介宾)后置/省略句
6. A 伶官,古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7. B 解析:(1)此联在书出两次出现,分别在第一回《甄干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秀》和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是在警幻仙子的“太虚幻境”处。“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 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是太虚幻境的宫门之联,横批“孽海情天”。(2)第一回《甄干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秀》中,甄士隐中秋夜邀贾雨村饮酒,雨村在葫芦寺中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乃对天长叹高吟的一联。(3)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贾雨村在林如海处做西宾(教黛玉读书),偶至效外信步,在智通寺门旁见此“破联”。(4)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题于宁国府上房内。(5)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荣国府“荣禧堂”联,并注明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手书”。(6)这是悬挂于贾氏宗祠正殿前的对联,御笔题写。(7)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太虚幻境中“薄命司”对联。(8)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宁国府秦可卿卧房内联。
8. B?原句有三处语病:第一处是主谓搭配不当,句子中心意思是说网红走红的原因,所以应改为“网红的走红”;第二处是句式不当,应该是被动句;第三处是语序不当,“审美”与“审丑”结构一致,意义相对,应放在一起,“欲望”与“臆想”意义更接近,应放在一起。
9. D ?从“成也网络,败也网络”看,该文段涉及网红的成与败,前面说了“成”,空缺处该说“败”;由“成”到“败”,是转折关系;另外,网红之“败”,根源在于“成”的途径。
10. C 游刃有余:形容经验丰富,技术熟练,解决问题毫不费力。?如鱼得水:好像鱼得到水一样,比喻遇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充满生机:充满了活力,蓬勃向上。?充耳不闻:形容有意不听取别人的意见。?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吹毛求疵: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颐指气使:形容有权势者随意支使别人的傲慢神气。句中没有傲慢之意。?横加指责:不讲道理地批评或挖苦别人。符合语境。
11.C“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叙事”错误,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叙事,不是全知视角,是有限视角。
12.(1)为诗人的出场造势:黯淡、破旧、简陋的环境,完全符合“我”对诗人的浪漫想象。
(2)为结尾的突转埋下伏笔:桌上“半个月之前”的报纸,墙上“画艺拙劣”的绘画,这些其实是不符合诗人的特质的。
13.观点:《诗人》这篇小说重在讲述故事。
理由:(1)小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开端:“我”拒绝见诗人;发展:“我”登门拜访诗人;高潮结局:“我”认错了诗人。
(2)小说有意识地并较为充分地运用了讲述故事的技巧。结尾情节突转,结局出人意料,使得情节曲折有波澜;叙述故事的过程中安排了充分的伏笔,在结尾得到了强烈的呼应,使得结局虽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3)小说对人物的塑造简单。虽题为《诗人》,但主人公“诗人”在小说中并没有出现,是隐蔽的,甚至是完全消失的。
14. A ?文言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解答本题,考生可以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 A撤退、退却 / 使……撤退、击退 B. 责备 C. 无论 D.对待。
15. D?(那赵高一向阿谀奉承,时日已久,现在情势紧急,他也害怕被二世杀掉,所以就想用秦法杀您,借此搪塞罪责;派人替代您,借此逃脱他的灾祸。)
16. A 马服:指战国后期赵国名将赵奢,因屡立战功,被赵惠文王封为“马服君”,人们便称他的儿子赵括为“马服子”。文中指赵括。
17. 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A项,“投降项羽”错,原文是“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不是投降,而是“约共攻秦”。
18. ⑴诸侯军的官兵很多人就借着胜利的威势,象对待奴隶一样地使唤他们,随意侮辱。
⑵(章邯与项羽)已经会盟后,章邯见到项羽时流下眼泪,向(项羽)诉说赵高(的阴险)。
【解析】
(1)折辱中 “乘”译为“凭借、趁着”;“奴虏”名词做状语,译为“像对待奴隶一样”;“轻”译为“随意、轻率”;句意1分。
(2)“盟”译为“会盟”,“涕”译为“流泪”,“为言赵高”省略句,翻译为“向(项羽)诉说赵高(的阴险);句意1分。”
【译文】
章邯的军队驻扎在棘原,项羽的军队则屯驻漳水的南面,两军对垒相持,尚未交战。秦军几次后撤,二世为此派人去责问章邯。章邯颇为恐惧,遣长史司马欣前去请示事务。司马欣抵达咸阳后,在皇宫的外门司马门逗留了三天,赵高也不予接见,表示出不信任的意思。长史司马欣惊恐,奔回他的军中,不敢再走原路。赵高果然派人来追赶他,但是没追上。司马欣回到章邯军中,报告说:“赵高在朝中专权,下面的人没有能有所作为的。现在作战如果能够获胜,赵高必定会嫉妒我们的功劳;不能取胜,便免不了一死。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件事!”
陈馀也写信给章邯说:“白起是秦国的大将,他率军南征楚国的都城鄢郢,北战活埋马服君赵括大军的降兵,攻城夺地,不可胜数,却终于被赐死。蒙恬是秦国的大将,他北逐匈奴,开拓榆中之地几千里,最后在阳周被斩杀。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功绩太多,秦国不能全部给以封赏,就趁机按法诛杀了他们。如今您任秦将已经三年了,所伤亡损失的兵力也以十万计,而诸侯国仍蜂拥而起,越来越多。那赵高一向阿谀奉承,时日已久,现在情势紧急,他也害怕被二世杀掉,所以就想用秦法杀您,借此搪塞罪责;派人替代您,借此逃脱他的灾祸。您领兵驻在外的时间颇久,朝廷内多有仇怨,有功也要被杀,无功也要被杀。况且上天要灭亡秦朝,这是无论愚蠢还是聪慧的人都知道的事情。而今您在内不能直言规劝,在外又将成亡国的将军,茕茕孑立,却想要长久地生存,难道不是很可悲吗!您何不就倒戈与各诸侯军联合,约定共同攻秦,瓜分秦朝的土地而称王,面向南称孤道寡呀!这与身伏斧砧遭斩杀,妻子儿女被杀戮相比,哪一个结局更好啊?”
章邯狐疑不决,暗地里派遣名叫始成的侦察官出使项羽军中,想要签订和约。和约未达成,项羽派蒲将军领兵昼夜兼行地渡过漳水三户渡口,驻扎在漳水南面,与秦军交锋,两次打败了他们。项羽随后又统领全军在纡水边进攻秦军,大败敌兵。章邯于是派人求见项羽,想订立和约。项羽召集军官们商议说:“部队粮草不多,我想答应他们来订约。”军官们都说:“好。”项羽就和章邯约好日期在洹水南岸的殷墟上会晤。订完了盟约,章邯见了项羽,禁不住流下眼泪,向项羽述说了赵高的种种劣行。项羽封章邯为雍王,安置在项羽的军中。任命司马欣为上将军,统率秦军担当先头部队。
部队到了新安。诸侯军的官兵以前曾经被征徭役,驻守边塞,路过秦中时,秦中官兵很多人对待他们不像样子,等到秦军投降之后,诸侯军的官兵很多人就借着胜利的威势,象对待奴隶一样地使唤他们,随意侮辱。秦军官兵很多人私下议论:“章将军骗我们投降了诸侯军,如果能入关灭秦,倒是很好;如果不能,诸侯军俘虏我们退回关东,秦朝廷必定会把我们父母妻儿全部杀掉。”诸侯军将领们暗地访知秦军官兵的这些议论,就报告了项羽。项羽召集黥布、蒲将军商议道:“秦军官兵人数仍很多,他们内心里还不服,如果到了关中不听指挥,事情就危险了,不如把他们杀掉,只带章邯、长史司马欣、都尉董翳进入秦地。”于是楚军趁夜把秦军二十余万人击杀坑埋在新安城南。
19.B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
【解析】B “意在写‘今’”有误,这首诗是虚实结合,“勾连古今”。“鸟去鸟来,人歌人哭”也不只是“一时见闻”,这些景象都是古已有之,也是诗人平时既已积累的印象,只是登览时被触发了。
20.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范蠡的缅怀仰慕之情。
不同:杜诗表达了诗人无因会见范蠡、无法像他那样泛舟五湖的“惆怅”之意,寄托了诗人厌倦官场、寄情山水的归隐之志;汪诗则主要表达的是诗人对范蠡功成身退、善始善终做法的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本诗尾联“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写诗人的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他徜徉在大自然的山水中,为后人所艳羡。诗中把宣城风物,描绘得很美,很值得流连,而又慨叹六朝文物已成过眼云烟,大有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这样,游于五湖享受着山水风物之美的范蠡,自然就成了诗人怀恋的对象了,寄托了诗人厌倦官场、寄情山水的归隐之志。
而汪尊的《五湖》,结合“已立平吴霸越功”“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及注释内容“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分析,范蠡帮助勾践平定了吴国,确定越国的霸主地位之后,就功成身退,驾舟于太湖去做生意去了,有一个很好、很得人称羡的下场。汪诗主要表达诗人对范蠡的“功成身退,善始善终”的做法的赞美之情。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范蠡的缅怀仰慕之情。
21.(1)异乎三子者之撰
(2)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3)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4)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5)借寇兵而赍盗粮
(6)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7)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2.(1)那些冤案的酿成有哪些因素?
(2)历史上是怎么来避免冤假错案的?
23. 作文写作指导与立意点拨
【解析】首先要把材料中的每一点加以分析,然后,把其中的一条、或几条合起来,然后立意写作。
第一条:上帝要谁灭亡,总是先让他疯狂。“疯狂”者终将自取灭亡。那么谁是疯狂者?暴政独裁者的唯我独尊,个人的狂妄自大、丧心病狂、坏事干绝,杀人如麻……他们结果怎么样?身死国灭,不得善终,为天下笑。据此可立意为人应懂得理性克制自己,不偏执自大,不冲动疯狂,而要淡泊功利,平常心处世,最终才能无愧无悔,不留遗憾。
第二条:时间是筛子,最终会筛去一切渣滓。
这是一个比喻句,他把历史,把时间比作了一把筛子。筛子是做什么用的,是把不需要的东西筛下去,留下最好的东西,即历史与时间这把“筛子”会把最坏的东西“筛”下去,而把最好的最精华的东西留在筛子里,也就是留在了人们的心里。
事实也正是这样,历史和时间,像大浪淘沙一般把平庸的人,把丑恶的人,把卑劣的人,把邪恶的人,把历史的罪人们,把……筛落进历史的垃圾堆里;而在历史的高峰上矗立起一座座永恒的丰碑,让我们去仰望、感叹、憧憬,以之为楷模。据此可立意人应当修心修身,做最好的自己,做正确而有意义的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第三句话“蜜蜂盗花,结果却使花开得更茂盛”和第四句话“天黑透了的时候,更能看得见星光”,体现出历史一直在辩证中演变着。可分别理解为“看上去好像是在‘做坏事’,结果却做(变成)了好事”。同理当一个朝代或历史时期的统治达到了黑暗的极致,新的时代的曙光便展现在我们面前。比如16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英国当时正处在都铎王朝统治之下。都铎王朝为了加强封建统治采取一系列的残酷政策,可是客观上却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二者本是水火不相容的两个阶级,但封建的“蜜蜂”为了吃饱肚子却传播了资本主义的“花粉”。又如一首歌,其中有几句歌词:黑夜如果不黑暗,美梦又何必向往,破晓会是坚持的人最后获得的奖赏;黑夜如果太黑暗,我们就闭上眼看,希望若不熄灭就会亮成心中的星光。”可以说,这句话与我们曾经分析过的很多材料都有点交叉与交织,比如“厄运是精彩人生的摇篮”,“磨难,一座开采精彩的宝山”,“暴风雨所诞生的”等等。
当黑暗陡然降临,请别慌张,不要手足无措。要知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永远是真理,是对人生的追求讲得最透辟的真理。要知道,无论你在做什么,那成功没有不在你几乎都绝望了的时候,才闪射出它耀眼的光芒的。感受它、思考它甚至爱上它。窗外原本依稀的星光顷刻间灿烂无比。历史的星空也是这样,背水一战、破釜沉舟都是在命运最黑暗处闪现出予人以希望的星光的。
好题目示例:
①意拿云,志耕天
②历史,最公正的裁判
③磨难,开采人生精彩的矿山
④跟庸常说声“拜拜”
⑤暗夜正在孕育神奇
⑥看,天亮了
⑦心如明镜,淡看风雨
【范文】
心如明镜,淡看风雨
当世间的污浊激起你心底冲天的巨浪,切莫任其翻涌,静静地品一杯香茗,让那徐徐的香气拂平层层涟漪。
当生活的重压燎燃你思绪的草原,切莫任其蔓延,轻轻地吟一支小曲,让那涤荡心灵的旋律化作平息烈焰的春雨。
当他人的评论遮蔽你理智的天空,切莫任其恣睢,慢慢地做一次深呼吸,让那清新的空气驱散浓密的乌云。
无论上帝为你我的未来作过怎样的伏笔,切莫让疯狂将自己推向灭亡。我们应该冷静地面对世间纷繁的变化,心如明镜,淡看风雨。
诚然,这是一个容易使人热血沸腾的年代,总有太多的人,太多的事,太多的话语去一次次善意地,恶意地,有意地,无意地触碰我们那敏感的神经。诚然,周围的环境有时无法不让我们有所行动,但在我们让疯狂侵占了自己的身躯,在所谓的“发泄”过后才发现自己已经与曾经奋斗的方向渐行渐远时,难道我们偏要在失败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时才为当初的冲动感到后悔吗?
为何不试着带上冷静,阔步向前?
我不想说冷静使诸葛亮能坐在城楼上悠闲地弹着琴,吓退司马懿大军;我不想说冷静使鲁迅先生面对动荡时局未铤而走险,而用笔杆做投枪与敌人斗争;我不想说冷静使乔丹在总决赛关键时刻一次次投进制胜球。但又是什么使燕太子丹急于让荆轲刺秦,始速祸焉?又是什么使刘备出兵东吴,反被火烧连营七百里?又是什么使齐达内留下那与大力神杯擦肩而过的落寞背影?就正如西方一位诗人所说:“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距离有时很短——只要后者克制自己的冲动。”
保持冷静吧,用一个清醒的头脑认清前进的方向;保持冷静吧,用淡淡的微笑应对他人的质疑与不屑;保持冷静吧,用更为坚实的脚步向梦想奔去。
保持冷静吧,巨浪便不再在心底翻涌,烈火便不再在思绪燎燃,乌云便不再蒙蔽我们的理智。
处变不惊,方成大器。所以让我们心如明镜,淡看风雨,用这看似平凡的方式书写一个不平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