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灯光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8 灯光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30 13:0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 灯光
【课前解析】
关注背景资料:1947年秋,进入豫皖苏平原的我军部队是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主力。当时正是我军实施战略反攻的时候,刘伯承、邓小平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和陈赓、谢富治的部队都到了外线作战,三大解放军主力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一个“品”字形,直接威胁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中心——南京。而从歼灭57师的描述来看,应该是发生在1947年9月11日,郓城沙土集的战斗,是华野西线兵团完成的。
关注作者:王愿坚(1929—1991),当代作家。山东省诸城人。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路标》《足迹》以及与陆柱国合作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受到舆论赞扬。
关注人物形象的塑造:
本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采用了“变形”这一艺术手段,使作品具有更大的表现力和吸引力。尼尔斯的“成人”之路,就是通过被变形成一个拇指般大小的小人儿开始的。变形后,强弱身份被置换,此时的他不再是那个飞扬跋扈、调皮捣蛋又爱搞恶作剧的14岁少年,更像是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儿,变形赋予了平常事物不一样的属性,营造出陌生化的效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关注本课在本单元功能定位:本课是本单元的略读课,略读课就是需要学生迁移运用前面精读课所学的方法,按照学习提示去独立阅读,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中“灯光”与“火光”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课题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中“灯光”与“火光”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课题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知灯光,了解故事背景
1.教师导入:灯光,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平凡事物,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灯光》却讲述了一个不平凡的故事。
(板书课题:灯光)
2.教师引导:本文作者王愿坚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请大家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说一说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
预设1:发生在1947年秋天。
预设2:我军部队挺进豫皖苏平原,把国民党军五十七师包围在沙土集。
3.教师提问:你能读准并理解“豫皖苏平原”、“围歼战”“突击连”吗?(设计意图:本文故事发生的时间、事件距离现今生活较远,此环节旨在帮助孩子在读准字音的情况下深入交流故事中的相关事件,走近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预设1:豫皖苏平原是河南省、安徽省、江苏省接壤的大片土地,是华北平原的南半部,位于黄河以南,淮河流域。
预设2:围歼战是指全部或大部杀伤、生俘敌人,彻底剥夺敌人战斗力的作战。
预设3:突击连是指担负突破任务的先头连队。
教师总结:1947年秋,进入豫皖苏平原的我军部队是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主力。当时正是我军实施战略反攻的时候,刘伯承、邓小平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和陈赓、谢富治的部队都到了外线作战,三大解放军主力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一个“品”字形,直接威胁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中心——南京。而从歼灭57师的描述来看,应该是发生在1947年9月11日,郓城沙土集的战斗,是华野西线兵团完成的。
二、感知“灯光”“火光”,感悟文章情感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文中关于“灯光”和“火光”的句子。(设计意图:学生深入文本,细节处把控“灯光”与“火光”)
预设:天安门前的“灯光”、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战场上微弱的“火光”
2.教师提问:课文围绕“灯光”、“火光”讲了一件什么事?
(板书:天安门广场灯光引起回忆——回忆关于郝副营长的往事——深切怀念可亲可敬的战友)
3.教师提问:根据板书来想一想,课文哪些地方的灯光是写现在的,哪些地方灯光是写过去的?
预设:天安门广场灯光引起回忆是现在的,关于郝副营长用火光看书中插图的电灯过去的,在璀璨华灯下深切怀念可亲可敬的战友是现在的。
教师总结:课文以灯光引起回忆,再回到灯光,采用了倒叙的方式开头,形成了首尾呼应。
4.教师提问:文中每次都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提到的“灯光”和“火光”的?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结合文本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预设1: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前后共出现了两次,这两次都让我感受到了现在生活的幸福。
预设2:在郝副营长作战前借助火柴微弱的光看书上插图中的点灯,我感受到了郝副营长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预设3:战场上微弱的火光我感受到了这不仅仅是战火之光,更是英雄之光、胜利之光、生命之光、幸福生活希望之光。
5.教师提问:你认为课文中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书上插图的灯光和战场上微弱的火光,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预设1:天安门广场代表着现在的幸福生活。
预设2:郝副营长书上的灯光代表着郝副营长美好的憧憬和愿望。
预设3:战场上微弱的火光就代表着革命先烈为美好幸福生活点赞的献身之光。
预设4:灯光是郝副营长和千千万万战士的革命理想,而天安门的灯光把这种理想变成了现实,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是战场上那微弱的火光架设了桥梁,而这桥梁是千千万万战士用生命铸就的。我们不应忘记为美好生活而牺牲的先烈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教师总结:从《灯光》一文,我们感受到了革命者的伟大,更要加倍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作业设计】
查阅、搜集课外革命先烈的故事
【教学反思】
《灯光》是一篇回忆往事的课文,文章叙述的故事离现在较远,学生对战争年代的苦难生活知之甚少,因此,在教学时结合时代背景,紧抓“灯光”和“火光”展开教学。
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后紧抓课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灯光”“火光”分别出现的哪些场景中,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以此引起学生的思考,打开学生的思路。围绕写到灯光的句子,根据学生的发现,老师做顺势引导,帮助学生逐层理解,渐渐深入,一边读,一边理解。通过课文的进一步学习,学生了解到,郝副营长因书中看到孩子在灯光下看书而憧憬未来,郝副营长为了后续部队找到突破口,点燃书本而暴露自己不幸牺牲,但却赢得了围歼战的胜利。学生初步感受到郝副营长关心下一代和不怕牺牲的品质。
本课的不足的是讲解过多,在往后的略读课文中,会放手给学生自学、自悟。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