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爬山虎的脚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0 爬山虎的脚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30 12:25: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 爬山虎的脚
【课前解析】
关注作者:叶圣陶(1894—198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作家、编辑家、教育家。本名叶绍钧。《爬山虎的脚》是叶圣陶描写植物的经典之作。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向我们生动描述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生长变化,以及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于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是美的发现者。
关注作者连续观察:叶圣陶先生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了解爬山虎的生长位置,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爬山虎的脚及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过程。通过品读描写叶子的语句,感受作者的连续观察。品读描写爬山虎脚以及攀爬过程的语句,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关注提示观察方式的词语,加深体会。体会作者不仅细致地观察事物,还在不同的时间点对事物进行了连续观察,看到了事物不断变化的过程。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有序地写下来。
【教学目标】
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操”等13个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16个词语。
2.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3.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
4.学写观察记录。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操”等13个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16个词语。
2.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链接体会
1.教师导入:有同学见过爬山虎吗?能用你的语言为我们描述这种植物吗?
2.学生根据生活观察,畅所欲言。
3.教师出示图片,补充资料:
4.教师过渡:根据同学们的描述,说明大家是善于观察,留心生活的人。我们很熟悉的叶圣陶爷爷,用他的细致观察,描写的爬山虎的脚,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
板书:(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从生活观察导入,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任务,开宗明义,细致观察。)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阅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在读的时候注意这样两个问题:
(1)读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思考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3.检查交流:
预设1:强调“嫩、叠、隙、漾”字的书写。
预设2:强调“茎、柄、蜗、均”字的读音。
4.阅读提示:再读课文,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预设1: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预设2: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预设3: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颜色、形状。
预设4: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预设5: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
板书:(生长的地方、叶子、脚)
5.理清脉络:课文是从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和爬山虎的脚三个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作者着重介绍的是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随文识字,互助交流,培养自主识字能力和多种方式识字兴趣。理清文章脉络,清晰课文内容。)
自主探究,品读文章
1.阅读要求:我们一起来品读1、2自然段,思考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得特别仔细?
2.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说一说你从哪儿看出了作者观察得特别仔细?
预设1:作者留心观察到爬山虎生长在操场北边的墙上,小院的西墙,还有房顶上,这些都是需要留心观察。
教师过渡:作者观察到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谁还想交流?
预设2: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教师追问:哪些字词让你体会到了作者的细致观察?
预设3:如果我们只是粗略看爬山虎的颜色是绿色的,但是这绿得新鲜,让我们体会到作者扒开叶片观察,看到了这沁人心脾的绿色。
过渡引导:还有吗?
预设4: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一点儿空隙。
教师追问:说说你的体会?
预设5:“一顺儿”是指一个方向或顺序,作者观察到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也没有空隙。好像作者是走进观察,看到了均匀、整齐的爬山虎叶子,像一幅绿色的水墨画。
过渡引导:还有同学想说吗?
预设6: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引导追问:能说说吗?
预设7:作者可能是伫立观察了很久,看到了风拂过爬山虎叶子的景象。满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实在太美了。
教师启发:你觉得那个字或词用的妙,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8:拂过,让风象形生动了。漾起,使得眼前仿佛看到了像绿色海洋一样均匀整齐的爬山虎的叶子,还有爬山虎叶子的动态象形。眼前有色彩,耳边有声音。
4.学生作答,填空梳理:第二自然段作者先观察(刚长出来的叶子),它的特征是(红的),接着观察(不几天的叶子),它的特征是(嫩绿的),最后观察长大了的叶子,它的特征是(引人注目的)。这当中作者重点观察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5.共同总结:由此可见,作者的观察是?
预设:有顺序、有重点、连续。
6.体会朗读:让我们和叶圣陶爷爷再次一同观察爬山虎的叶子。
7.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
8.教师小结:我们在描述自己观察的事物时,除了描述其特征外,还可以适当加入自己观察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朗读体会,留心思考,抓住重点字词,与作者共情,梳理总结观察方法,为后续学习做准备。)
课后作业
1.背诵积累文章语言。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观察,尝试运用多种感官,有顺序地进行观察,写一个小片段。
五、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生长的地方 (1)
叶子 (2)
脚 (3)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
2.学写观察记录。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开启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叶圣陶爷爷的《爬山虎的脚》,了解了文章的脉络,谁来说一说,作者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
预设:生长的地方、叶子、爬山虎的脚
教师过渡:我们和作者一起有顺序、有重点、连续观察了爬山虎的叶子,今天我们再来重点学习作者是如何描写爬山虎的脚的?
(设计意图:与上节课衔接,理清文章脉络,回顾所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阅读提示:
2.小组内自主学习,教师巡视。
3.合作交流:我们来交流你的阅读体会,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爬山虎的脚呢?选择你体会最深的一个方面来交流。
交流话题一: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预设1:“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写出了爬山虎脚的位置以及作者的细致观察。
预设2:“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写出了爬山虎脚的形状,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蜗牛的触角,这么细的脚,作者都能看出它的形状,并数出了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十分细致而具体。
预设3:“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色的。”写出了爬山虎脚的颜色和作者观察得细致。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预设1:作者用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
提示启发:同学们圈画出这些动词,并做动作体会爬山虎爬的过程。
学生交流:圈画的关键词有“触、巴、拉、贴”
教师过渡:原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有一股不断向上的攀爬劲呀!我们一起体会朗读。
学生体会朗读。
预设2:“一脚一脚”也写出了爬山虎爬的情节,体会到作者在持续细致的观察,才看到了爬山虎一脚一脚爬的情形。
交流话题三:爬山虎的脚有哪些变化。
预设1: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
追问启发:“......要是......休想”这个关联词说明了什么?
预设2: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可能作者真的用手去拉过爬山虎的脚,感受到了它的牢固与坚韧。
预设3: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了小圆片,巴住墙。原来爬山虎的脚是枝状的细丝,在巴住墙的时候就变成了小圆片。
启发引导:看来叶圣陶爷爷在观察的时候不仅细致、仔细,还抓住了事物的变化,你还从哪也读出来了呢?
预设4: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看到了细丝由直变弯曲的过程。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抓住重点词语阅读体会,作者的连续细致观察和描写,积累语言,启发感悟。)
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启发引导: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叶子和爬山虎的脚,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
预设1:有明确的观察对象,对感兴趣的事物连续、细致、多次观察。
预设2: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像作者一样去看、听、闻、用心感受。
预设3:观察要有顺序。
预设4:观察时,抓住事物的变化。
预设5:连续观察,才有新发现,例如在文章中有不少表示时间的词语,说明叶圣陶爷爷不仅细致地观察事物,还在不同时间、地点对事物进行了连续观察,看到了事物不断变化的过程。
3.观察思考:同学们在细致、用心得总结,是不是也想像叶圣陶爷爷一样写出精彩生动的文章?请同学们看课后的资料袋中的两份观察记录进行比较。
预设1:两份观察记录,一份是图文结合,一份是做表格。
预设2:两份观察记录都显示记录者对观察对象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连续观察。
活动引导:观察记录,真实客观地呈现出观察对象的变化过程,我们也可以用图文结合、表格、视频、照片等方式进行观察记录,像叶圣陶爷爷一样,抓住事物特点,细致、连续观察,用心做好记录,写出精彩生动的文章。
(设计意图:理解文章,总结、体会观察方法,激发写作兴趣,向生活拓展,促进学生发展。)
课后作业
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抓住它的特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观察记录。
五、板书
爬山虎的脚
茎上 如新叶 细丝 像触角

  爬 触、变成、巴住、拉、贴(牢固)
【课后反思】
这是一篇经典文章,受到了小读者们的喜爱,通过阅读文章,一是引导学生学习仔细观察植物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指导自己的观察实践,提高学生在习作实践中把事物写具体的能力;二是配合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增加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在教学时,理清文章结构脉络,从发现位置、观察叶子、探究脚的秘密等方面理清文章顺序,在此基础上,细读描写爬山虎叶子、脚以及攀爬过程的语句,在品词析句中体会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达成了教学目标的设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