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蝌蚪找妈妈 两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 小蝌蚪找妈妈 两课时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30 12:48: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小蝌蚪找妈妈
【课前解析】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充满童趣的科学童话,其巧妙之处在于将大自然中的知识很自然地蕴含在一个生动的小故事里。
文中对小蝌蚪和青蛙的生活环境以及外貌、动作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第1自然段既点明小蝌蚪生活在水中,又按从头到尾的顺序勾画出小蝌蚪的外貌。第四自然段既点明青蛙可以离水而居,又勾画出青蛙的外貌。第二、三、四、六自然段的第一句都以时间变化开头,第一句之后,分别叙述了小蝌蚪看到了谁,说了什么。随着故事的推进,青蛙妈妈的外貌被一点点勾画完整。
课文中的动词用得巧,增强了表达效果。课文3幅插图,分别画的是第二至五自然段的内容,不仅生动地展现出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而且有序地呈现出蝌蚪的变化过程: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不见了。插图画面色彩鲜艳,形象活泼生动,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关注课题:由课题《小蝌蚪找妈妈》可以猜想出文章是关于小蝌蚪生长变化过程的。
关注课文:本文中的动词用的很多,也很巧妙,如:“甩” 写出了小蝌蚪灵活地摆动细长的尾巴;“迎、追、游”,既写清对象之间的位置关系,又传达出小蝌蚪或急切或兴奋的心情;“披、露、鼓”形象生动地勾画出青蛙的外貌和神态;“蹬、跳、蹦”连续动作的描写,表现出小青蛙纵身跃起时,身姿轻盈,动作敏捷。这些动词,为故事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动态美,给人以真实感、生动感。
关注生字:本课需要书写的生字中七个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宽”是上下结构,“两”“皮”都是独体字。其中重点学习“皮”和“跳”,“皮”的笔顺:横钩、撇、竖、横撇、捺;“跳”右半部分笔顺:撇、点、提、竖弯钩、撇、点。重点强调“顶”右半部分是“页”,最后一笔是点;“宽”下面是“见”,最后一笔竖弯钩。重点比较“足”和足字旁,“子”和子字旁的笔画变化。
关注词语:看见、哪里、那边、头顶、眼睛、雪白、肚皮、孩子。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区别“哪里”和“那里”两个词语,结合图片读词语。
【教学目标】  
1.认识“塘、脑”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教”,会写“两、哪”等10个字,会写“看见、哪里”等8个词语。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借助图片、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3.结合课文内容,借助课文图片,按顺序说清楚蝌蚪成长的变化过程,能看图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4.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讲述故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动探索的精神,增强阅读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塘、脑”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教”,会写“两、哪”等10个字,会写“看见、哪里”等8个词语。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借助图片、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PPT、希沃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塘、脑”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教”,会写“两、宽、皮、哪”4个字。
2.通过演一演、看图、比较等办法了解表示动作的词语的意思。
3.借助图片和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了解课文内容,按顺序说清楚小蝌蚪长成青蛙的变化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昨天,老师捡到了一张“寻人启事”,你们想看看吗?
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是谁?它在哪?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蝌蚪找妈妈》。(板书:小蝌蚪找妈妈)
二、范读课文,认读字词
1.听音频范读课文。提出要求:大家认真倾听,如果有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地方请用铅笔画出来。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求: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读完之后标出自然段。
3.指名分段读课文。
预设1:指导读准“露着雪白的肚皮”中“露”的读音,这里读“lù”。
预设2:指导读准多音字“教”。

你能读准多音字吗?
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
⑵教室里,同学们都在认真听讲。
4.读准生词。
注意“脑袋”的“袋”这里读成轻声。
5.读准生字。出示单个的生字,你还认识吗?(塘、脑、袋、灰、哇、教、捕、迎、阿、姨、宽、龟、顶、披、鼓)
三、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生字词你们掌握的可真不错,那接下来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谁,而它自己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最后小蝌蚪在哪里找到了它的妈妈?他的妈妈是什么样的?
四、理清层次,分段朗读。
1.课文读完了,你们找到答案了吗?
图片中,哪些是小蝌蚪?小蝌蚪在什么地方?说说小蝌蚪的样子。
预设: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黑的,长着长尾巴。
2.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谁?(教师相机板书:鲤鱼、乌龟)
3.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写小蝌蚪们生活在哪里?(池塘)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塘”。
提出要求:请学生观察“塘”字,了解这是一个形声字,并结合池塘的图片,帮助学生了解“池塘”就是小水池。
那么“塘”还可以组成哪些词呢?水塘、荷塘、鱼塘,学生齐读词语。
4.那它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预设:它先是长出了两条后腿,再长出了两条前腿,然后尾巴变短了,最后变成了一只青蛙。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小蝌蚪的样子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学生默读第1自然段。教师要求:一边读一边画出描写蝌蚪外貌的句子。
(1)指名读句子。
教师板书: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
教师指导:这里“脑袋”的“袋”为形声字,还可以组词:口袋、袋子、袋鼠
学生齐读词语。
(2)指导学生学习生字“灰”
引导学生发现:认真观察,想一想,可以怎样记住这个“灰”字呢?
教师讲解:“灰”是一个会意字,从火从手,意思是火灭了成为灰烬,可以用手拿。
3.齐读第1自然段。教师指导朗读:一边读一边想象小蝌蚪甩着长长的尾巴,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的样子。
(设计意图:将课后习题“读一读,记一记”中与塘、袋”有关的词和识记生字、课文学习有机穿插在一起。并根据遗忘规律,在读一读的基础上,适时记一记,可以帮助学生在复习和现固,达到积累的目的。)
六、学习第2-6自然段,了解小蝌蚪长成青蛙的变化过程
1.提出要求:读课文第2-6自然段,画出描写时间和小蝌蚪样子发生变化的句子。
2.
文中第一幅插图,提问:长出了两条后腿的小蝌蚪见到鲤鱼妈妈,“就迎上去”,“迎上去”是什么意思?看图说一说。请学生给“迎”组词。
出示词语:“欢迎、迎接、迎风、迎面”引导学生读一读、记一记。
3.学生朗读第2~6自然段写时间的句子。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前腿。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
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引导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
老师这里有四张图片,你能按照顺序给它们排序吗?
教师板书:(两条后腿、两条前腿、尾巴变短、尾巴不见了)
(3)引导小组交流:借助图片和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按顺序讲一讲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先和同桌讲再和全班同学讲。
(设计意图:将第2~6自然段放在一起教学,旨在突出整体性,便于梳理文中关于时间、小蝌蚪样子变化的句子,帮助学生借助这些信息和图片,按顺序说清楚蝌蚪成长的变化过程,突出教学重点。)
七、观察比较,练写生字“哪、宽、两、皮”,重点指导“哪、两、皮”。
1.指导书写“哪”。
(1)课件出示田字格中的“哪”字。引导交流:观察这个字,你认为写时需要注意什么?
(2)教师范写。讲解:要把中间部分放在竖中线上,每部分挨紧凑,最后一笔悬针竖最长。
(3)学生描写一个,教师巡视后给予评价和指导。
(4)学生再写两个。比一比,看自己哪里有了进步。
2.指导书写“两、皮。
(1)教师范写“两”字。提示:这是一个独体字,要把第二笔和第三笔围成的框写得稍大一些,前后两组撇点大小不一样,前小后大。
(2)学生先描红,再试写两个“两”字。教师巡视,相机个别指导。
(3)引导学生独立观察“皮”字,同桌交流写这个字时应注意什么。
(4)学生试写一个“皮”字,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再写两遍,同桌互相评价。
【板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
乌龟 鲤鱼
两条后腿、两条前腿、尾巴变短、尾巴不见了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顶、眼、晴、肚、孩、跳”6个字,会写“看见、哪里”等8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演一演、看图、比较等办法了解动词的意思。借助课文图片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3.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讲故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动探索的精神,增强阅读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1.
带有生字的词语,请学生读一读。
池塘 脑袋 黑灰色
游哇游 教小鲤鱼捕食 迎上去 阿姨 宽嘴巴
游哇游 乌龟 头顶 披着
游哇游 披着 鼓着
2.课后习题中小蝌蚪长成青蛙的图片已经打乱了顺序,请同学们根据课文进行正确的排序。
(设计意图:带有生字的四组词语是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排列的,学生在复习生字的同时,可以复现课文内容。排列图片顺序,既检测了课后习题,又再一次回顾了课文内容。经过两次唤起,突出教学重点,也为下一步教学作好铺垫。)
二、体会人物的语气,分角色朗读对话
1.学习第2自然段。
教师引入:小蝌蚪长成了青蛙,开心极了!它们一路成长,也一路寻找着妈妈的身影。请你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画出小蝌蚪和鲤鱼妈妈的对话。
(1)指名读对话。
(2)提问:小蝌蚪为什么找妈妈?
预设:小鲤鱼有妈妈,我们也有妈妈!所以小蝌蚪也要寻找自己的妈妈。
(3)指导朗读:我们一起帮助小蝌蚪有礼貌地问一句,“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要读出疑问的语气来。
(4)提问:鲤鱼妈妈也和蔼可亲地回答了小蝌蚪。她对小蝌蚪说了什么?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你们读小蝌蚪的话,老师读鲤鱼阿姨的话。
提醒:读鲤鱼阿姨的话时,语速要不快不慢,重读“四条腿、宽嘴巴”。教师板书:(四条腿、宽嘴巴)
2.学习第3自然段。
请学生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画出小蝌蚪和乌龟的对话。
(1)指名读对话。教师过渡:小蝌蚪看见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长着宽嘴巴,就追着乌龟叫妈妈。
(2)
仔细观察第二幅插图,文中提到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是“迎上去”,而看见乌龟是“追上去”,这两个动作有什么区别?
请学生说一说,演一演。
教师小结:两人面对面,一个向前就是“迎上去”。一个人在前面走,另一个人在后面跑,就是“追上去”。这些动词用得多准确生动呀!
(3)指导朗读:小蝌蚪看见乌龟,连忙追上去,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呢?用你们的朗读表现出小蝌蚪的心情吧!
(4)分角色朗读:我们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你们读小蝌蚪的话,老师读乌龟的话。
教师板书:(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3.学习第4-6自然段。
请学生默读第4-6自然段,画出小蝌蚪和青蛙的对话。
(1)指名读对话。
(2)教师提问:小蝌蚪为什么叫青蛙妈妈?这回,它们叫对了吗?
(3)教师引导:这一次,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小蝌蚪游过去,叫着:“妈妈,妈妈!”大家读一读小蝌蚪的话,你想读出什么语气来呢? 学生朗读。
(4)分角色朗读。明确要求:你们齐读小蝌蚪的话,老师读青蛙妈妈的话。
三、梳理信息,讲述故事
1.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看,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教师板书:(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小蝌蚪是根据青蛙这些特征找到了自己的妈妈,那如果我把青蛙外貌描述的词换一换,大家看看好不好。
对比以下两句话:
穿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长着一对大眼睛。
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披着”是衣服覆盖在肩背上,“鼓着”是“凸起”的意思,符合青蛙的特点,动词用的多巧妙啊!
2.交流:请同学们结合板书,试着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先和同桌讲一讲,一会儿再给全班同学讲。注意将小蝌蚪身体的变化也加进来。
四、练写“顶、眼、晴、肚、孩、跳”
“顶、眼、晴、肚、孩、跳”
引导交流:认真观察这些字,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它们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
2.指导书写“孩”字。
(1)教师范写“孩”字,提醒:注意间架结构,左窄右宽;“子”末笔横变提,斜度大。
(2)学生描红一个,写后和前面的字比一比。
(3)学生再练写。教师提醒:注意写完一个比一个,再写时要注意写得更好。
3.学生自主练写“顶、眼、晴、肚、跳”。
(1)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的字形,参照“孩”字的书写要点,分别说说这几个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
(2)学生依次描红“顶、眼、睛、肚、跳”,然后再分别写一个字,教师巡视并相机给予指导。
(3)学生根据老师的评价练写“顶、眼、睛、肚、跳”,写完后先自己看看有没有进步,再同桌互相评价,比一比谁写得好。
4.学生练写“看见、哪里”等词语。
【作业设计】
1.请把《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
2.完成语文书第4页课后题,用加点的词各说一句话,以及读一读,记一记词语。
(设计意图: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促进语言积累,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自觉性。)
【板书设计】
1.小蝌蚪找妈妈
四条腿、宽嘴巴
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在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当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自己感觉也有成功的地方,就是我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以读为本,课堂上充满了朗朗书声。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读课文前首先给他们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者是让他们自己读题质疑。让他们在读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读出感情是朗读要求中的难点,而要读出“情”必须先悟出情,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教学本课时,让学生进行个别读,分角色朗读,还提出让学生表演,要想表演好,读好课文是前提,而读好课文必须是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之上完成。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情,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都会令孩子兴致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