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英雄人物专题阅读(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英雄人物专题阅读(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30 18:37:07

文档简介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英雄人物专题阅读
(一)
读一个人。阅读以下材料,完成第
8
题。(23
分)
【朗读者·人物】
薛其坤,35
岁晋升教授,42
岁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47
岁当上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49
岁带领团队在实验室里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他的许多科研成果被国际同行津津乐道,认为他战胜了“几乎不可战胜的困难”。然而,他的学术人生并非一帆风顺,考研屡次失败,博士更是读了
7
年。也曾因仪器条件所限,科研工作遭遇瓶颈,
但他保持着对科学的热情与专注。
【朗读者·访谈】
主持人:1992
年,您去了日本仙台的东北大学研究所开始读博,那是您人生非常艰苦的一段求学经历。
薛其坤:那应该说是在我个人成长中最难的一段时间。我不懂日语,也没有一个朋友,
夫人和孩子也不在身边,更重要的是语言的不通,所以学习高精尖的实验技术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你都听不懂话,怎么去学习呢?为此我经常受到导师的批评,而且这种批评带着一种蔑视。在一年的时间里,我有七八个月想放弃,想回家,想回国。
主持人:那段时间特别难熬,可能也是因为您碰到了一个特别严厉的导师——樱井利夫。
薛其坤:他是一个极其严厉的导师。他的实验室有个外号叫“7—11”,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在早上
7
点前到达实验室,晚上
11
点以后离开实验室。难得一天,我找个理由说
7
点半到,他是绝对不会批准的。
主持人:您的导师从什么时候改变了对您的看法呢?
薛其坤:我做的第一个课题在一年半以后就取得了非常重要的突破。现在回想起来,
这个突破是他的实验室在日本东北大学接近
30
年最重要的成果,所以我一下子成了他眼中的王牌,明星似的。
主持人:


薛其坤:你讲得太对了!读博士已经第六年了,我才终于接近或开始实现小时候或上大学时朦朦胧胧追求的理想和目标。那个时候我开始体会到做科学研究的美妙。
主持人:我相信导师肯定也是更加地欣赏你,而且器重你。
薛其坤:他也是个科学家,一看到他的学生开始走上这样正确的科学道路,他自然很受鼓舞,很感动,所以他马上说他掏钱请我吃饭。
主持人:这段生活在您的生命当中还是留下了一个烙印的,比如说,您也成了“7—11”
教授。
薛其坤:是。我现在一个非常强的理念就是科学强国,教育强国,培养最有竞争力的人才,所以我对学生要求更严,当然学生成才的概率就更高了。跟着我拿到博士学位的学生有七十七八个,博士后有十五个。
主持人: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看作是量子霍尔效应家族当中可能是最后一个重要成员,全世界有很多科学家把发现它看作是自己的一个奋斗目标,最后,是您的学术团队首个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薛其坤:是,因为我有一个理想,就是不辜负国家的支持,争取攻克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科学难题。
主持人:您今天的朗读是要献给谁呢?
薛其坤:我想献给我们清华物理的奠基人——第一任物理系系主任叶企孙先生,以及为我们中国物理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诸多前辈们。叶先生是物理学的大师,他培养了像王淦昌、彭桓武这样的“两弹一星”的功勋。今年是他诞辰
120
周年,所以这次节目刚好是一个对叶先生的非常好的怀念的机会。
参考答案:
8.(1)(2分)“7-11”是薛其坤老师在日本留学期间的作息时间,7点前到达实验室,晚上11点以后离开实验室,说明学习特别辛苦;这个称呼包含着对薛老师致力于科研的尊敬和赞美。
评分标准:共2分,每小点1分。
(2)(2分)是不是也极大地激发了您对实验的兴趣?
评分标准:共2分,意符即可。
(3)(3分)
①性格坚毅、不服输:考研时屡次失败,博士更是读了七年,科研工作遭遇瓶颈时保持着对科学的热情与专注;回国后带领学术团队首个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②愿意吃苦:在日本求学时过得很艰苦,在语言不通,经常受到导师批评的情况下,能够顶住压力坚持学习,最终还成了老师的“王牌”;③有理想,有坚定的目标:访谈中薛其坤老师讲到自己的理想,就是不辜负国家的支持,争取攻克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科学难题。
评分标准:共3分,每小点1分。
(4)(1分)气味
(5)(1分)hǎo
(6)(1分)美好,美丽
评分标准:共3分,每小题1分。
(7)(2分)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评分标准:共2分,1处1分。
(8)(2分)富有能使住所华丽,品德能增强自己的修养,心胸宽广身体就安适舒坦。
评分标准:共2分。前两个分句1分;第3分句1分。
(9)(3分)一方面怀念并感谢清华物理的奠基人,第一任的系主任叶企孙先生,以及为中国物理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诸多前辈们;另一方面,从“读本”所选的内容来看,《大学》是论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散文,对国民的精神建设具有特别的意义。
评分标准:共3分。答对第1点得1分;答对第2点得2分。
(10)(6分)略
评分标准:共6分。此题实为应用型写作题。
(二)
伟大的学者段玉裁
①一九八五年牡丹盛开时,我曾到许慎的家乡凭吊这位伟大的文字学家。稻黄雪蟹肥、秋菊初绽的季节、又来到江苏金坛参加纪念清代朴学大师、《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段玉裁的活动。半年之内,随着众多学者来到这两位悬隔一千七百年、为同一部著作付出毕生精力、前后辉映的伟大学者的桑梓之地,寻觅他们的遗踪,想象其为人,这对于我这个许学、段学的崇拜者来说,是一生中的大幸,是永志于心的美好记忆。
②段玉裁的故乡人为他建造了纪念馆。城南偏西,一泓清碧,名曰愚池,是清代一位学者为纪念自己幼年读书的贫困境遇而命名的。愚者,大智若患之愚、愚公移山之愚,非真愚也,意思是下愚劲苦读。傍池畔西行,过曲桥,经愚亭——亭却是此次所建了——就可以看到掩映在绿树丛中的纪念馆了。几椽灰砖朱檐的仿清建筑,几枝茂盛的长青,几盆幽兰的盆景,石子甬道旁株株五针松,一切显得古朴而典雅。身置其间,就会油然产生一种复杂交织的感觉:既肃穆又亲切,呒深沉又开阔,既恬静又激动。这或许是段玉裁治学精神的感召吧!在这里建造他的纪念馆,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从馆址的选择到环境的布置,可以看出金坛县人民经营的苦心和对这位乡贤的理解与崇敬。
③段玉裁出身寒微,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教书先生。从他记事的时候起,他父亲就长年在镇江(当时叫丹徒)、扬州一带教书,每年春节前带着一年所得的束修一几十?两银子,回到家里过年,春天一到,就又外出教学。那区区几十两银子,就是全家三代七口人来年的全部生活费。家里的食谱终年不变:早.晚喝大麦糊糊(现在的金坛人早已不知大麦糊糊为何物了);午餐则两天米粥,一天米饭。及至他成人游学京师,收入也是时有时无。他三十五岁时,曾向老师戴震借银四十两,直到八年后才得归还,其经济拮据之状可知。他共做过几任知县,前后约有九年,四十七岁致仕回乡,直到八十一岁去世,始终与贫病相伴。为了刻《说文解字注》,跟他齐名的学者王念孙曾资助他四十两银子,但他却挪作他用了,大概是不得已支付了日常开销吧。他的广博知识、宏富而精深的著作,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中获得和写作的。他一生读书不辍,写作不止,实践了“不种砚田无乐事,不撑铁骨莫支贫”的家训,终于成了划时代的学者。
④段玉栽一生谦逊,笃于从师、为师之道。例如他从二十九岁时就自认戴震为老师,直至晚年,一直把师训牢记于心。虽然戴震去世已四十年,但只要与人言及戴震之事,则必肃然而立;戴震死后,段五找便把早年战震写给他的十四封信装被成册,并经常取出来郑重诵读。这些,在现代的有些青年看来,也许近乎“迂腐”吧?我以为,段玉裁对老师表示崇敬的方式,在今日固不可取,但这种由于自己造诣日高,因而更加感到老师启迪诱导之功的可贵,从而油然而生的感情却是应该提倡的。起码,这总比那种为了一已私欲而佯作虔敬,实则借师之名招摇撞骗,时过又把老师抛到爪哇国,甚至借贬老师以显己高者强上万倍。
⑤对于年轻后学,段玉裁则平易过人。例如他曾跟著名的校勘学家顾千里争论古代学制问题,往返书信很多,双方相持不下。有人说顾千里“以后期之俊秀与先生抗衡,同辈实所窃议”。段玉裁不同意这种看法,说顾千里“虽昔年师资于愚(我),请业于愚,一旦学邃(深)于愚,愚必北面(古代学生敬师之礼)而事之,愿执经为弟子”。这是何等的胸怀!这是因为他对学术无限忠诚,名利并非他追求的目的.他说:“惟不以?意气为用,故学可以深邃诣极(达到顶点)矣。苟无志于学,用为争名之具,是尚未能浅,又安能邃!”这又是何等朴素而深刻的思想!他七十八岁时又收了一个学生,叫陈奂。陈奂就住在他家。他本已很穷,却还热情地供给学生们伙食。陈奂也不负所望,终于成为著名学者,他所著的《诗毛氏传疏》》,至今还是研究《诗经》的必读书。段玉裁奖掖后进、唯恐后来不居上的思想境界于此可见一斑。这又是可以让某些以学生为工具、抑此扬彼、欺行霸市的为师者愧赧无地的。
⑥为人与治学是密不可分的。段玉裁于师、于徒如此,其于学自然严谨而勇于创新.即如他的《说文解字注》,对《说文解字》中的每字每句必详加考证,使之从此成为可读之书。他在校勘古代文献典籍、分析古代字词语义、研究古音分类沿革等一切方面,无不全面继承了前人的成果而又发前人所未发。在“《说文》学”方面,他早已超越了戴震.清代乾隆、嘉庆两朝,是传统文献语言学最昌盛的时代,段玉裁和王念孙被后世视为乾嘉之学的两大支柱,合起来叫作“段王之学”,百余年来为海内外治汉民族古学者所共仰,绝不是偶然的。
⑦段玉裁晚年定居苏州。其寓所“枝园”久已荡然无存,据说在今苏州农业学校附近,我并没去实地考察,想必也不会十分宽敞,或者还不及现在的纪念馆。那么段老夫子可谓身后有福了。纪念馆后门外还有几亩空地,我去时地里的莱蔬长势正好。周县长对我说,将来这块空地上要建起几间小楼,作为研究段学的资料中心,供国内外学人共同使用。小楼就以段玉裁的“经韵楼”?命名。这真是个有眼光,有胆略的主意。
⑧金坛并不富饶。境内有个茅山,因《茅山道士》的故事而闻名。山景极佳,又盛产名贵的茅峰茶,但金坛也只占有它的半边。但是这里的土地却养育了不少学问家,远有段玉裁,近有华罗庚,这是金坛的骄傲。听说现在金坛的学生和青年,常以这一文-理两位大师为榜样,激励自己奋发向上。怪不得我在纪念馆里所遇到的大多是年轻人。“谁能预料从眼前这些漫步于愚池之畔的青年中,今后会产生出多少伟大的学者呢?”在告别纪念馆时,我默默地祝愿着。
15.选文表达了作者对段玉裁怎样的情感??(2分)
16.选文写“愚池”的用意是什么??(3分)
17.选文第⑥段加线句子的作用是什么??(2分)
18.选文第⑦段中,为什么说“段老夫子可谓身后有福了”??(3分)
19.选文表现了段玉裁哪些精神品质??(4分)
参考答案:
15.表达了作者对段玉裁的崇敬、赞美、钦佩之情。
16.选文写“愚池”是为了引出下文“段玉裁”的相关情况,为下文写段玉裁的成就、著述、为人做铺垫,也体观段玉裁的优品质。
17、(1)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内容上:承接上文段玉裁为人处世,开启下文其著书立说。
18.为段玉裁原来居住地到现在已成为供国内外学人共用,又在苏州农业学校附近,文学底蕴丰厚,作为研究段学的资料中心。
19、段玉载的精神品质:(1)学识广博,著作宏富而精深;(2)一生谦逊,笃于从师、为师之道;(3)为人平易过人,其于学自然严谨而勇于创新。
(三)
非文学作品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自汉武帝“废黝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个人的自我追求是圣化,即通过自我修养和完善,成为圣人、贤人、君子、仁人。他们穷一生之力执着地追求将社会的一切美德集中于自己身上,从而完成圣化过程。儒家认为,个人道德完善是社会完善的基础和起点,人生的最高成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纵览古时的英雄人物,如“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之所以被后人传颂,是因为他们在为国为民的这个主题下,完成了符合儒家思想原则的自我完善后而名垂青史的。
(摘自周永生《当代青少年英雄崇拜移情倾向探讨》)
【材料三】
英雄来自人民。在那战火纷飞、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有人从群众中站起来,不惜牺牲个人生命,也要争取民族解放与独立,他们是民族的英雄。这些英雄有不畏敌人钢刀的刘胡兰,有经受住烈火考验的邱少云,有不畏帝国主义强权的五四爱国青年,还有无数个默默无闻的无名英雄。
在和平年代,有的是那些不计个人得失,默默为人民奉献的人,尽管他们普通而平凡,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们的奉献精神如金子般珍贵,他们是新时代的楷模,也是新时代的英雄。这些英雄代表有守卫国家的军人,有舍生忘死、忠诚担当的公安队伍,有向危险而行的消防人员,还有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的黄大年等各行各业的佼佼者。
(摘自于青华《关于新时代英雄精神的内涵与守望传承探索》)
【材料四】
英雄的内涵在战“疫”中有了新的提升。面对大灾大疫,怀有必胜之心、不畏艰险就是英雄,有名的、无名的都是英雄。“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中国进入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做一个像雷锋那样的平凡英雄,已成为国人的精神追求。在工作中,我们有“一盘棋”的大局意识、公而忘私的道德准则;在“疫”线,我们有不畏艰难、敢打必胜的斗志;在科研上,我们有锲而不舍、敢为人先的勇气,何愁战“疫”不胜。
(摘自2020年3月6日《科技日报》)
12.
下列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图1大部分受访者心目中的英雄类型,与图2打动受访者的前三种英雄特质高度契合。
B.
材料二引用范仲淹、文天祥的诗文,体现出古代英雄人物对个人道德完善的执着追求。
C.
材料三列举的事实论据高度概括且非常充分,有力论述了“英雄来自人民”这一论点。
D.
材料一选自问卷调查,所用数据必须真实可靠;材料四是新闻评论,语言平实口语化。
13.
根据材料二、三、四,简要概述不同时代英雄的内涵。
14.
学习小组依据图2呈现的英雄特质,对语文课本中出现的人物形象进行梳理归类。其中还有三项尚未完成,你任选一项,推荐适合该选项的课本中的人物形象,并说明理由。
选项
英雄特质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不图回报、甘于奉献

不惧艰难、迎难而上

不畏强权、敢于抗争

沉着冷静、机智果敢
杨利伟

正直勇敢、积极乐观
愚公

意志坚定、百折不挠
居里夫妇

大公无私、顾全大局
周亚夫

勤奋努力、不辞辛苦
宋濂
我选第(
)项,我推荐的人物形象是: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2.
D
13.
在古代,英雄内涵是符合儒家思想原则,追求自我完善;战争年代,英雄内涵是不惜牺牲个人生命,争取民族解放与独立;和平年代,英雄内涵是不计个人得失,默默为人民奉献;疫情期间,英雄内涵是怀有必胜之心、不畏艰险。
14.
(1).
示例1:我选①,我推荐《植树的牧羊人》中的老人。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种树,从未想过这片树林的归属,也没有想通过种树获取利益,只想用树木来拯救这块快要死亡的高原,他具有不图回报、甘于奉献的英雄特质。
(2).
示例2:我选②,我推荐《伟大的悲剧》中的斯科特一行人。他们想成为首个抵达南极点的探险团队,尽管一路上面对极大的困难,哪怕意识到对手已捷足先登,也依旧坚持走到最终目标。虽然他们在返程的路上不幸遇难,但他们身上具有不惧艰难、迎难而上的英雄特质。
(3).
示例3:我选③,我推荐《最后一次演讲》中的闻一多和《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唐雎。前者面对反动派的恐吓,拍案而起,以生命抗争;后者面对秦王的威胁,挺剑而起,维护国家尊严。他们都具有不畏强权、敢于抗争的英雄特质。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英雄人物专题阅读
(一)
读一个人。阅读以下材料,完成第
8
题。(23
分)
【朗读者·人物】
薛其坤,35
岁晋升教授,42
岁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47
岁当上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49
岁带领团队在实验室里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他的许多科研成果被国际同行津津乐道,认为他战胜了“几乎不可战胜的困难”。然而,他的学术人生并非一帆风顺,考研屡次失败,博士更是读了
7
年。也曾因仪器条件所限,科研工作遭遇瓶颈,
但他保持着对科学的热情与专注。
【朗读者·访谈】
主持人:1992
年,您去了日本仙台的东北大学研究所开始读博,那是您人生非常艰苦的一段求学经历。
薛其坤:那应该说是在我个人成长中最难的一段时间。我不懂日语,也没有一个朋友,
夫人和孩子也不在身边,更重要的是语言的不通,所以学习高精尖的实验技术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你都听不懂话,怎么去学习呢?为此我经常受到导师的批评,而且这种批评带着一种蔑视。在一年的时间里,我有七八个月想放弃,想回家,想回国。
主持人:那段时间特别难熬,可能也是因为您碰到了一个特别严厉的导师——樱井利夫。
薛其坤:他是一个极其严厉的导师。他的实验室有个外号叫“7—11”,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在早上
7
点前到达实验室,晚上
11
点以后离开实验室。难得一天,我找个理由说
7
点半到,他是绝对不会批准的。
主持人:您的导师从什么时候改变了对您的看法呢?
薛其坤:我做的第一个课题在一年半以后就取得了非常重要的突破。现在回想起来,
这个突破是他的实验室在日本东北大学接近
30
年最重要的成果,所以我一下子成了他眼中的王牌,明星似的。
主持人:


薛其坤:你讲得太对了!读博士已经第六年了,我才终于接近或开始实现小时候或上大学时朦朦胧胧追求的理想和目标。那个时候我开始体会到做科学研究的美妙。
主持人:我相信导师肯定也是更加地欣赏你,而且器重你。
薛其坤:他也是个科学家,一看到他的学生开始走上这样正确的科学道路,他自然很受鼓舞,很感动,所以他马上说他掏钱请我吃饭。
主持人:这段生活在您的生命当中还是留下了一个烙印的,比如说,您也成了“7—11”
教授。
薛其坤:是。我现在一个非常强的理念就是科学强国,教育强国,培养最有竞争力的人才,所以我对学生要求更严,当然学生成才的概率就更高了。跟着我拿到博士学位的学生有七十七八个,博士后有十五个。
主持人: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看作是量子霍尔效应家族当中可能是最后一个重要成员,全世界有很多科学家把发现它看作是自己的一个奋斗目标,最后,是您的学术团队首个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薛其坤:是,因为我有一个理想,就是不辜负国家的支持,争取攻克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科学难题。
主持人:您今天的朗读是要献给谁呢?
薛其坤:我想献给我们清华物理的奠基人——第一任物理系系主任叶企孙先生,以及为我们中国物理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诸多前辈们。叶先生是物理学的大师,他培养了像王淦昌、彭桓武这样的“两弹一星”的功勋。今年是他诞辰
120
周年,所以这次节目刚好是一个对叶先生的非常好的怀念的机会。
(二)
伟大的学者段玉裁
①一九八五年牡丹盛开时,我曾到许慎的家乡凭吊这位伟大的文字学家。稻黄雪蟹肥、秋菊初绽的季节、又来到江苏金坛参加纪念清代朴学大师、《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段玉裁的活动。半年之内,随着众多学者来到这两位悬隔一千七百年、为同一部著作付出毕生精力、前后辉映的伟大学者的桑梓之地,寻觅他们的遗踪,想象其为人,这对于我这个许学、段学的崇拜者来说,是一生中的大幸,是永志于心的美好记忆。
②段玉裁的故乡人为他建造了纪念馆。城南偏西,一泓清碧,名曰愚池,是清代一位学者为纪念自己幼年读书的贫困境遇而命名的。愚者,大智若患之愚、愚公移山之愚,非真愚也,意思是下愚劲苦读。傍池畔西行,过曲桥,经愚亭——亭却是此次所建了——就可以看到掩映在绿树丛中的纪念馆了。几椽灰砖朱檐的仿清建筑,几枝茂盛的长青,几盆幽兰的盆景,石子甬道旁株株五针松,一切显得古朴而典雅。身置其间,就会油然产生一种复杂交织的感觉:既肃穆又亲切,呒深沉又开阔,既恬静又激动。这或许是段玉裁治学精神的感召吧!在这里建造他的纪念馆,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从馆址的选择到环境的布置,可以看出金坛县人民经营的苦心和对这位乡贤的理解与崇敬。
③段玉裁出身寒微,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教书先生。从他记事的时候起,他父亲就长年在镇江(当时叫丹徒)、扬州一带教书,每年春节前带着一年所得的束修一几十?两银子,回到家里过年,春天一到,就又外出教学。那区区几十两银子,就是全家三代七口人来年的全部生活费。家里的食谱终年不变:早.晚喝大麦糊糊(现在的金坛人早已不知大麦糊糊为何物了);午餐则两天米粥,一天米饭。及至他成人游学京师,收入也是时有时无。他三十五岁时,曾向老师戴震借银四十两,直到八年后才得归还,其经济拮据之状可知。他共做过几任知县,前后约有九年,四十七岁致仕回乡,直到八十一岁去世,始终与贫病相伴。为了刻《说文解字注》,跟他齐名的学者王念孙曾资助他四十两银子,但他却挪作他用了,大概是不得已支付了日常开销吧。他的广博知识、宏富而精深的著作,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中获得和写作的。他一生读书不辍,写作不止,实践了“不种砚田无乐事,不撑铁骨莫支贫”的家训,终于成了划时代的学者。
④段玉栽一生谦逊,笃于从师、为师之道。例如他从二十九岁时就自认戴震为老师,直至晚年,一直把师训牢记于心。虽然戴震去世已四十年,但只要与人言及戴震之事,则必肃然而立;戴震死后,段五找便把早年战震写给他的十四封信装被成册,并经常取出来郑重诵读。这些,在现代的有些青年看来,也许近乎“迂腐”吧?我以为,段玉裁对老师表示崇敬的方式,在今日固不可取,但这种由于自己造诣日高,因而更加感到老师启迪诱导之功的可贵,从而油然而生的感情却是应该提倡的。起码,这总比那种为了一已私欲而佯作虔敬,实则借师之名招摇撞骗,时过又把老师抛到爪哇国,甚至借贬老师以显己高者强上万倍。
⑤对于年轻后学,段玉裁则平易过人。例如他曾跟著名的校勘学家顾千里争论古代学制问题,往返书信很多,双方相持不下。有人说顾千里“以后期之俊秀与先生抗衡,同辈实所窃议”。段玉裁不同意这种看法,说顾千里“虽昔年师资于愚(我),请业于愚,一旦学邃(深)于愚,愚必北面(古代学生敬师之礼)而事之,愿执经为弟子”。这是何等的胸怀!这是因为他对学术无限忠诚,名利并非他追求的目的.他说:“惟不以?意气为用,故学可以深邃诣极(达到顶点)矣。苟无志于学,用为争名之具,是尚未能浅,又安能邃!”这又是何等朴素而深刻的思想!他七十八岁时又收了一个学生,叫陈奂。陈奂就住在他家。他本已很穷,却还热情地供给学生们伙食。陈奂也不负所望,终于成为著名学者,他所著的《诗毛氏传疏》》,至今还是研究《诗经》的必读书。段玉裁奖掖后进、唯恐后来不居上的思想境界于此可见一斑。这又是可以让某些以学生为工具、抑此扬彼、欺行霸市的为师者愧赧无地的。
⑥为人与治学是密不可分的。段玉裁于师、于徒如此,其于学自然严谨而勇于创新.即如他的《说文解字注》,对《说文解字》中的每字每句必详加考证,使之从此成为可读之书。他在校勘古代文献典籍、分析古代字词语义、研究古音分类沿革等一切方面,无不全面继承了前人的成果而又发前人所未发。在“《说文》学”方面,他早已超越了戴震.清代乾隆、嘉庆两朝,是传统文献语言学最昌盛的时代,段玉裁和王念孙被后世视为乾嘉之学的两大支柱,合起来叫作“段王之学”,百余年来为海内外治汉民族古学者所共仰,绝不是偶然的。
⑦段玉裁晚年定居苏州。其寓所“枝园”久已荡然无存,据说在今苏州农业学校附近,我并没去实地考察,想必也不会十分宽敞,或者还不及现在的纪念馆。那么段老夫子可谓身后有福了。纪念馆后门外还有几亩空地,我去时地里的莱蔬长势正好。周县长对我说,将来这块空地上要建起几间小楼,作为研究段学的资料中心,供国内外学人共同使用。小楼就以段玉裁的“经韵楼”?命名。这真是个有眼光,有胆略的主意。
⑧金坛并不富饶。境内有个茅山,因《茅山道士》的故事而闻名。山景极佳,又盛产名贵的茅峰茶,但金坛也只占有它的半边。但是这里的土地却养育了不少学问家,远有段玉裁,近有华罗庚,这是金坛的骄傲。听说现在金坛的学生和青年,常以这一文-理两位大师为榜样,激励自己奋发向上。怪不得我在纪念馆里所遇到的大多是年轻人。“谁能预料从眼前这些漫步于愚池之畔的青年中,今后会产生出多少伟大的学者呢?”在告别纪念馆时,我默默地祝愿着。
15.选文表达了作者对段玉裁怎样的情感??(2分)
16.选文写“愚池”的用意是什么??(3分)
17.选文第⑥段加线句子的作用是什么??(2分)
18.选文第⑦段中,为什么说“段老夫子可谓身后有福了”??(3分)
19.选文表现了段玉裁哪些精神品质??(4分)
(三)
非文学作品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自汉武帝“废黝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个人的自我追求是圣化,即通过自我修养和完善,成为圣人、贤人、君子、仁人。他们穷一生之力执着地追求将社会的一切美德集中于自己身上,从而完成圣化过程。儒家认为,个人道德完善是社会完善的基础和起点,人生的最高成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纵览古时的英雄人物,如“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之所以被后人传颂,是因为他们在为国为民的这个主题下,完成了符合儒家思想原则的自我完善后而名垂青史的。
(摘自周永生《当代青少年英雄崇拜移情倾向探讨》)
【材料三】
英雄来自人民。在那战火纷飞、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有人从群众中站起来,不惜牺牲个人生命,也要争取民族解放与独立,他们是民族的英雄。这些英雄有不畏敌人钢刀的刘胡兰,有经受住烈火考验的邱少云,有不畏帝国主义强权的五四爱国青年,还有无数个默默无闻的无名英雄。
在和平年代,有的是那些不计个人得失,默默为人民奉献的人,尽管他们普通而平凡,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们的奉献精神如金子般珍贵,他们是新时代的楷模,也是新时代的英雄。这些英雄代表有守卫国家的军人,有舍生忘死、忠诚担当的公安队伍,有向危险而行的消防人员,还有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的黄大年等各行各业的佼佼者。
(摘自于青华《关于新时代英雄精神的内涵与守望传承探索》)
【材料四】
英雄的内涵在战“疫”中有了新的提升。面对大灾大疫,怀有必胜之心、不畏艰险就是英雄,有名的、无名的都是英雄。“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中国进入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做一个像雷锋那样的平凡英雄,已成为国人的精神追求。在工作中,我们有“一盘棋”的大局意识、公而忘私的道德准则;在“疫”线,我们有不畏艰难、敢打必胜的斗志;在科研上,我们有锲而不舍、敢为人先的勇气,何愁战“疫”不胜。
(摘自2020年3月6日《科技日报》)
12.
下列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图1大部分受访者心目中的英雄类型,与图2打动受访者的前三种英雄特质高度契合。
B.
材料二引用范仲淹、文天祥的诗文,体现出古代英雄人物对个人道德完善的执着追求。
C.
材料三列举的事实论据高度概括且非常充分,有力论述了“英雄来自人民”这一论点。
D.
材料一选自问卷调查,所用数据必须真实可靠;材料四是新闻评论,语言平实口语化。
13.
根据材料二、三、四,简要概述不同时代英雄的内涵。
14.
学习小组依据图2呈现的英雄特质,对语文课本中出现的人物形象进行梳理归类。其中还有三项尚未完成,你任选一项,推荐适合该选项的课本中的人物形象,并说明理由。
选项
英雄特质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不图回报、甘于奉献

不惧艰难、迎难而上

不畏强权、敢于抗争

沉着冷静、机智果敢
杨利伟

正直勇敢、积极乐观
愚公

意志坚定、百折不挠
居里夫妇

大公无私、顾全大局
周亚夫

勤奋努力、不辞辛苦
宋濂
我选第(
)项,我推荐的人物形象是: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