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2021年秋人教部编版语文课件
三年级上册
9
那一定会很好
回忆《不懂就要问》《听听,秋的声音》这两篇略读课文。想一想,在学习略读课文时,我们学会了什么方法?
1.借助课题下方的学习提示。
2.借助课文后的泡泡。
读课题下的学习提示,看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有哪些,用序号做标记。
①默读课文,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
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初读感知
默读课文。
1.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并做上标记。
努
缩
吱
拆
suō
nǔ
zhī
chāi
锯
推
tuī
斧
fǔ
茎
jīnɡ
jù
字词部分
加一加:父+斤=斧
奴+力=努
加偏旁:纟+宿=缩
口+支=吱
居+钅=锯
换偏旁:轻-车+艹=茎
比一比:拆
折
熟字换一换:滩-汉+扌=推
字词部分
努力生长
缩成一团
吱吱嘎嘎
拆下来
锯子
手推车
斧子
根茎
字词部分
再默读课文,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历了怎样的生命历程?在文中圈出主人公变化阶段的关键词语!
了解生命历程
一粒种子
高大的树
手推车
椅子
木地板
主人公变化的顺序你记住了吗?一起来说一说吧!
了解生命历程
先是
一粒种子
再长成
高大的树
接着变化
手推车
然后变化
椅子
最后变化
木地板
请加上序数词,再说一次。
了解生命历程
请按照主人公变化的阶段,试着把文章分段并简述段意。
第一部分:(1—3)写种子长成一棵大树的经历。
第二部分:(4—7)大树变成手推车的经历。
第三部分:(8—9)手推车变成椅子的经历。
第四部分:(10—12)椅子变成木地板的过程。
了解生命历程
三读课文,思考:主人公在每一段生命历程中的愿望是什么?用“——”画出来!
关注情节
展开想象
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
要是我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那一定会很好。
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
关注情节
展开想象
种子被泥土紧紧地包裹着,它不得不把身体缩成一团。“这真难受。”种子想,“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种子一边想一边努力生长。过了些日子,它长出细细的根、茎和两片小叶子,钻出地面,站在阳光下。
过了很多个日子,它长成了一颗高大的树。
关注情节
展开想象
读下面文字,想一想:种子为什么会变成树?它经历了什么?试着找一找
种子被泥土紧紧地包裹着,它不得不把身体缩成一团。“这真难受。”种子想,“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种子一边想一边努力生长。过了些日子,它长出细细的根、茎和两片小叶子,钻出地面,站在阳光下。
过了很多个日子,它长成了一颗高大的树。
关注情节
展开想象
读下面文字,想一想:种子为什么会变成树?它经历了什么?试着找一找
小组讨论,完成学习单。
主人公
想法
做法或经历
种
子
想站起来
呼吸空气
努力的生长
大
树
手推车
椅
子
木地板
参照刚才的方法,在书上找出其他部分
的内容。小组讨论后,完成学习单吧。
小组讨论,完成学习单。
主人公
想法
做法或经历
种
子
想站起来
呼吸空气
努力的生长
大
树
手推车
椅
子
木地板
想跑起来
向着农夫哗哗哗地拂动
想坐着休息
想躺下
在山路上跑来跑去,骨头吱吱嘎嘎地响,费力地跑来跑去
挺直腰背坐着
满意的舒展着身子
躺在阳台上,享受阳光
四读课文,揣摩主人公它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关注感悟
体会心情
种子被泥土紧紧地包裹着,它不得不把身体缩成一团。
这真难受。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关注感悟
体会心情
1
它为什么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呢?
这说明泥土中种子的难受,“一定”体现种子的决心。“那一定会很好”体现种子乐观的态度。
高大的树能看到很远的地方,它看见人和动物在山路上走来走去,跑来跑去。
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
不想牢牢地被栓在这里,想自由地动起来。
它为什么要做一棵会跑的树呢?
关注感悟
体会心情
2
手推车为农夫服务了很多年,它慢慢变老了,跑起来的时候,骨头会吱吱嘎嘎地响。
关注感悟
体会心情
3
要是我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那一定会很好。。
你为什么想要停下来休息呢?
因为我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太好了,跑不动了。我想休息了。
椅子一用又是好多年。它越来越觉得挺直腰背坐着很吃力。
体现了大树虽然疲劳但不放弃,很努力。
我真是老了,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
大树
你为什么想要躺下来呢?
关注感悟
体会心情
4
木地板满意地舒展着身子,躺在阳台上,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舒服极了。它觉得自己又变成了一棵树。
关注感悟
体会心情
5
体现出大树为自己能够继续为人们服务的自豪心情。
它没有抱怨。对待生活依然积极乐观。它依然心怀美好,享受生活中的每一段历程。
那一定会很好
4
深入研究
体会主旨
1.今天趴在书桌前写字好几个小时,
,那一定很好。
2.公园里的景色这么美,
,那一定很好。
3.
,
,那一定很好。
句子仿写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粒种子长成
,变成
、
,最后变成
的一段生命历程,表达了
的积极人生态度。
一棵大树
手推车
椅子
木地板
心怀美好、享受生命中每一段历程
主题概括
课堂演练
宿(
)
怒(
)
经(
)
拆(
)
缩(
)
努(
)
茎(
)
折(
)
一、形近字组词。
住宿
缩小
发怒
努力
经过
根茎
拆除
打折
二、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棵种子的生命历程吗?
三、从这个童话中,你学到了什么?
课堂演练9
那一定会很好
【课前解析】
本课是教材编排的第三篇略读课文,在前两个单元中,已学习了两篇略读课文,学生虽然对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有所了解,但不够熟练,需要继续巩固和提高。学习本课应引导学生学习边默读边思考,默读课文,思考后说一说主人公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生命历程。还要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关注题目:本课的题目是课文的高度概括。文章中“那一定会很好”出现了四次,是主人公心态的体现。
关注结构:课文结构清晰,按种子四次变化的顺序,围绕“那一定会很好”这个关键句,揭示了“坦然、乐观的面对生活”的道理,给学生以启发。
◇
第一部分(一至三自然段):讲述了种子长成一棵大树的经历。
◇
第二部分(四至七自然段):讲述了大树变成手推车的经历
◇
第三部分(八至九自然段):讲述了手推车变成椅子的经历
◇
第四部分:(十至十二段):
讲述了椅子变成木地板的过程。
关注想象:文章想象丰富,语言生动。如“这棵树的树叶向着农夫哗哗哗地拂动起来”,以及描写手推车老了,跑起来骨头会,如“吱吱嘎嘎”的响。文章把一颗种子寓意为一个小生命,从它茁壮成长到成年再到老年,及其形象的写出了每个阶段和年龄段的相符的特征。把人的一生赋予种子的一生,可谓想象力丰富又蕴含着道理,具有强烈的可欣赏性。
关注拓展: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象主人公在每一段历程中的心理活动,将学生带入情景,亲身感受主人公每个变身时刻的想法和体会。这种方法也是学生自主阅读理解的方法之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缩、努”等8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说出主人公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生命历程。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能说出主人公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生命历程。
【教学策略】
识字板块归类、比较、加减换字法认读。词句理解方面主要采用问题引导,少教多学的自主探究的方法。阅读理解,抓住“丰富的想象”来展开,尝试亲身感受的方式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认读“缩、努”等8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说出主人公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生命历程。
【教学过程】
一、以旅游引发兴趣
1.教师新课导入:你的每一天是怎么度过的?你觉得一切都还好吗?让我们跟随一颗小种子,来一场奇妙之旅吧。
2.教师引导:同学们,请齐读课文题目。师板书课题:(那一定会很好)
(设计意图:通过旅游一词,吸引学生兴趣,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想要了解种子如何旅行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回忆方法,引出任务
1.提出问题:今天所学习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回忆《不懂就要问》《听听,秋的声音》这两篇略读课文。想一想,在学习略读课文时,我们学会了什么方法?
预设1:粗读文章,了解大意。
预设2:遇到个别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可以跳过。
预设3:我们可以借助课前提示。
预设3:我们可以借助课文中的泡泡。
2.教师引导:读课题下的学习提示,看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有哪些,用序号做标记。
学生活动:找出本课任务,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明确略读的基本要求,强化略读方法,有利于学生自学课文时抓住重点)
三、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自读课文。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用默读的方式,将课文读一遍。
2.学习字词。
教师过渡: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字词识记得如何呢?来吧,牛刀小试一下。
我会认。
①
出示带音生字,自读两遍,再指名读。
②
利用分类、对比、加一加减一减等识字方法记忆。
③
给生字组词语:开火车读词语。
(设计意图:先潜移默化地解决生字新词,读准字音、理解词义,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扫清障碍。)
四、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一)了解生命历程
1.提出问题:默读课文,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历了怎样的生命历程?在文中圈出主人公变化阶段的关键词语!
预设:种子 树 手推车 椅子 木地板
2.教师引导:找到关键词,并用上序数词说一说
3.引导思考:请按照主人公变化的阶段,试着把文章分段并简述段意。
4.简述主人公的生命历程。
(设计意图:勾画新关键词、简述段意,有利于锻炼同学们自主默读能力和善于从文中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
(二)关注情节,展开想象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主人公在每一段生命历程中的愿望是什么?用“
”画出来!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读1—3段,想一想:种子为什么会变成树?它经历了什么?并引导学生试着从文中找一找相关内容。
(1)教师把答案归结在学习单里。板书:(种子 想站起来 变成大树)
(2)布置任务:参照刚才的方法,在书上找出其他部分的内容。小组讨论后,完成学习单吧。
3.组织学生活动。
(1)先独自画出答案。
(2)小组内讨论交流,精确归纳答案。
4.引导小结:小组内找出代表在班内进行交流,教师引导总结并出示以下答案。
教师相机板书:(大树
想跑动
变成手推车
手推车
想休息
变成椅子
椅子
想躺下
变成木地板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要实现愿望就要不断的努力和经历更多。同时体验童话故事想象的魅力。)
(三)关注感悟,体会心情
1.提出问题:它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2.教师出示五个句子,引导学生质疑。
(1)种子被泥土紧紧地包裹着,它不得不把身体缩成一团。
它是怎么想的?模仿它的口吻说一说。它为什么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呢?
(2)高大的树能看到很远的地方,它看见人和动物在山路上走来走去,跑来跑去。
它是怎么想的?模仿它的口吻说一说。为什么要做一棵会跑的树呢?
(3)手推车为农夫服务了很多年,它慢慢变老了,跑起来的时候,骨头会吱吱嘎嘎地响。
它是怎么想的?模仿它的口吻说一说。为什么想要停下来休息呢?
(4)椅子一用又是好多年。它越来越觉得挺直腰背坐着很吃力。
它是怎么想的?模仿它的口吻说一说。为什么想要躺下来呢?
(5)木地板满意地舒展着身子,躺在阳台上,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舒服极了。它觉得自己又变成了一棵树。
它的愿望都实现了,木地板现在有什么样的动作和感受?这能体现出什么?
(设计意图:找出关键句,让学生变换角色亲身体会一下这棵大树在当时最困难的环境中的感受。引导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应该坦然、乐观面对,要内心深处体验幸福感和满足感,为提炼中心做准备)
(四)深入研究,体会主旨
1.提出问题:主人公面对每段不同的生活历程,态度是怎样的?你喜欢它吗?
2.学生思考后交流。
预设:我很喜欢它,从中感受到了?的态度是积极的、乐观的。
3.引导小结:不管是什么样的境遇,这棵大树从来都没有抱怨,而是用非常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每次都会说:
那一定会很好。而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4次,特别能体现它坦然面对生活的心态。这就是这个童话带给我们的启示。板书:(生命历程
坦然乐观)
4.句子仿写。
教师过渡: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许多不开心或者困难的事,我们怎样学习一下这棵大树乐观、坦然的心态呢?请你先来说一说,再写一写。
5.教师过渡: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颗种子的变化过程以及通过这个童话故事传达给我们的道理。哪位同学来根据提示总结一下本课的主题呢?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句子,体会作者写作意图,这也是童话故事特点之一。中间穿插仿写,意在拓展思维训练,提高习作写作能力。)
五、课堂演练
1.辨字组词(见课件27)
2.说一说(见课件28)
3.想一想(见课件28)
(设计意图:总结课文主要内容,巩固学生的理解,拓展有关练习题,锻炼学生独立完成课业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9
那一定会很好
种子
想站起来
变成大树
大树
想跑动
变成手推车
生命历程
手推车
想休息
变成椅子
坦然、乐观
椅子
想躺下
变成木地板
【课后作业设计】
1.给形近字组词。
宿(
)
怒(
)
经(
)
支(
)
拆(
)
缩(
)
努(
)
茎(
)
吱(
)
折(
)
2.给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
种子被泥土紧紧地包裹着
它不得不把身体缩成一团
这真难受
种子想
我一定要站起来
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
那一定会很好
3.仿写句子。
种子一边想一边努力生长。
参考答案:
1.
宿舍
发怒
已经
一支
拆开
缩小
努力
茎叶
吱吱
折断
2.
,
。
“
。”
,“
,
,
。”
3.我坐在游船上,一边听着动听的乐曲,一边欣赏着两岸美丽的风景。
【教学反思】
《那一定会很好》这篇课文借用一颗种子长成大树,变成手推车、椅子,最后变成木地板的生命历程,告诉了我们“坦然、乐观地面对生活”的道理。当木地板躺在阳台上享受阳光的时候,它觉得自己又变成了一棵树。这里才是它的回归,生命从起源,经历一段段历程之后又回到原点。这不是人生的一种写照吗?
本课教学,首先由旅游带入,引导解题。再在自学的基础上,解决生字新词。接着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结构,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和内容概括及主题提取。本课的重点是:了解主人公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生命历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让学生们先找出种子变化的关键词,再用序数词进行排序。本文还有一个重要环节是:利用四次内心独白“那一定会很好”感受主人公内心想法,体会作者传导的“坦然、乐观地面对生活”这个中心。在这里我让学生变换角色,把自己当成主人公去体会,把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钻研的乐趣,从多层面、多角度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使之在教学进程中获得解决,这种教学的方式方法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
不足是,不敢太过于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引导的还是有点多。应该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