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蛋壳艺术---特殊的美感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蛋壳材料创作出的艺术品美感的认识。
2、启发学生的观察和想象力,从蛋壳艺术中发现创作因素,提高学生发现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3、养成在生活中寻找美的习惯,提高审美情趣和生活品味。
教学重点: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发挥孩子身上蕴藏着的无限的创造潜能。要设法激发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的热情,要千方百计地拓宽学生的自由创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幻想、学会做梦、学会好奇,去尽情地释放生命中的创造能量。本课主要让学生认识蛋壳材料的特殊美感,并能利用蛋壳材质创造新的艺术形态,注重学生观察力的发展和对美的规律的掌握。
教学难点:发现与利用蛋壳材料的特殊美感因素,精巧构思,设计制作出有新意的蛋壳艺术品。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启发他们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出课题 材料收集与作品欣赏
创造情景,引导欣赏,用多媒体播放动画《鸡蛋传奇》5分钟
结合课件讲述。
请一两位同学描述刚才动画片中所表现的故事。引出蛋壳艺术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蛋壳画。
鸡蛋含有丰富的营养,可是说在我们的饮食生活中占据很大的位置。但是在我们吃完鸡蛋里的蛋黄蛋清后,鸡蛋壳往往就会随手丢弃了。我们今天来看看这个蛋壳还能用来做什么?
2、介绍蛋壳艺术的历史和发展过程
蛋壳画源于我国古老的蛋俗文化,中国神话中开天辟地的创世神——盘古就孕育在一个巨大的鸡蛋中。《管子》曰:“ 雕卵, 后沦之”,表明早在两千年前我国民间就有用色彩涂于蛋壳上,然后煮食的美食习俗。民间生育习俗中的生子“送喜蛋”习俗,也是由得子人家把蛋染成红色,或勾画剪贴上花纹送与亲友、邻里分享。蛋壳画工艺就孕育在这种深厚的蛋俗文化氛围之中。??? 传统蛋壳画多以国画手法在鸭蛋壳上描绘民俗传说、花鸟人物。小小的蛋壳画好似浓缩的世界,寸间千里、咫尺万变,小中见大,玩味无穷。加之经处理过的鸭蛋壳质细腻、晶莹洁白,越发显得画面洁净、清秀俏丽。画好的蛋壳画,配上精致底座,更令人喜爱。为国内、外人士争相收藏。以前蛋壳画只有少数民间艺人业余制作,市场上很难一见,成为极少数人个人收藏和馈赠贵宾的佳品。
在西方,中世纪时代基督教传入欧洲后,开始有人彩绘装饰蛋壳,取其“新生、重生”的意义,成为复活节的装饰品。?复活节是纪念耶苏复活的节日。在外国儿童心目中,它已经成为欢乐的节日,而复活蛋就是这欢乐的象征。事实上,复活的真正意义乃是爱的施与和牺牲。彩蛋是复活节最重要的象征。
板书
定义
使用蛋壳所做出的工艺品称为蛋壳艺术。蛋壳艺术分为平面蛋壳艺术和立体蛋壳艺术。
平面蛋壳艺术
是指将蛋壳磨碎后的碎块状或细粉状物随性组成的平面艺术形状,该蛋壳粉末可改变、可适用于大型创意地面涂鸦。平面蛋壳艺术具有环保性,快速性,易修改性及娱乐性。磨成的蛋壳粉细如粉笔灰,多为白色或肉色,如想要其他色系,则可以在磨之前用色笔将颜色如入后再磨。这样磨出的蛋壳粉有多种颜色可供选择。若需要的蛋壳粉较少时,可用硬币磨制。
立体蛋壳艺术
立体蛋壳艺术可以大概分为彩绘型,雕刻型,雕刻+彩绘型,甚至发展出了镶金嵌银的。指保留大部分蛋壳不碎,在蛋壳上涂鸦,雕刻及再加工的艺术。立体蛋壳艺术可以多方面表现其艺术美感,且较于平面蛋壳艺术更易保留,更有收藏价值
分别展示图片及教师作品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作品有什么创新和趣味,它们通过怎样的方式表现的?欣赏蛋壳人物造型(课件展示——多组蛋壳人物的形象)并提出问题。
想一想:通常用蛋壳来表现人物身体的哪一部分?生:头部。
教学意图:展示丰富多彩、制作精美的蛋壳艺术品,在欣赏中感受蛋壳作品的美,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
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观察、分析各种材料的特征,并自由大胆的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与灵感。同学们有没有想过用鸡蛋壳设计制作装饰品呢?
通过观看课件,讨论蛋壳的制作方法:
???????????? 讨论结果一——图画法,直接在蛋壳上面画上图案,简单易行。
???????????? 讨论结果二--—装饰画,把蛋壳弄碎,根据碎裂的样式粘贴在卡纸 上,形成一幅装饰画,还可以用红、白蛋壳区分黑 白灰效果。
???????????? 讨论结果三——透雕法,用专用的刻刀雕刻蛋壳
在制作中,有哪些要求呢?
???? 色彩搭配:利用蛋壳本色的同时,可以适当的加入彩色搭配。
???? 比例协调:如人物或者动物的绘制要注意比例要协调。
????? 粘贴牢固:因为蛋壳不是平面的,所以使用粘贴法的同学要注意粘贴牢固。
师生共同归纳类型
?(1)、蛋壳人小摆设——用蛋壳与圆筒组合,制作成各种人物造型。
(2)、京剧脸谱造型——用蛋壳作京剧人物的头部,取硬纸剪出造型人物的髯口和五官,再制作一顶帽子,按谱式画好脸谱,并给服饰、头饰着色。
小结讨论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受到什么启发?
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
讲评部分作品,引导学生如何在下节课前准备好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