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执教: 学富实验学校 王小龙
主要考点: (1)议论文的三要素及其之间关系 (2)论证方式 (3)结构形式 (4)语言特点
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
论据
论证
——文章的核心和统帅。
——为证明论点。
——实现论据证明论点的手段。
2006年感动中国颁奖辞(季羡林)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季羡林: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
季羡林先生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名著,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现在即使身居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
(1911——2008),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2006年9月26日,95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成为首位“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被称为“国学大师”。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经典语录: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
根据我的观察,坏人,同一切有毒的动植物一样,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是毒物的。我还发现,坏人是不会改好的。
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时光流失,一转眼,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算。有人说,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对众生的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
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得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
自己生存,也让别的动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
西方采取的是强硬的手段,要“征服自然”,而东方则主张采用和平友好的手段,也就是天人合一。要先于自然做朋友,然后再伸手向自然索取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宋代大哲学家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做人要老实,学外语也要老实。学外语没有什么万能的窍门。俗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就是窍门。
“最后两句话是——‘国之魂魄,民之肝胆,屹立东方,亿万斯年’。人民的灵魂,百姓的脊梁,中华民族大有前途 。”
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言简意赅 烦琐 家喻户晓 兀兀穷年 膏油
阑珊 憔悴
晷
ɡāi
suǒ
yù
wù
lánshān
gāo
qiáocuì
guǐ
中心论点:
论点是对所议论问题(论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是议论文阅读理解的关键。
阅读《成功》,指出本文的论题和中心论点。
寻找文章的中心论点有如下方法:
一、看标题,有时议论文标题即其中心论点。
二、看开头。开篇点题,开门见山是议论文的常见写法,因而许多文章的中心论点都出现在开头部分。
三、看结尾。一些议论文中,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至文末得出结论,该结论即中心论点。
四、分析论据。对于有些隐含的中心论点,需要我们分析文章所用的论据,看这些论据为了证明什么,此处“什么”即中心论点。
五、归纳综合,有时中心论点分解为好几个分论点,这就需要逐个分析,再综合归纳。
论题——成功之道
中心论点——勤奋是成功之道。
全文共10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4)作者谈他对成功的理解,并提出成功的三个条件;
第二部分(5~10)指出勤奋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勤奋是成功的关键。
天资 + 勤奋 + 机遇 = 成功
无能为力
无能为力
自己决定
关键
对构成成功的条件所持的观点
天资:人与人之间的天资是不相同的
勤奋:如果不勤奋,天资再高也无用
机遇:机遇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
分析三个条件
天资:由天决定
机遇:不期而遇
勤奋: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
结论(中心论点):无论是治学或是干事业,都不能依赖天资和机遇,只有通过勤奋,才能走向成功。
无能为力
讨论:
1、作者是怎样来论述勤奋是成功的根本条件的?
家喻户晓的故事
引用韩愈的话
引用王国维的经典比喻
勤奋是成功之道。
论据
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即论据,它为论点服务。
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凡能证明论点的事实都可以作为事实论据,包括事例和数据。
——凡科学原理、名言谚语、格言警句都可作事理论据。
论据分两大类
故事
名言
囊萤——据说晋朝车胤,幼时家境贫寒,无钱买油点灯读书,于是夏夜捉萤火虫放入布袋,凭着萤火虫发出的亮光读书,后博学多通。
映雪——晋代孙康,好学而家贫,于严寒的冬夜坐在雪地里,利用白雪的反光苦读。
悬梁——西汉人孙敬,好学,读书至夜不息。为了不使自己瞌睡,用绳系住自己的发髻,悬于屋梁,坚持多年,后终年成一代名儒。
刺股——战国时辩士苏秦游说秦王失败后,发愤读书,日夜不息。疲惫欲睡之际,以锥刺自己的大腿,驱除睡意,勤奋学习。
深入理解、运用观点
请大家运用作者关于构成成功条件的基本观点探究下列材料,看看有哪些发现。
探究练习一:
材料一:电视剧《我的太阳》中有位女舞蹈演员,为了艺术上有所成就,不仅天天苦练,而且到35岁还不愿生孩子,搞得婆媳关系很紧张,宁肯离婚也不让步。可是她专业成绩平平,一共也没当过几回主角,这位演员作出了这么大的牺牲,最后却不得不忍痛离开舞台。
材料二:有人说杨丽萍就是专门为舞蹈而生的,她的好多作品都给人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探究练习二:
材料一:王安石《伤仲永》一文中的方仲永,5岁时就认识书写工具,7岁就能指物作诗。邻居家有事常喊他去作诗并给他报酬。其父觉得有利可图,便拉着他到处赚钱,不让其学习,结果到20岁时“泯然众人”。
材料二:据《青年博览》刊载,少年大学生钱某,12岁时就会微积分,被认为是神童,进入合肥科技大学学时,学生们上课,他却在校园里野逛,成绩一落千丈。老师多次劝说仍无进步,后来退学当了油漆工,从此告别神童生涯。
材料三:南北朝时的江淹,少时笃志好学,其诗幽丽精工,《恨赋》、《别赋》脍炙人口,晚年满足安逸生活,再也写不出好文章来,人称“江郎才尽”。
探究练习三:
材料一:世界著名喜剧演员卓别林在一次临时安排的“特别演出”中,显示出了他卓越的艺术才能。那时他才5岁,当喜剧演员的母亲在演出时嗓子突然哑了,她不得不离开舞台。面对一片混乱,舞台掌管灵机一动,建议让卓别林上台代替母亲表演,因为他曾看过卓别林当着母亲和朋友们的面表演过。5岁的卓别林面对灿烂的灯光和挤满剧场的观众,无拘无束地表演了几个节目,特别是模仿母亲那沙哑的嗓音,得到了观众热烈的掌声。正是这次偶然的机会,决定了卓别林今后的生活道路,成为杰出的电影表演艺术家。
材料二:秦末,刘邦、项羽先后进入咸阳,当时项羽力量明显强于刘邦,消灭他易如反掌,在“鸿门宴”上项羽不听谋士范增之言杀掉刘邦,沽名钓誉,听信项伯仁义之说放走刘邦,最后天下被刘邦所夺。
探究练习四:
材料一:我国数学家陈景润为解决“哥德巴赫猜想”,坚持每天凌晨3点起床学外语,同时每天去图书馆。有3天中午,管理员临走时曾大声喊问里面是否有人,但全神贯注的陈没有听见,被反锁在里面,后来他毫不在意的微笑一下,又重回书堆中。最终他成为数学大师。
材料二:贝多芬小时候弹钢琴专注时,手指在键盘上磨得滚烫。为长期弹下去,他在琴旁放一盆凉水,把手指浸在水中泡凉后接着弹,水撩在地板上积少成多,漏到楼下房东家里却浑然不知。
材料三:一只蜜蜂要酿造1公斤蜂蜜,必须在100万朵花上采原材料,假如花丛同蜂房的距离平均是1公里,那么蜜蜂要酿造1公斤蜜,就得飞行45万公里,差不多等于绕地球赤道行11圈。
蝶恋花(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别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无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昨 夜 西 风 凋 碧 树。
独 上 高 楼 ,
望 尽 天 涯 路。
蝶恋花(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
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
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青玉案(元霄)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的三种境界:
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高瞻远瞩,选定目标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百折不挠,艰苦奋斗
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豁然开朗,妙手得之
(立志)
(追求)
(获得)
2、王国维是治学的成功者,他的 “三种境界说”在学术界已经成为经典的比喻,作者基本赞成“预期——勤奋——成功”的“成功之道”,但是对此也有保留,作者有自己的理解。问:作者是怎样理解的?
作者将第一种境界解释为“预期”;第二种境界从文字看是写追求,作者理解为“勤奋”;第三种境界是说成功,本意中也包含奋斗成功的道理。
王国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第一境:高瞻远瞩,选定目标
第三境:豁然开朗,妙手偶得
预期
第二境:百折不挠,艰苦奋斗
勤奋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成功
中心:
文章以个人经历说道理,分析成功的三个必要条件,指出无论是治学或是干事业,都不能依赖天资和机遇,只有通过勤奋,才能走向成功。
成功格言精选
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绊脚石乃是进身之阶。
积极思考造成积极人生,消极思考造成消极人生。
人之所以有一张嘴,而有两只耳朵,原因是听的要比说的多一倍。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出门走好路,出口说好话,出手做好事.
欣 赏
有人认为成功要耐得住寂寞;有人认为自卑是成功的障碍;有人认为成功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需要点滴的积累、需要大胆的尝试、勇于面对失败。如果你想要获得成功,就要以持之以恒为朋友,以经验为顾问,以耐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守望者。
-------爱默生
爱因斯坦的成功公式:
W (成功) = X(艰苦劳动) +Y(正确方法 )+Z(少说空话)
李嘉成认为成功靠3Q,IQ(理性智商)EQ(情绪智商)SQ(心灵智商)。成功
教学目标:
1.品味作品中经典的文化言论和作者诚恳平实的语言;
2.学习作者旁征博引、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3.准确理解作者关于成功的观点,在勤奋中走向成功。
教学重点: 找出文中的主要观点。运用文中的观点对具体现象进行探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社会生活多姿多彩,我们常常羡慕一些成功人士。我们羡慕奥运冠军们登上了最高领奖台;我们羡慕科学家们为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我们羡慕作家们写出优秀的作品……可我们有没有想过,他们是如何成功的呢?他们成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他们成功背后有哪些故事呢?我们除了羡慕之外还应做些什么呢?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这些问题将得到解答。(板书课题作者)
二.揭示目标,明确任务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繁琐( ) 浩劫( ) 蓦然( ) 言简意赅( ) 错综复杂( ) 焚膏继晷( )
憔悴( ) 阑珊( ) 疏漏( ) 囊萤映雪( ) 悬梁刺股( ) 家喻户晓( )
2.作者简介:季羡林 1911生,山东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在山东省立济南高中任国文教师。1935年秋进入德国格延根大学学习赞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直至现在)、系主任(至1983年);1978年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至1984年离职。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用圈点勾画的方式读课文,注意思考:
(1)作者对成功持有怎样的观点?他认为人要想成功什么条件最重要?为什么?
【明确】观点: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条件:中作者认为勤奋最重要。因为对天资和机遇人们无能为力,而勤奋完全由我们自己决定
(2)作者对成功的三个条件各持什么态度?是如何论证的?
【明确】天资:承认有天资,但需客观一点。——举例论证
勤奋:非常重要。 ——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机遇:确实存在,有时影响极大。 ——举例论证(作者亲身经历)
【小结】从作者对这三个条件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考非常严密,是辩证地、客观地分析,没有随心所欲,没有自以为是,而是准确、科学地阐述了三个条件。
(3)成功的三个条件,作者用“+”连接,论证时是否可以前后调换顺序?为什么?
【明确】不能调换顺序,首先论证部分的顺序要与公式的顺序相符合。其次,根据这三个条件的特点决定。因为天资是先天的,也可以看成是成功的前提条件或基础,所以放在第一个。勤奋是后天的,但是最重要,所以紧接着就要讲勤奋。而机遇是人们无能为力的,所以放在最后。
(“细节决定成败”,小小的顺序隐藏这这么大的奥秘呢。)
(4)有人认为文章第9小节纯属多余,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能否从内容和结构上作点分析?
【明确】 不赞同。从内容上说,第9节强调了只有勤奋是我们自己决定的,这是作者观点中最重要的一点。从结构上说,这一节也是全文的重点,在三个条件都阐述完毕之后,重提勤奋,文章也显得很有节奏,重点突出。
【小结】说到这里,我们才明白了原来第9节可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突出重点的反复,抓住这一节你也就理出了全文的结构,理清了作者观点的关键所在。多奇妙的一小节,希望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也能有这样的精彩小节。
四.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作者认为“天资是由天来决定,机遇是不期而来,我们无能为力”。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无能为力”指的是无法改变,无法强求。天资由遗传因素决定,如果不勤奋,天资再高也无用;天资低,就更要勤奋,因为勤能补拙。机遇是别人的,是不期而来的,但是机遇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机遇对人成功的影响,其实是在偶然中蕴含着必然。作者说这两者的“无能为力”其实是为了突出“勤奋”的重要性,它对我们的成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虽然天资是由天来决定,但我们可以利用勤奋来弥补。完全可以寻找和创造机遇,怎么能说是无能为力呢?
2.在第七段中作者是怎样来阐述“勤奋”这一重要条件的?
【明确】作者用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勤奋的事例来论述“勤奋”是成功的重要条件。还引用了韩愈《进学解》中的句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来说明勤奋是很重要的。(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3.第九段中作者又采取了哪些方法来展开论述的?
【明确】作者首先将机遇、天资、勤奋进行对比,指出天资、机遇是由天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而勤奋是由人来决定的,突出了勤奋的重要性。 作者除了运用对比论证以外,还有道理论证,作者引用了韩愈《进学解》中的话:“业精于勤,荒于嘻;行成于思,而毁于随。”来强调勤奋对于成功来说是最关键的。
(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的故事可以做为课前预习作业进行布置,课内可以让 进行交流。)
4.精读文章最后一节,并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引用了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说”,请同学简要的复述一下他的“境界说”。
【明确】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句诗在这里的意思是写一个人要想成功,首先应高瞻远瞩,选定目标。这是第一境。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了成功吃尽苦头,仍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伊”指的是自己的预期目标。为了成功吃再多的苦也不后悔。这是第二境。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写的是寻寻觅觅,经过千辛万苦,成功却悄然而至,令人欣喜无比。这是第三境。
作者引用王国维的“境界说”,来说明勤奋是成功之道。
(2)作者评说王国维的“境界说”的三种境界分别指的是什么?作者引用王国维的境界说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种境界是预期,第二种境界是勤奋,第三种境界是成功。
作者引用他的境界说是因为王国维的学说中包含“勤奋”的因素,因此季羡林先生借这一点再一次提醒人们“勤奋”是成功的关键,必须以勤奋的精神去做学问或是干事业。最后再次强化文章的中心论点。)
五.合作探究,技法鉴赏
大家从书下的注释中知道本文选自《流行哲理小品 中国卷》,其实,这篇短文早在206年就被收进季羡林先生的一本集子《我的人生感悟》中,(将先生不同时期所写的人生经历、人生体验与人生体验与人生回忆的文章以“我的人生感悟”为名,汇集整理成书,内容侧重于“人生”二字,以指导当今青年一代树立崇高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以及美好的人生理想)其中,编者赞扬先生的文字表现出博大精深的知识领域、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大度包容的道德修养等。
1.请你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就以上任意一点,谈谈你的理解。
2.编者赞扬先生的文字表现出博大精深的知识领域、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大度包容的道德修养等。都堪称是对当前社会人心浮躁、道德流失、行为失范等现象的一种反拨,也是对现在有些年轻人恶劣低俗的生活情趣、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等的一种鞭笞和挞伐。季先生的这篇文章写于2000年,这本书编于2006年,也几乎就是我们目前所处的社会,当这几句话触目惊心地摆在我们眼前时,你难道就只觉得先生的《成功》只是一篇指点人们成功的小短文吗?谁能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六.课时小结,作业布置
勤奋是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只有勤奋这一项是我们自己决定的,这也是当今社会普遍缺乏的。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看出文学熏陶人、影响人、教化人的非凡作用。这就是文学的力量!我们明白了不光是季先生写的书有教育意义,季先生的人本身更是对我们读者无声的教育。季先生的写作高峰期是80岁以后,季先生在《九十述怀》中写到:四、五十年来坚持每天早上4:30起床写作,几十年爬出了上千万字,如果那天工作没有收获,晚上躺在床上就愧疚难安,认为是慢性自杀。所以季羡林先生所写的勤奋不是应景之言,不是泛泛而谈,也正是他自己一生的总结。所以,读文先读人,对文章作家的了解能让你对文章有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