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二首》创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品味词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重点难点:
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唐诗宋词在中国古代史上因为作家众多、题材广泛、形式丰富而素负盛名。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两首宋词。
二、学习《浣溪沙》。
1.作者简介:晏殊(911-1055),北宋词人。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景德中赐进士出身。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
2.朗读指导 。
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读第一句用轻松的语调,第二句用沉思的口吻,第三句用疑问的语气把留恋企盼之情传达出来,第四句用降调把无可奈何的心情读出来,第五句用怀疑思考的语气来读,第六句用低沉缓慢的语调来读。
3.诗词赏析。
这首词蕴涵了哪些人生哲理 (学生分组讨论,感悟)
这首词抒写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悼惜之情。
(1)品析上阕: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
大意:
饮一杯清酒,品一曲新词,此时此地依旧是往日的亭台,去年的天气。眼前的太阳又将西沉,夕阳啊,你几时再能够回照天际?
赏析:
群贤会聚,把歌听歌,本来是封建士大夫的一种享乐生活。可是,这里词人的品词饮酒,他所感受的并不是欢乐,而是惆怅,而且是经年以来就埋藏在心底的一种深沉的无法排遣的寂寞和惆怅。“一曲新词酒一杯”,描绘的正是词人心底此时的心境。他只身一人,新词“一曲”,清酒“一杯”,自饮自吟,借酒消愁愁更愁,孤单寂寞的情景,可感可见。这是词人感情的第一个层面。
眼前的境况,怎能不勾起词人对往事的回忆?“去年天气旧亭台”,就是写词人由今思昔,对去年一次聚会的追忆。“天气”依旧是暮春季节,地点是旧亭台。可以想见,那是一次欣逢俊侣、共酌春酿、同品新词的聚会,欢愉之情是令人难忘的。可是好景不长,欢聚难再,去年的欢聚已是过眼烟云,一去不复返了。词人从人事的变迁,想到时光的流逝,不禁发出了“夕阳西下几时回”的慨叹。这西下的夕阳,既是写景,又是词人心情的反映。于是借景抒情,形象生动的倾吐了满腔的沉郁,抒发了不尽的忧思;同时也暗含了但愿美好希望重现的微妙情怀。这是词人感情的第二个变化。
小结上阕:
词人怀着喜悦、轻松的心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对酒听歌,但在边听边饮时,不期而然地触发了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于是产生一种岁月流逝、时光不再的感慨。“夕阳西下几时回 ”这一问句就把作者的思考扩展到对人生进行了哲理性的沉思。
(2)引导学生赏析下阕: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明确:下阕写落花、归雁、抒发伤春怀人的感慨。
大意:
花儿凋谢了,忍见它伴随残春消逝;燕子归来了,是新朋还是旧友,过眼迷离。惟有在小园的花间小路上独自徘徊,满腔的孤寂无妨摒弃。
赏析:
“花落去”,形象的描述出春意的衰残。春去春来是物候常规,非人力所能转移,其实花开必然花落,花儿本身也无可奈何。同时,“花落去”,容易使人联想到昔人已去,联想到离愁别恨。在人生的旅程中,多少悲欢离合,不也像花开花落一样,常常不由自主吗?“无可奈何花落去”暗寓着人事无常的感慨,其中包含着无限低回、怜惜、凄楚的复杂感情。
正伤春花凋落,又喜春燕归来。这南归的燕子似乎给人一种失而复得的补偿和心灵的慰藉啊,但是今天燕子归来,而人已杳然不在,景色依旧,可是去年亭台相聚的欢快又在何处?而且,燕子的去来,意味着春秋的更迭,年华的消逝,岁月不居,又怎能不益发加深这萦绕梦魂的思念!这是词人感情的第三层变化。
他的犹豫的情怀有谁能理解呢?“小园香径独徘徊”,正是这种忧郁心情的写照。他只能在往昔携手同游的花间小路上沉默无语,独自徘徊,完全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与思念之中。“香径”和“花落去”两相呼应,情境互发。“徘徊”反衬了心绪的彷徨不宁。“独”字更道出了孤寂之深,伤感之重。这最后的一层更为含蓄蕴藉,令人回味无穷。
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涵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会有美好的事物出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事物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原封不动的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因此,在有所慰藉的同时又不觉感到一丝惆怅。
这两句将景物和人事紧密联系在一起,景中寓情,赋中有比,更加委婉含蓄地书写了这种伤别怀旧之情。
在人生旅途中,在惋惜、欣慰,惆怅之余,我们是否应像词人一样独自沉思一番,反省一番,憧憬一番呢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人生。
三、学习《相见欢》。
1.作者介绍:
李煜(937-978),五代时南唐国主。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世称李后主。能诗文、音乐、书画。尤以词著名。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清丽。后期则写对昔日生活的怀念,吟叹身世,表现了浓厚的感伤情绪;形象鲜明,语言生动。
2.写作背景:
亡国前耽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南唐亡国降宋后,李煜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中,过着终日以泪洗面的凄凉日子。《相见欢》写的就是这种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相见欢》为词牌名。
3.朗读指导。
这首词朗读时节奏要缓慢,调子要低沉,要读出压抑感、悲痛感。
4.诗词鉴赏:
(1)词上片描写了西楼、残月、梧桐、深院、清秋等景物有何作用?
明确:以景抒情。西楼见月,夜已深沉,作者不能入睡,可见愁情浓重。作者眼中之景,都是凄凉冷落的,情景合一。
一个被幽禁的人有着一般人难以理解的孤独与寂寞,后主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无言独上西楼”,既是独上,自然无人共语。这里的“无言”更表现了后主内心的情绪,他的痛苦无人与说,也不愿与人说,说了又有何用?又有谁能真正理解这种痛苦?“无言”又加“独上”,仿佛使人看到一个“斯人独憔悴”的孤独身影。西楼见月,夜已深沉,顾影自怜,不能入寐,其人之浓重愁情可见。
他举头望月,月如钩,在伤心人眼里,这缺月不也正象征着人事的缺憾吗?再向深院望去,冷月的青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深锁,多么清冷的环境啊!“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寂寞者,实非梧桐深院,人也。“锁清秋”,被锁者,实非“清秋”,人也。被锁在深院中的人,悲愁无尽,只有清冷的秋天相对,怎不感到寂寞?上阕所写,全是后主眼中之景,眼前的一切都着上冷落凄清的色彩。
(2)品析“锁”字的深意?
其中“锁”字暗点了身世,亡国之君,过着被囚禁的生活。
分析词的下阕:
面对如此寂寞凄清之景,人何以堪?接着,词人直抒胸臆:“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过去的欢乐永远过去了,如今一个人离群索居,尝尽了“离愁”的滋味。千丝万缕的离愁,紧紧缠绕着人,真是苦恼。要和它一刀两断,永远不去想;可是不成,再快的剪刀也是剪不断的。那么,索性就去想个透吧,把它整理出来,理出个头绪来吧,可是越想越乱,越理越乱。这种滋味很不好受,又说不清楚,只好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了。这可不便直说,苦水只能往肚子里流,“别是一般”是极其沉痛的伤心语。
这首词特别为后世词家所称道的,使他对“离愁”的描写。“离愁”,本是一种极其抽象的情感,后主却把它写得很形象,写出了其中的滋味,写出了一种非常真切的感受,确实是千古妙笔。离愁自是人的一种心绪。六朝民歌中常用“丝”来谐音“思”。李煜此词也是用丝缕来比喻愁思,用“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形容愁思职分饭盒难以解开,比单纯从谐音角度取义更进一层。仿佛使人看到离愁就像一团转动的乱丝,紧紧缠绕纠缠着人,而无法摆脱。这实际上就是写词人此时愁情万端,有对过去的种种回忆,又对现状的肿胀伤感,有对未来的种种忧虑,千千万万无形的感情的丝缕,缠绕着他,理也理不清,剪也剪不断。确实是把离愁的特点极其形象地写出来了。结尾一句写离愁的滋味,也是绝妙之笔。”别是一般滋味“也就是说不出什么滋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实际上经历离愁之苦的人最为真切的体验。
词的下片直抒胸臆,为千古之绝唱。把抽象的愁苦极其深刻形象地写出来,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它不能说出,只能意会,这是真正经历过愁苦的人的真切的感受。词所表达的意境比词更加深远。
四、深情的朗读这两首词。
五、互相讲述这两首词,看能不能把对方讲懂。
六、背诵这两首词。
七、听写这两首词,互相批改并订正。
八、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词。
板书设计:
词二首
浣溪沙:感伤年华流逝
相见欢:亡国之痛,萦绕心际(共35张PPT)
李煜 ,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史称南唐后主。即位后对宋称臣纳贡,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则穷奢极欲。 975年,宋军破金陵,他肉袒出降,虽封作违侯命,实已沦为阶下囚。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后人将他与李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
作者简介
相 见 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古诗欣赏
亡国前耿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南唐亡国降来后,李煜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中,过着终日以泪洗面的凄凉日子,《相见欢》写的就是这种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相见欢》为词牌名。
写作背景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
古诗翻译
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寂寞地孤立院中
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
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别之苦
那悠悠愁思(丝)缠绕在心头
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1、为什么会“无言”?
(提示)无人可伴 无人相随 无人相对
2、“独上”写出怎样的步履和神情 请用对称的句式,续写两句:
词人愁绪满怀,缓缓独行 , 。
(提示)步履是那样的滞缓,神情是那样的
委顿。
步履是那样机械呆板,神情是那样黯然
神伤。
“无言独上西楼”,直接呈现出词人的孤独身影,不见一丝帝王气象。后主失国后,痛苦无人与说,也不愿与人诉说,说了何用 又有谁能理解自己 “无言”加上“独上”仿佛使人看到一个“斯人独憔悴”的孤独身影。西楼见月,夜已深沉,顾影徘徊,不能入寐,其人之浓重愁情可见。
“抬头望月,残月如钩。”此处若改成“月似盘”你觉得如何呢?
1、不押韵。
2、残月象征着人事的缺憾,与全词基调一致。
他抬头望月,月如钩,在伤心人眼里,这残月不也象征着人事的缺憾吗?再向深院望去,冷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关锁着冷冷的清秋,多么清冷的环境啊!(此处明为写景,你认为仅是写景吗?“寂寞”一词该如何理解呢?)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写景写人,人景合一。自然不光写天上月,院内梧桐,而是写见桐见月的人,是深层次的抒情。寂寞的不是梧桐,不是深院,而是词人在梧桐深院中的感受。
实体的梧桐深院锁住了抽象的深秋,喻无情的囚笼锁住了多情的皇帝。“锁”字下的重而真切,因为这是一个在清夜深秋的囚徒的感情体验。被锁者,实非“清秋”,亦人也。失去自由,生不如死。
上阕所写,全是后主眼中之景,眼前的一切都着上冷落凄清的色彩。
“梧桐”一词在古典诗词中,从来就是个表现愁情的物象,如:温庭筠的《更漏子》中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张炎的《清平乐》中的“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表现的都是愁闷的境界;秋天又是个萧条悲凉的季节,秋景所引起的是一种凄切、悲伤的情绪。处在这样秋色深锁的梧桐深院中,一般人也都会产生凄寒孤寂之感,何况李后主已由君主沦为囚徒,昔日为君主之时,所居之地可用“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形容;而现在所居之地却是“寂寞梧桐深院”,陪伴他的也只有“月如钩”,其内心的愁恨该是多么深长呀!
古诗详解
面对如此寂寞凄清之景,词人直抒胸臆,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点出自己的“离愁”。他的离愁,不是一般的男女离别之愁,而是失掉故国的深愁长恨。李后主的愁是“剪不断,理还乱”,可见愁之深,恨之长。其心中的滋味应是旁人所无法理解的。
离愁本是内心一种抽象的感情,后主把它写的很形象,此处用丝缕来比喻愁思,用剪不断,理还乱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以解开。使人仿佛看到离愁就像一团转动的乱丝,紧紧盘绕着人,而无法摆脱。
本词中最值得后人称道的就是对“离愁”的描写。你认为本词的描写妙在何处?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一句中“别是”一词,就是不同于一般,这是由君主变为囚徒的特殊滋味。这种滋味,凡人未能尝试,只有自家领略。自己亲身尝过,尚且说不出,则他人又岂可明白。此所谓“无声胜有声”,此种无言之哀,更胜于痛哭流涕之哀。
“别是一般滋味”也就是说不出是什么一种滋味,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这首词上阕写眼中之景,下阕直抒胸臆,其实上下阕均为凄婉之情所笼罩。上阕情随景生,情景交融;下阕从具体描写到无法形容。百般写情,所以感人至深。
林花谢了春红,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见欢(其二) 李煜
请您 欣赏
晏殊,字同叔,他是北宋初期的主要词人。晏殊在政治上是一个志得意满的达官贵人。他的词往往是结合宴游之余的消遣之作,抒写春花秋月的闲愁。含情凄婉,音调和谐,词风和婉明丽,风流蕴藉。著有《珠玉词》
浣 溪 沙
晏 殊
小园香径独徘徊。
夕阳西下几时回?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开头“一曲新词酒一杯”,歌咏的是自己富贵闲适的生活。他是一位达官贵人,诗酒是其生活的重要内容。“一曲新词”表明诗人尤喜填词,而且常常饮酒助诗兴。可此刻,他感受到的是欢乐吗?
此刻他感受到的并不是欢乐,而是怅惘,而且是经年以来就埋藏在心底的一种寂寞与惆怅。自吟自饮,借酒消愁。
“去年天气旧亭台”,写词人由今思昔,对去年一次欢聚的的追忆。天气依然是暮春,地点依然是亭台。可好景不常,欢聚难再。词人从人事的变迁,想到时光的易逝。
“夕阳西下几时回”,是就眼前之景来抒写情怀。在落日的余晖中,常常使人产生暮年之慨,“几时回”是无疑而问的设问句,抒发了诗人感慨年华将逝之情。
下片紧承上片,“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的“花落”。“燕归”是眼前景,“无可奈何”、“似曾相识”是诗人主观的感情。“无可奈何”表达了悼惜的情感,“似曾相识”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这两句对仗工巧,意致缠绵,语辞流利,语调谐婉,为后世传诵的名句。
结句写诗人看到眼前花落、燕归的暮春景色之后惆怅的感情更为强烈了, 于是在小小的庭院内、有落花余香的小路上独自徘徊,流连忘返。“香径”与上句“落花”相呼应,小路上到处是落花的幽香,可见花落之多。“独”字突出了形影相吊,孤寂冷落。“徘徊”一词通过人物的作,又强调了诗人伤感惆怅的情绪。
感伤年华易逝
悼惜
春光
难留
对比
对比
新
旧
去
来
下
片
怀旧
惜春
上
片
无疑而问
几时回
细节描写
独徘徊
1、词的上、下片各写什么的?试各用两个字加以概括。
语言晓畅
意蕴
深广
2、词的上、下片各抒发词人什么样的感情?
3、为了加强情绪的表达,词的上、下片都用什么艺术手法?是怎样运用的?
4、为了加强情绪的表达,词的上片的末句在句式的运用上很有特点;下片的末句描写也很讲究,你能够对此作点分析吗?
5、作为婉约派的代表作的这首词风格比较鲜明,你能够说说这首词的风格特征吗?
这是晏殊的名篇之一,其内容为悼惜春残,感伤年华。
其实作者是志得意满的达官贵人,他的愁闷伤感并非游子思乡的离愁别恨,也非动乱时代亡国丧家的愁苦,只不过是富贵闲人的一种淡淡的花月之愁罢了。这首词之所以传诵久远,主要是因为诗人善于以工丽的词语描写景物,文情并茂,音调和谐,创造了情致缠绵,凄婉隽丽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