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语文苏教版九上教学素材(教案+课件):得道多助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 语文苏教版九上教学素材(教案+课件):得道多助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23 22:45:28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江苏省大丰市草堰第二中学 王彪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本文选自《孟子 公孙丑下》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
2、掌握句子节奏。
3、理解、疏通文段。
4、理清课文思路,了解文章中心论点及主旨句。
5、背诵全文。
6、通过就习课文,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听读课文,注意节奏
朗读课文,注意文章的节奏和气势。
例:
域民 /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 /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 /之至,亲戚 /畔之;
多助 /之至,天下 /顺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宜于做某事的自然气候条件。
地利:地理优势。
人和:人心归向,上下团结。
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开宗明义,揭示全文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环 而攻之
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
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
不如地利也。

外城
包围
表转折,却
夫fú,句首发语词

表承接

占得,遇到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
环而攻之而不胜。
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包围起来攻打它,必定有占得天时的战机,
然而不胜者,
然而却不能取胜,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这是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
以战例为证明。先从进攻一方的失利为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 革
非不坚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
而 去 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墙
护城河
兵器
甲衣
坚韧 锐利
指粮食sù
放弃
离开
非不……也:不是不……啊
表承接
所守之城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武器装备不是不坚韧锐利,粮食不是不多啊,
委而去之,
(可是敌人一来却)弃城逃离,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这是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
又从防守的一方论述。设举许多优越条件,本应长期坚守,然而敌人一来却弃城逃跑,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四个排比句的顺序不可以任意调动,因为在当时条件下,从守城一方来讲,城、池是主要防御手段,要先说;其次是武器的优劣,米粟的多少对于能否长期坚守也有影响,故后说。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故曰,域民不以 封疆之界,
固 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
不以兵革之利。 得 道者多
助,失道者寡助。
限制
凭,靠
巩固
国防
震慑
武器装备的精良
边境
界限
符合
道义
失掉道义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所以说,限制人民定居某一区域,不靠边境的界限,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国防不靠山川的险阻,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在天下树立威望,不靠武器装备的精良。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得到仁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
失掉仁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寡助之 至, 亲戚 畔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
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
战,战必胜矣。
动词,到
极点
同“叛”,背叛
他,代词
归顺,服从
所以
内外亲属

主谓之间,不译
或者
一定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亲属都背叛他;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归顺他。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让天下人都归顺他的人去攻打连亲属都背叛他的人,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文章的论述由战争转向治国方略,“域民不以…”“固国不以…”“威天下不以…”,关键在于能否“得道”,得道者得民心, 得“人和”,得天下,则“战必胜”。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摆出观点
论证观点
得出结论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战争事例
治国道理
进攻
失败
防御
失守
人和
人和
得道
实 质
艺术特色:
1、层次清楚,结构完整,论证严密,
并使用类比论证,善于说理。
2、运用排比、对偶、顶真等修辞手
法,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
力、感召力。
排比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对偶
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顶真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背诵课文,以文中你感受最深的语句为话题,发表简单的演讲。
2、你知道孟子的有关故事或语录吗?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语录:
孟子故事
孟母三迁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翻译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创新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理清论证思路,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重点难点:
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国有句俗话:“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历史上,对于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出几位呢?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让大家了解一种能够克敌制胜的方法。
二、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
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 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 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烈、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敌人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比、对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三、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教师示范诵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四、精读课文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畔之(古义: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水塘。)
(3)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 三里之城(的)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
以天下之所顺(用)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
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修饰)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然而不胜者(连词,表转折)
(4)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5)句子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抓住具体文句去分析与体会,理清字词含义,以学生活动为主。)
五、理清思路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2、学生尝试着依照板书背诵课文。
六、问题探究
教师提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人和”,你是如何认识的 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七、总结全文
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在这篇文章中,以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话为话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练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理解文意,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重点难点:
反复诵读,理解文意,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一、复习检查
翻译下列各句: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二、继续分析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第二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什么?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这场战争结果怎样?原因何在?
明确:第二段中守城一方城小易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攻城一方攻势很大,“环而攻之”, 结果攻城失败。“环而攻之而不胜”,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第三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如何?战争结果如何?为什么?
明确:第三自然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结果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3.承接问题,教师进一步启发,回答下列问题。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方法?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指明各层次学生回答)
明确:双重否定句;排比修辞;极力强调这种条件的优越,以示理应守住。
4.师:从第2、3自然段来看,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
明确:天时、地利、人和。
5.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什么?那么孟子认为“人和”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明确: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6.作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情况会怎样?不得“人和”,结果又如何呢?
明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7.思考: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句话什么意思?这三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明确:意思: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运用了排比修辞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气势更雄壮、奇伟,使人感觉到一种不容怀疑,无可置辩的论辩力量。
作者以“域民”、“固国”、“威天下”为引申推论,推出新的论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揭示了“人和”的核心内容。
三、教师启发
1.要想得人和,君主应该怎样做呢?
明确:得道,施仁政。
2.孟子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义呢?
(学生讨论各层次,学生各抒己见)
归纳: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失去民心的事情,注定要失败的。
3.应该怎样看待孟子的“人和”的主张?
明确: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义”、“非攻”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具有进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独见卓识和对人民力量的重视,对于我们今天办好事情也有借鉴。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四、自由阅读课文,争取当堂背诵。
五、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抽背。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对照注解翻译课文。
板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论证简练严谨
语言气势磅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