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短文两篇》说课稿+导学案+课件+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短文两篇》说课稿+导学案+课件+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23 22:46:59

文档简介

关王庙中学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22.《短文两篇》
课序课题 22《短文两篇》 主备 时间 使用人姓名
审核 班组号
学习目标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2.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朗读背诵。3.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独立探讨 关于“铭”和“说”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 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的文体。这种文体有 的特点。说:2.《陋室铭》的作者是 ,字 ,是 朝人。《爱莲说》选自《 》,作者 ,是 时著名的 家.3.给下列黑体字注音。鸿儒( )案牍( )西蜀( )濯( )清涟( )德馨( )甚蕃( )噫( )鲜有闻( )4. 朗读课文,注意断句。5.背诵下列词语注释。有仙则名:著名。 有龙则灵:灵异: 斯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长到。 草色入带青:映入。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随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水陆军木之花”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 “可爱者甚蕃”者:结构助词,与前面词“可爱”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可爱的(花)”。 “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唯独。 “世人甚爱牡丹”甚:很”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而:连词,表转折,却。 “濯清涟而不妖”而:连词,表转折,却。 “中通外直”:(茎)中间通透,外形笔直。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越发清香。益:更加。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连词表转折,却。焉:助词,可不译。 “予谓菊”谓:认为。 “花之隐逸者也”之:结构助词,的。 “陶后鲜有闻:鲜:少。(xiǎn)
合作交流 《陋室铭》1.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作者“德馨”表现在何处?怎样表现的(用文中的话回答)?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到陋室来的人多吗?,从哪里可以看出?到陋室来的都是些什么人?(原文回答)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人呢?4.朋友走了之后他干些什么呢?(原文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爱莲说》5. 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7. “我”爱莲花什么呢(用原文回答)?这些语句赋予莲花哪些品格?8. 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小结 《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这篇短文托物言志,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句式骈散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作业 《陋室铭》1.填空。
①水不在深, 。 ② ,草色入帘青。③斯是陋室, 。⑷《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使用的是 的修辞方法。
⑸《陋室铭》处处紧扣 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
⑹《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 ;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
2.解释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
⑶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⑷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⑸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3、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别是之的用法:A、助词“的” B、代词 C、动词,“往,到”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E、宾语提前的标志
⑴何陋之有?( ) ⑵忘路之远近( ) ⑶渔人甚异之( ) ⑷具答之( ) ⑸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 ⑹君之病在肌肤( )
⑺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4.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5.作者引用“何陋之有?”的用意在于说明( )A.陋室不陋 B.陋室不好 C.陋室简陋 D.陋室很陋
6.下列词语能够统领全篇的是( )A.陋室 B.德馨 C.鸿儒 D.金经
7.下面各句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明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对劳动人民的鄙视。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D.“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意为简陋的房屋,含有室主对自己的激励和对权贵的愤懑等意味。
8.从全文找出3句对偶句。《爱莲说》1、《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 为莲的总陪衬,以 和 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 、 。2、《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 。3、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 , .4、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 .5、“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 。6、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7、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 8、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答: 9、《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2分)
①可爱者甚蕃 ( ) ②亭亭净植( )
11.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B.香远益清 清荣峻茂
C.中通外直 指通豫南 D.陶后鲜有闻 此人一为具言所闻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3、解释“之”①水陆草木之花之: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 ③无丝竹之乱耳之: ④何陋之有  之: 14、《爱莲说》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15、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16. 你喜欢什么花?请谈谈你喜欢这种花的原因。 (共16张PPT)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迫而查之,灼若芙渠出绿波
曹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屈原
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谥号元公,著名的哲学家。

是一种古代文体,用于阐述作者对问题的见解,与现代杂文和杂感类似。
“ 说 ”
给下列生字注音
藩( ) 濯 ( ) 亵( ) 玩
淤( )泥 清涟( ) 噫 ( )
隐逸 ( ) 鲜( )有闻 新鲜( )
fán
zhuó
xiè
yū
lián
yī
yì
xiǎn
xiān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菊,花之隐逸者也
(陶后鲜有闻)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宜乎众矣)
莲,花之君子者也
(同予者何人)
中心思想:
本文采用___________的手法,通过对
___________,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
以花喻人
莲花的赞美
清高、刚直的品格
洁身自好
背诵《爱莲说》说课稿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将两者统一起来呢?就必须加强对语言的训练,通过对外在的语言的“诵读――品味”,来“感悟”文学作品内在的形象、意境等。而新的课程标准,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自主、合作、探究”,那么在课堂上该如何体现呢?现就以《爱莲说》为例,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 说教材。
《爱莲说》是八年级的一篇文言文,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本文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很多文言知识是原来学生没有学过的,所以在目标的设定上既要对字词落实,又要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法及文章的中心,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作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莲花”来表现作者的理想的。
二、 说教法:
●诵读法。由于本文是文言文,文章简短,意境优美,富有韵律。
●点拨法。对于学生来说,文章中有些字词是不能理解的,就需要教师的点拨。
●传统的诵读与现代多媒体的结合。由于学生的年龄关系,在诵读的基础上,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说学法。
● 自主学习:
对于基本的文学常识(如作者、关于“说”,对文章字词的疏通,对文章的基本理解。
● 合作学习:
对于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由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合作来完成。
● 探究学习:对于课文中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莲花”与“君子”的关系,作者的思想,托物言志的写法等)
四、说教学的过程。
(一)引入课题。
由多媒体配乐展示荷花的图片(引入情景),由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引入课文),从古到今,有很多人赞美“莲花”,今天我们就去看看周敦颐是如何赞美莲花的,为什么要赞美莲花。
(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让学生明白自主学习的内容)
学习内容:
1.什么是“说”?
2.关于作者的情况。
3.看课文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同时画出不能理解的句子。
4.学生自由的读课文。
(三)合作学习。
师生共同合作加上教师的点拨,共同完成在自主学习阶段不能完成的任务,这一阶段要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
(四)探究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探究的内容。
1.文中写了哪些花?重点写什么?为什么要写其他的花?
2.哪些地方是写莲的?从哪些方面写莲的?
3.文章仅仅是写花吗?采用了什么写法?
4.花与人有什么关系?
5.作者的感叹说明了什么?
(五)巩固练习:
多媒体展示:
“莲花”与“君子”的联系。
(六)指导背诵: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实现。如男女生分段朗读, 自由朗读,教师提问,学生用书上的原句回答等。
本阶段学生能基本背诵课文。
(七)课文总结,布置作业。
  作业: 作者的思想过时吗?
五、总结
从课程的设计来看,能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在课堂来看能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辅以教师的点拨;从教法上看,能将传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从问题的设计上,从体现梯度。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同步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1分)
苔痕( ) 鸿儒( ) 案牍( ) 甚蕃( )
德馨( ) 淤( )泥 洗濯( ) 清涟( )
隐逸( ) 亵( )玩 鲜( )有闻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10分)
斯( )是陋室 鸿( )儒
无案牍之劳形( ) 可爱者甚蕃( )
出淤泥而不染( ) 濯( )清涟
不妖( ) 不蔓不枝( )
亭亭净植( ) 亵玩( )
三、辨别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5分)
1.水陆草木之花 之: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之:
4.孔子云:何陋之有 之:
5.渔人甚异之。 之:
四、根据诗文内容填空(28分)
1.《陋室铭》选自《 》,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
2、 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例如《陋室铭》用的就是 韵。有 等字在句末做韵脚,读来琅琅上口。
3.《陋室铭》处处紧扣 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
4.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5.《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 ;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
6.《爱莲说》选自《 》,作者 ,是 时著名的 家,“元公”是他的 。
7.《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 为莲的总陪衬,以 和 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 、 。
8.《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
9.《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五、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
6、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
六、阅读训练(36分)
㈠课内巩固
(一)(13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加点的字词。(4分)
(1)名: (2)灵:
(3)德馨: (4)鸿儒:
2.这篇短文的主旨句是: 。(2分)
3.从上文找出3句对偶句。(3分)
(1) (2)
(3)
4.请你试着对对联。(2分)
(1)上联:吉羊辞旧岁 (2)上联:银羊摇尾去
下联: 下联:
(二)(14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加点的字词。(5分)
①妖: ②益: ③植:
④鲜: ⑤宜:
2. :“淤泥”和“清莲”是写莲花的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写莲花的 ;“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直”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说的,写她 。正因为莲花具有不染、不妖、不蔓不枝等的高贵气质,才会惹人喜爱,让人肃然起敬。(3分)
3、你能说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吗?(3分)
答:
4、本文主要写作者爱莲,为什么还谈到菊花、牡丹,用意何在?(3分)
答:
㈡课外拓展
齐人攫金(9分)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yù出售)金者之所因攫(jué抢夺)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选自《列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清旦( ) 2、衣冠( )而之市
3、适鬻金者之所( ) 4、徒见金( )
2、选出下列加点 “之”字与其他用法不同的一项:( )(1分)
A、清旦衣冠而之市 B、适鬻金者之所
C、子攫人之金何 D、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3、翻译下列句子(2分)
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
译:
4、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2分)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
5、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
启示:
六、写作训练
请以“我爱 花”为题,写一篇300字以上的练笔。
参考答案
一、xīn tái rú dú
二、蕃 淤 濯 涟 逸 鲜 亵
三、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3、我只爱莲花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4、(莲梗)中间空,外面直,不生藤蔓,不长旁枝。
四、1、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有舒缓语气,协调音节的作用。
2、之:宾语提前的标志,有强调作用。
五、1、《全唐文》 唐代 刘禹锡
2、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
4、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6、《周元公集》 周敦颐 北宋 哲学 谥号
7、爱莲 草木之花 菊花 牡丹 隐逸者 富贵者 君子
8、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9、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六、(一)1、(1)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2)灵异
(3)品德高尚 (4)博学的人
2、(1)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1)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2)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3)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5、(1)金猴迎新春 (2)金猴驾云来
(二)1、(1)多 (2)洗涤 (3)沾染(污秽) (4)美丽而不端庄
(5)更加 (6)立 (7)很少 (8)应当
2、(1)的 (2)它,指明桃花林的奇景 (3)这件事 (4)到,动词
3、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1)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2)对于莲花的喜爱,跟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说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大名远扬;“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廉行,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说明:映衬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另一个突出物点。在课文中,作者先用众多可爱的花作一般的映衬,再以菊和牡丹作重点映衬。菊,从正面映衬;牡丹,从反面映衬。描写莲是时,浓圈墨彩,工笔细刻,卓然超群的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衬下,在画面上凸现出来,使人心驰神往。另外,本文还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共12张PPT)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了解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及陪衬的表现手法。
4、体会作者不慕名利、安 平乐道的高尚品质。
导入新课 在“课前三分钟”(每节课的前三分钟向学生推荐好文好诗好句)环节中送给同学们一句话——把你想到的事情写下来,按你写下的事情去做,把你做的事情再记下来——这实际是一句关于要确立目标、如何按目标坚持、做好后如何做反思的座右铭。教师与学生交流关于座右铭与铭的关系与相关的知识,并用投影板出,由此引出今天所要学的课文《陋室铭》。
基础知识
1、关于文体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贞元九年进士,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安石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成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
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德馨
鸿儒
苔痕
案牍
xīn
hóng rú
tái

解释下列字词
名:
著名。
惟吾德馨:
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鸿儒:
指知识渊博的学者。鸿,大。
白丁:
无官职的平民。这里指缺乏文化的人。
金经:
指用泥金(一种用金箔和胶水制成的金色颜料)书写的佛经。
丝竹:
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泛指乐器发出的声音。
案牍:
指官府的文书。
何陋之有: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陋室铭
设喻引题






陋室
德馨
陋室不陋
环境清幽(景)
生活恬适(趣)
古贤自喻
反诘点题
交往高雅(友)
陪衬比喻 托物言志
安平乐道 高洁伟岸
考考你?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A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B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把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文。
A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B 孔子云:何陋之有?
思考阅读 此环节要求学生完全不打开课本(作笔记除外)。
1.引导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为陋室作‘铭’”?通过大屏幕展出刘禹锡的生平简介帮助理解,了解了《陋室铭》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情感后再引导。
2.再次背诵全文,鼓励学生大胆指出自己认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并阐述理由;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抱负和情操。
3.师生互动设计板书,要求学生抓住中心句,在板书中体现文章是如何“表现中心”——即从哪些方面表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句的。为此我又设计了一些问题按序抛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带着学生深入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陋室”?
3)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板书:
山(仙)名 (喻) 陋室(德馨)
水(龙)灵 托物言志景
人 事 不陋 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 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 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诸葛庐 自比 “何陋之有?”
子云亭第22课 短文两篇
陋室铭
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教字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教学铺垫
导入
①师生问好
②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
二、学习课文
(一读 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①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 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②学生试读课文
③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④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 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 品析诗句)
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 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②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 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③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 鸿儒 ,无白丁(雅)
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⑤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⑦“鸿儒”可否换成 “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三读 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①“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②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 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③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④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⑤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⑥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三、教学小结(略)
四、全班竞背(①学生自由背,②小组中相互背,③全班竞背)
附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比兴 类比
爱莲说
教学目标:
1.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 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 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三、 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 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 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字意:
周敦颐( ) 可爱者甚蕃( )
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
不蔓不枝(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花之隐逸者也( ) 陶后鲜有闻( )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 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 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 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 再看录像,品味欣赏,学生轻声跟读。
七、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八、 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 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九、 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十、 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菊 (正衬) 隐逸者 惋惜
世 人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予 独爱 莲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陋室铭》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陋室铭》是编排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是讲读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爱莲说》。本教材从这一册开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七年级是分布在各单元中的),这个单元课文还有借虚构的故事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的《桃花源记》,有介绍表现古人高超技艺的《核舟记》,有描述理想社会,引人深思的《大道之行也》,以及杜甫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望岳》、《春望》和《石壕吏》。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二)本课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课文的篇幅短小,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诵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述了作者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二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难点。二、教学对象分析(一)学情分析:我班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成为必要。(二)相应对策:教师示范背诵,形成师生竞赛;通过互动板书设计,指导学生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诵读文言文的习惯;用游戏法来进行背诵竞赛。(三)学法指导: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2.一对一互译课文;3.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三、教学方法的采用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提问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利用游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练习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及游戏的运用主要是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四、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 在“课前三分钟”(每节课的前三分钟向学生推荐好文好诗好句)环节中送给同学们一句话——把你想到的事情写下来,按你写下的事情去做,把你做的事情再记下来——这实际是一句关于要确立目标、如何按目标坚持、做好后如何做反思的座右铭。教师与学生交流关于座右铭与铭的关系与相关的知识,并用投影板出,由此引出今天所要学的课文《陋室铭》。(二)示范背诵 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请学生给老师挑刺(教师故意读错某个词),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三)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四)学生背诵 学生在经过反复的听读与朗读之后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即时背诵,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引导以短文的内容。随后采用游戏接龙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便于短时记忆的发生与巩固。(五)学生翻译 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我根据系统论‘整体要素之和大于部分整体之和'的原理,采用两人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要求学生一对一,一人读一人译,互相帮助指正,教师可做适时的指导与归纳总结。(六)思考阅读 此环节要求学生完全不打开课本(作笔记除外)。1.引导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为陋室作‘铭’”?通过大屏幕展出刘禹锡的生平简介帮助理解,了解了《陋室铭》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情感后再引导。2.再次背诵全文,鼓励学生大胆指出自己认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并阐述理由;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抱负和情操。3.师生互动设计板书,要求学生抓住中心句,在板书中体现文章是如何“表现中心”——即从哪些方面表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句的。为此我又设计了一些问题按序抛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带着学生深入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陋室”?3)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经过足够的时间的讨论与教师的巡回指导,学生完成了学习“创作”,用幻灯展示学生的板书,再用投影板出教师的板书:山(仙)名 (喻) 陋室(德馨) 水(龙)灵 托物言志景 人 事 不陋 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 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 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诸葛庐 自比 “何陋之有?”子云亭此板书融入了以上所提的三个问题,并体现了本文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使学生能通过板书对短文一目了然,且加深了理解。4.激励学生看着板书再背课文,并引导找出文章韵脚。ing 名 灵 馨 青 丁 经 形 亭(七)练习设计《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此我设计了以下课堂‘练习:1.按要求默写 ①写出本文的中心句 ②写出表现陋室环境幽美的句子 ③写出表现陋室主人所参与事之雅致的句子 2.对于作者的陋室以及他的生活方式你有什么看法?3.学习文章的写法写一段话,将你的理想或追求通过某些物品(体)表现出来。通过以上练习,学生检验了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获得了及时的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