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高一语文
我国宋代的著名诗人杨万里面对此等美景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又写出了荷花的动态。而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描写同一事物却反差如此之大,这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
荷塘月色
朱自清(1898-1948)
1.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
2.其散文特点: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
3.作品: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
杂文集《论雅俗共赏》
诗集《雪朝》
文艺论著《诗言志辨》
创作背景: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为了反共清党,在上海制造了“四·一二”惨案,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鲁迅、钱玄同、胡适等知识分子陷入了苦闷彷徨中。朱自清也是这当中的一个。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对现实非常不满但又无能无力,因此陷入了无限的哀愁、彷徨当中。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所以选择了暂时逃避一法。一个仲夏之夜,他散步到清华园的荷塘,他为那荷塘的美景所吸引,暂时忘却了现实。于是作者便用笔写下了《荷塘月色》,记下了他在这个时刻的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复杂矛盾心理。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品味文章使用修辞描写的语言美、形象美
2、学习散文描写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体会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
1.朗读课文一遍。
2.朗读4-6段文中哪些语句是描写“荷塘”和“月色”的?你认为哪一些语句描写得最为精彩呢?有感情的把它朗读出来,并说出你的理由。(修辞手法、字、词)
3.理清文中的情感线索,找出相应的句子,感受作者情绪的变化。(环境地点不同)
注意:自学专注投入高效。
自学 沉浸式思考
5分钟讨论以下问题(起立讨论)
讨论要求:1.2.独立完成;3.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组学?互助讨论
1.朗读4-6段文中哪些语句是描写“荷塘”和“月色”的?你认为哪一些语句描写得最为精彩呢?有感情的把它朗读出来,并说出你的理由。(修辞手法、字、词)
2.理清文中的情感线索,找出相应的句子,感受作者情绪的变化。(环境地点不同)
自由展
要求
面向同学 声音洪亮
动作迅速 大胆质疑
规范用语:我提问 我回答 我质疑 我补充
展学?激情展示
展学?精讲点拨
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叶子比喻成亭亭的舞女的裙,荷叶本是静的,作者想象它是动的,以动写静,以虚写实,形象新奇。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荷叶舒展、轻盈、修长的形体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荷叶的喜爱之情。
②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到打着朵儿的。
将白花拟人化,赋予白花人的袅娜的体态、羞涩的表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盛开荷花的娇小玲珑、柔美以及花骨朵含苞待放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展学?精讲点拨
③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博喻,用几个喻体来比喻一个本体,从多种角度,多个方面加强了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生动性。连用三个比喻,将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和刚出浴的美人,形象生动且多角度地突出了荷花在月光下晶莹明亮、闪亮繁多、干净、水灵的特点,倾注了作者对荷花的喜悦之情,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
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句子动用了通感、比喻的手法写荷香,用听觉描写嗅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荷香在微风的吹拂下,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捉摸不定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叠词叠字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读起来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
⑤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⑥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泻” 是“流泻”“流动”的意思,作者运用拟物的手法,说月光像流水一样由上直泻而下,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光一泻无余、流动、轻柔的特点,营造了静谧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喜爱之情。
展学?精讲点拨
句子: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②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③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
——排遣了不宁静的情绪,心情得以释放
——积极的、解脱之情
——内心有失落和空虚,但在自然环境的
美丽和理想生活的憧憬中找到了暂时的宁静
展学?精讲点拨
⑤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⑥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心情变化:
——面对现实时的无奈和悲哀
——身处烦忧,以往怀旧,难以摆脱“不宁静”的心情。
苦闷——清静——快乐——失落——苦闷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中描绘了美景、美情,其特点是写月光与写荷塘交叉,动的刻画与静的描写交错,抒情与写景交融,形成一幅素淡、朦胧、静美的画面,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抒发了关心国家前途与命运、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
课堂小结
诊学?诊断反馈
联系本文所讲的写景手法,试着写一写“初冬的校园”。(300-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