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月迹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4 月迹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30 16:20: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4.月迹
【课前解析】
关注课文:本文记叙了中秋夜几个孩童从屋里到院子、从院子到河边寻找月亮的过程,以儿童化的语言描绘了皎洁的月光和月光下的夜色,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充满童趣。课文配有插图,两幅插图与课文描写的意境相符,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意境。
关注作者:贾平凹,陕西人。当代著名作家。在陕西农村长大,父母为他取名平娃,“娃娃”的“娃”,长大后就用陕西方言中的“凹”来代替了“娃”。代表作品《丑石》《静虚村记》《夜游龙潭记》等。
关注动态描写与想象:课文一方面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月亮的动态变化,一方面以儿童的视角写出进行了传神的描写,颇具想象力,且感情细腻。教学时要抓住这些内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教学目标】  
1.认识“袅、嫦”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悄、累”。
2.默读课文,能说出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
3.划出自己喜欢的有趣的词句,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再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教师导入:月亮,是中国人心中永恒的情结,那温润晶莹的月色曾经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思!那么,在孩子的眼里,月亮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著名作家贾平凹为我们营造的澄澈透明的童心世界,一起去寻找美好的月迹。
2.了解作者
师引导: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
3.理解课题
师引导:课题月迹是什么意思?
预设:“迹”是指“足迹、印迹”。“月迹”就是指“月亮的足迹、印迹”。
师追问引导过渡:谁在寻月迹?他们在哪儿找到了月亮的踪迹?请大家自读课文,从文中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从题目直接导入,开门见山,并通过理解题目的意思,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小组合作,自学字词。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把它画下来,并尝试初步自主解决,然后在小组里进行交流,扫除阅读障碍。
(1)学生自学
(2)小组合作
2.全班交流、识字指导。
师引导:谁来说一说你最想提醒大家读准字音的生字新词或者在识字方法的注意事项。
预设1:“袅”和“瓷”“嫉”可:借助形声字的特点读准字音。
预设2:“悄没声儿”中的“悄”是个多音字和“悄然无声”的“悄”是一个意思,意思是“寂静无声”应该读“qiǎo”。读“qiāo”时可组词“悄悄话”。
点拨识记多音字“累”。
师:“累”是个多音字,在课文中应该读什么?和其它读音应该如何区分。
预设:累字有“léi lěi lèi”三个读音,在本课应读出示句子:指导学生在句子中读准多音字“累”,回忆另外两个读音,并通过组词进行区分如:读“léi”时,可组词“累赘、硕果累累”;读“lěi”时,可组词“积累、经年累月”;读“lèi”时,可组词“劳累、疲累
(设计意图:本环节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三、默读课文,明确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
师提问引导: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了哪里。
1.学生自学。
2.全班交流。
预设:月亮的足迹出现在竹窗帘儿上、穿衣镜上、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
教师追问:你们发现的这些月亮的足迹分别都是在哪出现的?
预设1:出现在竹窗帘儿和穿衣镜上的月影是孩子们在堂屋里看到的。
预设2:葡萄叶儿、瓷花盆儿、锨刃儿上的月影是孩子们在院子里找到的。
预设3:眼睛里、天空上的月亮是孩子们在小河边发现的。
师归纳总结:所以,“中堂—院中一河边”是孩子们寻月的足迹,也是作者写作的顺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圈画关键词理清寻月踪迹,为进一步感悟作者描写想象的奇特做铺垫。)
抓住重点语句,感受语言特点,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师引导: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么写出月亮升起来了的?圈画出你觉得有趣的词语或句子,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
2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
(1)镜中看月。
预设1: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描写月亮升起的过程,让我感受到月亮的调皮、可爱。
预设2:作者写出了月亮升起时形状的变化,如:白道儿、半圆、满圆,仿佛让我们亲眼看到月亮升起的过程,我觉得特别有趣。
师引导:我请一名同学读读这段描写,其他同学看着文中的插图,想象一下月亮从竹帘格儿里慢慢升起的画面。
生读后教师追问:联系上下文,你觉得作者这时候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预设:先是高兴,后来有些失望。
(2)院中月光。
预设1:作者把月亮的光与灯光进行了对比,让我感受到了月光非常明亮。
预设2:从这句话中的“玉玉的”“银银的”能感受到月光的宁静、柔和。
教师点拨:这段话是对月亮的静态描写,写出了月亮的柔美、幽静的特点。而课文第2自然段是对月亮动态的描写,写出了月亮的调皮、可爱的特点。
望月想象
预设:读了这两句话,我觉得作者的想象特别奇妙,对感受的形容很有意思。
教师可让学生朗读句子,并想象画面,体会作者想象的神奇、有趣。
教师小结:通过分享文中写得有趣的、让我们印象深刻的句子,同学们能够感受到作者生动的描写、奇妙的想象,从中更能体会到作者的心情。
五、回扣题目,思考提升
师引导思考:孩子们,现在再来看课题,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要以“月迹”为标题?
预设:我现在觉得“月迹”不仅可以理解为孩子们找寻月亮的足迹,还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
师总结: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而美留在心中也是有痕迹的。同学们,我们刚才在不断寻找的过程中,找到了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小小的圆圆的月亮,当我们心有一轮明月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拥有了无限广阔的天空。
(设计意图:作者通过寻月踪迹,引导学生借助重点词句,理清寻月踪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人人都能享有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
教学反思:
读《月迹》一文可以让学生跟随孩子们一起走进八月十五那个夜晚,走进那童话般的世界。学生很快地读起来,在读中走进了孩子们的世界,品味字词的味道,欣赏月亮的美好。那一个个叠词,那一个个儿化音,一个个动词或形容词都在品味和欣赏中变成了一首首童诗。月亮在窗帘格儿、院子里、酒杯里、沙滩上,小河里变换着情调,款款的、玉玉的、银银的、颤颤的,月光下的一切是那样美好和充满诗意。
月亮是如此美好,它是我们所要的。奶奶说,你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月亮,是这样吗?学生带着好奇和童心又上路了。他们在酒杯里,在小河里,在眼睛里,最后在每个人的心中找到了月亮。每个人心中的月亮是不一样的,有的是可以与自己说说悄悄话的月亮,有的是代表着家庭圆满的月亮,有的是照亮人生道路的月亮……正像文中所说,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呢。
孩子们这时候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一个美妙而深邃的联想诞生了。只要盖上月亮这枚印章,那无边无际的天空就是我们的。稍加点拨,课文意境又拓展开来,心中美好思想也诞生了——只要我们心中有一轮明月,我们就拥有了美好的世界,美好的人生。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