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测试
唐代的科举取士不仅依据试卷成绩来录取及第者,而且还考察应考者平时的文学作品,参考其社会声望,并且允许人们同主考官一起推荐优秀人才,当时称为“公荐”和“通榜”。这一做法
A. 可能影响人才选拔的公平性 B. 体现了君主对效率优先的追求
C. 利于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D. 拓宽了下层读书人的入仕渠道
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要向尚书省汇报;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要向当道节度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A. 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 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 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D. 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
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因此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的均衡。据此可推知()
A. 南方学子更加聪明 B. 科举制的弊端渐显
C.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 八股取士制度僵化
战国时期,或由匹夫而为将相,或朝贫形而暮公侯,或起自刑余,或出于盗薮(强盗聚集的地方),不论新旧,不问亲疏。这种现象表明
A. 士农工商结构趋于瓦解 B. 礼崩乐坏加速王室衰微
C. 世卿世禄制度遭受冲击 D.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据统计,唐代宰相共计369名,出自98个家族;宋代宰相共有134名,出自126个家族。这说明宋代
A. 宗族性家族制度的形成 B. 理学对伦理的强化
C. 分散相权方式发生变化 D. 政治的开放性增强
曹丕继魏王后,推行九品中正制,由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中正都由州郡的世家名门贵族官僚来担任,因而所定为上品者,无非世族名门。这表明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
A. 克服了察举制的诸多弊端 B. 打破了士族的特权垄断
C. 兼顾了家世与才能的考量 D. 弱化了中央的专制集权
《辞海》称:“唐以后特派负责某种政务者称使,如节度使、转运使等。”唐朝,中央由工部下的屯田郎中和司农寺主管屯田、营田,而州郡却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中央由工部、少府监和将作监主管手工业生产,州郡亦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于是才有营田使、盐铁使、群牧使等使职的设置。材料反映唐朝使职大量出现的具体原因是
A. 唐朝现行官制的弊端 B. 职官制度运行的惯性
C. 唐朝行政制度的僵化 D. 唐朝政治形势的剧变
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察举制弊端暴露 B. 地方宗族势力强大
C. 王氏为上品家族 D. 君权遭到削弱
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州牧位居郡守之上,并且有了固定的治所,权力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六条问事”。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 加强中央集权促使监察职能变化 B. 皇权专制统治的加强
C. 刺史在地方拥有了更大的监察权 D. 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西汉时郡守自行辟除椽属(自行招聘府内幕僚)就已成为通制,东汉时把辟除郡县史作为仕进之路的风气更甚,一些名流贤士也以被辟举公府为荣,两汉时期地方长官辟椽属( )
A. 对中央造成巨大财政负担 B. 对专制主义集权形成威胁
C. 是寒门学子入仕的主要途径 D. 利于保证政治生态的清明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荐举之列。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其中的原因是它们( )
A. 都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子弟 B. 都把选官标准定为考试成绩
C. 都把才德具体化,难以操作 D. 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
韩非子说:“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指出君臣之间不过是买卖、交易、互相算计的关系。这一现象反映出 ( )
A. 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 B. 君臣之间的关系毫无诚信可言
C. 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 D. 儒家伦理道德正统地位的确立
《礼记》载:“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尚不能劝其努力,罪亦不能戒其怠情。”这反映了()
A. 世家大族把持的人才选拔制度 B. 不论贵贱、选贤用德的人才观
C. 注重血缘和门第的世卿世禄制 D. 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考试制度
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阅品评的传统;曹魏时由政府委任中正,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此变化( )
A. 受佛教不断传播的影响 B. 反映世家大族不断衰落
C. 是推行科举考试的结果 D. 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据此,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各王朝都普遍重视对官员的监督。下列机构或官职中,其职责属于监察的是( )
①厂卫
②御史台
③枢密院
④刺史
A. ①②③ B. 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南宋学者郑樵曾说:“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这反映了( )
A. 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B. 社会改革引起观念变化
C. 贵族政治开始瓦解 D. 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据统计,《宋史》列传中的北宋人物,出身于高官家庭的不过四分之一左右,而出身于布衣的则超过二分之一,时代愈晚,布衣出身的比例也愈高;而布衣官员人仕的途径,在北宋初期以科举出身的约占三分之一,在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这反映了( )
A. 科举制更能选拔出最优秀的官吏 B. 选官制度的开放和阶层的流动
C. 北宋官僚队伍膨胀问题日益严重 D. 限制世家子弟是科举制的特点
宋代是科举制度发展完善的重要历史阶段。皇帝亲自提点试卷、诏问举子的“殿试”成为常制,并规定禁止考生及第后对考官自称门生或称考官恩师。这些做法( )
A. 促使人才选拔更加公平 B. 意在强化君主集权统治
C. 推动了文人政治的形成 D. 打破了人情关系的羁绊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荐举之列。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其中的原因是它们()
A. 都是自上而下进行选官 B. 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
C. 都把才德具体化,难以操作 D. 都把选官标准定为考试成绩
据清代《畴人传》统计,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清初,在天文历算方面有一定成就的共收录243人,其中自西汉至明中叶约150人中,出身于官学的“司天学生”和“星历生”仅有2人;出身于“司天官属”和“司天役人”的也只有2人。这一数据反映出( )
A. 科技教育成为私学的主要内容 B. 官员选拔标准制约官学教育内容
C. 理学成为官学主要教育内容 D. 封建儒学教育扼杀士子创新思维
选官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创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汉廷每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简称则曰“贤良”……“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简称,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吏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而更要的,则在朝廷用人,渐渐走上一个客观的标准,使政府性质确然超出乎王室私关系之上而独立。
——钱穆《国史大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察举制度创立的背景和积极作用。
材料二? 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指有权势的大族)。暨时有之,皆曲有故。慢主罔时(欺君欺世),实为乱源。
???????????????????????????????????????? ——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概括该制度的弊端。
材料三?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至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注:无需官员举荐),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隋朝创立科举制的背景,归纳科举制的特点。
材料四?科举选官制度扩展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为中小地主和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形成了由下层社会到上层社会的政治通道,特别是科举制度将教育制度与选官制度结合为一个整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上层官员队伍的知识水平,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了贡献。
——摘编自张岂之《从民族复兴的高度看中华文化前景》
(4)依据材料四概括科举制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
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2)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这种制度的影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科举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从题干“还考察应考者平时的文学作品,参考其社会声望,并且允许人们同主考官一起推荐优秀人才”可见这种制度为营私舞弊提供了可能性,影响了我人才选拔的公平性,故A正确。
B.题干没涉及君主,故排除B。
C.选官制度的不公平现象不利于君主选拔人才强化统治,不利于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排除C。
D.题干没涉及下层读书人,排除D。
故选A。??
2.【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代地方行政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B.题干中“唐代中后期刺史主要是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体现了地方节度使权力膨胀,“皇权强化”“刺史权力膨胀”与题意不符,故不选AB。
C.题干中“唐代中后期刺史主要是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的现象,结合所学可知这与唐代中后期地方节度使权力膨胀、藩镇势力的发展以及中央集权的削弱有关,故C正确。
D.唐朝中后期刺史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无法体现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故不选D。
故选C。??
3.【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对科举制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依据题干信息中“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因此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的均衡”和所学可知,由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使南方文化教育水平要高于北方,所以科举考试出现了南北分卷制度。故C正确。
A.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出南方学子更加聪明,故排除A。
B.题干信息是关于采取南北分卷制度,没有涉及科举制的弊端,故排除B。
D.根据所学可知,八股取士是在明清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D。
故选C。??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中所列举的战国时官员的种种出身可知,当时选官出现了不以血缘亲疏作为标准的现象,说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任人唯亲的世卿世禄制受到冲击,故C正确;A项所述与题意无关,且“趋于瓦解”的说法过于绝对,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当时“礼崩乐坏加速王室衰微”的信息,故B错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是秦朝郡县制的确立,故D错误。故选C。
5.【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宋时期的政治,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题干中的“形成”一词没有依据,故排除A。
B.题中信息与儒家伦理的强化不相关,故排除B。
C.题中主旨并不是在强调分散相权的方式,故排除C。
D.根据题干信息,唐代宰相“共计369名,出自98个家族”、宋代宰相“共有134名,出自126个家族”,对比、分析,宋代宰相数量减少了,但出自的家族增加,这可以说明宋代政治开放性加强,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6.【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根据题干“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所定为上品者,无非世族名门”可知九品中正制下,才能是选官的考量因素,但最终占据上品的还是世族名门,这说明九品中正制兼顾了家世和才能的考量,故C正确。
A.克服察举制诸多弊端的说法题干无从体现,故排除A。
B.九品中正制强化了士族对官位的垄断,故排除B。
D.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有利于强化中央专制集权,排除D。
故选C。??
7.【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朝使职大量出现的具体原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唐朝,中央由工部下的屯田郎中和司农寺主管屯田、营田,而州郡却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中央由工部、少府监和将作监主管手工业生产,州郡亦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于是才有营田使、盐铁使、群牧使等使职的设置,反映了唐朝中央和地方的官制并不配套,才有了唐朝使职大量出现,说明唐朝现行官制是有弊端的,故A正确。
B.唐朝使职大量出现的具体原因是由于唐朝中央和地方的官制不配套,而不是职官制度运行的惯性,故不选B。
C.题干信息只是有关唐朝使职大量出现的具体原因,唐朝行政制度的僵化不合题意,故不选C。
D.题干信息并没有提及唐朝政治形势的剧变,故不选D。
故选A。??
8.【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表明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此时实行的选官制度主要是九品中正制,故排除A。
C.九品中正制下,选官的主要依据是门第,由“六世名德,海内冠冕”“连白痴也可以出任高官”可知,主要原因是王氏在九品中正制中位列上品门第,故C项正确。
BD.这两项并非主要原因,故排除BD。
故选C。??
9.【答案】A
【解析】略
10.【答案】B
【解析】A.多设置几个官员,不会给中央财政造成巨大负担。
B.地方长官可以自己选择自己的僚属,这对中央集权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容易形成地方实力集团。
C.汉朝主要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他是中央的选官制度,而不是地方选官制度。
D.地方郡县长官可以自己选择自己的僚属,容易滋生腐败。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察举制,要求学生结合汉朝选官制度的内容和影响来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郡县制的内容特征,还要搞清楚汉朝察举制度的特点。
11.【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世家子弟”只适用于九品中正制,故A项错误;
“考试成绩”是科举制的标准,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
“才德具体化”只适用于察举制,故C项错误;
察举制的反面是已经上任的官员推荐出来的名单是他的“自己人”,如子弟、亲戚、门徒等,容易结党营私,九品中正制的反面是荐举者只从世家大族中推荐人选,妨害了人才来源的广泛性,由此可见,两种选官制度走向其初衰的反面,共同的原因是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从汉到元的选官制度。需要掌握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局限性。解题的关键是结合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局限性对材料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局限性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A.法家思想作为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其思想被当时的一些统治者所接受,但未成为当时社会潮流,故排除A。
B.韩非子指出君臣之间不过是买卖、交易、互相算计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并非完全无诚信可言,故排除B。
C.材料中韩非子强调的君臣之间的买卖、交易、互相算计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利益关系,这种关系改变了以宗法血缘为标准的选官制度,利益至上逐渐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故C正确。
D.儒家伦理道德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D。
故选C。??
13.【答案】C
【解析】略
14.【答案】D
【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由东汉的察举制发展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九品中正制。没有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
B.材料现象正是世界大组力量增强的表现。
C.科举考试是隋唐时期。
D.材料中把人品评权收归官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九品中正制。要求学生结合汉朝和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特征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汉朝和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5.【答案】D
【解析】①厂卫特务机构是明代特有的特务系统,更是明代监察系统中重要的一环,正确;
②御史台具有监察职能,正确;
③枢密院是宋朝的机构,具有军事职能,排除;
④刺史是汉代设立的监察地方的官职,排除。
故选:D。
本题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厂卫、御史台、刺史具有监察职责。
本题以监察机构及官职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演变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16.【答案】B
【解析】材料“……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体现的是人们不再重视宗族家世,反映出科举改革对社会等级的冲击,B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问题,A选项排除;
贵族政治开始瓦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C选项排除;
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选项排除;
故选:B。
本题关键信息是“……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结合科举制进行分析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宋明理学,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科举制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17.【答案】B
【解析】A.材料只是涉及平民官员比重增加,不能得出是否优秀的结论,故排除;
B.材料表明在北宋通过科举做官的平民阶层越来越多,与宋代科举制的改革扩大增加选举名额等有关,说明了选官制度更加开放,更有利于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故正确;
C.材料没有涉及官员人数的激增,阐述的是官员来源的构成,故排除;
D.科举制没有对贵族子弟进行限制,故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侧重于考查科举制的意义。
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依据,打破了贵族垄断官职的局面,使得身份地位比较低下的平民也可以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当官,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18.【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皇帝亲自提点试卷、诏问举子的‘殿试’成为常制,并规定禁止考生及第后对考官自称门生或称考官恩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君主专制强化。故B正确。
A明显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
C说法片面。故排除。
依据材料相关信息得不出“打破了人情关系的羁绊”的结论。故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科举制的演变情况。关键信息有:皇帝亲自提点试卷、诏问举子的“殿试”成为常制。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得出结论,难度适中。
19.【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要求具备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应用能力。
【解答】
A.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属于自下而上进行选官,由地方向中央举荐,故A错误。
B.“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荐举之列”,均由地方向中央举荐,特别是九品中正制更加注重门第,二者均缺乏客观的标准,有很强烈的主观性,故B正确。
C.九品中正制更加注重门第,察举制注重才德,故C错误。
D.把选官标准定为考试成绩的是科举制,故D错误。
故选B。??
20.【答案】B
【解析】材料无法体现科技教育成为私学的主要内容,故A错误;
据材料“其中自西汉至明中叶约150人中,出身于官学的司天学生和星历生仅有2人;出身于司天官属和司天役人的也只有2人”可知官员选拔标准制约官学教育内容,故B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理学成为官学主要教育内容,且理学在宋代出现,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封建儒学教育扼杀士子创新思维,故D错误.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材料分析和理解的能力,难度中等.
21.【答案】(1)背景: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作用:有利于下层人才参政,扩大政权的社会基础;有利于平衡各方利益,维护国家统一;选官标准趋于客观公正。
(2)变化:由注重才德变为注重门第。弊端:中正官徇私舞弊;扼杀人才;世家大族垄断仕途;危及皇权。
(3)背景:士族逐渐衰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统一后的隋朝需要挑选大量人才来维护统治。特点: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
(4)促进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
【解析】略
22.【答案】(1)标准:血缘、门第、等级、世袭。进步性: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
(2)影响: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张扬了“学而优则仕”的观念,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向学风气的形成;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解读材料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材料一反映的是先秦时期实行世卿世禄制,实际上是贵族政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袭制的选拔标准为血缘关系、等级、门第高低和世袭,贵族垄断了官制。第二小问,材料二反映的是汉武帝时实行察举制,分察举(自下向上推荐)和皇帝征召(自上向下招聘)等,重“孝廉”,德才皆备,因此标准从血缘到德才皆备,有利于打破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
(2)本题考查科举制,要求具备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要从积极和局限两个角度来思考。依据材料“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出”可概括张扬了“学而优则仕”;由“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可概括出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读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由“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可概括出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等。根据所学知识答出局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