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文言文二则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 文言文二则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30 16:49: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文言文二则
一、课前解析
《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两篇文言文形式短小,叙事简洁,余味悠长。《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仅用83个字讲述了高山流水的故事,展现了伯牙和子期志趣相投的真挚友谊,融入“知音”这一文化意象,音乐之美不绝于耳。《书戴嵩画牛》是苏轼的一篇“题跋”作品。故事好玩有趣,在结尾说明了一个道理,值得去细细品味。
关注阅读策略: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体会艺术之美”,阅读策略的目标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想象”是一种思维能力,也是高阶的思维创造力。而两篇文言文言简意赅,对于学生来说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伯牙鼓琴》需要学生对于音乐艺术展开想象,将声音转换成文字,《书戴宋画牛》需要学生补充细节,发挥想象讲故事。两篇文言文都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而感受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注多音字:本课的多音字多且易出错。有“少、汤、处、好、数、曝”,其中“少、数、曝”读音容易混淆,对疏通文意有影响,在教学时需要重点解读。
二、教学目标
1.会写“哉、巍”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4.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三、教学重点
1.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哉、巍、弦”三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乐曲欣赏,导入课题。
1.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第22课《文言文二则》。
教师引导: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古琴演奏。
教师总结:这首曲子就是被誉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的《高山流水》,这节课就来学习与它有关的故事——《伯牙鼓琴》。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板书课题:伯牙鼓琴)
组织交流:“鼓”是什么意思呢?
预设:鼓就是弹的意思。
教师总结:伯牙鼓琴,就是伯牙弹琴。
2.组织交流:《伯牙鼓琴》这个故事总共出现了几个人物呢?(两个)课前我们已经对这两个人物进行了调查了解,谁来分享你的资料?
预设1: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上大夫,他很精通琴艺。
预设2: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预设3:钟子期是春秋战国楚国人,相传他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的樵夫。
3.教师总结:这两个看似身份没有关系的人会发生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的学习。
(设计意图:以古琴曲《高山流水》作为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交流伯牙和子期的人物身份,同样激发了学生兴趣,为此后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作铺垫。)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课文。
教师引导: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学习课文。
2.教师检查,交流反馈。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再用PPT出示划分停顿的文章。
(2)学生根据停顿齐读,教师指导难理解的字词。
①哉和乎是两个语气词,要读准字音,善哉的意思是好啊。
②巍巍乎的意思是高大的样子。
③汤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读“shāng”,汤汤的意思是: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④绝弦的意思是挑断琴弦。
3.指导写字。
教师引导:我们刚才提到的的“哉、巍、弦”是这一课要求会写的字,先来观察,怎样把这三个字写好?
预设1:“哉”是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应该注意“口”不能出来。
预设2:“巍”在书写时,上半部分稍扁。
预设3:“弦”字应该注意是两个撇折。
教师补充:“巍”的下半部分还应该注意写得紧凑一些。
组织写字:请同学们在本子上练习这几个字,要做到端正整洁。
4.疏通文意。
(1)指名交流:我们刚才已经尝试对课文内容梳理了,谁来说一说?
预设: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刚弹琴而且情志在高山上,钟子期就说:“弹得真好啊!像大山一样高峻。”一会伯牙的情志又在流水之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像流水一样浩荡。”钟子期死了,伯牙摔破琴,挑断琴弦,此后余生都没有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教师指导:志在太山、志在流水的“志”,除了心志和情志之外,我们还可以理解为心中所想。
(2)组织学习:请同桌之间再说说文章的意思,并且给对方指正。
5.配乐背诵。组织背诵:知道了意思,我们就可以尝试背诵课文了。下面请同学们边想意思边背诵课文,时间3分钟。
教师指名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古诗文的学习离不开朗读和对文意的疏通,这个环节将学习的主动权更多地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尝试先行,教师随后再指导,更符合新课程理念。能够正确读文,知道文章的意思之后,为后面的学习任务做准备。)
三、深度思考,理解情感。
1.想象画面,感悟“知音”。
(1)教师引导:伯牙和子期的这一段对话被传为千古佳话,请你用“ ”画出伯牙弹琴的句子,用“ ”画出子期听琴的句子。
预设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预设2: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2)教师引导:你的眼前展现出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预设1: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山。
教师追问:什么样的高山?
预设:巍峨的高山、雄伟的高山、连绵起伏的高山……
预设2:我看到了流水淙淙,还看到了若隐若现的高山中有一条清澈的小河,美极了。
(3)教师过渡:伯牙的音乐,在高昂时就如同大山那么巍峨,平缓时如同流水那样动听,通过字里行间,我们体会到了音乐之美,这是伯牙心中想的,他说出来了吗?
预设:没有。
教师引导:而这时子期是怎么回答的? 谁再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预设:谈得真好啊,就好像高山一样巍峨!弹得真好啊,就好像流水一样浩荡!
教师引导:当别人能够这样夸赞你的时候,你是什么感受?
预设1:心里会很高兴。
预设2:觉得这个人特别懂我。
教师引导:是啊,特别是伯牙还没有说,子期却能够一语中的的猜到伯牙心中所想,欣赏他,真是伯牙的知音啊!
(板书:知音)
2.品悟重点,感受“知志”。
(1)教师引导:为什么世间千万人当中,唯有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呢,为什么唯有子期说到了伯牙心中所想?我们继续来看这两句。
(2)组织交流:古人常常用高山和流水来寄托自己的志向。从这两句中,你可以知道伯牙是一个怎样的人?
预设1:志向远大的人。
预设2:一个比较高雅的人。
预设3:伯牙是一个志向在高山和流水之间的人 。
(3)引导思考:那么子期呢?他的志向中有没有高山和流水?请你再来读一读。
预设: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4)教师总结:他们的志向一致,所以说这是两个志同道合的人。
板书:知志
3.品析句子,体会“知己”。
(1)教师引导:俗话说,“知音难觅,知己难求”。得到子期这个知音伯牙该是多么幸运啊!可是世事无常,子期却先一步离开。那么伯牙是怎么做的呢?请你找出句子反复朗读。
预设: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引导思考:伯牙琴艺高超,想必爱琴如同爱自己的生命,将琴摔坏,琴弦拔掉,这辈子都不再弹琴,对于他来说,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啊!你们觉得他这样做值不值得?请4人小组讨论交流,说出你的理由。
请学生发言。
预设1:我觉得伯牙这样做值得,因为以后再也出现不了像钟子期这样能够懂他的人了,既然没有人懂,那就不如不弹了吧。
预设2:我也觉得值得,自己琴技高超,却没有人理解这是很痛苦的一件事。
(3)伯牙是怎么想的?我们再来读一读。
教师总结:他们的友谊太让我们感动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板书:知己)
(设计意图:这篇文言文篇幅虽小,但是内容和情感都非常值得我们去仔细揣摩。这个环节意在借助文字让学生体会到音乐之美,再通过文字感悟到伯牙与子期的友情。)
四、结合资料,升华情感。
1.教师引导:知音、知志、知己,不是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这样的朋友,当钟子期死后,伯牙在他的坟前哀叹道:“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可见伯牙的悲痛欲绝。
2.我们再来读读资料袋:
3.这是后代的文人以伯牙子期的故事为蓝本,创作的作品。可以看出,二人的友谊成为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知音”一次也正出于此处。学到这,你有什么感受?请你简单说一说。
预设1:我被伯牙和锺子期的友谊感动了,想我自己会不会也会收获这样的朋友。
预设2:我想也要去学一种乐器,期待与知音相遇。
预设3:伯牙和锺子期是两个非常纯粹的人,我也要做一个这样的真实的人。
4.教师小结:是啊!这节课我们感受了伯牙的音乐之美,还感受到了伯牙和子期美好的友谊,愿你们每个人都能收获至真至纯的朋友。下课!
(设计意图: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通过引入《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再现情境,丰富学生的想象。此外后世中也有许多文人留下了伯牙子期美好友谊的典故,出示资料袋可以让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加深对伯牙子期友谊的感悟。)
五、板书设计
伯牙鼓琴
知音 知志 知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锦、曝”等3个生字。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学过程】
聚焦艺术,导入新课。
1.教师过渡:上节课我们感受了名曲之美,这节课我们的课文与一幅名画有关,请同学们看。
教师介绍:这是唐代画家戴嵩所画的绢本水墨画《斗牛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张图画了两牛相斗的场面,风趣新颖。一牛前逃,似乎没了力气,另一牛穷追不舍,低头用牛角猛抵前牛的后腿。
2.教师引导:宋代的大文豪苏轼为这幅画写了一篇文章,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书戴嵩画牛》。书就是书写的意思。
我们一起来读课题:书/戴嵩画牛。(板书:书戴嵩画牛)
(设计意图:通过名画导入,既让学生用眼睛看到文章中出现书画,又可以理解题目的意思,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读准字音。
(1)组织学习:下面请同学们出声朗读课文,注意难读的字,拿不准的可以用笔圈出来。
(2)指名学生读。
(3)教师指导读多音字。教师过渡:有几个字很爱出错,我们一块来看看这几个多音字。
2.疏通文意。
(1)组织学习:这篇课文好玩有趣,到底讲了什么故事呢?
(2)组织交流:接下来我们就请同学们翻译。
请学生翻译第一段。
预设:蜀中有一位叫做杜处士的人,喜好书画,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其中有一幅戴嵩画的《斗牛图》,他特别喜爱,于是用锦缎作画囊,又用玉作画轴,并经常随身携带。
请学生翻译第二段。
预设:有一天,他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道:“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吗?牛在互相争斗时,力量用在角上,尾巴抽缩在两条大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摆着尾巴互相争斗,错了。”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古人说:“种田要问奴仆,织布要问婢女。”这个道理是不变的。
引导思考:这我有两个问题不明白,什么是尾搐入两股间,什么是掉尾而斗呢?请你上前来帮我指认。
预设:尾搐入两股间是第二幅图的牛,掉尾而斗的第一幅图的牛。
引导思考:那么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就是指的奴仆和婢女吗?
预设:我觉得还不够,可能还指农民和织布的人。
教师总结:这里还指的是专干某一行的人。
(3)请学生再次自己翻译全文。教师引导:请你自己再说说文章的意思。
(设计意图:古诗文的学习读是第一步,这个环节让学生不断地读,以读促悟,再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是文言文学习的必经之路,也是达成教学重点的必要环节。)
三、发挥想象,练讲故事。
1. 组织学习:文中的两个人物对这一幅斗牛图分别是两个不同的态度,请你找出原话。
预设:尤所爱和拊掌大笑。
2.组织交流:文章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尤所爱呢?
预设: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教师引导:我们来看图,出示锦囊玉轴,用这样一类的器物包装起来,一层不够还要两层。
而且还要常以自随,走到哪带到哪。那么杜处士还可以怎么表现他很爱这幅画,发挥你的想象。
预设1:杜处士还会把自己的画放到枕头旁边,睡觉都要抱着。
预设2:他还可能让每个到自己家里做客的人看这幅画。
预设3:他有可能天天对着这副画说:“啊,这真是一幅好画啊!”
3.组织交流:然而牧童却是拊掌大笑,拊掌大笑是什么意思?小牧童为什么会拊掌大笑呢?
预设1:拊掌大笑的意思就是拍着手大笑。
预设2:原因是他见的牛太多了,而画家却画错了,杜处士却还当作珍宝对待,所以会忍不住拍着手大笑。
引导思考:你觉得他会怎样笑,有什么样的动作和表情?请你演一演。
学生试演,再指名上台演。
4.组织思考:杜处士是怎样回应的?
预设:笑而然之。笑了笑点点头。
教师引导:你也可以给此时的杜处世设计动作和表情,他会怎样笑而然之,请你和同桌练习。
5.(1)练习讲故事。
教师引导:我们弄懂了整个故事,但是学会讲故事可是一项本领。谁还记得讲故事的要领是什么?
预设:有自己的动作、神态,感情丰富。
(2)换情境讲故事。
教师过渡:同学们如果你是牧童会怎样讲这个故事?如果你是杜处世又会怎样讲这个故事?那么如果你是苏轼本人……请你任选一个角色讲故事。
学生小组内练习讲故事,再上台讲。
(设计意图:文言文胜在言简意赅,讲故事胜在形象生动。通过探究杜处世和牧童对这幅画的态度,来感受人物的特点,一个如痴如醉,一个天真烂漫,再发挥想象补充文章的细节,加入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节,让故事更加生动。又将讲故事分为两个层次,可以使学生循序渐进掌握要领,达到教学目标。)
四、领悟主题,再读故事。
1.教师引导: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预设: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无论做什么都要请教这个领域的行家。
2.教师总结:正所谓“术业有专攻”,无论何时我们都要虚下心来。我们再去读读这则文言文,感受它的魅力。(板书:请教行家)
学生自由读课文。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的结尾富有魅力,通过简短的八个字点出了故事的哲理,非常具有思辨性,课堂结束时,又将目光汇聚到结尾,既点明主题,又让学生领悟道理。)
五、板书设计
书戴嵩画牛
请教行家
【课后反思】
《文言文二则》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其中包括两篇文言文,分别是《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两篇文言文皆形式短小,简洁典雅,字数都在百十来字,却包涵意境和人文之美,是千古流传下来的经典,很值得细细品味。
文言文比白话文表述上更加隐晦,在理解文意上略显困难,因此需利用反复朗读的形式,开启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大门。
《伯牙鼓琴》一文伯牙和锺子期的友谊真挚,而文章却用极短的话语概括“知音”相遇的过程,如果想让学生体会到“知音”的内涵,就需要用大量的想象来丰富文章内容,这才能达到理解课文内涵和感情的目的。在教学时,让学生想象“你看到了什么样的高山、流水”说出自己的想法,借此丰富文章内容。除此之外,《伯牙鼓琴》并没有描写伯牙遇到锺子期的欣喜,却写了锺子期死后伯牙的悲痛欲绝,然而笔墨甚少,这里引入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内容增加画面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己”。
《书戴嵩画牛》生动有趣,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讲故事。因此在疏通文意之后,教学的着力点在于讲故事。文章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利用想象去丰富故事情节,杜处士爱画会有怎样的表现?牧童是怎样拊掌大笑的?杜处世笑而然之会有什么语言、动作和表情?教学时以这些内容为支点,充实丰富之后,再练习讲故事。并且讲故事的设计分层次,第一层次是按照原文,不漏情节将故事讲下来,第二层次是创设情境,切换主人公的身份,让学生带着想象讲故事。
“音乐之美”“书画之美”都与这个单元的“艺术之美”有关,“想象”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它直接影响着高级思维能力创造力的培养与发挥,通过想象可以进一步体会到“艺术之美”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