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乐音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4.2 乐音 教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7-30 16:24:43

文档简介

二、乐音
第1课时
音调
响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有两个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3.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一些简单的乐音知识,培养音乐素养。
教学重点
体会和总结出对音调、响度概念的理解及其相关因素。
教学难点
乐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乐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教具准备
课件、钢尺、音叉、乒乓球。
新课引入
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声音各种各样,千差万别。其中有许多声音让我们感到悦耳、动听。例如:音叉发出的声音、人歌唱的声音、各种乐器的演奏声等,它们都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学中把这类声音叫做乐音。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乐音有哪些特征吧。
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
音调
1.演示实验:
引导学生从声音的产生认识到声音的性质特点应与发声体的振动情况有关,并根据已有的经验对音调的高低与振动的什么因素有关做出猜想。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小组动手做第83页图4-12的实验。
2.教师提出问题,并巡回指导:
(1)尺子伸出的长短跟振动的快慢有何关系?
(2)振动快慢和声音的高低有何关系?
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并讨论、交流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各小组选代表回答:
(1).尺面伸出得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2).尺面伸出得越长,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3.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音调的概念:
在物理学中,声音的高低用音调表示,音调决定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发声体的振动快慢用频率表示,并介绍频率单位——赫兹。发声体振动得越快,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
知识点二
响度
1.演示实验:
教师拿起一面鼓,同时用鼓槌一次比一次用力敲击鼓面。
提问:你们现在听到的声音是音调发生了改变吗?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不是,是声音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教师引出乐音的第二个特征——响度,即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
2.提问:那么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讨论回答:要通过实验来探究。
3.演示实验:
教师演示轻敲、重敲鼓面,引起泡沫球的跳动,进而得出鼓面振动的幅度大小不同。
4.提出问题:响度的大小与鼓面振动的幅度是否有关?
学生观察实验,思考问题,各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振动幅度越小,响度越小。
5.提出新问题:
声源的振幅相同时,人们听到的声音响度是否相同?
6.引出决定响度的其他因素,安排演示实验。
实验:拿出闹钟让学生们听,前排学生可以清晰地听见闹钟滴答的声音,后面几排的同学几乎听不见。
各小组讨论得出结论:这说明响度还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离声源越远,声音越分散,响度越小。
板书设计
一、音调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2、音调的高低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
二、响度
1、响度:声音的强弱。
2、响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发声体振动幅度。
教学反思
1.
本节课设计了许多学生活动,将大量的实验过程、知识和技能蕴含其中,使学生区分乐音、噪声,理解音调、响度各与什么因素有关,使学生感悟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等等。这些设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乐音
第2课时
音色
三种乐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对三种不同乐器发声原理和特点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相关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一些简单的乐音知识,培养音乐素养。
教学重点
体会和总结出对音色概念的理解及其相关因素。
教学难点
对音色的影响因素的理解和运用。
对三种乐器发音原理和特征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鼓、尼龙丝、砝码等。
新课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乐音的两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和响度,那么除此之外,乐音还有没有别的特征呢?大家想一想,在听歌的时候,你们是怎么分辨出是哪位歌手的声音,又是怎么听出是哪种乐器的伴奏呢?
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
音色
1.演示实验:
现在请同学们听一听下面几种声音,看同学们能不能猜出他们分别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利用多媒体播放琵琶、二胡和古筝的声音)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播放的是琵琶、二胡和古筝的声音
教师提问:你没看见怎么知道是它们的声音呢?
学生回答:因为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声音。
2.教师引出乐音的第三个特征——音色,即不同物体的声音有自己的特色,音色也叫音品。平时我们能听声辨人,听声辨物,就是利用了音色。
3.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的材料、结构决定的。
知识点二
打击乐器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关于鼓的响度实验。
1.提出问题:
鼓这种打击乐器是靠什么发声?
学生分组讨论:是靠鼓面的振动发声。
引导学生思考:鼓发声的音调、响度和什么有关?
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小组交流讨论并回答。
2.教师总结:
鼓皮绷得越紧,音调越高,击鼓的力量越大,鼓皮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响亮.
知识点三
打击乐器
1.教师播放短片(演奏者调试小提琴),并提问:
小提琴靠什么发声?它的音调和响度又和什么有关?
学生观看短片,仔细思考,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小提琴这种弦乐器是通过弦的振动发声的。
2.提出猜想: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有弦的长短、粗细和松紧程度等。
3.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按图1所示组装有关器材:将一根尼龙丝的一端拴在桌子一端的腿上,另一端绕过桌边的小滑轮,挂上几个钩码,并用A、B两个小木块将弦支起,用一把塑料三角尺拨A、B间的弦,即可听见发出的声音。通过调整A、B之间的距离。可以改变琴弦发声部分的长短。调整所挂钩码的多少,可以改变琴弦的松紧。
4.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
(1)研究音调与弦长的关系:
①在滑轮下方挂N个钩码(三、四个即可)﹐用塑料三角尺拨动A、B之间的琴弦﹔弦线振动将听到清晰的乐音,记住这个音调。
②减小A、B之间弦线的长度,并拨动弦线。注意每次听到声音的音调。
③增大A、B之间弦线的长度,并拨动弦线。注意每次听到声音的音调。
(2)研究音调与弦松紧程度的关系:
①使A、B间弦线的长度保持不变,滑轮下面的钩码仍是N个,拔动弦线,记住这时的音调。
②逐渐增加滑轮下面的钩码个数。拨动弦线,注意每次听到的声音音调的变化。
(3)研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
①使A、B两点间的弦线为适当长度,在滑轮下方仍挂N个钩码,拨动张紧的弦线。记住这时的音调。
②再换用较粗和较细的弦线,在滑轮下面的依然悬挂N个钩码,拨动张紧的弦线。记住这时的音调。
5.分析与论证
根据上述探究,得出结论:
(1保持弦线的粗细和松紧程度相同,发音部分的弦线越短,音调越高。
(2)保持弦线的粗细和发声部分的长度相同,弦线越紧,音调越高。
(3保持弦发声部分的长度和松紧程度相同,弦线越细,音调越高。
知识点四
管乐器
1.教师播放视频(笛子演奏),提出问题:
笛子靠什么发声?笛子发出声音的音调和响度与什么有关?
2.学生认真观看视频,思考,分组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
管乐器是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的,空气柱的长短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也不同.空气柱越长,音调越低,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
板书设计
1.音色
定义:声音的品质和特色.
影响因素: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三种乐器
打击乐器:以鼓为例,鼓皮绷得越系,音调越高,击鼓的力量越大,鼓皮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响亮.
弦乐器:弦乐器是通过弦的振动发声的,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有弦的长短、粗细和松紧程度等.
管乐器:管乐器是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的,空气柱的长短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也不同.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实验为主,教师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本节课涉及到的实验较多,学生动手能力不足,耗费了较长时间,课堂时间安排还要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