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物体的颜色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色散现象,知道白光由色光组成的。
2.知道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它的色光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3.知道色光的三原色。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把白光分解为各种色光的试验探究。
2.感受色光混合的实验过程。
3.经历研究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颜色成因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一定的美术调色意识。
2.培养对大自然的好奇心,树立探索大自然奥秘的信心。
教学重点
白光的色散、光的三原色、物体的颜色。
教学难点
物体颜色的成因。
教具准备
三棱镜、七色光板、红、绿、蓝三色板、多媒体课件。
新课引入
由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提问:
阳光通过家庭内的养鱼缸,有时会在墙上出现彩色的光带。在阳光的照射下,雨后的天空中会出现美丽的彩虹。人工喷泉在空中喷出的细小水珠,有时也能形成“人造彩虹”……
这些美丽的色彩是从哪里来的呢?
难道阳光是由这些美丽的色彩构成的吗?
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 光的色散
1.介绍三棱镜,引出光的折射,将三棱镜放在太阳光下,调节位置,让学生观察现象并描述现象。
学生认真观察,小组合作讨论,归纳现象: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在墙上形成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彩色光带。
教师补充: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2.教师提问:光的色散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
(1)白光不是最单纯的光。
(2)白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而成。
知识点二 光的三原色原理
1.让学生阅读教材第117~118页,思考下列问题:
(1)光的三原色是什么?
(2)彩电上的画面是怎么形成的?
2.学生认真阅读后,小组讨论回答:
(1)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2)彩电上的画面是由光的三原色叠合而成的。
知识点三 物体的颜色
1.透明物体的颜色
(1)教师演示实验:
让一束太阳光通过狭缝从一侧射到三棱镜上,光通过三棱镜后形成七色光带,让七色光带打到绿色玻璃片上,观察玻璃片后面的光屏呈现什么颜色。
学生回答:光屏上呈现绿色。
(2)教师提问: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猜想:绿玻璃片只让绿光透过,而把其他颜色的光几乎全部吸收了.
(3)教师引导学生自己用实验验证,彩色光带分别通过红、蓝玻璃片,看现象是否符合结论。结果在白屏上也只分别呈现出红色光带和蓝色光带。
(4)实验结论:
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能够透过的色光决定的,允许所有颜色的光都通过的物体,看上去就是无色透明的。
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1)教师用不同色光分别照射白纸和黑纸。
学生观察现象:白纸被哪种色光照射,就呈现什么颜色,黑纸一直是黑色的。
小组讨论思考原因:白色的物体能反射所有的色光,故呈白色;黑色的物体,它几乎把所有的色光全都吸收了,故呈黑色.
(2)教师提问:根据这个道理,红光照在蓝布上,蓝布呈什么颜色?
先请学生思考,再用实验加以验证。
(3)实验结论: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本节导入是由色散实验的演示,三棱镜实验引入光的色散,使学生知道太阳光可被分解成七色光;但是条件有限,色光不容易辨认,需要老师来讲解。
2.本节课与现实联系密切,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但是实验动手能力不足,导致浪费了一些时间,这一点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