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授课题目 
汽化和液化 
选用教材 
北师大版 
八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授课时数 
1学时 
教材 
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八年级上册《物态变化》章节的内容。通过前一节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自然界中物质的三种状态,这些知识都为这一节课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本节讲述汽化和液化的方法及条件,这些内容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理念。 
学情 
分析 
初二学生多在13-14岁,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动、喜欢动手实验,鉴于这一点,在教学中通过设计简单易行的小实验,可以很好的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另外,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将知识点以实验或创设情境的方法直观的呈现出来,对他们理解知识帮助很大。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②了解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③掌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以及蒸发过程中吸热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学会比较的研究方法。 
②通过探究蒸发吸热,学会和生活中的现象相结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列举大量的生活实例,可以感觉到物理和生活的密切相关,产生对自然现象关心,产生乐于探索的情感。 
②通过交流,能够产生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的重要性。 
教学 
重点 
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液体沸腾、蒸发时的特点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教学 
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述,总结出沸腾的特点,并通过对生活中蒸发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教 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汽化这一新概念 
通过提问生活现象中的问题使学生思考哪些因素会影响蒸发快慢 
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对汽化和液化的过程有一定认识 
学 法 
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并观察了解水的沸腾现象和特点 
通过讨论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通过归纳总结及设计表格对蒸发和沸腾二者的异同有进一步认识 
教具 
学具 
 多媒体计算机、PPT课件、酒精、温度计、烧杯、烧瓶、铁架台、酒精灯、纸锅等。 
教学 
过程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 
情境 
引入 
新课 
在黑板上用酒精写上“液体”两个字,一会儿酒精不见了,向学生提问:黑板上的“液体”跑到哪里去了? 
通过对该问题的讨论从而导出蒸发和汽化的概念 
通过这种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入新课,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 
教学 
一、蒸发的概念和特点: 
通过提问和讨论,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以及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蒸发过程吸热 
提出一个生活中的问题:刚洗过澡,身上的水还没擦干时,为什么觉得很冷? 
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和解答得出蒸发吸热的结论。 
二、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猜想: 
先让学生自己猜测蒸发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让他们思考哪些现象可以验证这些因素会影响蒸发的快慢 
2、验证猜想: 
通过三个关于晾衣服的问题 
“冬天晾衣服和夏天晾衣服哪个更容易干?” 
“衣服折起来和撑开来哪个干得快?” 
“衣服放在有风处和无风处哪个干的快?” 
分别得出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表面积、表面气体流速有关。 
3、给出结论: 
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然后教师加以补充和完善,给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结论 
三、沸腾的概念 
 提问:“水烧开后会变成水蒸汽,同样是汽化现象,与蒸发有何不同?” 
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导出沸腾的概念。 
四、观察水的沸腾 
在活动前提出三个要求: 
(1)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 
(2)观察沸腾时水的温度是否发生变化 
(3)记录数据,并描出水沸腾时温度和 
时间的关系曲线。 
观察水的沸腾现象(包括温度,声音,水中气泡等) 
汇报实验数据和现象,绘制水的沸腾图像 
分析图像,得出结论: 
 沸腾前,对水加热,水的温度升高;沸腾时,继续对水加热,水的温度不变,实验中,水沸腾的温度是100 ℃.停止对水加热,水停止沸腾.可见,沸腾需要吸热 
 五、沸点知识 
 1、向学生介绍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 
2、演示“纸锅烧水”的实验,并通过解释纸锅为什么不会被点燃,得出液体达到沸点后,继续加热,温度不再变化的结论。 
3、向学生介绍一些其它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 
 液态铁 2750 甲苯 111 液态氧 -183 
 液态铅 1740 水 100 液态氮 -196 
 水银 357 酒精 78 液态氢 -253 
 亚麻仁油 287 液态氨 -33.5 液态氦 -268.9 
六、总结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学生总结归纳完之后,老师给出自己列出的表格,让学生对比,看自己有哪些地方没有归纳完整。 
 ?七、液化 
在学生对汽化已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让学生自己定义液化的概念,及液化是放热的过程。 
演示模拟大自然中“雨”形成的实验。 
告诉学生汽化的两种方法: 
(1)降低温度; 
(2)一定温度下,压缩体积 
通过讨论自己总结出概念,可以对概念有更深刻的映像。 
让学生对生活现象中的问题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让学生自己猜想假设可以发散他们的思维,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参与探究活动。 
讨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贴近生活,让学生积极思考,得出结论。 
根据生活经验找出新的问题,发现沸腾与蒸发的不同。 
 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可以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也可以提高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可以更好地了解水的沸腾的特点。 
通过演示实验,引起学生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这个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蒸发和沸腾两个概念的理解,同时通过对比,可以防止学生混淆二者的发生条件和特点。 
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液化过程,帮助理解和记忆。 
巩固 
反馈 
提出三个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加以解释,以达到巩固新知识的效果。 
 1、从冰箱拿出来的饮料,外壁为什么会有一层水珠? 
 2、仙人球的叶子为什么是针状的? 
 3、为什么牙医检查牙齿前要将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烧一烧? 
提问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布置 
作业 
1、物质由 变 的现象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两种,即 和 。 
2、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是100℃,当水的温度为100℃时,水( ) 
A、一定沸腾 B、一定不沸腾 C、可能沸腾 
3、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⑴ ⑵ ⑶ _ 。 
4、小明在游泳时发现,从水中出来时感到冷,风一吹更冷,这是因为从水中出来后,身体表面的水份在蒸发时要从身体上 ,因此比较冷。有风时,使水的蒸发 ,更快地从身体 ,因此感到更冷。 
习题由易到难,依次考察了概念的掌握,知识点的应用,以及拓展探究。 
板书 
设计 
 第二节 汽化和液化 
1、汽化和液化 4、影响蒸发快慢因素: 
汽化:液态→气态(吸热) (1)液体温度 
液化:气态→液态(放热) (2)液体表面积 
2、沸腾 (3)液体表面气体流速 
沸腾:一定温度下; 5、使气体液化的方法: 
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 (1)降低温度; 
剧烈的汽化现象. (2)压缩体积 
 3、蒸发:任何温度下; 
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缓慢的汽化现象. 
教学 
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通过多组演示和学生实验,让学生参与其中,体现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思想。然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虽然通过问题能让学生掌握到实验规则和物理知识。但应该在以后中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