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
第2课时
体积的测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体积的单位立方米和常用单位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以及它们与毫升,升的关系。
2.知道测量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会正确使用量筒(杯)测量液体的体积和不规则固体体积。
二、过程与方法
要知道测量物体的体积时必须要有统一的测量标准,恰当的测量工具和正确的测量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体积的测量,密切联系实际,渗透物理教学应“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教学重点
学会体积测量的正确方法。
教学难点
量筒读数的误差分析。
教具准备
量筒、石块、烧杯、清水、多媒体等。
新课引入
任何物体都有长度,同样的也都有体积,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度的测量,那么体积该如何测量呢?
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
体积的单位
1.让学生们阅读教材,认识体积的单位和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体积的国际单位是立方米(m3).常用单位:立方分米(dm3)、立方厘米(cm3)、立方毫米(mm3)、升(L)、毫升(mL),其换算关系如下:
1dm3=10-3m3
1cm3=10-6m3
1mm3=10-9m3
IL=ldm3
1mL=1cm3
2.规则固体体积的测量
对于形状规则的固体,比如正方体、长方体,其体积该怎样测量?
学生回答:只需要测量其长、宽、高,就可以计算出它们的体积。
知识点二
量筒和量杯的使用
对于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和量杯来测量。
1.教师演示:用量筒测水的体积。
让学生观察并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使用量筒或量杯应注意哪些问题?
(2)怎样用量筒测小石块的体积?
2.学生讨论后回答:
(1)量筒或量杯的正确使用方法:①读数的时候应把量筒放在平整的桌面上,②观察刻度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所取液体的体积数。如果视线不水平,读数会偏高或偏低。
(2)先在量筒里放适量水,读出其体积V1,然后把小石块放入量筒读出体积V2
用V2-V1
就是小石块的体积。
3.让学生分组,亲自动手试验,测量小石块的体积。
4.记录数据并分析,分小组讨论形成结果。
板书设计
1.体积的单位及其换算
2.量筒和量杯的使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体积,在实践中学会量筒和量杯的使用,对物质体积有了直接的认识,有助于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学习。第二章
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
一、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
第1课时
长度的测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大致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基本尺度。
2.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会使用这些工具测量长度。
3.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测物体的长度的过程;体验通过日常经验估测长度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测量长度和体积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培养实事求是、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1.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
2.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误差。
能大致估测物体长度。
教具准备
直尺、三角尺、皮尺、钢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新课引入
宇宙万物,大到银河系,小到原子、分子都有一定的尺度,教室的门大约有多高?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有多高?长江有多长?某同学的身高有多少?今天让我们来学习物质的尺度大小。
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
物质世界的几何尺度
请同学们结合第37页图2-1至2-4认真阅读教材,体会不同尺度的差异。
让同学们阅读并思考图2-5表示的是什么意义?
各小组观察、讨论并得出:从蛇头到蛇尾形象地表示物质世界的尺度从大到小,也说明不同物体的尺度是不同的。
思考:物质世界的最大尺度是1027m,最小尺度是10-15m。这句话对吗?
小组同学思考并讨论。
知识点二
长度的测量
请同学们自学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长度,用什么符号表示?
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上面提到的那些数字都是长度,长度这一物理量用符号l表示。
2.(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什么?还有哪些常用单位?
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常用的还有km,dm,cm,mm。
(2)它们之间是怎样换算的?
学生讨论总结:
1km=103m
1dm=10-1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3).光年是长度单位还是时间单位?
小组讨论并回答:光年是长度单位,用来表示天体之间的距离。它等于光在1年中的行程:1光年=9.46×1015m。
3.长度的测量工具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9页图2-6,自己总结测量长度的工具有哪些。
同学分组讨论回答: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常用的刻度尺有以下几种。演示各种直尺、三角尺、皮尺、钢卷尺、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又叫千分尺)等。
(2)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刻度尺,引导学生掌握使用刻度尺测量前必须观察:
①有零刻度线的位置(以及零刻线是否磨损);
②刻度尺的量程;
③刻度尺的最小分度;
教师讲解量程和最小分度的定义。
(3)请同学们结合图2-7自己总结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学生阅读,思考,分组讨论并回答:
一看:测量前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测量工具,并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二放:尺要与被测长度重合(或平行),且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放置,若用零刻度线已磨损的刻度尺,应从看得清楚的某一刻度线开始测量;
三读: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四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数字包括准确值和估读值。
(4)让学生动手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度、宽度和厚度,并与自己估测的数值进行比较。
知识点三
误差与错误
1.教师请三名同学分别用相同的尺子测同一个仪器盒的长度,写在黑板上。
学生发现三人的结果不太一样。
2.教师提问:三名同学的操作都是正确的,为什么结果会不完全一样?我们怎样才能测到一个物体真正的长度?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得出结论:有误差,而且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3.教师介绍误差的概念、产生误差的原因、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讨论减小误差的方法。
(1)误差的概念:测量值与被测物体的真实值总会有些差异,这种差异叫误差;
(2)产生误差的原因:测量工具不够准确、测量方法不够完善、测量者的观察不够细致等;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或换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
(4)误差和错误的区别:错误是测量方法或原理不正确、违反操作规则等原因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任何测量中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认真细心地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才能尽量地减小误差。
板书设计
1.单位及换算。
2.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线,量程,最小刻度。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3
.误差
(1)误差概念。
(2)产生误差的原因和及解决办法。
(3)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实际生活的物体长度入手,结合实验操作,让同学们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同时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但有些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应该把目光放在更多的学生上,带动整个班级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