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换算。
2、会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会使用游码,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称质量。
3、对常见事物的质量形成较为具体的量级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动手、比较,形成对质量概念的初步认识。
2、通过观察和操作学会调节托盘天平,并利用托盘天平测量质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托盘天平的调节和使用,培养学生认真操作,自觉遵守操作规范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
1.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
2.游码在标尺上的读数。
教具准备
托盘天平、砝码、烧杯、大头针(一盒)、盐、水、塑料瓶、剪子等。
新课引入
木椅、铁锤、铝锅等是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木椅是由木头组成的,铁锤是由铁组成的,铝锅是由铝组成的,我们说木头、铁、铝是组成木椅、铁锤、铝锅这些物体的物质,这里所讲的物质就是组成物体的材料.显然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
铁钉和铁锤都是由铁组成,它们含有的铁一样多吗?一杯水和一碗水都是由水组成,它们含有的水一样多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有差别。
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 物体的质量
1.教师介绍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符号是m。
2.教师提问:思考以下几种情况物体的质量有没有变化,即含有的物质有无增加或减少?
(1)将橡皮泥换一个形状;
(2)一块冰熔化成水;
(3)将铅笔由赤道带到南极,带到月球。
学生思考质量的概念,讨论问题并回答:以上物体的质量都不变。
3.教师总结:物体的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和所处空间位置的变化无关。
知识点二 质量的单位
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质量的单位及换算。
1.提出问题。就像比较长度的大小一样,比较两个物体质量的大小也要确定单位,自学书上44-45页的内容并回答:
(1)质量的国际单位及符号;
(2)质量的常用单位及符号。
学生自学,分组讨论回答:
(1)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千克,符号是kg。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吨(t)。
(2)它们的换算关系是:1 kg=103g, 1 mg=10-3g=10-6kg,1 t=103kg.
2.阅读教材“一些物体质量的近似值”,根据西瓜和鸡蛋的质量,估计一下物理课本的质量。同时对于1kg的多少,应该让学生形成具体的观念,可举例说明:20个普通鸡蛋的质量约为1kg,两瓶中等容积矿泉水的质量也约为1kg。
知识点三 质量的测量
1.提出问题:生活中测量质量的仪器很多,你知道的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回答:天平、台秤、电子秤、杆秤、磅秤等。
2.引导学生观察桌上的托盘太平,根据书上46页的图2-15熟悉托盘天平的结构和各部分名称,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1)为什么不许用手,一定要用镊子拨动游码和拿放砝码?
(2)我们吃的食盐、刚从水中拿出的小铁块能否直接用天平测量,为什么?
(3)为什么要把游码放到左侧的零刻度线位置?
3.学生自学后分组讨论,并回答:
(1)手上有汗泥,容易将砝码或游码弄湿、弄脏,质量发生改变,甚至生锈,腐蚀.
(2)游码相当于小砝码,每向右移动一格,相当于在右盘加一个小砝码。
(3)拨动游码相当于往右边加砝码,所以要调到零刻度线。
4.观察你所用的天平的平衡螺母在什么位置,如果横梁左臂偏高,应该向哪个方向移动平衡螺母?动手做一下,总结天平调平衡的方法。
学生分组动手实验后总结天平调平衡的方法: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2)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3)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线或左右摆动幅度相等)
5. 你砝码盒中最小砝码的质量是多少,你所用天平的分度值是多少?
左盘放好准备秤量的物体,向右盘中尝试着加砝码时,应先加质量大的还是质量小的?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先选择质量较大的砝码,必要时拨动游码使天平平衡,逐渐向被测物的质量靠近。
板书设计
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物体的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和所处空间位置变化无关。
3.单位:吨(t)、千克(kg)、克(g)、毫克(mg)。
托盘天平的使用步骤:
1.天平的放置。
2. 调节横梁平衡。
3.物体和砝码的摆放。
4.称量时横梁平衡的调节。
5.读数的方法。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方法由身边事物引入物质的多少,使学生记忆深刻。
2.纵观本节课的设计,不难发现每个环节都是从实验入手展开教学的,这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组成一步步攀升的台阶,引领学生走向质量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