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运动快慢用速度表示。
2.知道在国际制单位中速度的单位是m/s。
3.能用速度公式v=s/t进行简单计算。
4.初步了解用路程——时间图像描述匀速直线运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建立速度概念,使学生体会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2.知道速度图像是描述物体运动的一种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比较物体运动速度快慢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
探究——如何让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方法。
教学难点
路程——时间图像的理解。
教具准备
两个小车、长木板、刻度尺、小木块、秒表等。
新课引入
先来回答个问题:百米赛跑中怎样比较谁跑得快?你是怎么判断的?
我们已经知道一切物体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那么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设计探究活动,找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 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1.设计方案:教师提供两辆不同规格的玩具小汽车A、B,长木板、钟表、刻度尺等工具。
(1)定性比较小车A、B运动的快慢
讨论的参考题目有:
①如何定性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
②可以有哪些方法?
③怎样保障两辆小车能做直线运动?
(2)定量比较小车A、B运动的快慢
讨论的参考题目有:
①怎样测量两辆小车运动的不同距离?
②怎样记录小车运动的时间?
2.交流讨论:
谁先到达谁跑的快(路程相同,时间短的快)。
谁跑在前头谁跑的快(时间相同,路程长的快)。
学生讨论出方案并设计记录表格。
3.开始实验:
(1)比较两辆小车在相同时间内,哪辆行驶的距离长,或让小车行驶相同的距离,看哪辆用的时间短。
(2)记录下两辆小车行驶的时间t1、t2,测量出它们行驶的相同距离s,分别计算出s/ t1、s/ t2的比值,比较它们的大小;还可以记录下两辆小车在相同的时间t内行驶的不同距离s1和s2,分别计算出s1/ t、s2/ t的比值,比较它们的大小。
(3)学生设计表格并小组讨论交流。
(4)学生分组实验。
4.小组内和小组之间交流观察到的现象,讨论比较A、B小车运动快慢的依据和条件;交流讨论得出的定性结论。
知识点二 速度
1.根据上面的试验探究可以看出,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要用到路程和时间两个物理量,从而引出速度的概念,让学生阅读教材第64-65页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速度?
学生回答: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需要用路程和时间两个物理量,把“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称为速度”。
(2)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单位又是什么?
学生回答:v=s/t,s的国际单位是m,t的国际单位是秒,所以v的单位就是m/s,常用单位还有km/h。
2.让学生讨论教材上的例题。分组讨论规范的解题步骤和格式,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写出依据的公式,代入数值和单位,最后结果要注明单位。
知识点三 匀速直线运动
1.通过观察玩具小车快慢不变的直线运动,归纳出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对比以前学习的密度图像,进行知识的迁移。
2.学生分组实验:让玩具小车在直木板上做快慢不变的直线运动,从某一时刻起,测量出跟时间相对应路程的一组数据: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描点。
3.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描点法画出s—t时间图像。引导学生讨论图像的物理意义:说明过原点的一条直线,代表车行驶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即s/t是个恒量。
4.引导学生归纳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物体沿直线运动,并且速度大小保持不变,这种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板书设计
一、试验探究
1.定性: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2.定量:
二、速度
1.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为速度。
2.公式:v=s/t。
3.单位:国际单位m/s,常用单位km/h。
4.物理意义: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
三、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沿直线运动,并且速度大小保持不变
2.图像:s—t图像是过原点的一条直线。
教学反思
本节课渗透科学探究的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强调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在过程中学习科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另外,图像法的学习渗透了数学方法在物理中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