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7-30 16:24: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3、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等。
新课引入
教师事先录制好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例如:潺潺的流水、清脆的鸟鸣、悠扬的琴声、朗朗的书声、汽车的喇叭声、飞机的轰鸣声等。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声音的世界里,在我们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你们想过没有这些声音都是由哪些物体发出的?又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呢?我们一起来探究声音知识的宝库吧!
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 声音的产生
1.探究性活动
教师向学生介绍桌上的器材(音叉、橡皮筋、桌子、钢尺、声带、小鼓、小锣等).
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并使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发声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最有创意。
在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
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用手指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什么感觉?
思考:
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活动: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使物体发声,教师参与讨论,适当给予提示或引导。然后请学生代表上台展示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表示赞赏和鼓励。
学生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
2.小结
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发声的物体叫作声源。
3.交流
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哪位同学能向大家介绍一种比较奇特的发声方法?
学生列举交流有趣的发声方法。
4.课件播放︰
①蝉的发声方式②青蛙的发声方法
③蚊子和苍蝇发出的“嗡嗡”声是怎么回事
知识点二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1.引导学生做下面的小实验。
小实验(1):把两张课桌紧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能否听到声音?两张桌子离开一个小缝,再试一试,声音有什么变化?说明什么?
小实验(2):请两个同学利用“土电话”小声交谈,其他同学听不到,说明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举例:人耳伏在荒野的地上可听到远处的马蹄声。
通过以上自主探究、学生举例,让学生知道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2.教师再提出问题。
在我们钓鱼时,如果有人从岸边经过,鱼会跑掉。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鱼会跑掉?说明了什么?
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下的动作整齐一致,是怎样做到的?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认识到液体也能传播声音。
通过以上实验和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声音传播的条件是什么。
3.师生总结
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这些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真空能不能传播声音?
演示实验——真空罩中的手机:把一只手机(或电铃)放在接有电动抽气机的玻璃罩内,实验要注意密封情况,同时用减震材料,如软绳、橡皮垫等,使其与瓶壁、底座等隔开,防止从瓶壁、底座传声。
空气未抽出时学生很明显地听到铃声,让学生猜想空气被抽出时铃声有什么变化。当空气都被抽出,玻璃罩内形成“真空”时钟声又如何?说明什么问题?
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
使学生认识到: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可利用在月球上的宇航员不能直接交谈,只能靠无线电来交谈的实例加深认识。
知识点三 人怎样听到声音
让学生自学教材,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叫声波?
2.人的听觉是怎样产生的?
各小组自学讨论后回答:
1.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形式传播。
2.声波传播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过其他组织刺激听觉神经,把这种信号传递给大脑,就产生了听觉。
知识点四 声速
从以上探究可以看出: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做媒介将声音传播出去,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79页图表“常温常压下一些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
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
2.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
各小组自学讨论后回答:
1.在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2.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最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9页“科学窗”。
板书设计
1.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
(1)振动物体发出的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2)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人怎样听到声音
(1)声波。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3)在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4)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得快。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核心概念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学生在此前往往关注的是动作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状态。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要想突破难点,就应该顺应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