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中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渝中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5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30 21:32: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重庆市渝中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改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伴随着经典琵琶古曲《阳春白雪》的响起,中央民族乐团琵琶演奏家于源春的音乐课开始了。虽然课堂现场没有学生,但在直播平台的另一边,却是湖南、贵州、山西、陕西、甘肃、河北、黑龙江、广西、云南等9个省区22所学校的孩子们。
这堂音乐课是“给乡村孩子的最美传统文化课”大型扶贫公益活动中的一场。据悉,活动将邀请包括书法、民乐等各领域的专家,打造一系列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直播课程。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让乡村里的孩子们也能体验艺术之美,是当下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也是美育的难点所在。国务院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快推进边远贫困地区小学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支持和辅导教师用好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将优质美育资源输送到偏远农村学校。
在农村边远地区的学校上好传统文化课,最重要的还是解决师资问题。在传统授课上,应继续推进特岗教师计划,同时鼓励文艺工作者开展课外辅导;在网络授课上,要调动起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开发更多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高质量的传统文化教育。
(摘编自《农村娃,上堂传统文化直播课》)
材料二:
(摘编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及其发展的调查报告》)
材料三:
当前,外来文化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对我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给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一定压力。一直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没有明确界定范围,对传统文化的内涵解释不够清晰。同时,对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解读不够,这使得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出现割裂现象。并且,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社会参与度不高,多是由政府实施的传统文化“包办传承”。而社会各界参与文化传承的意愿不强,参与文化传承的渠道不够通畅,文化传承成了政府的自拉自唱,没有形成全社会的合力。同时,政府传承方式较为单一,无法引起公众兴趣,也不能形成有效对接,使得传播效率受到影响;或者部分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片面地将文化传承当成一种宣传方式,将人民群众当成被动接受和训导的对象,这也使得传播受到影响。而当前的传播手段主要是纸媒,网络上应用较少,这也从侧面抑制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摘编自《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更好传承》)
材料四:
怎样才能让文物活起来?专家坦言,要在保护好的基础上,利用好文化遗产;要让人民群众零门槛、无障碍地接触到文化遗产;要推出更多的精品展览,满足人民群众的鉴赏需求。在文物之外,文化遗产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主要有赖于艺人代代传承。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除了需要孕育和培养“工匠”和“土壤”,如何让其焕发新生同样不可忽视。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则提议,要将传统文化和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实施“手艺农村”计划,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不少专家学者也指出,传统文化的复兴应当有所扬弃,须承古人之创造,开时代之生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霞认为,不能盲目“复古”“泥古”,要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摘编自《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两会上这些声音值得关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给乡村孩子的最美传统文化课”的活动采取了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直播课程形式,属于文化公益扶贫项目。
B.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有很多种,但当前人们通过电视节目、影像资料、相关书籍等进行了解的比例较高。
C.当下,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方面的压力来自于外来文化的渗透与影响,而其他方面对其影响微乎其微。
D.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要有所选择,有所扬弃,避免全盘接受,可采用现代表达形式来保护、传承传统文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学校上好传统文化课既可以采用传统方式授课,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授课,但相对于后者,前者在乡村地区的师资力量十分缺乏。
B.从对传统文化发展的建议中可知,人们很看重学校教育,认为学校要承担传统文化传承责任的占比最高,其他的均低于此。
C.当下,政府部门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较为单一,也无法很好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在文化传承上全社会没有形成合力。
D.艺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具有重大作用,只要我们注重孕育和培养“工匠”和“土壤”,非遗就一定能很好地传承。
3.以上四则材料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谈传统文化传承的?请简要概括。(4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湖底的书香
白荣敏
①湖泊是造化的眉眼。那一汪清凌凌绿莹莹的湖水,给粗犷的大山增添了一些柔媚。翠屏湖,让汉子一样的闽东山区古田县,有了诗性的润泽。
②翠屏湖是一个人工湖。在我们造访的时节,它还未进入汛期,发电用水使翠屏湖水位降低,露出了一溜儿黄色的土棱。新建的溪山书画院就在景区的入口处附近,看着崭新的建筑,我体味到当地政府和有识之士的用心,因为我知道,真正的溪山书院已被淹没在湖底的某一处。
③我的目光投向了烟波浩渺的湖面,那碧澄澄的深处还依稀闪现着朱子的身影。
④宋宁宗庆元年间,韩侂胄发动了反对道学的斗争,称道学为“伪学”,进而列“逆党”名单五十九人,朱熹名列第五。朝廷对与“伪学”有牵连的人进行打压。原来与朱熹交游的朋友和跟随朱熹的门人,贬的贬,逃的逃,叛的叛。庆元三年,年近古稀的朱熹遭受奸党迫害,为避“伪学”和“党禁”之难,应古田门人邀请,从闽北建阳来到了古田。
⑤贫病交加、仇怨相攻的朱熹行走在古田的土地上,大难随时都可能降临。一般人到了这样的境地,也就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孤凄、绝望,还能有什么作为!但穿过几百年的时光,我们看到,当年那个年迈的身影在今日翠屏湖的湖底却脚步从容,目光坚定。他在溪山书院讲学,为书院前的欣木亭题诗:真欢水菽外,一笑和乐孺。
⑥这位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杰出的教育家,其一生为学“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在古田期间,他以溪山书院和地处杉洋镇的蓝田书院为轴心,来往于古田境内的螺峰、谈书、魁龙等多个书院,巡视教务,设帐授徒,宣讲理学,培育后秀。这是一个性格倔强的老头,我行我素;又是一位宅心仁厚的长者,心无旁骛,一心教学。他在随时有暴风雨降临的暗夜里,把自身当作火把,点燃同行者的希望。
⑦站在翠屏湖畔,望着这群山环抱中的浩瀚湖水,我似乎有所明白,朱子在困厄中坚持行走,在绝望里坚持理想,源自于他站位的高蹈、学问的高深;而像这湖水一样柔软的坚强,也正是支撑其生命前行的力量。据说,溪山书院的前身是古田县东北的双溪亭。自朱熹遣高足林用中至此地讲学,亭宇始得开拓。不久,朱熹为亭题匾曰“溪山第一”。溪山书院于明嘉靖年间圮于水,崇祯年间按原貌重建。20世纪50年代,政府修建古田溪水库,书院被淹没湖底。没于湖底的,当然还有整个古田县城。但我知道,对于古田人民,这溢满书香的湖底,依然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县城的建筑可以被淹没,但是经过漫长时光培育起来的文化信仰、精神底蕴已和深深的湖水融为一体。
⑧古田安顿过朱熹晚年一段困厄的时光。朱熹在古田的门人,大都表现出了对理学的坚定信念和对朱熹的一片忠心,他们和朱熹患难与共,险夷不变其节,给朱熹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而朱子的过化,为古田培育了浓浓书香。古田的士人学子靠着正宗师承,脱颖而出。
⑨时至今日,蓝田书院得以重修,朱熹的“蓝田书院”石刻被罩以玻璃进行保护,而且书院不时会举办各类知识讲座和国学班;还有人提议从水库中的溪山书院旧址里抢救朱熹碑刻。
⑩这湖底的书香,已随着源源不断的电流,点亮了这片土地。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①段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翠屏湖的柔媚与诗意,引出下文将要写的朱熹以及溪山书院等内容。
B.第⑤段引用朱熹为溪山书院前的欣木亭题的诗“真欢水菽外,一笑和乐孺”,写出了朱子在孤绝之境中陶然自乐的达观情怀。
C.文章写20世纪政府因修建古田溪水库淹没书院,与现在新建溪山书画院形成鲜明对比,也暗含了作者对书院被淹没湖底的不满。
D.朱熹在古田的门人大都对理学有着坚定信念,古田的士人学子继承朱子的事业,使古田的文脉源远流长。
5.结合全文内容,概括朱熹的形象特点。(6分)
6.文章写湖底的书香,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6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2分)(原创)
7.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鼓瑟希,铿尔。
B.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C.批大郤,导大窾。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8.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②欲辟土地,朝秦楚。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
④烛之武退秦师。
⑤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⑥范增数目项王。
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⑧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⑨此亡秦之续耳。
⑩此其志不在小。
A. ①③⑥
B. ②④⑧
C.⑤⑨⑩
D.①⑦⑩
9.下列对句子的句式特点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是乃仁术也。
③夫晋,何厌之有?
④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⑤唯余马首是瞻。
⑥敢以烦执事。
⑦大王来何操?
⑧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⑨甚矣,汝之不惠!
⑩何由知吾可也?
A.①④⑥⑦⑩
B.②⑥⑧⑨
C.①③⑤⑦⑩
D.④⑥⑧⑩
10.下列对句子中加点的“为”字的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⑤约为婚姻。
⑥军中无以为乐。
⑦若属皆且为所虏。
⑧我为鱼肉,何辞为?
A.①⑤︱②③④⑧︱⑥︱⑦
B. 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C.①︱②④︱③︱⑤︱⑥︱⑦︱⑧
D.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邦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尔。”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馀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臣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旼、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拨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选自《唐才子传》,有删节)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
B.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
C.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
D.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从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词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2)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闻雨【注】
陆游
慷慨心犹壮,蹉跎鬓已秋。
百年殊鼎鼎,万事只悠悠。
不悟鱼千里,终归貉一丘。
夜阑闻急雨,起坐涕交流。
【注】此诗作于孝宗乾道四年秋天,陆游45岁,在山阴三山别业,诗人自乾道二年罢归故乡,业已两年。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陆游作此诗时,虽已被罢官归乡,但仍然不能忘怀于社会和现实,同时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茫然。
B.颔联的“鼎鼎”谓人生不过百年,此句化用陶诗“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悠悠”即邈远。
C.尾联以叙事作结,作者写自己在雨夜伤心落泪,其所包含的痛苦之情与杜甫的家国情怀非常类似。
D.陆游诗词文章有很高成就,本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风格沉雄豪迈而又不失含蓄柔媚。
15.“惊回万里关河梦,滴碎孤臣犬马心”是陆游《秋夜闻雨》中的诗句,请比较这两句诗与本诗首联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9分)(原创)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蒹葭》中描写”芦苇繁密、清露未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操在《观沧海》中,描写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论语·侍坐》中,子路谈“志”时提到一个中等国家所面临的外部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17.根据下列材料,给“获得感”下定义,不超过60字。(5分)
“获得感”本表示获取某种利益后所产生的满足感,实际上,“获得感”强调一种实实在在的“得到”,它有别于简单的、浅层次的幸福感觉。“获得感”首先是要感受到改革带来的 生活水平的提高,比如,人民群众有房住、收入增多、能接受优质教育、能看得起病、养老有保障等,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同时,精神层面上,“获得感”体现为让每个人有梦想、有追求,同时获得更有尊严、更体面,能够享受公平公正的同等权利。
18.下面是白居易的一首七律《自河南经乱》,其中颔联和颈联的词组已经打乱,请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在诗歌的空缺处。(4分)
自河南经乱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 ), ( )。
( ), ( )。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①骨肉流离 ②散作九秋蓬 ③干戈后 ④田园寥落
⑤辞根 ⑥道路中 ⑦吊影 ⑧分为千里雁
19.《红楼梦》的主要情节围绕着“木石因缘”“金玉因缘”展开,请指出“木石”“金玉”各自指向何人?其得名原因是什么?(5分)

20.《窦娥冤》中有两句唱词,两个版本文字不同,试比较其优劣。(5分)
《古名家杂剧本》:“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
《元曲选本》:“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三国时期文学家李康在《运命论》中说:“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意思是“德行高于众人,众人必定会对他加以诽谤”。然而,汉代儒家学者郑玄却认为人们对“有高德者则仰慕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意为人们“看见品德高尚之人就会仰慕他,看见行为光明正大之人就会效仿他”。
某中学拟以“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和“行高于人,众必仰之”为题举行辩论赛,请你选择其中一方的观点写一篇辩论词。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重庆市渝中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参考答 案
1. C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要求选出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C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方面的压力来自于外来文化的渗透与影响,而其他方面对其影响微乎其微”错误。由原文“当前,外来文化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对我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给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一定压力”可知,我国传统文化既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也受到现代化进程推进的影响,而不能说其他方面对其影响微乎其微。C错误。故选C。
2.D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D项,“只要我们……,非遗就一定能很好地传承”错误,说法绝对。由原文“非遗传承主要有赖于艺人代代传承”可知,艺人的传承是非遗传承的主要方式或主要因素,但不能说只要我们注重孕育和培养“工匠”和“土壤”,非遗就一定能很好地传承。D错误。故选D。
3.材料一是从边远贫困地区学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的角度来谈的。材料二是从人们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认识的角度来谈的。材料三是从当前传统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的角度来谈的。材料四是从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谈的。
本题考查筛选文本信息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本题要求简要概括四则材料谈传统文化传承的角度,意味着不同材料有不同的角度,我们要对每则材料的内容进行概括。材料一,由原文“在直播平台的另一边,却是湖南、贵州、山西、陕西、甘肃、河北、黑龙江、广西、云南等9个省区22所学校的孩子们”“这堂音乐课是‘给乡村孩子的最美传统文化课’大型扶贫公益活动中的一场”“在农村边远地区的学校上好传统文化课,最重要的还是解决师资问题”可知,这是从边远贫困地区学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来谈的。材料二,由图表“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人们对传统文化发展的建议”可知,这是从人们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认识来谈的。材料三,由原文“当前,外来文化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对我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给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一定压力”可知,这是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的压力来谈的。材料四,由原文“怎样才能让文物活起来”可知,本则材料谈的是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四则材料,四个角度。
4.C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C项,“文章写20世纪政府因修建古田溪水库淹没书院,与现在新建溪山书画院形成鲜明对比,也暗含了作者对书院被淹没湖底的不满”错误。由原文“新建的溪山书画院就在景区的入口处附近……真正的溪山书院已被淹没在湖底的某一处”“政府修建古田溪水库,书院被淹没湖底……对于古田人民,这溢满书香的湖底,依然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可知,写政府因修建古田溪水库而淹没书院的目的是交代新建溪山书画院的具体原因,没有将古书院与新书院二者进行对比的意思;由原文“看着崭新的建筑,我体味到当地政府和有识之士的用心,因为我知道,真正的溪山书院已被淹没在湖底的某一处”可知,作者对书院被淹没湖底,表达的是一种遗憾和惋惜,不是不满。C错误。故选C。
5. ①从容坚定;②身体力行;③倔强执着;④宅心仁厚;⑤奉献自我;⑥学问高深。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把握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文本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文本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由第⑤段“一般人到了这样的境地,也就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孤凄、绝望……但他在溪山书院讲学,为书院前的欣木亭题诗”“当年那个年迈的身影在今日翠屏湖的湖底却脚步从容,目光坚定”可知,朱子从容坚定,身体力行;由第⑥段“这是一个性格倔强的老头,我行我素;又是一位宅心仁厚的长者,心无旁骛,一心教学”可知,朱子性格倔强,宅心仁厚;由“他在随时有暴风雨降临的暗夜里,把自身当作火把,点燃同行者的希望”可知,朱子的奉献精神;由第⑦段“朱子在困厄中坚持行走,在绝望里坚持理想,源自于他站位的高蹈、学问的高深”可知,朱子站位高蹈、学问高深。最后整理。
6.①对真正的溪山书院沉入湖底的惋惜,对新建溪山书画院来传承文化的欣慰;②对朱熹传播文化精神的赞美;③对传统文化的延续、弘扬的赞美和欣慰。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整体把握,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然后抓住关键语句,联系自己的阅读感受或体验,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由原文“看着崭新的建筑,我体味到当地政府和有识之士的用心,因为我知道,真正的溪山书院已被淹没在湖底的某一处”可知,作者对真正的溪山书院沉入湖底的惋惜之情和对新建溪山书院的欣慰之情;由原文“县城的建筑可以被淹没,但是经过漫长时光培育起来的文化信仰、精神底蕴已和深深的湖水融为一体”可知,作者对朱熹传播文化精神的赞美之情;由原文“时至今日,蓝田书院得以重修,朱熹的‘蓝田书院’石刻被罩以玻璃进行保护……”“这湖底的书香,已随着源源不断的电流,点亮了这片土地”可知,作者对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弘扬的赞美和欣慰之情。
7.D 8.A 9.C 10.D
11.D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此题断句的关键在“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这句话,“课农桑”是个完整的内容,构成动宾短语,所以“桑”后不能再出现词语,故排除AB两项;“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这里“后人评白诗”作主语,本体,“如”是谓语动词,“山东父老课农桑”作宾语,喻体,这是独立而完整的,不能断开,可排除C项。故选D。
12. 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说法不当,原文倒数第二段“酷好佛,亦经月不荤”可知,之前官职多次变动,复用之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十分喜欢佛教。此时他主要是受到了佛教的影响。故选D。
13.(1)顾况,是吴地人,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文或诗人。
(2)(白居易)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的君主,(所以)做官的志向顿时被打消了。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恃”,倚仗;“推”,推荐;“可”,认可。(2)中,“既”,……之后;“复”,重新;“仕情”,做官的志向;“索寞”,颓丧消沉,这里有被动意,被打消。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他在年近二十名声未起的时候,(有一次)去京城游玩,拜见(当时名流)顾况。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居’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阅白居易诗卷,读到其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时,他就又感慨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进士考试,选拔英才,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为校书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权贵厌嫌他越职行事,对他十分恼怒。不久就有传言说:“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后来白居易就被贬为江州司马。起初白居易只是认为不应当让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暴尸街头,其实并没有别的想法,(想不到却)触怒了奸党,于是志向受挫。但他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借佛教的生死之说超脱形体的痛苦。很长一段时间后,又调任中书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有一年,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担任了杭州太守。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职回家,最后死在家中。
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每天开挖沟池,栽种树木,建造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锅子酒杯不离身。曾经有一次光着头,像箕一样张开腿盘坐着,谈论佛理,吟咏古诗,十分清静安闲。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白居易十分喜欢佛教,也常常几个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等人宴饮集会。这些人都是年纪大却不肯做官的人,每天互相招待邀请,当时人们很羡慕他们,有人给他们画了一幅《九老图》。
白居易的诗以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鸡林国的商人把他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每篇都是一百两银子,如果是伪造的,鸡林国相马上就能分辨出来。白居易与元稹关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谓如胶似漆,写诗追求的音韵也相同,天下人把他们并称为“元白”。元稹死后,白居易与刘禹锡齐名,并称为“刘白”。白居易喜欢神仙,曾经自己造了一双飞云鞋,点起香举起脚,好像在腾云驾雾,云雾冉冉降临。刚来九江时,居住在庐阜峰下,建了一座草堂,炼制丹药。这座草堂如今还保存着。
14.D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意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需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错在“又不失含蓄柔媚”,此诗抒发感情较为直白,浓烈的爱国之情感人至深,且较为悲壮,不能说是“柔媚”。故选D。
15. 相同之处:两句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不同之处:“惊回”二句侧重表达了对国事的担忧,不被重用、报国无门的痛苦;“慷慨”二句着重表达了诗人虽心系祖国,但因岁月流逝双鬓斑白而无法为国效力的悲凉与无奈。
本题考查分析比较诗歌所传达的思想感性的异同。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要抓住关键字词,结合背景知人论世基础上进行比较。此诗诗人一开始就写到“慷慨心犹壮,蹉跎鬓已秋”,虽然年华已逝,但仍然心系国家,初心不改,“心犹壮”。而“惊回万里关河梦,滴碎孤臣犬马心”写的是梦到自己梦回前线,愿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之心。所以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心,岁年老不受重用,但仍然有一腔报国热情,希望能为国家收复中原的感情。这是相同之处。不同之处在于,本诗“慷慨心犹壮,蹉跎鬓已秋”有一种万事成空,自己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悲伤。而“惊回万里关河梦,滴碎孤臣犬马心”,自己虽然想要像犬马一样的报效朝廷,但是只能在梦中回到前线,现实是自己不能报国,不受重用,抒发了一种对朝廷无作为的愤懑,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凉之情。
16.(1)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4)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17.“获得感”是有别于浅层次幸福感觉而强调实实在在“得到”的一种既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既有看得见的也有看不见的“幸福感”。(单句1分,宾语中心语1分,三个关键性定语各1分)
18. ④③ ①⑥ ⑦⑧ ⑤②
19.“木石”指林黛玉和贾宝玉,(1分)也指绛珠草和神瑛侍者。(1分)作者以草木与顽石的缘分命名,是为了强调二人的爱情乃前世注定。(1分)“金玉”指薛宝钗与贾宝玉,(1分)薛宝钗有金锁,(1分)贾宝玉有通灵宝玉,故的名。(1分)
20.《古》本第一句是陈述语气,不如《元》本的质问语气强烈;(1分)《古》本第二句是对天的哀告祈求,《元》本是对天的指斥和否定;(1分)《元》本突出了窦娥不屈服于恶势力的反抗精神,(1分)使任务形象更加高大,(1分)使作品的主题得以深化,(1分),而《古》本不及。
21.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而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对材料的分析、整合,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本题这一类型的题目源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表达交流部分:学会辩论—学会反驳。题目采用辩论赛的形式,既能让教师注重对教材的研读,又能让考生在写作中提高核心素养。不管是三国时期文学家李康在《运命论》中的话语还是汉代儒家学者郑玄的观点,都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的现象。作文时效性强、思辨性高,“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与“有高德者则仰慕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两种观点是对立的,不仅引导考生全面看问题,而且引导考生思考在当下这样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自己应该怎样面对英雄人物和先进人物。考生写作时,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选择正方或者反方来辩论。但不论站在哪个角度辩论,都必须做到观点鲜明,针对性强,理由充分,符合文体。
立意:(1)从正方角度:行高于人,众必非之。(2)从反方角度:行高于人,众必仰之。
1
6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