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曹冲称象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 曹冲称象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31 06:30: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 曹冲称象
【课前解析】
《曹冲称象》出自《三国志·魏书·邓哀王冲传》,讲的是曹冲小时候想出了称象办法的故事,从儿童视角,表现了儿童生活,体现了曹冲善于观察,爱思考,能大胆表达想法的特点。
关注课题: “曹冲称象”点明了主要人物和核心事件,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快速把握主要内容。
关注课文:全文共5个自然段,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
第一自然段讲曹操带着儿子和官员去看别人送的一头大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大象的来历。第二自然段形象地描述又高又大的大象,官员们都在议论大象的重量,暗示想知道大象的重量有一定难度。第三自然段讲有官员想出造大秤的方法,但根本行不通。第四自然段讲曹冲提出了称象的方法,分3个步骤:赶大象上船,在船身下沉处画线;把大象赶下船,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沉到画线处为止;称船上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课文用“再”“然后”这两个表示顺序的词,把称象的步骤表述得清楚明白。第五自然段是故事的结局,曹冲的方法果然可行,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关注生字:“称”和“秤”是一对字音相近的生字,且字形中都有禾木旁,容易混淆误读。学习“称”的时候,可以通过组词的方式,在语境中加深印象,巩固读音;学习“秤”可以实物演示“一杆秤”,说说“秤杆、秤砣”,练习秤的发音。本课需要书写的生字有七个左右结构、两个上下结构、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可以根据字的结构进行归类学习,从整体上把握书写规律。要注意提示学生容易遗漏的笔画,比如,“然”右上有一点,“底”最后一点不能忘写。
关注词语:一同、柱子、一边、到底、秤杆、力气、出来、船身、石头、地方、果然。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联系上下文理解“果然”,借助配图学习“船身”,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一同、一边、柱子、到底、秤杆”等词语。
【教学目标】 
1.认识“曹、称”等14个生字,会写“称、柱”等10个字,会写“一同、柱子”等11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学习第四自然段,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通过对比,体会“才、到底”等词语表达的意思。
3.讨论交流“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大胆表达的品质。
【教学重点】
1.认识“曹、称”等14个生字,会写“称、柱”等10个字,会写“一同、柱子”等11个词语。
2. 讨论交流“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并结合课后关键词句排序,借助关键词句,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曹、称”等14个生字,会写“称、柱”等10个字,会写“一同、柱子”等11个词语。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到底”表达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趣味猜谜,引出课题
1.趣味猜谜:同学们,通过学习第二课《我是什么》,我们顺利地猜出了答案,今天,请同学们根据老师出示的关键词语猜答案,看谁猜得又快又准。
(1)理解词语: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
(2)理解词语:秤有很多种,现在最常见的是电子秤,在古代没有电的情况下,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杆秤,既方便携带又称量准确。
(3)认识人物:曹冲是曹操的第七个儿子,从小就聪慧过人,可惜的是少年早夭。
2.引出课题:同学们能猜到今天学习的故事是什么了吧?(板书:4.曹冲称象)请同学们伸出手指跟着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相信很多同学都听说过这个故事,那么,他们为什么要“称象”呢?还需要细心的你去课文里找答案
2.引导认识生字:生字宝宝们迫不及待地想和我们认识一下呢,试着读一读吧!
你能不能在文中快速地找出他们来呢?请大家将这些生字在文中圈出来再读一读。
3.引导朗读词语:他们的好朋友也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3.引导思考:这些好朋友一定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朗读课文,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一想他们为什么要称象?
三、分析“称象”的原因,学习第1-2自然段
预设一:因为别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所以要称象。
1.引导学习第一自然段:你是从哪里知道有人送了曹操一头大象?请你读一读。
指导朗读:别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心情如何?
预设二:因为大象太大了,人们想知道到底有多重?
2.引导学习第二自然段:你是从哪里知道大象很大?
(1)理解词语:大象又高又大,他们都特别想知道大象有多重,所以用了一个什么词语?
(2)运用词语:特别想知道姚明有多高,我们可以说:姚明到底有多高?
特别想买一本书,我们可以说:这么好看的书,到底在哪里能买到?
特别希望妈妈带你去公园,我们可以说:妈妈到底什么时候带我去公园?
(3)指导朗读:假如你们就是那些官员们,你们想不想知道大象的重量?有多想?请你试着来读一读
(4)认识“一边……一边……”句式,练习说话。
四、巩固基础,规范书写
1.引导观察,指导书写:“底”是半包围结构,里面部分不能写得太小,斜钩要拉长一些,写舒展,尤其不要丢落最后一笔“点”。 “称”是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右边的撇和点要穿插到左边的禾木旁中。
2.练写巩固
3.引导思考:我们的故事还没有结束,接下来又有怎样的发展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重点学习第四自然段,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通过对比,体会“才”表达的意思。
2.讨论交流“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大胆表达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复习生字,听写巩固
2.引导区分“秤”和“称”
3.朗读课文,引入新课: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他们称出来了吗?请同学们声音洪亮地读一遍课文。
二、分析“称象”方法,学习第3-5自然段
(一)分析官员“称象”方法,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导朗读:曹操也想知道大象到底多重,便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
预设一:曹操很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可以读得快一些,急一些。
预设二:曹操这个人很沉稳,要读得慢一些。
2.引导思考:官员们想出办法了吗?这个办法可行吗?(板书:官员)
3.理解词语,体会人物思想情感:曹操是什么看法?从哪看出来。“直摇头”说的是不住地摇头,表示很不同意。咱们边做动作边读。(板书:办法不可行)
(二)分析曹冲“称象”方法,学习第4-5自然段
1.小组讨论交流“称象”方法,学习第4自然段:小曹冲“称象”的办法是什么呢?
(板书:曹冲)
引导学生关注表示顺序的词语。引导分析称象过程。2.分析“称象”方法,学习第5自然段:这个办法行不行呢?
(1)分析词句,指导朗读:
预设一:曹操微笑着点了点头,说明曹操认为这个办法行,要读出赞许的语气。
预设二:“果然”说明这个办法确实能称出大象的重量,要读出肯定的语气。
(板书:办法好)
(2)练习说话:试着用“果然”来说一句话吧。
3.分析词语,体悟人物特点:在大家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曹冲想出了办法。
(1)分析词语:这两句话有何不同?一个“才”体现了曹冲年龄小却能想出好办法,令人佩服。
(2)指导朗读:
预设一:年龄小却想出好办法,要读出吃惊的语气。
预设二:年龄小却想出好办法,要读出称赞的语气。
(3)练习说话:试着用“才”来说一句话吧。
(4)体悟人物特点: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你认识了一个什么样的曹冲?
(板书:善于观察 乐于动脑)
(三)对比两种“称象”方法,讨论交流
1.引导思考: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
2.讨论交流:官员的办法不切实际,曹冲的办法简单易行。
三、小组交流分享,巩固借助关键词句讲述的能力
1.为课后题的排序,引导借助关键词句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2.指名说称象过程,引导按顺序表达。
三、布置作业
把曹冲称象的过程讲给爸爸妈妈听,和他们说说为什么曹冲的办法好。
板书设计: 曹冲称象
官员 办法不可行
曹冲 办法好 善于观察、乐于动脑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的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词句讲述称象的过程。在教学时,特别细读强调关键词句,联系生活深入理解运用,辅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引导同学们在理清故事中的前后顺序的基础上借助关键词句进行讲述。当然,由于使用统编教材时间较短,我对各年段教材关于讲故事与复述能力的安排,理解不够深入,对完成目标的方式方法运用不够灵活多样。希望随着执教年级的增长,在对统编版教材的能力训练系统认识更深入时,实现教学设计梯度和难度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