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淌水》
教学内容:歌曲《小河淌水》选自《公共艺术(音乐篇)》中第二单元《美妙的歌声》的第一节《中国民歌》。
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基础模块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中国民歌是我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它种类民族音乐(民间歌舞、戏曲音乐、民族器乐等)的基础。
教材处理:
本教材意在通过对富有时代感的名曲佳作的鉴赏,使学生掌握声乐、舞蹈和器乐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欣赏方法;因此,我将本节课定位为围绕歌曲三种不同表现形式开展的一节综合鉴赏课程。
【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的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前一年时间的学习,大部分同学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学前教育“说、唱、弹、跳、画”五项专业技能,其中不乏有声乐、器乐、舞蹈等方面的优秀者;但也有部分同学们的基础知识较薄弱,缺乏自信心,不敢大胆展现自己。总的说来大多数学生思维活跃,课堂参与意识浓厚,学习音乐兴趣高涨;有的同学已具备自主合作探究和初步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根据本单元的要求和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设置如下三维目标:(一)、知识目标:
通过多种音乐实践活动,感受歌曲的节奏、拍子、旋律等特点,充分理解歌曲内涵及外延。
(二)、能力目标:
在欣赏中引导学生通过听、唱、思、议、记、看、演等全方位开拓思维空间,训练学生的形象艺术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能在演唱时恰如其分的表达歌曲的情感意境。
、情感目标:
培养同学们热爱祖国各民族音乐的美好感情和爱国情怀,从中获得积极、愉悦的
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教法:情景教学法、“小先生”辅助法。
学法:参与体验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重点】
通过对这首音乐作品三种不同形式的欣赏,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歌的特点以及初步
的品鉴音乐作品的能力。
【教学难点】
学生能较深刻地理解这首歌曲的思想情感,并能够声情并茂地演绎歌曲。
【教学准备】
1、提前一周在UMU互动学习平台分别为三个小组发放歌曲《小河淌水》曲谱及任务单,各个小组自主合作预习歌曲,并推荐声乐、器乐、舞蹈“小先生”展演名单。
2、上一节课后留有作业:同学们利用课间上网搜查一些关于民歌的知识,了解《小河淌水》歌曲的背景及关联故事。
【教学环境】教室(主要设施包括:多媒体、钢琴等)
【教学过程】
时间 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
手段 设计意图
情
景
导
入
、
故
事
激
趣
︵
引
情
︶
5
分钟 1、师生问好,组织教学;
2、情景导入:
师:一个静谧安详的夜晚,皎洁的月光高高地挂上了树梢,一位俊俏的小阿妹来到了月下的小河边,今晚她好像心事重重,你听,她深情的歌声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
(教师深情范唱表演歌曲)
思考以下问题:
①这首歌曲描绘一个了什么样的画面?
②这首歌曲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3、故事激趣:
接下来我们有请一位同学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小河淌水》的背景故事。 1、师生问好,准备上课;
2、仔细聆听:
学生观看老师出示“月光下的小河”情景图片慢慢闭上眼睛聆听教师范唱,感受歌曲描绘意境。
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①歌曲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②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这首歌曲描绘了在银色的月光下,周围一片宁静,聪慧美丽的阿妹,见景生情,望月抒怀,把对阿哥的一片深情,倾注在优美的旋律中。柔婉的歌声,深厚的情谊,随着小河的流水,飘向阿哥所在的地方。
3、故事分享:
抽取一位同学讲述自己查阅有关《小河淌水》的故事或资料给大家分享。
声像
呈示
提问
引导
热身与导入环节主要是引起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利用图片、范听、故事等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多种形式刺激感官,增大课堂信息量。同时让学生讲解故事既锻炼“说”的综合技能,又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
互
动
教
学
、
歌
曲
学
唱
︵
入
情
︶
8分钟
1、旋律视唱: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琴声一起来视唱歌曲旋律。
2、填唱歌词游戏:
将同学们分成两个组,一组同学视唱旋律另一组同学填唱歌曲第一段歌词。
3、全曲演唱:
全班集体跟伴奏深情演唱歌曲。
学生通过学唱歌曲,更加深刻地了解该作品:这是一首云南民歌,由尹宜公创作于1947年,这首歌出自民歌之乡弥渡县。歌曲以其从容舒展的节奏、清新自由的旋律以及质朴自然、富于想象的歌词特点,完美地再现了云南歌曲乡土特色。为接下来的赏析作铺垫。
师生
互动
学唱
歌曲
通过让学生分步骤地学唱歌曲,帮助他们将刚刚接受的新信息结构化、意义化、形象化。通过亲身的歌唱学习,不知不觉中更加熟悉了《小河淌水》的主题音乐。
精
讲
巧
练
、
进
阶
赏
析
︵
动
情
︶
22
分钟 赏析声乐演唱《小河淌水》
师:下面有我们请第一组推荐的“声乐小先生”彝族同学阿克坚林为大家带来民歌演唱《小河淌水》。
思考以下问题:
①歌曲由几个乐句构成?
②歌词旋律都有哪些特点?
2、欣赏双排键演奏《小河淌水》
师:民歌《小河淌水》被改编成多种版本的器乐曲,请第二组推荐的“琴法小先生”给大家带来钢琴演奏《小河淌水》,对比了解器乐与声乐的不同表现方式。通过聆听感受歌曲自由的节奏特点、变化拍子、旋律特点,情感特征等。
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①主题在乐曲中共出现几次?
②你能听辨出几种乐器音色?
③几个乐段有哪些方面变化?
3、鉴赏舞蹈表演《小河淌水》
接下来有请第三组推荐的“舞蹈小先生”为大家带来舞蹈表演《小河淌水》。 这支舞蹈的形态包含了美术与雕塑的静态元素,也包含了音乐流动与万物运动的动态元素。以富于情感表达的行为语言和唯美的动态打动着人们的内心,与人们达到精神上的沟通与交流,让大家得到美的艺术享受。 仔细聆听并回答问题:
全曲为羽调式由五个乐句构成的复合乐段。旋律开始由主长音高音“6”作为引腔,由远及近烘托出空旷、静谧的特定背景。歌词“哎”一声遥远的呼唤般的声音仿佛从天边飘来,把人们带到了美妙的意境中去。“哥啊哥啊”的呼唤是全曲的高潮,这是荡气回肠的呼唤、柔情万千的呼唤,更是情真意切的呼唤。
2、听完后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①主题在乐曲中共出现了三次。
②西洋管弦乐器大致分为(铜管、木管、弓弦等几大种类)乐曲中主奏乐器的音色:长笛、小提琴、大提琴、竖琴、小号等。
③三段主题运用了不同的乐器演奏和变换的节奏,带来了不同的情绪变化:第一段4/4用了长笛、竖琴音色描绘了自由安静的意境;第二段 12/8主要用了弦乐组表达深切呼唤的激动情绪;第三段回到4/4用了铜管组将乐曲再次变奏情绪达到高潮然后进入尾声部分,由近及远,意犹未尽。
简单了解民族歌舞特征:
民族舞蹈是一种起源于人民生活中的肢体动作语言,以日常活动抽象化为表现形式。云南是个民族大省也是名副其实的民族歌舞之乡,歌舞种类繁多(节庆、娱乐、劳动、祭祀等)。通过欣赏,从舞蹈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去了解这个民族的生存状态与生活习俗等。
“小先生”
示范、
共同
分析、
教师
讲解
所有赏析的作品都是由学生自己参演,既增强了学生舞台经验、锻炼了学生专业技能,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方针。教学以“民歌”欣赏为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如:器乐、舞蹈等姊妹艺术)的多边横向联系,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扩大其音乐文化视野。以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增强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完整性,体现现代教育的综合观。
延 伸
拓
展
、
举
一
返
三
︵
激
情
︶
10分钟 利用本次课所学的音乐鉴赏方法,大家好好归纳总结,并学会“举一反三”,自主欣赏歌曲《茉莉花》。聆听东北民歌与江苏民歌《茉莉花》并认真进行比较。用概括的语言把你听后的感受填入表格。 聆听分析比较完成以下表格:
地域
音乐节奏
音乐旋律
情感表现
江苏
切分节奏
轻盈活泼
婉转抒情
温婉含蓄
的爱花之情
东北
无切分节奏
豪放直率
热情爽朗
直接爽快
的惜花之情
学生通过归纳总结,并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将知识整理内化。培养大家热爱各民族音乐艺术的美好情感。
总布
结置
新作
课业
1、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2、作业布置:人类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加速发展,人们的文化需要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中国古老的文化遗留和传统文化正经受着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及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尤其很多少数民族民间文化正面临衰弱和消亡,民族音乐舞蹈艺术也具有极大的传承困难,我们应该怎样去拯救? 根据教师公布的评分标准,将学生分成三个组,大家利用第二课堂和课外活动时间,分小组收集和整理各个地方(包括自己家乡)的民族歌舞资料,广泛运 用查阅图书和采风等方式进行收集整理,以图片、谱例、传唱、创编、文字资料等形式在UMU互动学习平台进行展演,师生共同在学习平台进行互评考核。
总结
分组
指导 民间艺术面临着本源传承的发展困境,导致消亡、流失、资料匮乏的现象。我们不但要具备发现美的能力还应培养传承能力。评分标准的给出将目标设定得非常清晰,可以激励学生向优秀方面努力,将被动变主动。
【板书设计】
《小河淌水》赏析
一、声乐作品:
节奏从容舒展、旋律清新自由
歌词质朴自然、富于想象
器乐作品:
主奏乐器:长笛、提琴、竖琴、小号等
乐段变化:节拍、速度、力度、乐器层次等
舞蹈作品:
静态元素:美术与雕塑之美;
动态元素:音乐流动与万物运动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