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小河淌水》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小河淌水》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花城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1-07-30 18:05: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花城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珠江两岸的歌》
中国民歌《小河淌水》教案

一、教学理念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本节课从教学导入开始,就紧紧围绕学生的兴趣展开,在教学过程中又发挥教师个人演唱魅力,让学生刷新他们对民歌的印象,感受民歌魅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2、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
民歌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3、重视音乐的实践性与参与性。
  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探究、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本节课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对民间创作手法、民歌演唱、了解民歌意义等方面的情感直接体验,为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民歌定义和意义,感受民歌是中国艺术中璀璨的明珠,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弘扬民族精神。
2、通过听、析、唱、赏《小河淌水》,了解山歌特点和体会“东方小夜曲”优美动人的旋律,让学生感受民歌魅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了解、聆听、对比、演唱、感受等教学方法,关注作品音乐要素和民间创作手法,体会“东方小夜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让学生了解“鱼咬尾”和“换头合尾”民间创作手法,感受其所表现的音乐内容,了解歌曲表现的意境。
2、培养良好地歌唱习惯,掌握民歌演唱方法。
三、教学分析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每一个民族都有其深厚的文化根基,产生出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小河淌水》就是一首根据云南民歌音调进行编曲,带有浓郁云南民族风情美感。歌曲以两个二分音符组成的连音形成呼唤式引子,紧接着以a+b+a1+a2+b五个乐句进行发展,其中a、a1、a2采用了我国民间音乐常用的“换头合尾”传作手法,从不同角度表达乐曲意境,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内容,最后以首尾呼应的方式,在与句首相同的长音中结束全曲。
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对音乐知识已经有些积累了,在鉴赏水平上也有了一定基础,但对中国民歌却不热衷,特别是对民歌的演唱。因此本课以教材内容为基点,挖掘歌曲的旋律美、歌词美、意境美,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从聆听、鉴赏、演唱,层层体验歌曲所蕴含的情感,激发他们关注民歌,热爱民歌,培养热爱民族音乐的思想感情。另外,学生正处于变声期,所以引导他们科学的发生方法,保护嗓子。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了解歌曲民间创作手法和歌曲意境,充分理解歌曲内涵,感受音乐美并有表现力地演唱歌曲。
▲难点:
1、通过作品,了解山歌的特点,感受中国民歌的魅力与价值。
2、体验、感受民歌风格地演唱。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 学


1、播放流行音乐《旧梦如欢》和民歌《我爱我的台湾岛》。
2、设问:这两首曲子有什么关系? 欣赏音乐
对比音乐,回答交流。 1、巧妙利用流行音乐,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提高学习民歌兴趣。
2、通过对比,了解民歌与流行乐之间地关系。
点评: 很多流行音乐的创作就是取材于同学们看似老土的民歌。民歌是我们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了解中国的音乐,必须研究民歌,因为民歌是中国音乐中的最丰富的源泉。 聆听总结
3、了解民歌的重要性和意义。













格 探索民歌如何产生和风格特色形成的原因:
1、演唱劳动号子《黄河船夫曲》和摇篮曲《月光光》片段;
2、演唱东北《茉莉花》和江苏《茉莉花》片段;
3、演唱陕北山歌《赶牲灵》和广东山歌《吾唱山歌心不爽》片段。 1、聆听教师演唱,感受民歌风格的差异。
2、探索民歌是如何形成的和形成原因,并回答交流。
1、教师表演性地演唱不同体裁的民歌片段,激起学生对教师崇拜之心,从而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聆听、对比不同区域、同体裁或同曲名的民歌,感受由于地域性、气候、人物性格、风俗习惯的差异,造成了民歌风格的不一样,感受不同民歌魅力。




义 了解民歌定义。
设问:什么是民歌?民歌是______在日常生活劳动中______创作,以_____方式流传至今,是______的结晶。
自由讨论完成填空:
民歌是劳动人们在日常生活劳动中即兴创作,以口耳方式流传至今,是集体创作的结晶。
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通过独立思考、
交流并总结,比老师直接传授更有意义,印象更深刻。

揭示课题 1、揭示课题:这节课就让我们学唱一首云南民歌,一起走进中国民歌,感受经典民歌魅力。
2、板书:云南民歌《小河淌水》 聆听
1、选用经典熟悉的民歌学习,有亲切感,更容易接受学习。
2、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
初 步感受:





步感受:











乐 1、深情并茂范唱《小河淌水》。设问:音乐表达了怎样情绪?你仿佛看到一副什么画面?
聆听歌曲,展开想象。
继续发挥教师个人演唱魅力,紧紧抓住学生学习兴趣和初步感受云南音乐风情的美感。

2、小结:音乐描绘了皎洁的月光下,山峦起伏,四周静悄悄的,只有小河流水潺潺。阿妹仰望着天上的月亮,触景生情,把对阿哥的一片深情倾注于歌声中。 用简笔画形式画出心中对乐曲所感所想。
用绘画形式表达自己对乐曲的感受和体验,音乐与美术艺术姐妹地相结合,提高学生兴趣及对作品理解。

3、设问:歌曲音调、速度、节奏、旋律进行方式有何特点?
4、出示旋律走向图:
5、属于民歌分类中的哪一类?请选择:A 山歌
B 劳动号子
C 小调
6、板书山歌特点:
音调:高亢
节奏:自由悠长
旋律:跌拓起伏 1、交流回答。
2、观察旋律走向图片。
3、选择答案。
通过聆听和观察图片,关注音乐要素,感受音乐情绪;通过选择分类,感受山歌特点,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动性。

6、小结:山歌是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泛指流传于高原、山区、丘陵地区,人们在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间歌会上为了自娱自乐而唱的节奏自由、旋律悠长的民歌。 聆听介绍。 从文字上了解山歌定义和特点。





1、设问:山歌一般在开始的部分有呼喊,在这首歌曲中你有发现吗?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聆听思考并回答:
1、有呼喊乐句,出现在首尾,首尾呼应,起到统一和谐,体现山歌自由节奏特点。 让学生自主发现并思考,体验呼喊音乐、变化节拍、延长符号和渐慢演唱,进一步感受山歌自由的特点,让学生对歌曲情感体验更深刻。

2、设问: 歌曲的拍号有什么特点?(变化节拍)用意何在? 2、拍号是2/4和3/4,变化节拍更能体现自由的节奏特点。

3、思考:歌曲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山歌自由的特点? 3、延长符号和尾声演唱渐慢。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深入体验:




深入体验:










1、哼唱全曲旋律。
设问:歌曲由几个乐句组成?用字母表示出来。
2、出示a+b+a1+a2+b曲式结构。
随钢琴哼唱旋律,用字母标出乐句。
熟悉歌曲旋律,感受歌曲曲式结构。




点:



尾 1、范唱a、a1、a2乐句。
设问:这三个乐句你们有什么发现? 聆听、观察、回答交流:
三个乐句的第一乐句是一样的,后面的乐句不一样。 1、通过聆听对比乐句,自主找出乐句的差异,总结特点,加深理解。
2、通过接龙式的对唱,加强对知识点的巩固,其次再次熟悉旋律。
3、通过演唱,感受“换头合尾”创作手法在乐曲中能从各个不同角度揭示乐曲意境,深化音乐表现内容的作用。


2、介绍“换头合尾”:在主题音乐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变化,加入了新的音乐元素(即“换头”),而在每段的后半部分反复主题旋律(即“合尾”),这样的创作方式称之为 “换头合尾”。 聆听点评



3、接龙演唱a、a1、a2乐句。 与教师接龙演唱乐句。






:鱼


1、这首歌除了采用“换头合尾”创作手法外,还采用了另外一个有趣的创作手法,叫做“鱼咬尾”。我们先看下“鱼咬尾”有什么特点。
2、演唱《青春舞曲》歌谱。
3、设问:请问这首《青春舞曲》乐句与乐句之间有什么规律? 1、聆听介绍。
2、观看乐句的结束音和开始音找特点。
板书:
……3|3……
……6|6……
……7|7……
3、交流回答。
通过熟悉的歌曲和直接明了的板书,让学生自己找出规律并总结“鱼咬尾”的创作的手法特点,再一次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培养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4、介绍鱼咬尾: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被称为“鱼咬尾”,也叫衔尾式、接龙式。 聆听介绍
从文字上理解“鱼咬尾”定义,加深理解。


3、找出歌曲里出现“鱼咬尾”的地方并唱一唱。 上讲台标记出采用“鱼咬尾”的地方并演唱。
通过演唱,感受“鱼咬尾”特点,再次熟悉歌曲旋律。




词 加入歌词演唱全曲:
让我们一起体会下这优美的歌词。 随钢琴加入歌词演唱。
学唱歌词,感受优美动人的词曲旋律。


解决歌唱中难点 1、一字多音的演唱。 学唱一字多音地方。 感受民歌一字多音的演唱特点。


2、高音区演唱。
用假声轻声演唱。
培养科学发声方法,注意学生变声期嗓子保护,养成轻声唱歌习惯。


3、介绍情感表现:歌曲洋溢着姑娘对阿哥的爱慕之情,特别是第四乐句三次地呼唤,层层推进,情感越来越强烈。 演唱第四乐句,注意情感表现。 体会歌曲情感地表现,以音乐美感染学生,激起情感共鸣。


4、装饰音的演唱。
对比演唱有装饰音与无装饰音旋律。 聆听、对比并演唱有装饰音的乐句。
感受装饰音在音乐中的艺术表现力。

有感情地演唱全曲。 合伴奏演唱全曲
再一次有感情完整演唱全曲,进一步理解和感受歌曲蕴意和情感。





1、欣赏中国民歌天后宋祖英演唱的《小河淌水》。 欣赏不同版本改编的歌曲。
进一步拓展听、视觉,通过欣赏不同版本的《小河淌水》,体验不同艺术形式表现同一主题的情感,感受旋律的优美婉转和阿妹的情真意切,提升鉴赏能力,欣赏多元化的音乐。
2、欣赏由鲍元恺改编的管旋乐曲《小河淌水》片段。

3、交流:器乐曲与声乐曲由于表现方式不一样,对歌曲意境会产生什么不一样的效果? 思考交流

教学


1、这首以优美动人旋律活跃在世界舞台的民歌,被西方国家亲切称为“东方小夜曲”。因此民歌是我们中国艺术中最灿烂的一颗明珠。 聆听并有感情地演唱全曲。
层层深入,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对民歌的热爱,情感得到再一次的升华。
2.满怀骄傲激动心情演唱全曲。

教学反思
中国民歌经过几千年沧桑洗礼的文化,是我国艺术灿烂瑰宝。在流行音乐盛行的大环境下,我们作为音乐教育者,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传承 , 将民歌教育引入音乐课堂, 帮助学生全方位了解中国民歌,所以我选用了《珠江两岸的歌》中的民歌《小河淌水》,通过各种有趣的教学方法,让孩子唱响家乡的歌,从而发自内心的喜爱它。
1、利用流行音乐和教师范唱,激发学习民歌兴趣。
新《初中音乐课程标准》中就指出:“关注和重视学生音乐兴趣,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既是音乐学习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动力,同时亦是学生在音乐上持续发展,终生热爱音乐的根本保证。因此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歌的兴趣。因此,巧妙引用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作为导入和老师深情并茂地范唱,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学习民歌的兴趣。
2、关注作品音乐要素,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感受音乐美。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我们要感受作品的旋律美、歌词美、意境美,只能通过作品的音乐要素去体会。在了解山歌特点时,我让学生通过感受作品的节奏、音调、旋律走向等音乐要素;在感受《小河淌水》意境时,通过歌词、旋律等要素,体会阿妹对阿哥思念的一片深情,感受民歌的艺术魅力。
3、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本节课最大限度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民歌的定义、山歌的定义、“换头合尾”和“鱼咬尾”民间创作手法,均由学生在老师提示和引导下,通过独立思考、交流、最后总结,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还让学生对民歌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学生接触不到更多他体裁的民歌,所以课后让民歌走进校园,生喜爱民歌如喜爱流行音乐一样还任道重远,我们只能坚持不懈,让学生真正感受传统音乐的魅力和价值。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