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二)(2课时80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上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二)(2课时80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31 09:00:00

文档简介

(共80张PPT)
九上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第一课时
咸阳城东楼


咸阳城东楼
许浑
1.理解诗意,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探究诗人“愁”的含义和作用。
学习目标
许浑(约791—约858),
字用晦,丹阳(今属江苏)人,
唐代诗人。晚年归润州丁卯桥村舍闲居,自编诗集,曰《丁卯集》。其诗皆近体,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谓“丁卯体”。诗多写“水”,故有“许浑千首诗”的美名。
作者简介
知人论世
诗人在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大唐王朝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一个秋天的傍晚,他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见太阳西沉,乌云滚来,凉风阵阵……诗人的忧愁思乡之情和吊古伤今之感袭上心头,交织在一起,于是即兴写下了这首意蕴别致的七律。
背景资料
咸阳:今属陕西。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
城建新城,即唐京师
长安。唐代咸阳城隔
渭水与新都长安相望。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jiān
jiā
tīng

咸阳城东楼
许浑
初步感知
朗读诗歌
“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
指咸阳城楼。咸阳,秦代都城,在今陕西咸阳东北。
即芦荻(蒹,荻;葭,芦),暗用《诗经·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
水中的小洲。
诗句解析
一登上咸阳城高高的城楼,极目远眺,忽而生出愁绪。烟笼蒹葭,雾锁杨柳,那景致就像水中的小洲。
首联扣题,抒情写景。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颔联
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将至,狂风已吹满咸阳楼。
“溪”指咸阳城南的磻溪。
“阁”指城西的慈福寺。
晚眺远景,寓意深远。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
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
颈联
丛生的杂草。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
东来渭水流。
尾联作结,融情于景。
这里指作者自己。
指秦、汉灭亡的往事。
指诗人自东边而来。
不要问秦、汉灭亡的往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1.分析“一上高楼万里愁”的“愁”含义和作用。
含义:愁,思乡,怀古。
作用:一个“愁”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以“愁”开篇,其后交待“愁”的缘由(用首句引出下文情感的抒发)。
合作探究
深入理解
2.颔联中写了哪几种自然现象?请分别描述之。
云、日、雨、风
云起、日沉、风满楼、雨欲来
登上城楼,只见磻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仿佛靠近慈福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冷风乍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
3.《诗境浅说》评“山雨欲来风满楼”可谓“绝妙好词”,
试从内容角度赏析。
全句只有寥寥七个字,十分形象地写出山城暴雨即将来临的自然情景,给人紧张压迫之感。
成语山雨欲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
颈联: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4.承接上联山雨将至,鸟雀都有哪些反应?
下绿芜
(仓皇逃入)
鸣黄叶
(躲着悲鸣)
眼前实景
你看出来作者虚写的是什么吗?
5.简要赏析《咸阳城东楼》颈联的表达效果。
颈联晚眺近景,虚实结合,通过视觉和听觉描写强调过去的禁苑深宫,现今只是绿芜遍地,黄叶满林,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今昔对比,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
尾联: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6.怎样理解这个“流”字?
渭水无语东流,不会为任何事物而改变停留,有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无情之意。这里暗示出大唐风雨飘摇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7.根据《咸阳城东楼》内容,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官宦在外,思念家乡;
国势动荡,危机四伏;
江山依旧,世事沧桑。
诗人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
主题思想
1.情景交融,景中寓情。全诗本来是抒发诗人对唐王朝“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衰败形势的无限感慨之情的,但是诗人并未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使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呈现了山河的自然美,从而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
2.诗歌颈联和颔联的对仗也颇工整,给人以纵横开阖而又有构图节奏的美感。
3.诗人善于思索?,凭着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科学总结,把风为雨之先导的自然规律,形象地运用入诗。?
写作特色
2.《咸阳城东楼》中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咸阳城东楼》中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许浑的《咸阳城东楼》中感慨历史沧桑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咸阳城东楼》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上高城万里愁
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
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
故国东来渭水流
1.许浑的《咸阳城东楼》属于(

A、政治讽谕诗
B、咏史怀古诗
C、山水诗
D、田园诗

随堂小测
6.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
本诗开篇“愁”字笼盖全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与下文构成因果关系。下面则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7.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句中“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广大。
B.该诗景别致凄美,情愁苦悲怆,意蕴藉苍凉,境雄阔高远,堪称晚唐登临之作的翘楚。
C.诗中以遍地绿芜、黄叶高林来渲染秦苑、汉宫的荒废,这些景致为诗人傍晚远眺实景。
D.该诗中“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千古名句,常转用于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C


知识目标:
  1.
学习声情并茂地朗诵。
  2.
理解和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能力目标:
  学习作者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朦胧婉曲之美的表现方法。
情感目标:
  理解古代女子在悲伤与痛苦的爱情之中仍然富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
学习目标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其诗精于用典,色彩瑰丽,寄托遥深
。?
以《无题》作为诗的题目是李商隐的独创。这类诗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情思婉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此诗即其中一首。
背景资料
诗以“无题”命篇——
此类诗歌,大多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因此命为“无题”。再加上政治上的失意,此类诗也可能别有所托。
尤以写相思、失意的作品最为
凄婉迷离、优美动人。
李商隐的“无题诗”,后人多把它
们视为爱情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
李商隐
初步感知
朗读诗歌
bìn
yīn
wèi
péng
kān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春风。
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丝,与“思”字谐音,含相思之意。
蜡烛燃烧时流下的烛油,称为“蜡泪”。
用作动词,照镜子。
意思是青春年华消逝。云鬓,指年轻女子的秀发。
神话中海上的仙山,这里借指所思女子的住所。
神话中为西王母传信的神鸟。后为信使的代称。
诗句解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前者为“困难”,写出情人相见之苦;后者为“痛苦、难受”,写出离别之苦。
相见时难,离别更难,东风衰弱无力,百花纷纷凋残。
点明分离的季节(暮春)及环境(百花凋谢),用“东风无力”和“百花残”营造了离别的悲伤凄凉的意境,借景抒情,以暮春衰残景物映衬别离之情,倍增哀怨。融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两个象征意象,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极为熨贴。并用“蚕吐丝”“蜡流泪”巧妙比喻,用“丝”谐音“思”,用“到死”“成灰”与“方尽”“始干”两相对照,妙句天成,表现相思之深和对爱情的忠贞,形象贴切,含意隽永。
这里与“思”字谐音。
“方”和“始”强化了情感深度,成为表达坚贞不渝的爱情的千古名句。
春蚕到死时,才把丝儿吐完;蜡烛直至烧成灰烬时,蜡泪才会流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诗人想象姑娘感到月光的凄清和寒冷,传达出女主人公孤寂凄凉的心境。
早晨起来,因为思念的愁苦,连头发也散乱渐白,形象表达了主人公的离愁之深。
早起照镜,愁思难遣,连如云的鬓发也变了颜色;夜来吟诗,心情愁苦,连月光也变得冰冷凄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
殷勤为探看。
好在此去蓬莱仙山的路程并不太远,更何况有殷勤的青鸟为我们互通音讯。
情谊恳切深厚。
诗人把希望寄托于青鸟,暗示了诗人不尽的思念之情及相思之苦还不会停止。
补充:诗词中常以仙侣比喻情侣,青鸟是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
前四句(首联和颔联)—抒难舍难分之情,表爱
情的坚贞不渝、至死不变
后四句(颈联和尾联)—对别后的设想和希望
小结:
1.从诗的第一句,可以看出诗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场景?
明确:离别的场景。
2.离别的双方心情怎样?
明确:心情痛苦不堪。这一点从两个“难”字可以看出。
深入理解
合作探究
⑴原意:比喻恋人别后相思之苦。
⑵新意:比喻人们为某种理想而执着追求。
3.说一说:现在人们赋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什么样的新意?
示例:重病期间,老人家仍旧坚持工作,在他身上,我们领悟到什么叫“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4.有人认为春蚕两句是写诗人自己,晓镜两句是诗人设想的女方,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明确:同意。颔联巧妙的运用比喻和双关,明写春蚕实写人,写出主人公对恋人思之切、爱之深、情之坚定;颈联则由己及
恋人,拟想两人别后幽思孤寂的情状,设想对方的
种种情状,以示相爱之深。
选取了两个典型的生活场景(设想):
晓镜(但愁)—久别相思,只担心容颜衰减
夜吟(应觉)—更显体贴入微、关怀备至
5.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有何深意?
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含有可望不可即之意。其间必有难以逾越的障碍。
全诗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以深挚的感情,含蓄委婉地咏叹爱情的忠贞,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表现出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
主题思想
1.回环往复的抒情方法。
四联各有侧重,每一联都是一个抒情角度。开头从相见时难写到离别,表现一对恋人刻骨铭心的相思,痛苦难堪的真情;颔联从自己一方表白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九死不悔;颈联由己及人,表现恋人双方苦苦思念;尾联化用神话传说,写自己渴望相见的心愿。?
2.比兴手法与谐音双关手法的配合使用。
以春蚕之丝和蜡炬之泪这两个象征性意象,来表现相思之苦和对爱情的坚贞。?
3.婉曲柔密的风格。
全诗感情强烈,但没有外露的句子,而是用委婉绵柔的形式来吐露,或用残春季节的暗示,或用蚕丝蜡炬表现,又用神话假托,呈现婉、曲、柔、密的风格特点。??
写作特色
1.李商隐写了不少“无题”诗,以“无题”为题等于没有题目,你能够根据诗的内容或情感为本诗拟写一个题目吗?
相思(思念、愁思、离情、别思、伤别等)
2.“东风无力百花残”景物描写在诗中的作用?
3.颔联通过哪些意象的创设,表达了什么情感?现在人们赋予它怎样的新意?
春蚕丝尽,蜡炬成灰。表达了对对方刻骨铭心的思念。
新意:比喻人们为某种理想而执著追求,无私奉献。
随堂小测
(1)点明离别的季节;
(2)渲染离别的气氛;
(3)烘托人物凄楚的心情。
5.选出对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A.首联两个“难”第一个指相聚的不易,第二个指别后的难过,写出爱情的艰难。
B.“东风无力百花残”寓情于景,既是写春风不再,百花调零的自然景象,也是自己的凄凉感伤心境的抒写。
C.“云鬓改”摹容貌,“月光寒”写心境,全从对方虚拟设想。笔法曲折,设想奇丽。
D.尾联连用典故寄托宽慰和希望:两人虽别,却近在咫尺,传递消息的机会多得很。
D(“无多路”指的是传递信息的机会不多,错误。)
4.李商隐在《无题》中抒写浓郁的离别之恨的名句是:
_____,______。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第二课时
行香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行香子
秦观
1.了解作者,感受作品中春天的美好,体验词人写作的心情。
2.了解这首词写景的多种表现手法。
3.感受古人的情怀,认识属于自己的“春天”。
学习目标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工诗词,其词多写男女情爱,风格委婉含蓄,清丽雅淡。诗风与词相近。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该词大约作于作者创作早期的熙宁年间,当时作者家居,尚未出仕。在此期间作者也曾写过同类题材的《田居四首》等诗,也曾写过一些学习乡言土语的诗词。
背景资料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行香子
秦观
bēi
cháng
yáng
yáng
初步感知
朗读诗歌
bēi
cháng
yáng
yáng

chéng
gāng
词一开始“绕树”两句,写所见烂漫春光。词人先从整个村庄写起。村庄的周遭,层层绿树环绕;村子里的池塘,水已涨得满满的,与池岸齐平了,显然这是春到农村的标志。接着“倚东风”两句,是描写词人乘着温和的春风,兴趣正浓地信步漫游村庄,欣赏着春天的风光,表现了词人对农村景色的喜爱。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
诗句解析
池塘。
自由自在来回地走动。
译文: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淋浴着东风,带着豪兴,我信步而行。
“小园”二句,写词人在漫游中为一座春意盎然的小园所吸引。看上去园子才那么一点儿大,但却像收入了全部春光。那么,有哪些春色呢?
“有桃花红”三句,写红色的桃花,白色的李花和黄色的菜花,正是这些绚丽的色彩,浓郁的香味,才构成了春满小园的迷人的画面。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多少,这里表示园子不大。
译文:小园很小,却收尽春光。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
远远围墙,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
“远远”四句,词人移步小园转向远处一带的围墙,在墙内隐现出茅草小堂。在墙外小桥流水不远,飘扬着一面青色酒旗,显然有一家小酒店就在近旁。
飞扬,飘扬。
青色的酒幌子。
译文:远处的一带围墙内,隐约有几间茅草屋。青色的酒幌在风中飘扬,小桥下溪水流淌。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偶然”二句,写词人突然萌发了酒意,赏春也须酒佐兴,然后乘着一时的兴致,再步行着翻过东边的山冈。
“正莺儿啼”三句,承上两句意脉,即翻过山冈,“柳暗花明又一村”,另有一番景象:莺啼燕舞、蝴蝶采蜜忙。它们最能代表春天,比起小园来,是别一种春光。
译文: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派大好春光。
1.默读全词,找出作者春游的行踪。
村庄
池塘
东冈
合作探究
深入理解
2.词人描绘了怎样的风光?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全词通过写村庄、桃花、菜花、茅堂、流水等景象,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生长的田园风景图。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本词描写和《天净沙·秋思》有异曲同工之处,试着分析。
明确:运用白描的表现手法。“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寥寥数字,据实写来,不事雕琢,却写出了春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可以和“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相媲美。
①动静结合。
上片侧重描述静态景物,时有化静为动,如“绕”、“
收”等字,游人缓步其中;
下片侧重描绘动态景象,其中静景动景又互相映衬。这样,就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
4.请对这首词的主要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
②白描手法。
例如“有桃花红”三句,写红色的桃花,白色的李花和黄色的菜花,据实写来,不事雕琢,却突出了绚丽的色彩,浓郁的香味,构成了春满小园的诱人图画;
再如“正莺儿啼”三句,在客观的再观中,营造—幅莺啼燕舞、蝴蝶采蜜的画图。
③寓情于景。
整首词通篇写景,描绘了“小园”—带和“东冈”附近明媚的春光,明快的节奏中,自然流露出词人愉快的心境,字里行间贮满盎然的意兴。
词人运用通俗、生动、朴素、清新的语言写景状物;使朴质自然的村野春光随词人轻松的脚步得到展现。全词下笔轻灵,意兴盎然,洋溢着一种由衷的快意和舒畅,如此风格情调在秦观的词中并不多见,
但崭然一出便别开一番天地,
对后代词曲在题材和意境的
开拓方面有较大影响。
主题思想
行香子·树绕村庄
内容上:田园风光
技巧上:
白描
定点观察
移步换景
动静结合
情感:欢快、愉悦
色彩斑斓
生机勃勃
本词小结
1.《行香子树绕村庄》随作者的

展开景物描写,作者笔下的景色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特点。
春游
(游览)顺序或游踪
色彩明丽
生机勃发或欣欣向荣
随堂小测
2.《行香子树绕村庄》的白描手法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
这首词语言简洁,极少修饰;如“红、白、黄;啼、舞、忙”,有静有动,有色有声;描绘出一幅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的美好图画。
3.下列关于这首宋词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上阕移步换景,以村庄为中心描写四周景物,写出了词人所见的烂漫春光。
B.本词下阙定点观察,写出了围墙、茅堂、桥、流水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喜爱之情。
C.本词着力表现了清新自然、绚丽多彩、充满生机的农家田园景象。
D.正如词人“倚东风、豪兴徜徉”,本词主要表现了词人意兴豪迈、旷达洒脱的情怀。
C
A
项上阕定点观察;B
项,下阕移步换景,以行踪为线索由近到远,动静相间,风光如画;D
项结合整首词的内容,“豪兴”是说明词人游兴正浓,“徜徉”是闲庭信步,与下阕“偶然乘兴”相呼应,主要表现词人享受田园风光时内心的快意与轻畅。“意兴豪迈”“旷达洒脱”概括不准确。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1.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
2.体会构思的巧妙,生动真切。
3.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学习目标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有《稼轩长短句》。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公元
1181
年至
1192
年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背景资料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词牌名
题目
qiǎng
初步感知
朗读诗歌
huán
wèi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我)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诗句解析
指年轻的时候。
不懂。
高楼。
竭力,极力。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尝够,深深懂得。
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1.全文围绕哪那个字来写的呢?
“愁”
2.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为什么?(结合“强”字分析)
闲愁
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而这时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愁。
合作探究
深入理解
《登楼赋》是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王粲的作品。这篇赋主要抒写作者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产生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表现了作者对动乱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和平
统一的希望,也倾吐了自己渴望
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心情。
后人常以登楼暗喻“愁”,成了
“愁”的代名词。
知识链接:“登楼”
3.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有什么作用?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4.“而今识尽愁滋味”,而今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这里“尽”字,有什么作用?
而今的愁是胸怀大志,倍受打击,以致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愁,是一种深沉而无法解脱的愁。
“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5.为什么词人“欲说还休”?是什么原因使他想说却又不说了?
作者处境的残酷。统治者处处排挤、打击他,他处处受猜忌,所以有愁不敢说。
更主要的原因是,一生抱负付与流水,鬓发苍苍,功业无成,而又没有知音,无人理解。这种孤独的愁情,跟谁诉说,说了又有什么用,这中间也包含着对南宋小朝廷的无限失望。因为这种失望,所以辛弃疾欲说还休。
6.词尾以“却道天凉好个秋”结尾,作者不言愁苦反言天气,有什么作用?
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是可想而知。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7.比较少年时登楼与而今登楼的目的有何不同?
少年时登楼,是为了登高望远,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而今登楼,是为了排遣内心的悲愤之情。
8.少年和老年,哪个是主?哪个是宾?
少年为宾,老年为主。少年之愁,是可说之愁,是激昂之愁;老年之愁,是无言之愁,是沉郁之愁。而这种浓得化不开、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愁情,才是词人要传达的。少年”爱上层楼“的原因是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愁,而今是尝遍了愁的滋味却说秋天很美好。
这首词通过“少年”
“而今”“不识愁滋味”
“识尽愁滋味”的对比,
突出渲染一个“愁”字,
以此作为贯穿全词的线索,
感情直率而委婉,高度概括了词人大半生的经历感受,表现了词人遭受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以及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主题思想
1.对比运用巧妙。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
“强说愁”与“欲说还休”
,“不识”与“识尽”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
2.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
写作特色
1.《丑奴儿》中词人以“___”为线索,运用_____和_____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复杂的心情。从整首词来看,作者所说的“愁”绝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报国之仇。

对比
反复
忧国忧民,忧虑国家存亡
2.《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的“_____,______”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却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后人常用“_____,______”来表示少年时候的无忧无虑,也常用来感叹少年时候的年轻不懂事?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3.你怎样理解“却道天凉好个秋”?
心中充满了愁苦,却无处诉说,只好找个话头,说说这天凉的秋天吧!
随堂小测
4.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词的上片侧重回忆作者“少年”时的“愁”,词的下片侧重抒发作者“而今”的“愁”。
B.词的上片作者的情绪悲壮豪放,词的下片作者的情绪哀婉凄绝,全词形成鲜明对比。
C.词的上片作者把不谙世事的闲愁当作了愁,词的下片作者感慨“欲说还休”的愁绪。
D.上片中“不识”描绘了年轻时的纯真无知,下片中“识尽”概括了作者艰辛的历程。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