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31 09:17: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同步练习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一、
单选题
1.
下列句子中画线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pū)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mǒ)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B.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xuē)一般,棱(léng)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C.若使后之学者都墨(mò)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zhì),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D.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wō)行摸索,我是干瘪(biě)的稻穗,我是失修的路基。
2.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

A.“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洞庭湖秋天恬静幽美的夜景。
B.《我的叔叔于勒》是以若瑟夫回忆少年时代往事的角度来叙述故事,文章的主人公是于勒。
C.《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是驳论文,作者通过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方式批驳对方错误论点。
D.《怀疑与学问》一文采用并列式结构论证了学则须疑的观点。
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语序恰当、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

“浅阅读”对于我们增长学问、开阔眼界无疑起到促进作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它使知识向精、深、专方向挺进。“深阅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国民素质的提升更加重要。
①而“深阅读”就是深度阅读,它讲究反复咀嚼、品味、思考
②但是,浅阅读本身存在无法克服的缺点和不足
③那么对于国家和民族将是灾难性的
④如果仅限于浅阅读,过分热衷于“浅阅读”
⑤表现为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泛泛而读
A.①②④⑤③
B.②①④③⑤
C.⑤④③①②
D.②⑤④③①
4.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临近考试,为了让自己浮躁的心沉静下来,我总喜欢在皎洁的月光下,仰望满天繁星。(把“满天繁星”改为“苍穹”)
B.在这次学校举办的“五四”文艺晚会上,同学们表演的节目大多以舞蹈为主,充分展示了他们青春的风采。(把“大多”删去)
C.我们之所以要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原因,是因为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把“的原因”删去)
D.予人玫瑰,不仅今天手留余香,但是明天也有可能得到别人回赠一个玫瑰园。(把“不仅……但是……”改为“虽然……但是……”)
二、
填空题
5.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作为研究者,重要的是________。然而,问题意识缘何而来?我们常说开拓创新,开拓和创新的起点何在?我认为有一点很重要,________。有了这种精神,才能够发现问题,并形成问题意识。所谓新观点、新见解,离不开对旧观点、旧见解的怀疑和批判。人类文明的发展,固然离不开传承和积累,但发展和进步的直接动力源离不开质疑与批判。
6.
请你仿照画线句的句式补写两个句式相同、语意连贯的句子,形成一个排比句。
善思则能“从无字句处读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根据课文《怀疑与学问》内容填空。
①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________而________,因________而________是非;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②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________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________新学说、________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③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________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________,常常________书中的学说,常常________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三、
综合读写
8.请你参加下面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古人读书做学问特别强调勤奋多学。“悬梁刺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无一不强调勤奋、多读、多学。
(1)班里要举办一次辩论会,请你为正反两方拟出观点。
(2)你的观点是什么?请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谈你的看法。(不超过70个字)
【链接材料】
材料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至理名言。但,也有只读书,不用心思考,不在生活中实践运用,结果一事无成的人。例如,南宋的“硕学”陆澄,他年轻时博览群书,可写《宋书》时却一字也写不出,人称“二脚书橱”。
材料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在过去对我们的学习确实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今天,随着快乐教学和成功赏识教育的开展与普及,这话就带有明显的片面性和局限性。“问”是一切做学问的人必经的途径,“学问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思”是读书做学问的基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材料三:古人很重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辩证关系。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主张“出户”,又主张“读书”。他认为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顾炎武把家乡的书读完后,用四匹马驮着书,十谒明陵,遍游华北、西北,访俗问民,最后写成了有名的《日知录》和《肇域志》。
(3)请给你的观点补充一个论据。
四、
现代文阅读
9.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怀疑与学问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文章开头引用北宋两位哲学家的名言,提出了本文怎样的观点?
(2)第④段画线的“一切”有什么表达效果?
(3)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下面的材料能否作为选文的论据,请你说一说为什么。
人称“发明大王”的爱迪生在发明电灯选择灯丝材料的实验过程中,曾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但他不气馁,终于找到了亮度大、耐热程度好的钨作为灯丝,此后电灯便成了家万户的“光明使者”。
(5)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实际,谈谈作为中学生的你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怀疑精神。
?
10.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2)下面这段话放在本文哪一段中最适用?请说明理由。
孟子认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3)鲁迅读进化论书籍的经历和思想转化的过程,对于阅读时“‘出’于书”“用得透脱”具有怎样的启示意义?
?
1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
????学会“有教养”地怀疑
????????①“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怀疑有如草木之芽,从真理之根萌生”……从小到大,我们读书做学问,常常听到教诲,要学会怀疑。
????????②宋代理学家陆九渊在《读书》一诗中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不慌不忙之时,读到不明处、违背常理处,自然就要留个心眼。做学问也是一样,不迷信权威,比照多方资料,严谨求证,这些方法不知被老师耳提面命了多少回,早已烂熟于心。细想起来,怀疑好像很简单。
????????③互联网时代,搜索一个知识点,常会冒出好几种截然不同的答案。何止是读书做学问,几乎每隔一段时间,网络上总会爆发一场“口水战”,吸引不少人围观甚至参战。浏览热门新闻尤其是争议事件的网友评论,辩驳、对骂直至上升到人身攻击,都不稀奇。除了那些永远分不清是非真假的娱乐八卦,争论内容更多是和食品安全、健康养生、伦理道德、生活理念等相关,观点五花八门,真相扑朔迷离。_______。
????????④这个时候,我们该怀疑什么,又该相信什么呢?
????????⑤对于当今的年轻人来说,保持怀疑态度,似乎并不是件难事。很多年轻人更是敢于说不:我不喜欢,我不赞同,我不接受。但问题的另一面是,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你不喜欢、不赞同、不接受的,有没有可能其实就是真相呢?
????????⑥两会期间,一位全国政协委员关于“在家教育”的言论引起争议。原来,现在的一些家长,因为种种原因,对九年义务教育说不,选择让孩子在家或者送到所谓“私塾”接受教育。这一明显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也不适合绝大多数家庭的行为,却受到不少人的盲目追捧。这位委员从法律常识和教育规律的角度分析并提出,任何“国学”“读经”“私塾”或各类外语、才艺、武术培训机构及个人,不得举办任何形式的、取代义务教育的学校。
????????⑦就是这样一个好建议,却在网络上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家长有为自己孩子选择教育方式的自由”“国内教育质量差,只能在家学”“美国就可以自由选择在家上学”。这些说法真的合情合理吗?
????????⑧答案其实很简单,带着疑问,翻翻法律文件,看看教育书籍,问问周围师友,查查国外真实情况,也就有了自己的判断和理解。
????????⑨“怀疑一切与信任一切是同样的错误”。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有教养”地怀疑。
????????⑩何谓“有教养”地怀疑?康德说:“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讲逻辑、有底线;“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能说八分话”,注意信息来源,不妄加揣测;自由与责任一体两面,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唯有如此,方可称作“有教养”地怀疑。这既是自身涵养的体现,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陆九渊的这句名言,后面接着的两句同样重要,“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不明白、说不清、有疑问的可以先放一放,仔细思量后再发表意见也不迟。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开头引用名言有何作用?
(2)根据上下文,在第③段的横线处填写句子,作为本段的观点。
(3)阅读⑤~⑨段,将下面的论证思路补充完整。
由年轻人敢于怀疑的现象引出论题;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4)第⑩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怎样才能做到“有教养”地怀疑。(不超过10个字)
参考答案
1.B
2.C
3.D
4.D
5.
①要有问题意识,②那就是善于质疑和批判精神
6.
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胸怀,读春雨,读出了它润物无声的柔情,读大海,读出了它气势磅礴的豪情,读石灰,读出了它粉身碎骨不变色的清白
7.
怀疑,思索,思索,辨别,怀疑,思索,辨别,辨伪去妄,建设,启迪,怀疑,辩论,评判,修正
8.
(1)正方:知识源于书本,学问在于勤奋。反方:知识源于实践,学问在于探索。
(2)示例:真正的学习,要把读书做学问同思考和实践结合起来。只读书,不思考,物我便不能合而为一;只读书,不实践,便是书的奴隶,容易被错误思想所左右。
(3)示例:论据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把书上读到的、学来的放到实践中去检验,经过辨别和筛选,才会得到有利于工作、学习乃至社会发展的可靠的经验。
论据二:王明的教条主义差点葬送了中国革命。马列主义不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中国革命就没有出路。
论据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也深知读书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9.
(1)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
(2)“一切”表范围,表明怀疑精神是全部学问的基本条件,无一例外,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3)对比论证,通过正反对比,突出“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4)不能。所给材料写的是爱迪生不怕失败、不断实验才取得成功的,它强调的是“锲而不舍”精神的积极作用,因此爱迪生的事例不能作为选文的论据。?
(5)示例:在学习上不懂就问,思考同学们的观点正误;善于发问,发现问题并解决;不向权威低头,保留一份怀疑;勤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怀疑建立知识基础。
10.
(1)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或事实论证)
作用:用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时区分“见”与“望”的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
(2)放在第⑤段。孟子的这句话指出了读书要善于分析、大胆质疑。与第⑤段“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的观点一致。
(3)①不能完全相信从书中得来的理论,要用客观事实加以检验。
②一旦发现书本理论与客观现实不符,要大胆摒弃。
③要在质疑、批判的基础上建构新的正确理论。
11.
①开门见山地引出文章“读书与怀疑”的论题;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例:怀疑,有时给人的感觉又很难。
举很多人怀疑政协委员提出的“在家教育”不能取代义务教育的事例并进行分析,总结观点:我们应该学会“有教养”地怀疑
运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康德的名言,论证了“何谓‘有教养’地怀疑”,增强了论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有理、有据、有责任心。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