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高一语文试题word(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南充市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高一语文试题word(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30 22:25: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川省南充市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先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非选择题答案书写要工整,字迹清晰。修改答案时禁止使用涂改液和修改胶带。
3.请在答题卡题号指定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题号指定区域以外答题或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邺下文学集团在文学创作走向自觉的过程中有着莫大作用,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的文学创作则更是其中的典型。鲁迅先生曾在文章中提及:“曹丕的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也印证了日本汉学家铃木虎雄曾提出的这一论断:“魏代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期。”追溯当时的相关政治文化背景也不难看出,在动荡的社会中,文人深刻意识到了人生的身不由己与渺小脆弱,开始转而注意到了人在短暂生命中的存在意义——这便凸显出了当时文人已经将目光转到了自我意识的觉醒上,表现在文学创作中,就是魏晋时期的“文学自觉”,而这一特点,在三曹父子的诗歌创作与文艺思想中更是清晰可见。
②建安时期的文学自觉首先体现在诗人主动发挥了诗歌的抒情性与非功利性,更多地转向了对自身生命和个体情感的抒发。曹操就曾在《短歌行》中抒发对时间的慨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并在《龟虽寿》中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彰显自己的雄心抱负。而除了诗歌之外,建安时期的文人也通过多种文学样式作为自己情感的寄托,曹植就曾借《洛神赋》表现出追求理想而不得,以至于理想幻灭的哀怨悲戚,曹丕的《与吴质书》中,亦是将真挚恳切地对亡友的追思与对时光逝去的慨叹娓娓道来。
③除了注重文学的抒情之外,建安诗人也开始对诗歌创作中的形式问题进行有益探索。“三曹”中曹操所留下的诗歌,多以四言乐府诗的形式出现,而曹丕的《燕歌行》则开创了七言诗的先河,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存最为完整的七言诗。明代学者胡应麟便曾赞:“子桓《燕歌》二首,开千古妙境。”而直到曹植的《洛神赋》出现,中国文人诗追求声律、讲究词采、工于对偶修辞的特点发展至崭新阶段,其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等句子文采卓然,至今依旧给读者以文学之美的享受。
④与此同时,建安文人不仅着眼于文学自身,还对文学理论进行了新的探讨与认识。曹丕的《典论·论文》至今仍是中国保存最久的文学批评理论著作,提出了诗人的风格气质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从创作主体入手进一步讨论了人与文学的关系问题。
⑤建安文学中,以三曹父子为代表的文人群体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文学的抒情性与非功利性特征得以彰显,并在诗歌创作的形式上,也更加体现出了新的审美追求,中国文学至建安时期,再次得以发展与升华。
⑥鲁迅先生曾盛赞建安时代:“从这个时候起,人们开始意识到了文学有它自身的价值与独立的地位。”建安文人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表现出了古直悲凉、慷慨悲壮的“建安风骨”,并在这种美学思想中将对人生短暂的思索、对政治理想的高昂融于一种浓郁的悲剧色彩之中,使自身个性得以明显张扬,“文学的自觉”正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此后,“建安风骨”一直被后世诸多诗人大力推崇,在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史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摘编自《论建安时期三曹的文艺美学思想》,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文人们所处的魏晋时期的社会不曾动荡不安,那么他们便不会意识到人生的身不由己和渺小脆弱。
B.直到曹植的《洛神赋》出现,中国文人诗才从声律、词采、修辞等外在的形式上开始有了新的发展。
C.曹丕的《燕歌行》开七言诗先河,而《典论·论文》则是中国保存时间最长久的文学批评理论著作。
D.“建安风骨”在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中都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后世诗人一直都大力推崇“建安风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采用总—分的结构,详细论述了建安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学自觉的内涵。
B.文中运用举例论证,具体地论述了曹氏父子三人的文学作品对文学自觉的推动作用。
C.第二段引用曹操的诗证明诗人将诗歌作为情感的寄托,对自身生命和个体情感进行抒发。
D.从整体来看,本文在论述文学自觉的内涵时各部分说理充分,层次清晰,详略得当。
3.下列选项中的语句不能体现“文学自觉”内涵的一项是(3分)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C.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诸葛亮《出师表》)
D.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登岳阳楼》)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
据艾媒咨询《2020年中国知识付费行业运行发展及用户行为调研分析报告》,中国知识付费行业在2016年迎来爆发增长期,到2020年行业规模已达392亿元,2021年这一数字预计将达到675亿元。知识付费何以爆红?平台如何在激烈竞争中立足?走过行业发展高峰期之后能否更进一步?
知识付费产品形式不只有文字。图文、音频、视频、直播……应有尽有的多媒介呈现形式,契合了用户日益碎片化的使用场景和互联网时代的信息获取习惯。“作为第一家开创音频泛知识付费模式的平台,我们专心深耕基于音频内容的生态圈。”喜马拉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余建军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表示。
知识付费的市场体量增长,也离不开用户强烈的成长需求。高质量的内容,既是平台发展与用户成长的共同追求,同时也是社会文教事业发展的一个新入口。“总体来看,目前知识付费业务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提升作用有限,当下大众知识素养提高还是要靠国家文教体系和公共机制,寄望于商业媒体不太现实。但我们可以期待未来高质量内容的丰富,与公共教育体系的改革步伐协调发展。”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王维佳表示。
此外知识付费业务本身是一种商业市场机制,解决一系列问题还需要相关监管与法律法规的约束,如果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也要建立相应的成熟的监管体系。
(摘编自《知识付费想要“火”下去》有删改)
材料二
随着2021年618活动的临近,各电商平台围绕大促的活动也开始紧锣密鼓地展开。得到、樊登等一众知识付费平台,自然也没有错过这场即将到来的全民“购物盛宴”,纷纷在各大平台展开了新一轮的营销攻势。
不过,从知识付费行业如今的发展现状来看,随着行业的发展成熟,过去通过营销文案和录制课程就能实现“野蛮增长”的蛮荒时代,早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除去打开率正在直线下滑、行业同质化现象严重等显而易见的问题外,行业内容消费热情的整体消退是更为严重的问题。作为知识付费走向成功的重要法门之一,内容质量曾是决定一款内容产品能否成为爆款的核心因素,但如今即便是具备很好内容质量的产品,其成为爆款的希望依旧十分渺茫。
媒体曾报道,在某App上张大春先生主讲的《细说三国》上线将近一个月,仅仅卖出了不到400份,蒋勋先生主讲的《中国文学之美》上线3个多月,也仅仅卖出了500多份。作为业内知名的专业畅销书作家,两位先生既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又有专业平台给予的全方位内容指导,却换来这样的结果,不能不让人感叹知识付费“春风不再”。
下一站去向何处?从行业来看,目前知识付费行业的转变不外乎以下几种。
第一,平台运营方有明确的产品定位。大力开发那些用户感兴趣、普通人与专业人士有较大信息差、可以用简明易懂的方式进行讲解的知识领域和内容。如理工博士趣讲科技新知、网红教授用夹杂着方言的普通话介绍古典文学,类似的知识科普视频在青少年喜欢的视频网站上受到追捧。
第二,利用线上积累的名气向线下发展。以罗辑思维为例,早在2015年第一场跨年演讲开始,罗振宇就开始将其在线上的影响力放大到了线下,并以此衍生出了新的业务。近年来随着线上业务收入的下滑,以跨年演讲和得到大学为代表的线下业务的地位,开始日益凸显。
第三,转战直播赛道。作为新兴的热门渠道,直播以其强大的带货能力成为众多知识付费平台角逐的新战场。目前主流的知识付费平台如得到、吴晓波频道、樊登读书会等平台,都在抖音等平台上开设有账号,其中得到在抖音上的粉丝达到了14万,吴晓波频道为277.6万,樊登读书会的总粉丝量则达到了930.9万。
而从整个行业的现状来看,这三种方式对知识付费行业当前的困境,都能起到一定缓解作用。不过,无论是转战线下还是走进直播,知识付费平台的新玩法仍难脱“重营销”的旧窠臼,其效果能否如学习者所愿很难确定。从这个角度来说,知识付费下半场的探索之路,依旧任重道远。
(摘编自《知识付费迷路了》有删改)
材料三
获得知识,从不付费到付费是一个历史性进步。但从知识付费到知识产品免费,又代表着更高阶段发展的必然。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这两个历史阶段在时间上叠合在一起,造成了收费与不收费的两难。
首先,知识付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近两年,知识收费兴起,反映了人们收入结构改变的现实。知识付费光荣,这是需求升级决定的。这个过程刚刚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
其次,免费经济兴起,知识服务化正成为潮流。在中国,知识付费还没火透,迎头撞上了免费浪潮。当两步合为一步,混合现象就出现了。
知识免费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而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本质上,是将知识的业态从产品业态升级到服务业态。在我国,知识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这就是当前知识付费面临的实际情况。更特殊之处在于,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之前的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因落后而不收费与因先进而不收费,叠合在一起。
在两次浪潮合成一股的特殊国情条件下,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最合理的方式是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
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用户所需的知识。
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如通过提供更细致、优质的服务,满足用户的多元需求,有效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这都将促使知识服务发展得更好。
(摘编自《知识到底该付费还是免费》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识付费产品包括图文、音频、视频、直播等多种呈现形式,其中音频内容是知识付费生态圈中最重要的一环。
B.中国知识付费行业在2016年迎来爆发增长期,从2015年到2021年我国知识付费市场规模和增速呈同步上升趋势。
C.从2015年左右起步至今,经过数年发展,知识付费行业虽然仍存在不少问题,但“野蛮增长”的蛮荒时代已经终结。
D.获得知识,从不付费到付费是一个历史性进步。当前知识付费和知识免费同时存在,但最终将会实现知识完全免费。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目前知识付费业务在提高大众知识素养方面与国家文教体系和公共机制平分秋色。
B.材料二中采用举例的方法,以此证明如今知识付费行业面临的新的更严峻的问题。
C.知识免费并不等于传统意义上的不收费,而是一种相较知识付费更为高级的商业模式。
D.材料三既阐明我国知识产品业的特殊业态,又提出了促使行业健康发展的建设性意见。
6.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知识付费如何才能走出困境、健康发展?请综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回答。(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西南联大之往事如风
汪曾祺
①西南联大中文系的教授有清华的,有北大的。应该也有南开的。但是哪一位教授是南开的,我记不起来了,清华的教授和北大的教授有什么不同,我实在看不出来。
②中文系的学风和别的系也差不多:民主、自由、开放。当时没有“开放”这个词,但有这个事实。中文系似乎比别的系更自由。工学院的机械制图总要按期交卷,并且要严格评分的;理学院要做实验,数据不能马虎。中文系就没有这一套。记得我在皮名举先生的
“西洋通史”课上交了一张规定的马其顿国的地图,皮先生阅后,批了两行字:“阁下之地图美术价值甚高,科学价值全无。”似乎这样也可以了。总而言之,中文系的学生更为随便,中文系体现的“北大”精神更为充分。……
③联大教授讲课从来无人干涉,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想怎么讲就怎么讲。刘文典先生讲了一年庄子,我只记住开头一句:“《庄子》嘿,我是不懂的喽,也没有人懂。”他讲课是东拉西扯,有时扯到和庄子毫不相干的事。倒是有些骂人的话,留给我的印象颇深。他说有些搞校勘的人,只会说甲本作某,乙本作某,——“到底应该作什么?”骂有些注解家,只会说甲如何说,乙如何说:“你怎么说?”他还批评有些教授,自己拿了一个有注解的本子,发给学生的是白文,“你把注解发给学生!要不,你也拿一本白文!”他的这些意见,我以为是对的。
④曾见过几篇老同学的回忆文章,说闻一多先生讲楚辞,一开头总是“痛饮酒熟读《离骚》,方称名士”。有人问我,“是不是这样?”是这样。他上课,抽烟。上他的课的学生,也抽。他讲唐诗,不蹈袭前人一语。讲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特别讲到“点画派”。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先生当为第一人。他讲《古代神话与传说》非常“叫座”。上课时连工学院的同学都穿过昆明城,从拓东路赶来听。那真是“满坑满谷”,昆中北院大教室里里外外都是人。闻先生把自己在整张毛边纸上手绘的伏羲女娲图钉在黑板上,把相当繁琐的考证,讲得有声有色,非常吸引人。
⑤沈从文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中国小说史”。他讲创作的精义,只有一句“贴到人物来写”。听他的课需要举一隅而三隅反,否则就会觉得“不知所云”。
⑥联大教授之间,一般是不互论长短的。你讲你的,我讲我的。但有时放言月旦①,也无所谓。比如唐立庵先生有一次在办公室当着一些讲师助教,就评论过两位教授,说一个“集穿凿附会之大成”,一个“集罗唆之大成”。他不考虑有人会去“传小话”,也没有考虑这两位教授会因此而发脾气。
⑦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对学生的要求是不严格的。除了一些基础课,如文字学(陈梦家先生授)、声韵学(罗常培先生授)要按时听课,其余的,都较随便。比较严一点的是朱自清先生的“宋诗”。他一首一首地讲,要求学生记笔记,背,还要定期考试,小考,大考。有些课,也有考试,考试也就是那么回事。一般都只是学期终了,交一篇读书报告。联大中文系读书报告不重抄书,而重有无独创性的见解。有的可以说是怪论。有一个同学交了一篇关于李贺的报告给闻先生,说别人的诗都是在白底子上画画,李贺的诗是在黑底子上画画,所以颜色特别浓烈,大为闻先生激赏。有一个同学在杨振声先生教的“汉魏六朝诗选”课上,就“车轮生四角”这样的合乎情悖乎理的想象写了一篇很短的报告《方车轮》。就凭这份报告,在期终考试时,杨先生宣布该生可以免考。
⑧联大教授大都很爱才。罗常培先生说过,他喜欢两种学生:一种,刻苦治学;一种,有才。他介绍一个学生到联大先修班去教书,叫学生拿了他的亲笔介绍信去找先修班主任李继侗先生。介绍信上写的是“……该生素具创作夙慧。……”一个同学根据另一个同学的一句新诗(题一张抽象派的画的)“愿殿堂毁塌于建成之先”填了一首词,作为“诗法”课的练习交给王了一先生,王先生的评语是:“自是君身有仙骨,剪裁妙处不须论。”具有“夙慧”,有“仙骨”,这种对于学生过甚其辞的评价,恐怕是不会出之于今天的大学教授的笔下的。
⑨我在西南联大是一个不用功的学生,常不上课,但是乱七八糟看了不少书。有一个时期每天晚上到系图书馆去看书。有时只我一个人。中文系在新校舍的西北角,墙外是坟地,非常安静。在系里看书不用经过什么借书手续,架上的书可以随便抽下一本来看。……
⑩我要不是读了西南联大,也许不会成为一个作家。至少不会成为一个像现在这样的作家。我也许会成为一个画家。如果考不取联大,我准备考当时也在昆明的国立艺专。
一九八八年
(有删改)
【注】①月旦:即月旦评,指品评人物或诗文字画等。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作者的回忆中,闻一多先生的课堂别有新意,不因循守旧,其采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堪称国内首创。
B.作者认为联大教授对学生“过甚其辞”的评价不会出现在今天的大学教授笔下,是因为今天的教授都不够爱才。
C.作者认为因为读了西南联大,自己才成为了一个作家,而没有成为一个画家,但是其话语间并不对此感到遗憾。
D.作者在回忆联大的各位教授时有详有略,总能抓住人物的特点,叙述有画面感,令人如见其面、如闻其声。
8.作者认为“中文系体现的‘北大’精神更为充分。”说到“北大精神”,一般总会联想到蔡元培先生所提倡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请结合文本谈一谈,西南联大的中文系在哪些方面充分体现了这一“北大精神”?(6分)
9.汪曾祺曾说:“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请结合文本谈谈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继而,英宗遂受命。曹佾无功除使相,两府皆迁官。光争之,言:“陛下欲以慰母心,而迁除无名,则宿卫将帅、内侍小臣,必有觊望。”遂罢。
光常患历代史繁人主不能遍鉴遂为《通志》八卷以献英宗悦之命置局秘阁续其书至是神宗名之曰《资治通鉴》自制《序》授之俾日进读。安石得政,行新法,光上疏其利害。它日留对,帝曰:“今天下汹汹者,孙叔敖所谓‘国之有是,众之所恶’也。”光曰:“然。陛下当论其是非。”帝欲用光,访之安石。安石曰:“光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愿陛下更虑之。”安石罢相。帝乃拜光枢密副使,光辞之曰:“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耿介,冀有补于国家。陛下诚能罢制置条例司,不行青苗等法,虽不用臣,臣受赐多矣。”帝曰:“枢密,兵事也,官各有职,不当以他事为辞。”元丰五年,忽得疾,时《资治通鉴》未就,帝尤重之。及书成,
加资政殿学士。
凡居洛阳十五年,天下以为真宰相,田夫野老皆号为司马相公。帝崩,赴阙临,卫士望见,皆曰:“此司马相公也。”所至,民遮道聚观,曰:“公无归洛,留相天子,活百姓。”元祐元年复得疾,辽、夏使至,必问光起居,敕其边吏曰:“中国相司马矣,毋轻生事、开边隙。”光恭俭正直欲以身徇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病革,不复自觉,谆谆如梦中语,然皆朝廷天下事也。
是年九月薨,年六十八。太皇太后闻之恸,与帝即临其丧,赠太师、温国公,赙银绢七千,谥曰文正。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10.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光常患历代史繁/人主不能遍鉴/遂为《通志》/八卷以献英宗/悦之命置局秘阁/续其书/至是/神宗名之曰《资治通鉴》/自制《序》授之/俾日进读
B.光常患历代史繁/人主不能遍鉴/遂为《通志》八卷以献英宗/悦之命置局/秘阁续其书/至是/神宗名之曰《资治通鉴》/自制《序》/授之俾日进读
C.光常患历代史繁/人主不能遍鉴/遂为《通志》八卷以献/英宗悦之/命置局秘阁/续其书/至是/神宗名之曰《资治通鉴》/自制《序》授之/俾日进读
D.光常患历代史繁/人主不能遍鉴/遂为《通志》八卷以献/英宗悦之/命置局秘阁/续其书/至是/神宗名之曰《资治通鉴》/自制《序》/授之俾日进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嗣,意为皇位继承人,一般叫做皇太子。通常情况下指的是皇帝的嫡长子。在封建社会里,其地位仅次于皇帝,其居所一般称为东宫。
B.《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编年体史书,即按年、月、日的顺序编排史实的史书。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C.崩,在古代一般指皇帝、太上皇、太皇太后等人的死。《礼记·曲礼》中的规定“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文正,是司马光的谥号,属官谥、美谥。“靖节”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谥号,同样是美谥,但属私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光敏而好学。七岁时,听人讲《左氏春秋》,喜爱上了这部书,回去给家人讲解,这以后手不释卷,以至不知饥渴寒暑。
B.司马光坚持己见。因政治主张不同,司马光与王安石对新法各执一词,为了敦促皇帝废除青苗法,司马光拒绝担任枢密副使。
C.司马光深得民心。他在洛阳一共住了十五年,深受百姓爱戴,即使只是远远地望见了,也都知道这是司马相公来了。
D.司马光忠于朝廷。他决心以身报国,于是亲自处理所有事务,不分昼夜地工作。病危时仍然关心朝廷、天下的大事。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耿介,冀有补于国家。(5分)
(2)所至,民遮道聚观,曰:“公无归洛,留相天子,活百姓。”(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短歌行①
曹丕
仰瞻帷幕,俯察几筵。其物如故,其人不存。
神灵倏忽,弃我遐迁②。靡瞻靡恃,泣涕连连。
呦呦游鹿,衔草鸣麑③。翩翩飞鸟,挟子巢枝。
我独孤茕,怀此百离④。忧心孔疚,莫我能知。
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一何早。
长吟永叹,怀我圣考。曰仁者寿,胡不是保。
【注释】①短歌行:为乐府诗旧题。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死。二月,葬高陵。此诗当
作于曹操葬后不久。②遐迁:远离。此指去世。③麑(ní):指小鹿。④百离:种种痛苦。离,同“罹”,忧苦。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四句写到自己俯仰之际,看到死者生前用过的帷幕、几筵,不禁触物伤情,内心涌起物在人亡之痛。
B.“倏忽”一词非常生动地写出了丧亲之后恍然若失的心态;“靡瞻靡恃,泣涕连连”抒写失去父亲的哀伤。
C.“忧心孔疚,莫我能知”两句化用《诗经·小雅·采薇》中的诗句,两者都表现了丧亲后,自己孤独悲苦的处境。
D.整首诗语言质朴、本色,把思亲之情描写得比较细腻、生动、真挚,可以看出诗人“工于言情”的诗歌创作特点。
15.曹丕的《短歌行》和曹操的《短歌行》都化用了《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两者表达的情感相同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两次写到“佩带”,“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因用香草作佩带而遭到贬谪,“_______________”一句写要加长自己的佩带来使自己品格更加高洁。
(2)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指出外物帮助的重要性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侧面烘托出箫声凄婉感伤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是时代的先锋。__________,方显英雄本色。在历史的转折处,英雄常常横刀立马,__________;在命运的转折点,英雄常常视死如归,勇赴国难。“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这是少年英雄的气概;“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是老英雄的壮志。穿越岁月的尘烟,千千万万的英雄抛头颅、洒热血,谱写出气壮山河的爱国篇章。(
)想想英雄们:在历尽艰辛的硝烟岁月中,他们信仰坚定、视死如归,彰显出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在__________的建设时期里,他们百折不挠、坚韧不拔,创造了人类史上__________的发展奇迹。翻看再多的人物传记,都不及当下的现实
更能让中国的青年人再次思考或重塑自己的英雄观。我们期待英雄辈出,把英雄精神外现于行、内化于心,将英雄精神融入民族血脉,不断激励前行的力量,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沧海横流
砥柱中流
波澜壮阔
开天辟地
B.风云际会
力挽狂澜
风起云涌
开天辟地
C.沧海横流
力挽狂澜
波澜壮阔
惊天动地
D.风云际会
砥柱中流
风起云涌
惊天动地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岁月冲刷中,历史功勋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在时代变迁中,英雄精神彰显着永恒的价值。
B.在时代变迁中,历史功勋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在岁月冲刷中,英雄精神彰显着永恒的价值。
C.在岁月冲刷中,英雄精神彰显着永恒的价值;在时代变迁中,历史功勋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D.在时代变迁中,英雄精神彰显着永恒的价值;在岁月冲刷中,历史功勋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19.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们期待英雄辈出,将英雄精神融入民族血脉,把英雄精神外现于行、内化于心,不断激励前行的力量,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B.我们期待英雄辈出,将英雄精神融入民族血脉,把英雄精神内化于心、外现于行,不断激发前行的力量,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C.我们期待英雄辈出,将英雄精神融入民族血脉,把英雄精神外现于行、内化于心,不断激发前行的力量,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D.我们期待英雄辈出,把英雄精神内化于心、外现于行,将英雄精神融入民族血脉,不断激发前行的力量,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20.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考古遗址的命名原则为“小地名原则”,即在哪里第一次发现的,就以当地的村子名称来命名。由此可知,

,而“三星村”则得名于三个稍稍隆起的小土堆。通过多年的考古工作和研究,考古学家对三星堆遗址及其文化已有比较深入和全面的认识。首先,

,除了原先生息在成都平原上的当地新石器时代的族群外,还有从中原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迁徙而来的族群。其次,三星堆王国具有早期国家的一些特征。例如,在三星堆器物坑的青铜人头像中的“辫发”人可能是先前来自川西北山区的早期居民,属于成都平原的主体族群,他们之中的上层可能是国家部分权力掌握者,


21.某校校园广播站拟向全体学生介绍央视热播剧《觉醒年代》。请根据下面这段介绍文字,概括《觉醒年代》的主要特点。要求语言简洁、连贯,不超过90个字。(5分)
近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在央视一套隆重登场,引发收视热潮。作为一部主旋律剧,该剧以《新青年》“三驾马车”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从相识、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为基本叙事线,再现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再到中国共产党建立三大历史事件。同时,以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辅助线,多条叙事线同时展开让剧情更加顺畅。《觉醒年代》展现了从先进知识分子、革命青年的觉醒,到人民大众的全面觉醒历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从酝酿到成立的过程,传递出极富感染力的爱国主义情怀,艺术再现了党的初心与梦想,是一部纪念建党100周年的献礼剧。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粒种子改变全世界。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为了这个梦想,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在田间地头忙碌着。即使鲐背之年,他仍然怀揣着自己的“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不知疲倦地探索耕耘。“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这是袁老对梦想的执着。
材料二:
自古以来,神州大地上就流传着嫦娥奔月的故事,老祖宗们头顶着昏暗的油灯在漆黑的敦煌石窟中将遥远的飞天梦想描绘在石壁上。飞上太空是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梦想。从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搭载宇航员杨利伟进入太空,到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把3名宇航员送入“天和”核心舱,中华民族飞天梦圆的历程说明:昨日的梦想就是今天的现实,今天的希冀也能够在明天成为现实。
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你曾有过怎样的梦想?你曾为了梦想的实现做出过怎样的努力?请以“追逐梦想”为话题,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四川省南充市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先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非选择题答案书写要工整,字迹清晰。修改答案时禁止使用涂改液和修改胶带。
3.请在答题卡题号指定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题号指定区域以外答题或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邺下文学集团在文学创作走向自觉的过程中有着莫大作用,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的文学创作则更是其中的典型。鲁迅先生曾在文章中提及:“曹丕的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也印证了日本汉学家铃木虎雄曾提出的这一论断:“魏代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期。”追溯当时的相关政治文化背景也不难看出,在动荡的社会中,文人深刻意识到了人生的身不由己与渺小脆弱,开始转而注意到了人在短暂生命中的存在意义——这便凸显出了当时文人已经将目光转到了自我意识的觉醒上,表现在文学创作中,就是魏晋时期的“文学自觉”,而这一特点,在三曹父子的诗歌创作与文艺思想中更是清晰可见。
②建安时期的文学自觉首先体现在诗人主动发挥了诗歌的抒情性与非功利性,更多地转向了对自身生命和个体情感的抒发。曹操就曾在《短歌行》中抒发对时间的慨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并在《龟虽寿》中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彰显自己的雄心抱负。而除了诗歌之外,建安时期的文人也通过多种文学样式作为自己情感的寄托,曹植就曾借《洛神赋》表现出追求理想而不得,以至于理想幻灭的哀怨悲戚,曹丕的《与吴质书》中,亦是将真挚恳切地对亡友的追思与对时光逝去的慨叹娓娓道来。
③除了注重文学的抒情之外,建安诗人也开始对诗歌创作中的形式问题进行有益探索。“三曹”中曹操所留下的诗歌,多以四言乐府诗的形式出现,而曹丕的《燕歌行》则开创了七言诗的先河,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存最为完整的七言诗。明代学者胡应麟便曾赞:“子桓《燕歌》二首,开千古妙境。”而直到曹植的《洛神赋》出现,中国文人诗追求声律、讲究词采、工于对偶修辞的特点发展至崭新阶段,其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等句子文采卓然,至今依旧给读者以文学之美的享受。
④与此同时,建安文人不仅着眼于文学自身,还对文学理论进行了新的探讨与认识。曹丕的《典论·论文》至今仍是中国保存最久的文学批评理论著作,提出了诗人的风格气质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从创作主体入手进一步讨论了人与文学的关系问题。
⑤建安文学中,以三曹父子为代表的文人群体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文学的抒情性与非功利性特征得以彰显,并在诗歌创作的形式上,也更加体现出了新的审美追求,中国文学至建安时期,再次得以发展与升华。
⑥鲁迅先生曾盛赞建安时代:“从这个时候起,人们开始意识到了文学有它自身的价值与独立的地位。”建安文人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表现出了古直悲凉、慷慨悲壮的“建安风骨”,并在这种美学思想中将对人生短暂的思索、对政治理想的高昂融于一种浓郁的悲剧色彩之中,使自身个性得以明显张扬,“文学的自觉”正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此后,“建安风骨”一直被后世诸多诗人大力推崇,在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史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摘编自《论建安时期三曹的文艺美学思想》,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文人们所处的魏晋时期的社会不曾动荡不安,那么他们便不会意识到人生的身不由己和渺小脆弱。
B.直到曹植的《洛神赋》出现,中国文人诗才从声律、词采、修辞等外在的形式上开始有了新的发展。
C.曹丕的《燕歌行》开七言诗先河,而《典论·论文》则是中国保存时间最长久的文学批评理论著作。
D.“建安风骨”在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中都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后世诗人一直都大力推崇“建安风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采用总—分的结构,详细论述了建安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学自觉的内涵。
B.文中运用举例论证,具体地论述了曹氏父子三人的文学作品对文学自觉的推动作用。
C.第二段引用曹操的诗证明诗人将诗歌作为情感的寄托,对自身生命和个体情感进行抒发。
D.从整体来看,本文在论述文学自觉的内涵时各部分说理充分,层次清晰,详略得当。
3.下列选项中的语句不能体现“文学自觉”内涵的一项是(3分)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C.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诸葛亮《出师表》)
D.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登岳阳楼》)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与原文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注意把握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解答】(1)A.假设关系不成立,由第①段可知,即使社会不动荡,文人也有可能意识到“人生的身不由己和渺小脆弱”,只是可能没有动荡社会中那么“深刻”。
B.由第③段“发展至崭新阶段”可知,《洛神赋》出现之前并非完全没有发展。
D.由第⑥段最后一句可知,“后世诗人一直都大力推崇”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C。
(2)A.“本文采用总—分的结构,详细论述了建安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学自觉的内涵”表述错误。本文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
故选:A。
(3)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这句话是国家政事的具体措施,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不符合文中对“文学自觉”内涵的界定。
故选:C。
答案:
(1)C
(2)A
(3)C
【点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文中的信息”指文中的文句及其所表达的内容,多是作者在文中所传达或阐述的事实、知识、理论、观点或设想等。所谓“筛选”,就是根据题目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就是在提取信息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分类,再用准确的语言条理化、清晰化、概括化和简洁化。“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考查的主要内容有:能够对照题中的语言材料辨别选项的正误,能从材料中筛选出答题的相关语句,并进行归纳整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
据艾媒咨询《2020年中国知识付费行业运行发展及用户行为调研分析报告》,中国知识付费行业在2016年迎来爆发增长期,到2020年行业规模已达392亿元,2021年这一数字预计将达到675亿元。知识付费何以爆红?平台如何在激烈竞争中立足?走过行业发展高峰期之后能否更进一步?
知识付费产品形式不只有文字。图文、音频、视频、直播……应有尽有的多媒介呈现形式,契合了用户日益碎片化的使用场景和互联网时代的信息获取习惯。“作为第一家开创音频泛知识付费模式的平台,我们专心深耕基于音频内容的生态圈。”喜马拉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余建军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表示。
知识付费的市场体量增长,也离不开用户强烈的成长需求。高质量的内容,既是平台发展与用户成长的共同追求,同时也是社会文教事业发展的一个新入口。“总体来看,目前知识付费业务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提升作用有限,当下大众知识素养提高还是要靠国家文教体系和公共机制,寄望于商业媒体不太现实。但我们可以期待未来高质量内容的丰富,与公共教育体系的改革步伐协调发展。”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王维佳表示。
此外知识付费业务本身是一种商业市场机制,解决一系列问题还需要相关监管与法律法规的约束,如果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也要建立相应的成熟的监管体系。
(摘编自《知识付费想要“火”下去》有删改)
材料二
随着2021年618活动的临近,各电商平台围绕大促的活动也开始紧锣密鼓地展开。得到、樊登等一众知识付费平台,自然也没有错过这场即将到来的全民“购物盛宴”,纷纷在各大平台展开了新一轮的营销攻势。
不过,从知识付费行业如今的发展现状来看,随着行业的发展成熟,过去通过营销文案和录制课程就能实现“野蛮增长”的蛮荒时代,早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除去打开率正在直线下滑、行业同质化现象严重等显而易见的问题外,行业内容消费热情的整体消退是更为严重的问题。作为知识付费走向成功的重要法门之一,内容质量曾是决定一款内容产品能否成为爆款的核心因素,但如今即便是具备很好内容质量的产品,其成为爆款的希望依旧十分渺茫。
媒体曾报道,在某App上张大春先生主讲的《细说三国》上线将近一个月,仅仅卖出了不到400份,蒋勋先生主讲的《中国文学之美》上线3个多月,也仅仅卖出了500多份。作为业内知名的专业畅销书作家,两位先生既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又有专业平台给予的全方位内容指导,却换来这样的结果,不能不让人感叹知识付费“春风不再”。
下一站去向何处?从行业来看,目前知识付费行业的转变不外乎以下几种。
第一,平台运营方有明确的产品定位。大力开发那些用户感兴趣、普通人与专业人士有较大信息差、可以用简明易懂的方式进行讲解的知识领域和内容。如理工博士趣讲科技新知、网红教授用夹杂着方言的普通话介绍古典文学,类似的知识科普视频在青少年喜欢的视频网站上受到追捧。
第二,利用线上积累的名气向线下发展。以罗辑思维为例,早在2015年第一场跨年演讲开始,罗振宇就开始将其在线上的影响力放大到了线下,并以此衍生出了新的业务。近年来随着线上业务收入的下滑,以跨年演讲和得到大学为代表的线下业务的地位,开始日益凸显。
第三,转战直播赛道。作为新兴的热门渠道,直播以其强大的带货能力成为众多知识付费平台角逐的新战场。目前主流的知识付费平台如得到、吴晓波频道、樊登读书会等平台,都在抖音等平台上开设有账号,其中得到在抖音上的粉丝达到了14万,吴晓波频道为277.6万,樊登读书会的总粉丝量则达到了930.9万。
而从整个行业的现状来看,这三种方式对知识付费行业当前的困境,都能起到一定缓解作用。不过,无论是转战线下还是走进直播,知识付费平台的新玩法仍难脱“重营销”的旧窠臼,其效果能否如学习者所愿很难确定。从这个角度来说,知识付费下半场的探索之路,依旧任重道远。
(摘编自《知识付费迷路了》有删改)
材料三
获得知识,从不付费到付费是一个历史性进步。但从知识付费到知识产品免费,又代表着更高阶段发展的必然。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这两个历史阶段在时间上叠合在一起,造成了收费与不收费的两难。
首先,知识付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近两年,知识收费兴起,反映了人们收入结构改变的现实。知识付费光荣,这是需求升级决定的。这个过程刚刚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
其次,免费经济兴起,知识服务化正成为潮流。在中国,知识付费还没火透,迎头撞上了免费浪潮。当两步合为一步,混合现象就出现了。
知识免费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而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本质上,是将知识的业态从产品业态升级到服务业态。在我国,知识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这就是当前知识付费面临的实际情况。更特殊之处在于,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之前的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因落后而不收费与因先进而不收费,叠合在一起。
在两次浪潮合成一股的特殊国情条件下,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最合理的方式是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
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用户所需的知识。
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如通过提供更细致、优质的服务,满足用户的多元需求,有效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这都将促使知识服务发展得更好。
(摘编自《知识到底该付费还是免费》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识付费产品包括图文、音频、视频、直播等多种呈现形式,其中音频内容是知识付费生态圈中最重要的一环。
B.中国知识付费行业在2016年迎来爆发增长期,从2015年到2021年我国知识付费市场规模和增速呈同步上升趋势。
C.从2015年左右起步至今,经过数年发展,知识付费行业虽然仍存在不少问题,但“野蛮增长”的蛮荒时代已经终结。
D.获得知识,从不付费到付费是一个历史性进步。当前知识付费和知识免费同时存在,但最终将会实现知识完全免费。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目前知识付费业务在提高大众知识素养方面与国家文教体系和公共机制平分秋色。
B.材料二中采用举例的方法,以此证明如今知识付费行业面临的新的更严峻的问题。
C.知识免费并不等于传统意义上的不收费,而是一种相较知识付费更为高级的商业模式。
D.材料三既阐明我国知识产品业的特殊业态,又提出了促使行业健康发展的建设性意见。
6.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知识付费如何才能走出困境、健康发展?请综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回答。(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
(2)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然后概括。
【解答】(1)A.“音频内容是知识付费生态圈中最重要的一环”与材料一中“作为第一家开创音频泛知识付费模式的平台,我们专心深耕基于音频内容的生态圈”不符。B.“增速呈同步上升趋势”错,据材料一,2015—2021年我国知识付费市场的规模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同比增速则有较大起伏。D.“最终将会实现知识完全免费”分析不当,根据材料三“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知识免费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而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可以得出结论。
(2)A.“平分秋色”理解错误,材料一原文为“目前知识付费业务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提升作用有限,当下大众知识素养提高还是要靠国家文教体系和公共机制,寄望于商业媒体不太现实”。
(3)材料一“知识付费的市场体量增长,也离不开用户强烈的成长需求。高质量的内容,既是平台发展与用户成长的共同追求,同时也是社会文教事业发展的一个新入口”“此外知识付费业务本身是一种商业市场机制,解决一系列问题还需要相关监管与法律法规的约束,如果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也要建立相应的成熟的监管体系”。
材料二“平台运营方有明确的产品定位”“利用线上积累的名气向线下发展”“转战直播赛道”。
材料三“在两次浪潮合成一股的特殊国情条件下,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最合理的方式是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
根据上述信息概括作答。
答案:
(1)C
(2)A
(3)①提供丰富的高质量内容,吸引用户。②健全相关法规,建立成熟的监管体系。③平台运营方要有明确的产品定位。④利用线上积累的名气向线下发展。⑤转战直播赛道。⑥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逐步从知识制造业转向知识服务业)。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西南联大之往事如风
汪曾祺
①西南联大中文系的教授有清华的,有北大的。应该也有南开的。但是哪一位教授是南开的,我记不起来了,清华的教授和北大的教授有什么不同,我实在看不出来。
②中文系的学风和别的系也差不多:民主、自由、开放。当时没有“开放”这个词,但有这个事实。中文系似乎比别的系更自由。工学院的机械制图总要按期交卷,并且要严格评分的;理学院要做实验,数据不能马虎。中文系就没有这一套。记得我在皮名举先生的
“西洋通史”课上交了一张规定的马其顿国的地图,皮先生阅后,批了两行字:“阁下之地图美术价值甚高,科学价值全无。”似乎这样也可以了。总而言之,中文系的学生更为随便,中文系体现的“北大”精神更为充分。……
③联大教授讲课从来无人干涉,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想怎么讲就怎么讲。刘文典先生讲了一年庄子,我只记住开头一句:“《庄子》嘿,我是不懂的喽,也没有人懂。”他讲课是东拉西扯,有时扯到和庄子毫不相干的事。倒是有些骂人的话,留给我的印象颇深。他说有些搞校勘的人,只会说甲本作某,乙本作某,——“到底应该作什么?”骂有些注解家,只会说甲如何说,乙如何说:“你怎么说?”他还批评有些教授,自己拿了一个有注解的本子,发给学生的是白文,“你把注解发给学生!要不,你也拿一本白文!”他的这些意见,我以为是对的。
④曾见过几篇老同学的回忆文章,说闻一多先生讲楚辞,一开头总是“痛饮酒熟读《离骚》,方称名士”。有人问我,“是不是这样?”是这样。他上课,抽烟。上他的课的学生,也抽。他讲唐诗,不蹈袭前人一语。讲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特别讲到“点画派”。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先生当为第一人。他讲《古代神话与传说》非常“叫座”。上课时连工学院的同学都穿过昆明城,从拓东路赶来听。那真是“满坑满谷”,昆中北院大教室里里外外都是人。闻先生把自己在整张毛边纸上手绘的伏羲女娲图钉在黑板上,把相当繁琐的考证,讲得有声有色,非常吸引人。
⑤沈从文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中国小说史”。他讲创作的精义,只有一句“贴到人物来写”。听他的课需要举一隅而三隅反,否则就会觉得“不知所云”。
⑥联大教授之间,一般是不互论长短的。你讲你的,我讲我的。但有时放言月旦①,也无所谓。比如唐立庵先生有一次在办公室当着一些讲师助教,就评论过两位教授,说一个“集穿凿附会之大成”,一个“集罗唆之大成”。他不考虑有人会去“传小话”,也没有考虑这两位教授会因此而发脾气。
⑦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对学生的要求是不严格的。除了一些基础课,如文字学(陈梦家先生授)、声韵学(罗常培先生授)要按时听课,其余的,都较随便。比较严一点的是朱自清先生的“宋诗”。他一首一首地讲,要求学生记笔记,背,还要定期考试,小考,大考。有些课,也有考试,考试也就是那么回事。一般都只是学期终了,交一篇读书报告。联大中文系读书报告不重抄书,而重有无独创性的见解。有的可以说是怪论。有一个同学交了一篇关于李贺的报告给闻先生,说别人的诗都是在白底子上画画,李贺的诗是在黑底子上画画,所以颜色特别浓烈,大为闻先生激赏。有一个同学在杨振声先生教的“汉魏六朝诗选”课上,就“车轮生四角”这样的合乎情悖乎理的想象写了一篇很短的报告《方车轮》。就凭这份报告,在期终考试时,杨先生宣布该生可以免考。
⑧联大教授大都很爱才。罗常培先生说过,他喜欢两种学生:一种,刻苦治学;一种,有才。他介绍一个学生到联大先修班去教书,叫学生拿了他的亲笔介绍信去找先修班主任李继侗先生。介绍信上写的是“……该生素具创作夙慧。……”一个同学根据另一个同学的一句新诗(题一张抽象派的画的)“愿殿堂毁塌于建成之先”填了一首词,作为“诗法”课的练习交给王了一先生,王先生的评语是:“自是君身有仙骨,剪裁妙处不须论。”具有“夙慧”,有“仙骨”,这种对于学生过甚其辞的评价,恐怕是不会出之于今天的大学教授的笔下的。
⑨我在西南联大是一个不用功的学生,常不上课,但是乱七八糟看了不少书。有一个时期每天晚上到系图书馆去看书。有时只我一个人。中文系在新校舍的西北角,墙外是坟地,非常安静。在系里看书不用经过什么借书手续,架上的书可以随便抽下一本来看。……
⑩我要不是读了西南联大,也许不会成为一个作家。至少不会成为一个像现在这样的作家。我也许会成为一个画家。如果考不取联大,我准备考当时也在昆明的国立艺专。
一九八八年
(有删改)
【注】①月旦:即月旦评,指品评人物或诗文字画等。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作者的回忆中,闻一多先生的课堂别有新意,不因循守旧,其采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堪称国内首创。
B.作者认为联大教授对学生“过甚其辞”的评价不会出现在今天的大学教授笔下,是因为今天的教授都不够爱才。
C.作者认为因为读了西南联大,自己才成为了一个作家,而没有成为一个画家,但是其话语间并不对此感到遗憾。
D.作者在回忆联大的各位教授时有详有略,总能抓住人物的特点,叙述有画面感,令人如见其面、如闻其声。
8.作者认为“中文系体现的‘北大’精神更为充分。”说到“北大精神”,一般总会联想到蔡元培先生所提倡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请结合文本谈一谈,西南联大的中文系在哪些方面充分体现了这一“北大精神”?(6分)
9.汪曾祺曾说:“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请结合文本谈谈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细致分析,准确把握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细致理解,从文本中找出相关句子,准确理解,细致表达即可。
【解答】(1)B.“作者认为……的评价不会出现在今天的大学教授笔下”选项说法绝对。文中说“恐怕是不会出现”只是作者的一种推测,且文中没有说“今天的教授都不够爱才”。故选B。
(2)学风自由。根据“我在皮名举先生的‘西洋通史’课上交了一张规定的马其顿国的地图,皮先生阅后,批了两行字:‘阁下之地图美术价值甚高,科学价值全无。’似乎这样也可以了。总而言之,中文系的学生更为随便,中文系体现的‘北大’精神更为充分”分析,作者把马其顿国的地图画得“美术价值甚高,科学价值全无”也可以过关;“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对学生的要求是不严格的。除了一些基础课,如文字学(陈梦家先生授)、声韵学(罗常培先生授)要按时听课,其余的,都较随便”分析,除了基础课要求按时听课,其他的课都很随便。由此可见,学风自由是“北大精神”的体现。
课堂自由。根据“联大教授讲课从来无人干涉,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想怎么讲就怎么讲”“他讲课是东拉西扯,有时扯到和庄子毫不相干的事”分析可知,教授上课“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想怎么讲就怎么讲”;根据“他上课,抽烟。上他的课的学生,也抽”分析可知,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抽烟等。由此可见,课堂自由是“北大精神”的体现。
思想自由。根据“联大中文系读书报告不重抄书,而重有无独创性的见解。有的可以说是怪论。有一个同学交了一篇关于李贺的报告给闻先生,说别人的诗都是在白底子上画画,李贺的诗是在黑底子上画画,所以颜色特别浓烈,大为闻先生激赏。有一个同学在杨振声先生教的‘汉魏六朝诗选’课上,就‘车轮生四角’这样的合乎情悖乎理的想象写了一篇很短的报告《方车轮》。就凭这份报告,在期终考试时,杨先生宣布该生可以免考”分析,学生的论文即便是“合乎情”却“悖乎理”,又或者被认为是怪论,但只要能有自己独创的见解,都可以得到老师的认同。由此可见,思想自由是“北大精神”的体现。
言论自由。根据“联大教授之间,一般是不互论长短的。你讲你的,我讲我的。但有时放言月旦,也无所谓”分析,即便是骂人的话,或者是批评之语,一般也没有人会互论长短。由此可见,言论自由是“北大精神”的体现。
(3)语言方面:从“联大教授之间,一般是不互论长短的。你讲你的,我讲我的”“他一首一首地讲,要求学生记笔记,背,还要定期考试,小考,大考。有些课,也有考试,考试也就是那么回事”“我要不是读了西南联大,也许不会成为一个作家”分析,文章语言平淡质朴、不事雕琢,贴近生活的真实状态,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内容方面:从“‘有人问我,“是不是这样?’是这样。他上课,抽烟。上他的课的学生,也抽”“他讲课是东拉西扯,有时扯到和庄子毫不相干的事。倒是有些骂人的话,留给我的印象颇深。他说有些搞校勘的人,只会说甲本作某,乙本作某,——‘到底应该作什么?’骂有些注解家,只会说甲如何说,乙如何说,‘你怎么说?’他还批评有些教授,自己拿了一个有注解的本子,发给学生的是白文,‘你把注解发给学生!要不,你也拿一本白文’”分析,在平素的生活和日常的见闻中撷取题材,看似漫不经心的叙述,亲切自然,感情流畅。
结构、主题方面:从“中文系的学风和别的系也差不多:民主、自由、开放。当时没有‘开放’这个词,但有这个事实。中文系似乎比别的系更自由”分析,全文由西南联大的“民主、自由、开放”的教风和学风,有详有略地回忆联皮名举、刘文典、闻一多、沈从文、唐立庵、朱自清、罗常培等各位教授上课和为人的特点,全文不刻意追求精致的结构,也无意阐释深奥的题旨,却能令人自然联想到西南联大当年的风采。
答案:
(1)B
(2)①学风自由。例如:作者把马其顿国的地图画得“美术价值甚高,科学价值全无”也可以过关;除了基础课要求按时听课,其他的课都很随便。②课堂自由。例如:教授上课“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想怎么讲就怎么讲”;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抽烟等。③思想自由。例如:学生的论文即便是“合乎情”却“悖乎理”,又或者被认为是怪论,但只要能有自己独创的见解,都可以得到老师的认同。④言论自由。即便是骂人的话,或者是批评之语,一般也没有人会互论长短。
(3)①从语言上来看,文章语言平淡质朴、不事雕琢,贴近生活的真实状态,娓娓道来,如话家常。②从内容上来看,在平素的生活和日常的见闻中撷取题材,看似漫不经心的叙述,亲切自然,感情流畅。③从结构、主题上来看,全文不刻意追求精致的结构,也无意阐释深奥的题旨,却能令人自然联想到西南联大当年的风采。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继而,英宗遂受命。曹佾无功除使相,两府皆迁官。光争之,言:“陛下欲以慰母心,而迁除无名,则宿卫将帅、内侍小臣,必有觊望。”遂罢。
光常患历代史繁人主不能遍鉴遂为《通志》八卷以献英宗悦之命置局秘阁续其书至是神宗名之曰《资治通鉴》自制《序》授之俾日进读。安石得政,行新法,光上疏其利害。它日留对,帝曰:“今天下汹汹者,孙叔敖所谓‘国之有是,众之所恶’也。”光曰:“然。陛下当论其是非。”帝欲用光,访之安石。安石曰:“光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愿陛下更虑之。”安石罢相。帝乃拜光枢密副使,光辞之曰:“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耿介,冀有补于国家。陛下诚能罢制置条例司,不行青苗等法,虽不用臣,臣受赐多矣。”帝曰:“枢密,兵事也,官各有职,不当以他事为辞。”元丰五年,忽得疾,时《资治通鉴》未就,帝尤重之。及书成,
加资政殿学士。
凡居洛阳十五年,天下以为真宰相,田夫野老皆号为司马相公。帝崩,赴阙临,卫士望见,皆曰:“此司马相公也。”所至,民遮道聚观,曰:“公无归洛,留相天子,活百姓。”元祐元年复得疾,辽、夏使至,必问光起居,敕其边吏曰:“中国相司马矣,毋轻生事、开边隙。”光恭俭正直欲以身徇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病革,不复自觉,谆谆如梦中语,然皆朝廷天下事也。
是年九月薨,年六十八。太皇太后闻之恸,与帝即临其丧,赠太师、温国公,赙银绢七千,谥曰文正。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10.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光常患历代史繁/人主不能遍鉴/遂为《通志》/八卷以献英宗/悦之命置局秘阁/续其书/至是/神宗名之曰《资治通鉴》/自制《序》授之/俾日进读
B.光常患历代史繁/人主不能遍鉴/遂为《通志》八卷以献英宗/悦之命置局/秘阁续其书/至是/神宗名之曰《资治通鉴》/自制《序》/授之俾日进读
C.光常患历代史繁/人主不能遍鉴/遂为《通志》八卷以献/英宗悦之/命置局秘阁/续其书/至是/神宗名之曰《资治通鉴》/自制《序》授之/俾日进读
D.光常患历代史繁/人主不能遍鉴/遂为《通志》八卷以献/英宗悦之/命置局秘阁/续其书/至是/神宗名之曰《资治通鉴》/自制《序》/授之俾日进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嗣,意为皇位继承人,一般叫做皇太子。通常情况下指的是皇帝的嫡长子。在封建社会里,其地位仅次于皇帝,其居所一般称为东宫。
B.《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编年体史书,即按年、月、日的顺序编排史实的史书。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C.崩,在古代一般指皇帝、太上皇、太皇太后等人的死。《礼记·曲礼》中的规定“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文正,是司马光的谥号,属官谥、美谥。“靖节”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谥号,同样是美谥,但属私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光敏而好学。七岁时,听人讲《左氏春秋》,喜爱上了这部书,回去给家人讲解,这以后手不释卷,以至不知饥渴寒暑。
B.司马光坚持己见。因政治主张不同,司马光与王安石对新法各执一词,为了敦促皇帝废除青苗法,司马光拒绝担任枢密副使。
C.司马光深得民心。他在洛阳一共住了十五年,深受百姓爱戴,即使只是远远地望见了,也都知道这是司马相公来了。
D.司马光忠于朝廷。他决心以身报国,于是亲自处理所有事务,不分昼夜地工作。病危时仍然关心朝廷、天下的大事。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耿介,冀有补于国家。(5分)
(2)所至,民遮道聚观,曰:“公无归洛,留相天子,活百姓。”(5分)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1)“悦之”的主语是“英宗”,要连在一起,排除AB。“授之”与“自制《序》”,语意承接,联系紧密,要连在一起。“授之俾日进读”则讲不通,应在“俾”前断句,排除D。故选C。译文:司马光常常忧虑历代史书浩繁,君主无法全部浏览,于是他撰写《通志》八卷,呈献给皇上。英宗看了十分高兴,下令把他安置在秘阁局,让他继续写这部书。在这个时候,宋神宗并赐名为《资治通鉴》,还为这部书亲自撰写《序》,让人每天为他朗读。
(2)B.“《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有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3)C.“他在洛阳一共住了十五年,深受百姓爱戴,即使只是远远地望见了,也都知道这是司马相公来了”分析有误,原文为“凡居洛阳十五年,天下以为真宰相,田夫野老皆号为司马相公。帝崩,赴阙临,卫士望见,皆曰:‘此司马相公也’”。远望就知道来的是司马光的是卫士,且发生在皇帝去世、司马光到朝廷去的时候,而不是居住在洛阳期间。
(4)①所以,表原因,……的原因;盖,大概;有补于国家,状语后置句。译文:陛下任用我的原因,大概是看到我正直,希望对国家有所补益。
②所至,所到之处;相,帮助、辅助;活,使动用法,使……活下来。译文:(司马光)所到之处,百姓拦在路上聚集围观,百姓说:“您不要返回洛阳了,留下来辅助天子,使百姓活下来(救活百姓)吧。
答案:
(1)C
(2)B
(3)C
(4)①陛下任用我的原因,大概是看到我正直,希望对国家有所补益。
②(司马光)所到之处,百姓拦在路上聚集围观,百姓说:“您不要返回洛阳了,留下来辅助天子,使百姓活下来(救活百姓)吧。
【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短歌行①
曹丕
仰瞻帷幕,俯察几筵。其物如故,其人不存。
神灵倏忽,弃我遐迁②。靡瞻靡恃,泣涕连连。
呦呦游鹿,衔草鸣麑③。翩翩飞鸟,挟子巢枝。
我独孤茕,怀此百离④。忧心孔疚,莫我能知。
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一何早。
长吟永叹,怀我圣考。曰仁者寿,胡不是保。
【注释】①短歌行:为乐府诗旧题。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死。二月,葬高陵。此诗当
作于曹操葬后不久。②遐迁:远离。此指去世。③麑(ní):指小鹿。④百离:种种痛苦。离,同“罹”,忧苦。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四句写到自己俯仰之际,看到死者生前用过的帷幕、几筵,不禁触物伤情,内心涌起物在人亡之痛。
B.“倏忽”一词非常生动地写出了丧亲之后恍然若失的心态;“靡瞻靡恃,泣涕连连”抒写失去父亲的哀伤。
C.“忧心孔疚,莫我能知”两句化用《诗经·小雅·采薇》中的诗句,两者都表现了丧亲后,自己孤独悲苦的处境。
D.整首诗语言质朴、本色,把思亲之情描写得比较细腻、生动、真挚,可以看出诗人“工于言情”的诗歌创作特点。
15.曹丕的《短歌行》和曹操的《短歌行》都化用了《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两者表达的情感相同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解答】(1)C.《诗经?小雅?采薇》“忧心孔疚”是表达征夫因战事频繁,自己久戍不归而产生的强烈的思乡之情,并无“丧亲”之意。
(2)并不相同。此诗“呦呦游鹿,衔草鸣麑”两句化用《诗经?小雅?鹿鸣》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芩”两句,大意是“走着的母鹿叫声不停,衔得苹草把小鹿呼唤”。结合注解可知,此诗写于曹操葬后不久。这里应是以动物亲子之间和谐相亲的画面来反衬自己失去亲人(父亲)的悲哀之情,写自己的丧亲之痛。曹操写麋鹿在野外呼唤同伴吃苹草,来写自己想要招揽贤士一起建功立业。写自己与贤士一起畅饮欢闹的场面,表现自己对贤才的渴望之情。
答案:
(1)C
(2)不同,曹丕的诗中“呦呦游鹿,衔草鸣麑”写母鹿叫声不停,衔得苹草把小鹿呼唤。以动物亲子之间的和谐、相亲来反衬自己的丧亲之哀,孤独之苦。曹操的诗作中,以“呦呦鹿鸣”几句,畅想贤才来归,自己设宴款待,宾主尽欢的热闹情景,抒发对贤才的强烈渴望。
译文:
??????
抬头望这帷幕,低头看着几筵。东西还是原来样,亲人却已不在人间。他的魂魄是这样匆忙,把我丢下,弃我于人间。我无依无靠不见亲人面,止不住两眼泪涟涟。走着的母鹿叫声不停,衔得苹草把小鹿呼唤。翩翩的飞鸟啊,带著小鸟飞回巢边。只有我孤苦零丁,满怀悲苦痛难言。内心忧愁的及其痛苦,没有人能够知道我的悲伤。古人有过这样的话:“忧愁会使人衰老”。可怜我的白发,生得多么早!长歌复长叹,把父亲深深怀念。古语说:”仁德的人可以长寿”。为什么我的父亲不长寿百年?
赏析:
??????
此诗写思亲之情。每四句为一解,共六解。第一解写睹物思人,而人不在;第二解写失去依恃,泪流不已;第三解以写鹿麂飞鸟之乐,反衬己悲;第四解写孤独无依之哀;第五解写怀忧早衰;末解痛亲早亡。全诗写得质朴、本色,且其中有作者诗文“工于言情”的特点,十分细致、生动。
  诗人从人亡物在写起,“仰瞻帷幕,俯察几筵。其物如故,其人不存。”俯仰之际,看到死者生前用过的帷幕、几筵,不禁触物伤情,勾起物在人亡之痛。起笔十分自然。
  接着以“神灵倏忽,弃我遐迁。靡瞻靡恃,泣涕涟涟。”点明丧亲思痛的主题。诗人在极度悲伤中,似乎觉得父亲是在十分短疾的时间里忽然远离自己而去的。“倏忽”一词非常生动地写出了曹丕丧亲之后,恍然若失的心态。失去曹操不仅失去他生活上的引导者,也失去他政治上的扶持者,因此,使他“靡瞻靡恃,泣涕涟涟”。这里,诗人运用《诗经》的成语“靡瞻匪父,靡依匪母”,来抒写失去父亲的哀伤,显得很贴切。失去了自己所瞻仰依恃的人,自然使他止不住要“泣涕涟涟”了。于是,这一解紧承开头,进一步展现诗人失去父亲的悲痛心情。
  然而,诗人的笔触没有继续顺着第二解直倾自己的哀痛心情,却是突然插人鸣鹿衔草呼唤小鹿,飞鸟挟子归巢的具体形象:“呦呦游鹿,衔草鸣鹰。翩翩飞鸟,挟子巢枝。”写出有所“瞻恃”的欢乐,以动物亲子之间的和谐、亲爱来对比,反衬自己的丧亲之哀。笔势跌宕,拓深了诗歌的意境。
  接着,“我独孤茕,怀此百离。忧心孔疚,莫我能知。”四句又转入实写,叙述自己孤寂无依,内心的痛苦是人莫能知的。此写出忧苦之多,《诗经?小雅?采薇》中有“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句,是表现征人思念家乡、亲人的心情的、诗人借用来表达自己丧亲后的孤茕悲苦是很恰当的。
  第五解“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一何早。”紧接上一解中的“优”字展开,由忧字写到自己白发早生,从忧伤到早衰,还是从自己亡亲之痛着笔的。
  最后,“长吟永叹,怀我圣考。日仁者寿,胡不是保?”转笔写怀亲,悲痛父亲早逝。既然,古语说仁者可以长寿,自己的父亲却活得不够长。满腔悲痛,进发而出。诗歌也就在这浓重的悼亲、思亲的情绪中作结。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义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两次写到“佩带”,“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因用香草作佩带而遭到贬谪,“_______________”一句写要加长自己的佩带来使自己品格更加高洁。
(2)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指出外物帮助的重要性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侧面烘托出箫声凄婉感伤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
【解答】故答案为:
(1)既替余以蕙纕兮?
??长余佩之陆离(重点字:蕙、佩)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亦不能至也(重点字:幽、惑)
(3)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重点字:壑、嫠)
【点评】《赤壁赋》名句辑录: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4)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5)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是时代的先锋。__________,方显英雄本色。在历史的转折处,英雄常常横刀立马,__________;在命运的转折点,英雄常常视死如归,勇赴国难。“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这是少年英雄的气概;“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是老英雄的壮志。穿越岁月的尘烟,千千万万的英雄抛头颅、洒热血,谱写出气壮山河的爱国篇章。(
)想想英雄们:在历尽艰辛的硝烟岁月中,他们信仰坚定、视死如归,彰显出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在__________的建设时期里,他们百折不挠、坚韧不拔,创造了人类史上__________的发展奇迹。翻看再多的人物传记,都不及当下的现实
更能让中国的青年人再次思考或重塑自己的英雄观。我们期待英雄辈出,把英雄精神外现于行、内化于心,将英雄精神融入民族血脉,不断激励前行的力量,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沧海横流
砥柱中流
波澜壮阔
开天辟地
B.风云际会
力挽狂澜
风起云涌
开天辟地
C.沧海横流
力挽狂澜
波澜壮阔
惊天动地
D.风云际会
砥柱中流
风起云涌
惊天动地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岁月冲刷中,历史功勋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在时代变迁中,英雄精神彰显着永恒的价值。
B.在时代变迁中,历史功勋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在岁月冲刷中,英雄精神彰显着永恒的价值。
C.在岁月冲刷中,英雄精神彰显着永恒的价值;在时代变迁中,历史功勋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D.在时代变迁中,英雄精神彰显着永恒的价值;在岁月冲刷中,历史功勋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19.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们期待英雄辈出,将英雄精神融入民族血脉,把英雄精神外现于行、内化于心,不断激励前行的力量,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B.我们期待英雄辈出,将英雄精神融入民族血脉,把英雄精神内化于心、外现于行,不断激发前行的力量,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C.我们期待英雄辈出,将英雄精神融入民族血脉,把英雄精神外现于行、内化于心,不断激发前行的力量,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D.我们期待英雄辈出,把英雄精神内化于心、外现于行,将英雄精神融入民族血脉,不断激发前行的力量,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要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看是否使用合适。
(2)本题考查句子归位,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要注意结合语境进行探究,注意表述的先后对应与叙述对象的一致性。
(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
【解答】(1)第一处,“沧海横流”意思是海水四处奔流,比喻政治混乱,社会动荡。“风云际会”比喻有能力的人遇上好机会。不能用来形容时代、社会的状况。这里与“方显英雄本色”相呼应,强调社会动荡之际能够涌现出真英雄,应用“沧海横流”。
第二处,“力挽狂澜”比喻尽力挽回危险的局势并且扭转乾坤、反败为胜。“砥柱中流”意同“中流砥柱”,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这里强调在历史转折处,英雄能够扭转乾坤,应用“力挽狂澜”。
第三处,“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用于文章、运动等。“风起云涌”形容雄浑磅礴之势;也比喻事物迅速发展,声势浩大。用于天气或事物的发展。这里形容建设时期声势巨大,应用“波澜壮阔”。
第四处,“惊天动地”意思是使天地惊动。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开天辟地”常比喻空前的、自古以来没有过的伟大事业。这里形容“发展奇迹”,强调意义重大,很有声势,应用“惊天动地”。
故选C。
(2)括号前的内容概写英雄的事迹,且由事迹方能推出精神,故“历史功勋”应在前、“英雄精神”应在后,排除CD。“岁月冲刷”紧扣前文“穿越岁月的尘烟”,且后文“永恒的价值”是不变的,对应“时代变迁”一词所包含的人事变迁更好,排除B项。
故选A。
(3)文中画线句有三处错误。首先是语序不当:一是精神力量一般是由内而外的,故应先“内化于心”,再“外现于行”;二是先提及“英雄精神融入民族血脉”,才能承接前文谈及“内化于心”。其次是“激励前行的力量”词语搭配不当,可改为“激发前行的力量”。
故选B。
答案:
(1)C
(2)A
(3)B
【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1.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2.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3.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4.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5.改正语段中的病句;6.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
20.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考古遗址的命名原则为“小地名原则”,即在哪里第一次发现的,就以当地的村子名称来命名。由此可知,

,而“三星村”则得名于三个稍稍隆起的小土堆。通过多年的考古工作和研究,考古学家对三星堆遗址及其文化已有比较深入和全面的认识。首先,

,除了原先生息在成都平原上的当地新石器时代的族群外,还有从中原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迁徙而来的族群。其次,三星堆王国具有早期国家的一些特征。例如,在三星堆器物坑的青铜人头像中的“辫发”人可能是先前来自川西北山区的早期居民,属于成都平原的主体族群,他们之中的上层可能是国家部分权力掌握者,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中“简明”即语言表达要“简要”“明白”,使人能明白无误地理解,不会产生歧义。“连贯”是指语言表达时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一致,句序合理,衔接自然。“得体”指能够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言,符合语境的要求。
【解答】语段的内容是三星堆得名以及其文化特征。第一处前句提到考古遗址的命名原则,考古遗址以当地村子命名。横线后句就提到了“三星村”,横线处应填写三星堆的得名,应填“三星堆得名于三星村”。第二处后句提到“除了原先生息在成都平原上的当地新石器时代的族群外,还有从中原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迁徙而来的族群”,两句话都提到三星堆的族群构成,可以得知族群构成多元。所以横线处应填“三星堆王国的族群构成是多元的”。最后一处是举例证明“三星堆王国具有早期国家的一些特征”。横线前句提到“他们之中的上层可能是国家部分权力掌握者”,早期国家有上层掌权者,还有下层的臣民。所以横线处可填“而下层则是三星堆王国的基层居民”。
故答案为:
①三星堆得名于三星村
②三星堆王国的族群构成是多元的
③而下层则是三星堆王国的基层居民
【点评】语意连贯要注意:话题的同一性,在连贯的语句中,前后各句的话题应该保持一致。事理的逻辑性,遵循生活的逻辑、自然的逻辑和思维的逻辑。行文的照应性,既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分承的对应性,在几句话中,前后提出两个、三个或更多的并列成分,后面也必须按照前面的提到的次序,分别加以说明、描写或补充,使前后语句对应承接,紧密衔接。风格的趋同性,在一段连贯的语句中,前后的语言的风格应该同一。组合的俗成性,有些并列词语,句子的先后顺序是人们在生活中约定俗成的。音节的协调性,对音节数错落不同的短语的排序,需要将音节数少的短语排在前,音节数长的短语排在后。格式的一致性,在分述几个对象或同一对象的几个方面时,要注意句子或短语格式的一致性。
21.某校校园广播站拟向全体学生介绍央视热播剧《觉醒年代》。请根据下面这段介绍文字,概括《觉醒年代》的主要特点。要求语言简洁、连贯,不超过90个字。(5分)
近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在央视一套隆重登场,引发收视热潮。作为一部主旋律剧,该剧以《新青年》“三驾马车”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从相识、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为基本叙事线,再现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再到中国共产党建立三大历史事件。同时,以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辅助线,多条叙事线同时展开让剧情更加顺畅。《觉醒年代》展现了从先进知识分子、革命青年的觉醒,到人民大众的全面觉醒历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从酝酿到成立的过程,传递出极富感染力的爱国主义情怀,艺术再现了党的初心与梦想,是一部纪念建党100周年的献礼剧。
【分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概括材料的主要信息,要把握文段语意,抓住关键词,从中筛选出关键信息,然后用简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
【解答】本段文字分为三层。“近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在央视一套隆重登场,引发收视热潮”是第一层,介绍了《觉醒年代》的题材,即“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为一部主旋律剧……多条叙事线同时展开让剧情更加顺畅”是第二层,交代了《觉醒年代》的结构线索,即“基本叙事线”贯穿“三大历史事件”“多条叙事线同时展开”。其他为第三层,介绍了《觉醒年代》的内容,即“展现了从先进知识分子、革命青年的觉醒,到人民大众的全面觉醒历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从酝酿到成立的过程”。
答案: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以一条主线贯穿三大历史事件、多线并进叙事,展现了国人的全面觉醒,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从酝酿到成立的过程。
【点评】压缩语段的一般方法有:
(1)摘取法,就是指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也就是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重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连缀。
(2)分层法,是语段压缩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压缩语段,连缀语句。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粒种子改变全世界。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为了这个梦想,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在田间地头忙碌着。即使鲐背之年,他仍然怀揣着自己的“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不知疲倦地探索耕耘。“我不在家,就在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