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一轮专题复习:小说艺术技巧及语言艺术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高三一轮专题复习:小说艺术技巧及语言艺术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31 06:39: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关于描写
诗歌中描写以写景为主,小说属于叙事性文学,描写包括环境和人物形象。
1、描写的内容: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人物描写包括描写外貌(肖像、服饰)、神态、语言、行动、心理等。
场景描写:环境、人物,事件。
2、描写的方法:白描和细描
白描:又叫粗笔勾勒。用朴素简炼的文字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好处】形象鲜明,特征突出。(包括外形勾勒,一句一景)
细描: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包括细节描写,渲染)
【好处】常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文字绚丽,色彩斑斓,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
漫画式描写: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的外貌、动作或语言等。
【好处】突出人物特征。
3、描写的角度
正面和侧面, 动态和静态,远景和近景,仰视和俯视,实景和虚景,声音和颜色,视听触嗅,点面结合。
描写作用: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描绘人物的外貌及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情态,达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3、细节描写:(1)丰富人物形象,突出环境特点。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2)线索作用;(3)推动情节的发展;(4)为下文作铺垫。
4、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如《丹柯》开头,烘托人物形象,为表现丹柯的英雄形象,表达对英雄的赞美的主题奠定昂扬基调。
5、社会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及社会环境,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刻画人物,推动情节的发展,表现主题。
修辞手法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祝福》中祥林嫂的“我真傻,真的”,强调了祥林嫂内心的痛苦,一次次的重复表明她已经没这种痛苦折磨的麻木了。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写作的对象没有主次之分。用于一句中或一个片段属于修辞手法,如“失败乃成功之母”;用于整篇属于表现手法。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如《老人与海》:“我现在还有什么事可想呢?没有。”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借景抒情、叙事抒情、借物喻人、直抒胸臆、欲扬先抑、顺叙、倒叙、插叙、衬托、卒章显志、象征、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渲染、虚笔、虚实结合、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动静结合、动静相衬、大手笔、层递、深化主旨、以小见大、点面结合、主次、远近、通感、白描、绘声绘色、对比、设置悬念、联想、想象等。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作用】形象生动、思想蕴藉、感情真挚,赋予哲理的深刻性和艺术的感染力,启发读者的思考。使文章“言在此而义在彼”。
2、渲染、衬托和烘托:
渲染,属于正面描写,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铺陈,集中描写。
【好处】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加深主题。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王熙凤的服饰的描写,突出王熙凤与众不同、精明狡黠、善于逢迎等特点。
烘托:属于侧面描写,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事物加以描写,表现想要表现的主要对象,也叫“烘云托月”,常见的以景烘托人物,以甲物烘托乙物(只写云不写月)。如环境描写往往烘托人物形象。
【好处】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衬托:属于侧面描写,又叫映衬,就是为了突出强化主要事物,用另外和它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从旁陪衬,使主要事物更加鲜明地突出显现出来。按主要事物和陪衬事物之间所表现出来关系上的不同,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三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主要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烘托,只写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映衬要写的事物;衬托却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主要事物,两者主次分明。三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3、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中心,更有震撼力。
【好处】选材精当,构思巧妙,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丰富的联想。
4、扬与抑:先抑后扬(欲抑先扬)。
【好处】引发好奇,情节曲折。
【即时训练】
【2018届7月广东省惠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下列小题。(5分)
医者
周国华
读高二那年,我妈病了,痛得满床打滚。我背着她到赤脚医生那里。医生为她打了针止痛剂,手一摊:“怕是大病,赶紧送县医院。”
我借了辆三轮车,把我妈拉到县医院。医生诊断后,把我叫到一边:“你妈得的是癌症,晚期了,花再多钱也没用,你自己决定吧。”
癌症?我眼前一阵发黑。我爸走得早,这些年来,我妈就靠种那点承包田供我上学,如今……
不能这么放弃!我刚想办住院手续,我妈含笑进来说:“医生,给我开点药吧,止疼的就行,我命硬,能挺过去。”
拗了半天,我还是按我妈的意思做了。我知道,我妈一旦决定了的事,没人能改过来。回家的路上,我拼命憋着,不让眼泪掉下来。兜里只有三百块钱,那是全家仅剩的那么一点点。
或许天不绝人,我去村里小店买东西,无意中听到有人说,邻乡有个老中医挺神的,治好过一些大医院都没法治的怪病。我立马找了过去。
老中医家里坐着很多病人,得什么病的都有。老中医话不多,而且声音很轻,只是在搭脉后简单地问上几句,就摇头晃脑开起了方子,完了,又叮嘱几句,也看不出有啥高明之处。最后一个轮到我,老中医瞅了我一眼:“病人呢?”
我拿出医院的诊断书,讲了我妈的病情和家里的情况。我说来得急,我妈也下不了地,先来问问。说到最后,我的眼泪扑簌簌往下掉。
老中医瞪了我一眼:“这么大了还哭,没出息。走,带我去看看。”
老中医给我妈搭完脉,捋着花白的山羊胡子在屋里踱来踱去。我垂手,惶惑地盯着他。老中医让我把三轮车上那个蛇皮袋子拿进来。一打开,里面全是草药。老中医告诉我把这几把药分均匀,半年服完,应该就可以了,不行的话,再去找他。
我连连点头,掏出三百块钱:“只有这些了,别嫌少。”
老中医没接钱,双手把玩着桌上的青花瓷瓶,左看右看,还不住地点头:“不用了,你留着做学费吧,这个东西卖给我吧。”
我妈连忙摇手:“不,这是我的嫁妆,几块钱买来的,乡下人没闲心插花,我常说,还不如碗勺来得实用呢。”
老中医晃头捻须,说:“实用不实用我不管,家里有一个,正好配个对。”
送走老中医,我和我妈还真不敢相信天下竟有这种好事,诊费、药费没付不说,还白白拿了一千块钱!
半年后,我陪着我妈去了医院,诊断结果让我欣喜若狂,我妈竟痊愈了!
我拿着锦旗去谢老中医,老中医一笑:“有钱了,就把瓶子赎回去,价钱嘛,翻倍。”我点头。
我如愿考上了医学院。用那些钱,我撑过了第一个学期。之后,我勤工俭学,再没用过家里一分钱。毕业后,我凭着优异的成绩,被省城一家大医院聘用。我接我妈进城,贷款买房,娶妻生子,进修深造……
二十多年后的一天,我偶然观看《鉴宝》节目,里面一个青花瓷瓶引起了我的注意,那个瓶子,看上去跟我家的一模一样。专家几百万的估价让我又吃惊又愤怒,原来老中医早就知道瓶子的价值。我想起了老中医眯着眼的神情,哼,狡诈,虚伪!
我憋着满肚子怨气去找老中医。老中医已去世,他儿子接过我的字条,一笑:“家父说你会成为医生,果然没错。”
我突然想起,那天我对老中医说,我想放弃学业,赚钱养活我妈。我有点发蒙,是不是自己太小人了?
里屋的橱柜上,摆放着两个青花瓷瓶,花纹一样,成色迥异。老中医的儿子取过那个釉色发暗的瓶子:“民国的,不过也值几千块钱。”
我脸红了。瓶子的内壁上,依稀还能看到我儿时调皮的涂鸦,是我家的那个!我疑惑地望着另一个青翠欲滴的花瓶。
“这个是我祖上为一官宦人家诊病时,那家主人给的。”
我掏出一万块钱,老中医的儿子执意只收下两千:“家父嘱咐,不敢有违。”
对着老中医的遗像,我郑重地磕了三个头。泪眼婆娑中,我又看到了那双似笑非笑的眼睛,温馨,深邃。
一块匾额悬在墙上,上面的两个字熠熠生辉——“医者”。
5、老中医医术高超。文章是怎样写出老中医的医术高超的?(5分)
【答案】
(5分)文章写老中医医术高超的手法有:①对比手法。将我妈“痛得满床打滚”病之重与老中医轻松将病治好进行对比;将赤脚医生、县医院治不好妈的病与老中医药到病除进行对比,都突出老中医医术之高。②侧面描写/间接描写。文中写我去村里小店买东西听到有人说老中医挺神,治好了一些大医院都没法治的怪病;老中医家里坐着许多病人,得什么病的都有;老中医从容诊断,毫不忙乱。③直接描写/正面描写。老中医从容自信交代将那些药半年服完,应该就可以了,不行再去找他。而母亲真的痊愈了。(每点概括1分,分析1分。答到一点给2分,答到两点给5分)
小说的语言艺术
品味小说语言艺术,关键在于确定语言特色。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语言艺术特点。这里的艺术特点有时是指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等。有时是指在特定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遣词造句等修辞方面的特点,如炼字、长短句、整散句等。另外,也包括作者语言的地域色彩、语体色彩。
不同性格的人,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说话的语言风格不一样。有的幽默,有的庄重;有的委婉含蓄,有的直来直去;有的简洁,有的啰唆;有的羞羞答答,有的大大方方;有的粗野,有的文雅。
1.词语方面
经过千锤百炼的词语,其艺术效果是凝练、细腻、形象、逼真,能够形象地表现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心理,同时也能很好地表现小说的主题。常考的词有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叠词等。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一句“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那里去!’”写林冲用了几个连贯的动词“掇”“挺”“拽”“喝”,前三个动词说明他的小心谨慎,做事细心。“喝”这个词说明他经过了艰苦的思想斗争,思想性格终于爆发出质的飞跃。一个转变立场、抛弃幻想、要手刃仇人、同以前的统治者彻底决裂的反抗者的形象跃然纸上。
2.句式方面
从句式的角度,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与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运用。
3.修辞方面
辨析作品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对比、夸张、反语、双关、互文、反复等;表达效果有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言简意丰、含蓄隽永、平实质朴、准确精当、强调强化、惟妙惟肖、穷形尽相、淋漓尽致、留有空白、情韵悠长、力透纸背、入木三分、诙谐幽默、辛辣犀利等。
4.语言特色方面
可从语言的地域特色、时代特色、生活特色等角度思考,如果是小说中人物语言还要注意考虑与其身份地位、文化程度、性格心理相符。如乡村题材(包括人物语言),常常通俗朴实,具有地方特色;城市小市民题材,常常细腻委婉,寓意很深。
5.作品的语言风格方面
如幽默、辛辣、平实、华丽、豪放、婉约、明快、简明、含蓄、深沉等。
6.语体色彩方面
(1)口语:朴实、风趣、形象、生动、有地方色彩。
(2)书面语:庄重、典雅、含蓄深沉。
知识储备
现当代作家的语言风格
鲁迅:冷峻。
老舍:语言风格风趣幽默、俏皮洒脱、生动活泼、简洁朴茂、雅俗共赏。其独特性表现在提炼口语,纯净至极,清浅俗白,雅俗共赏;创造“始则发笑,继则感动,终于愤怒”的幽默。
沈从文:语言格调古朴,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诗意、含蓄、唯美的语言形式,又成就了他健康、高雅的美学追求。
赵树理:通俗化,大众化,诙谐幽默。
孙犁:诗化小说。淡雅聪俊,清新隽永, 优美洗练,“质以传真”,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
王安忆:清丽单纯,素淡粗朴,冷峻理智,细腻平实。
铁凝:语言风格是诗意、温情、风趣。以清丽、简洁、富有音乐性和诗意的语言,用中国传统的创造意境的手法以呈现,营造空灵、淡远、含蓄的艺术境界。
宗璞:其语言如诗般优美,有诗般韵味,明朗而有含蓄,流畅而有余韵,字字锤炼,句句经营。
汪曾祺:清新自然,韵味悠长,散文化的语言风格,语言与人物的身份贴近。
冯骥才:描绘市井风俗的“津味儿”。
贾平凹:简练隽永传神,间或掺以陕南方言,形成文白杂糅,雅俗兼具,以拙见巧,晓畅可读的语言风格。
莫言:奇诡而涌动着勃勃生机,不拘一格。
池莉:她的小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汉味小说”的代表。
刘震云:辛辣,荒诞,凝重,不拘一格,朴实多变。
【2019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
呼兰河传(节选)
萧 红
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根,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根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馆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
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瓜了。
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
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
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
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西红柿红了没有?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
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蹄子坏了,一走一痴。祖父说请个兽医给它看看。冯至嘴子说,看过了,也不见好。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子拌高梁醋。
冯至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看不见祖父。
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坐着玩,我听到了冯歪嘴子还说:
“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
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
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把这情形告诉了祖父。祖父也一样和我似的,笑得不能停了,眼睛笑出眼泪来。但是总是说,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听见。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
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
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因为那些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蔫败了,舍弃了窗模而脱落下来了。
于是站在后因里就可看到冯歪嘴子,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驴。那小驴竖着耳朵,戴着眼平。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每一抬脚那只后腿就有点痛,每一停下来,小驴就用三条腿站着。
冯歪嘴子说小驴的一条腿坏了。
这窗子上的黄瓜秩一干掉了,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
冯至嘴子喝酒了,冯歪嘴子睡觉了,冯歪嘴子打柳子了,冯歪嘴子拉胡琴了,冯歪嘴子唱唱本了,冯歪嘴子摇风车了。只要一执着那窗台,就什么都可以看见的。
一到了秋天,新鲜粘米一下来的时候,冯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两天一粒粘糕。黄米粘糕,撒上大云豆。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愿意加红糖的有红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加了糖不另要钱。
冯歪嘴子推着单轮车在街上一走,小孩子们就在后边跟了一大帮,有的花钱买,有的围着看。
祖父最喜欢吃这粘糕,母亲也喜欢,而我更喜欢。母亲有时让老厨子去买,有的时候让我去买。
不过买了来是有数的,一人只能吃手掌那么大的一片,不准多吃,吃多了怕不能消化。祖父一边吃着,一边说够了够了,意思是怕我多吃。母亲吃完了也说够了,意思是怕我还要买。其实我真的觉得不够,觉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去买,但是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
当我在大门外玩的时候,推着单轮车的冯歪嘴子总是在那块粘糕上切下一片来送给我吃,于是我就接受了。
当我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冯歪嘴子一喊着“粘糕”“粘糕”地从大墙外经过,我就爬上墙头去了。
因为西南角上的那段土墙,因为年久了出了一个豁,我就扒着那墙豁往外看着。果然冯歪嘴子推着粘糕的单轮车由远而近了。来到我的旁边,就问着:
“要吃一片吗?”
而我也不说吃,也不说不吃。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呆在那里。
冯歪嘴子把车子一停,于是切好一片粘糕送上来了。
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答案】①使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出黄瓜蔓蓬勃的生命活力。②句式上长短交错,使语言生动活泼。③每句都用“了”字,反复强调黄瓜生长迅速。④语调轻快,传达出叙述者的喜悦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文学作品句子中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什么情感。句子“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棂”,使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出黄瓜蔓蓬勃的生命活力。句子“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句式上长短交错,使语言生动活泼。句子中有“快了”、“长了”“跑去了”、“开花了”等,每句都用“了”字,反复强调黄瓜生长迅速。句子“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得,成群结队地就都一起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语调轻快,传达出叙述者的喜悦之情。

收获:
不足:

李桂芳
又收到父亲要钱的电话,山明有点无奈地笑了,不是不想孝敬老爹,是他要钱的频率有点高,自己寄回去的钱老爹花费肯定绰绰有余。今天处理完公司的事,他决定回家看看老爹是否又犯病了,一路疾驰,到家时已满地月光。
一进家门,见父亲在收拾捡来的废品。气就不打一处来。
“你看这村子里,人家都给祖先立碑了。咱家呢?”山明指指院子旁的那片坟地。
月光里,乳白色的大理石碑一座紧挨一座,密如丛林。
这些年,人们富裕了,纷纷给祖先修坟立碑。座座石碑精致漂亮,彰显着人丁兴旺,家族繁盛。越是豪华的石碑,越显示那家人经济实力雄厚。
他淡淡地说:“咋能看不见!”
“都立碑了,就爷爷奶奶坟头上光秃秃的,你心里咋想?”
“我们这里曾有个清代的翰林坟地,雄壮气派,雕梁画栋,如一座宫殿。后来彻底毁了,现在连影子也看不见。他的后代也是平平常常。照样的,这些石碑,能存在多少年,能被多少代儿孙记住?如果不是做点有意义的事,记住又能咋样?”
“你在狡辩!我给你立碑的钱你干了什么?”山明有些生气。
“哼,狡辩?”他呵呵笑了。
“还有这房子,一直让装修,到现在还空荡荡的。看看别人家,哪有这样寒酸的?”
“以前茅草房都能住,现在好歹是砖房了,还有啥不满足?古人说……”
“又来了!给你寄的装修的钱,都借给人家了吧?”
他点点头说:“没办法,不借,他们的孩子就上不了学。”
“他们当爹妈的都不管,要你管?”山明声音大起来。
“我咋能不管?我不管我心能安?”他也吼起来。
“你一辈子都在管人家的事!你会青史留名?”山明讥讽说。
“那倒不必。你说吧,钱给不给?”他的语气软下来。
“不给!”山明斩钉截铁。
“那我打欠条,付利息呢?”他低声下气。
“你!”山明瞪他一眼,转身走开。
第二天清晨,他蹲在院子边,举着錾子,叮叮当当地敲打一块厚重的石板。
山明从屋里走出,揉着惺忪的睡眼,嘟哝说:“大好的清早,不让人睡觉,叮叮当当地搞啥?”
他没做声,停下,坐到石板上,拿根烟点着,吸一口,眯眼看着山明说:“我出最高的利息,年底就连本带息一起还给你。行不?”
“哼,黄鼠狼借鸡!”山明抱怨一句,没看父亲一眼,披上外套,朝门处走去。
他看着山明的背影,脑子里是儿子手里的清单,他不由低声嘿嘿地笑起来。他依然蹲在院子边錾石碑,鏨得无比认真,手下的速度加快起来。
下午, 汽车的嘶叫,唤醒了院子里椅子上打瞌睡的他。他揉揉睡眼,朝走近的山明笑着说:“人上年纪,瞌睡多。咋又睡过去了?”
山明只说:“快去学校帮忙,你想要的东西都拉回来了。”
“真的?”他喜形于色,像个孩子似的奔跑起来。蹒跚颠簸的背影,直把山明看得泪眼婆娑。
他乐颠颠地跑来跑去,指挥着乡亲们,将一车崭新的铁床架子卸下,又一一安置好,还铺上了暖和的被褥。看着新崭崭的床铺,他仿佛看到了孩子们的笑脸,正葵花般灿烂绽放……
还是儿子懂老爹的心,帮自己实现心愿。不愧是爹的儿子!
帮忙的村民陆续散去。山明看他独自站在校门口傻笑,就佯装严肃地说:“拿笔来,你不是要写借条吗?现在就写,我还忙着要走呢!”
“先别忙着写借条,我做了块碑,你看看吧。”
他将山明引到校园一角,指着一块靠墙而立的青石碑说:“你念念上面的文字,看满意不?”
山明就轻声念:“兹有村民马山明,捐资五万元,为桃源村小学购置铁床50张,被褥50床,并添置现代化教学设备一套。为表彰其大义助学之壮举,特立碑一座,以示纪念。”
“哈哈哈!真想让我青史留名?不错,这个想法真不错!”山明摸摸那方光滑的石碑,再看看錾刻的道劲文字,爽朗地笑了。
“高兴吧? 人生呀,就得做点有意义的事。你知道,那山脚下有个山洞,洞里有座碑,至今镌刻着你曾祖父捐资助学的事。你曾祖父当年是中过进士的,过了这么多年,村民也没舍得毁掉。县志上还有记载,不信你去查查。”他指指近旁的山脚说,“你祖父一辈子也是修桥补路,怜惜没钱上学的孩子,虽说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可帮一个是一个。”
“哈哈哈,名垂青史?亏你想得出!”山明说着,伸手将石碑放倒,让其字迹朝下,说,“用它铺路,让孩子们踩踏着,用处更大!再说了我的母校,我能不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吗。”
“好儿子!”他动情地伸出手,山明却一扭身,躲开了,笑着朝远处走了几步,回转身,煞有介事地拱手行礼:“老子英雄,儿好汉,算我跟你一起做回善事吧。只要你身体健健康康的,别让我九泉之下的母亲牵挂,钱呀,我再挣就是了!老马书记,您多保重,告辞!”
他看看儿子的背影,再看看校园里飘扬的五星红旗,没来由的,老泪就沿着皱纹满脸爬行……
(有改动)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马山明“决定回家看看老爹是否又犯病了”,其实父亲不是真的犯了病,而是有“心病”,即为资助孩子上学而想办法筹钱。
B. 小说写清代的翰林坟地现在不见踪影,和村民至今还留着马家祖先的助学碑形成对比,说明人生必须做点有意义的事,才能真正被人记住。
C. 老马书记捡垃圾,向儿子要钱,指挥乡亲安置捐助物品等情节,表现了他一心助学、 无私奉献的高贵精神,突出了小说扶贫先扶智的主题。
D. 小说语言质朴自然,简练生动,综合运用语言、神情、动作等多种描写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马山明父子形象丰满立体,跃然纸上。
【7题详解】C项,“扶贫先扶智”错误,主题应是马家代代相传的捐资助学、无私奉献的高贵精神和优秀家风。
故选C。
8. 小说标题“碑”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①有形的碑:既指村民在坟头给先人竖立的墓碑,又指表彰马家祖先和马山明捐资助学的石碑。
②无形的碑:老马书记父子捐资助学、无私奉献的高贵精神和马家代代传承的真诚向善、热心助人的优秀家风是一座精神的丰碑。
【8题详解】“这些年,人们富裕了,纷纷给祖先修坟立碑。座座石碑精致漂亮,彰显着人丁兴旺,家族繁盛。越是豪华的石碑,越显示那家人经济实力雄”“他将山明引到校园一角,指着一块靠墙而立的青石碑说”,指有形的碑,既指村民在坟头给先人竖立的墓碑,又指表彰马家祖先和马山明捐资助学的石碑;“他乐颠颠地跑来跑去,指挥着乡亲们,将一车崭新的铁床架子卸下,又一一安置好,还铺上了暖和的被褥。看着新崭崭的床铺,他仿佛看到了孩子们的笑脸,正葵花般灿烂绽放……”“高兴吧? 人生呀,就得做点有意义的事。你知道,那山脚下有个山洞,洞里有座碑,至今镌刻着你曾祖父捐资助学的事。你曾祖父当年是中过进士的,过了这么多年,村民也没舍得毁掉。县志上还有记载,不信你去查查”,指无形的碑,老马书记父子捐资助学、无私奉献的高贵精神和马家代代传承的真诚向善、热心助人的优秀家风是一座精神的丰碑。
9. 小说以马山明与父亲的对话为主体,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①便于情节展开,使情节紧凑集中。小说在父子对话中展开情节,对话记述了三个时间段发生的事情,情节展开紧凑集中。
②补充交代时间跨度较大的事情,使内容更加充实。如通过对话写山明以前寄钱给父亲,曾祖父、祖父乐善好施等,情节内容更加充实。
③使人物形象个性突出,丰满立体。人物对话生动地表现出父子之间的矛盾与分歧,理解与支持,个性对比鲜明,形象丰满立体。
④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生活气息,让读者感到父子形象真实自然,鲜活可敬。
【9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叙述视角作用的能力。答题角度总结,叙述方式:顺序,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叙述人称及视角:第一人称,作用给人真实感,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第二人称,作用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以亲切感,便于强烈呼告。第三人称,作用视野开阔,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便于客观描述。视角:全知全能视角、有限视角、客观视角。情节安排(构思)技巧:线索、悬念、伏笔、照应、铺垫、抑扬、对比、衬托、突转、以……话题引入。叙述安排上的技巧:对话、心理、回忆、叙述与写景结合、回忆与现实交织、时空集中。“你看这村子里,人家都给祖先立碑了。咱家呢”“还有这房子,一直让装修,到现在还空荡荡的。看看别人家,哪有这样寒酸的”“哈哈哈!真想让我青史留名?不错,这个想法真不错”,可知便于情节展开,使情节紧凑集中;“我们这里曾有个清代的翰林坟地,雄壮气派,雕梁画栋,如一座宫殿。后来彻底毁了,现在连影子也看不见。他的后代也是平平常常。照样的,这些石碑,能存在多少年,能被多少代儿孙记住?如果不是做点有意义的事,记住又能咋样?”可知补充交代时间跨度较大的事情,使内容更加充实;“快去学校帮忙,你想要的东西都拉回来了”“先别忙着写借条,我做了块碑,你看看吧”,可知使人物形象个性突出,丰满立体;“哈哈哈,名垂青史?亏你想得出”“用它铺路,让孩子们踩踏着,用处更大!再说了我的母校,我能不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吗”“好儿子”“老子英雄,儿好汉,算我跟你一起做回善事吧。只要你身体健健康康的,别让我九泉之下的母亲牵挂,钱呀,我再挣就是了!老马书记,您多保重,告辞”,可知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生活气息,让读者感到父子形象真实自然,鲜活可敬。
【2018届四川省自贡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5分)
民间音乐
莫言
四个月前,镇中心茉莉花酒店的店东兼厨师兼招待花茉莉收留了流落到马桑镇的小瞎子。自从马桑镇的人听了小瞎子吹箫,茉莉花酒店生意空前兴隆。小瞎子也施展开了他的十八般武艺,将他的洞箫、横笛、琵琶、二胡、唢呐通通从布袋里拿出来,轮番演奏,每夜都要闹腾到十二点才睡。几十个有一点音乐细胞的小伙子,就连中午休息那一点时间也要跑到茉莉花酒店来,听小瞎子讲几段乐理,讲几个譬如《阳春白雪》之类的古曲。
镇上劳动了一天的人们也不想吃过晚饭倒头就睡,他们需要精神上的安慰与享受,他们需要音乐。虽然小瞎子能够演奏的乐曲他们都已听过,但这些曲子他们百听不厌,每听一遍都使他们感叹、唏嘘不止。对此,小瞎子开始良心不安起来,演奏前,他总是满面羞愧地说:“这怎么好意思,老是这几个曲子……我的脑子空空了,我需要补充,我要去搜集新的东西……”然而,那些他的崇拜者却安慰道:“兄弟,你会的这些曲子就尽够俺们享用了,好东西百听不厌。就像花大姐卖的烧酒,俺们天天喝,从来没烦过,每一次喝都那么上劲,一口下去,浑身舒坦。你这些曲子呀,嗨嗨,就跟花大姐的烧酒一样……”当听到酒徒们把自己的音乐与花大姐的烧酒相提并论时,小瞎子的脸变得十分难看、他的两扇大耳朵扭动着,仿佛两个生命在痛苦地呻吟。那晚上的演奏也极不成功,拉出的曲子像掺了沙子的米饭难以入口一样难以入耳。
九月初头,榨糖厂,帆布厂厂房建成,花茉莉准备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还托人去上海给瞎子买花呢西服黑皮鞋——这是为小瞎子晚上演奏准备的礼服。最后,她请镇上最有名的书法家写了一块“茉莉花音乐酒家”的匾额,高高地挂在了瓦檐之下。她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计划说给小瞎子听。小瞎子对花茉莉的计划感到惊叹不已,认为这个女人确实不简单。而听到自己将在这个安乐窝里永远充当乐师时,他的脸上出现了踌躇不快的神情。
马桑镇的光辉前景,自然也在花茉莉的邻居——开茶馆兼卖酒菜的瘸腿方六、饭铺“掌柜”黄眼、小卖部“经理”麻子杜双三人心中激起了波澜,他们自信本事都不在花茉莉之下,而花茉莉能够如此猖獗,挤得他们生意萧条,实在是借助了小瞎子的力量。
这天下午,三人商议停当,便跨过麻石街,走进了“茉莉花音乐酒家”。正是农忙季节,店里没有顾客。花茉莉正在灶上忙着,为晚上的营业做准备。一看到方、黄、杜到,她连忙停下活儿相迎。她一边敬烟一边问:“三位掌柜屈驾光临,小店增辉哪!不知三位老哥哥有啥吩咐!”
“花大姐,”方六捻着老鼠胡子说,“你这四个月,可是大发了!”
“那也比不上您呐,方掌柜!”
“嘻嘻,花大姐挤兑人喽,俺这三家捆在一起也没有您粗呐!”
“花大姐,”黄眼道,“您这全沾了小瞎子的光哟!”
“此话不假。”花茉莉撇撇嘴,挑战似的说。
“花大姐,您看是不是这样,让小瞎子在咱们四家轮流坐庄,要不,您这边丝竹一响,俺那边空了店堂。”方六说。
“什么?哈哈哈……真是好主意,亏你们想得出,想把人从我这挖走?明告你们吧,没门!”
“花大姐,说实话难听——这小瞎子可是咱四个人一块发现的,你不能独占花魁哪!”
“放屁!”花茉莉柳眉倒竖,骂了一声,“想起那天晚上,你们三个人支支吾吾,一个个滑得赛过泥鳅,生怕他腌臜了你们那臭店,连个宿都不留。是我把他领回家中,热酒热饭招待。这会儿看他有用处了,又想来争,怎么好意思张你们那张臭嘴!呸!”
“花大姐,说话别那么难听。俗话说,‘有饭大家吃,有钱大家赚’,好说好商量,撕破了脸子你也不好看。”
“你能怎么着我姑奶奶?”
“花大姐,你与小瞎子非亲非故,留他长住家中,有伤风化。再说,现如今是社会主义,不兴剥削劳动力,你让小瞎子为你赚钱,却分文不给他,这明明就是剥削,法律不允许……”
“你怎么知道我跟他非亲非故?”
“难道你真想嫁给他不成?”
“我就是要嫁给他!我马上就去跟他登记结婚。他是我的男人,我们两口子开个夫妻店,不算剥削了吧?你们还有什么屁放?”
“我每月出一百元雇他!”
“我出二百!”
“滚你们的蛋吧,一千我也不卖!”
花茉莉干净利索地骂走了方、黄、杜,独自一人站在店堂里生气。她顾不得干活了,一把撕下围裙,推开了虚掩着的后门。
她愣住了。
小瞎子直挺挺地站在门外,像哲学家一样苦思冥想,明净光洁的额头上竟出现了一道深深的皱纹。
他那两只耳朵、两只洞察秋毫之末的耳朵,在可怕地扭动着。
(有删改)
小说的语言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5分)
【答案】方言词汇,“俺”“腌臜”等词,平实朴素。(2分)
口语、俚语、俗语,“闹腾”“舒坦”“不兴剥削劳动力”“有饭大家吃,有钱大家赚”等,通俗形象。(3分)
包子的香味儿
伍中正
那年高考结束后,我没有在家里等录取通知书,而是去了壮叔包子铺。
王镇是大山脚下一个热闹的小镇。壮叔的包子铺就在王镇上,离我家有二十多里地。每逢集日,镇上更热闹,十里八乡的人都来赶集。
壮叔包子铺生意很好。一个理由是壮叔的包子做法很有讲究,肉馅菜馅挑料好,蒸出来的味道不一般,很香很香的。另一个理由就是壮叔在镇上经营了30年,人脉资源广。镇里镇外的人认识的多,回头客也多。在王镇,几乎没有不知晓他的。
时间一天天过去,我在壮叔包子铺干了一个月活,也等了一个月,最终没等来我的录取通知书。我就下定决心在壮叔的包子铺里干。壮叔也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说,干吧!都是些粗活,哪天不干了也行!
起初来的时候,几乎是打杂,挑水、劈柴、扫地、关启店门。渐渐地,壮叔就让我揉面、做馅、包卷、蒸包子了。
那年寒假放后的第一天,我在包子铺前看见一个小男孩。那男孩大概八九岁的样子,头发稍微偏长。穿在身上的一件特旧的棉袄上少了两粒扣子,扣得不是很紧。好在那天不是很冷,男孩却很安静地站包子铺前,不跟任何人说话,只是看着蒸笼里冒着热气的包子。看样子,男孩像买包子,又不像买包子。每出一笼热乎乎的包子,男孩的脸色就很快改变一下,变得好看一些。
男孩是早晨9点钟来的,临中午的时候才走。这中间,我没有问男孩要不要买包子,也没有私底下给他包子。
我看着男孩转身离开。男孩走得不是很快,很久了,他转过身,还朝着壮叔包子铺回望,实际上,他是朝着蒸笼里热气腾腾的包子望。
我把男孩站在包子铺前的事跟壮叔说了。壮叔不以为然,还大声地提醒我,像这样的小男孩,要提防着点,他冷不防会从蒸笼里快速拿了包子就跑,你拿他没办法的。
快到年底,包子铺的生意仍是往常一样地好。预定包子的人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腊月二十八,壮叔跟我说,蒸完最后的八笼包子,就不蒸了。我知道,那八笼包子蒸完,就意味着过年了。
那天中午,男孩来了,跟上次不一样,头发剪短,棉袄上的扣子钉上了,仍然很文静地站在那里。从中午来,到下午离开,他足足站了4个钟头。我没有看出那个男孩有拿走包子的迹象。看来,壮叔的眼力出了点问题。
等我跟壮叔卖完包子,那个男孩也回家了。临走,男孩眼里憋着的两串泪终于掉了下来。男孩不是走,几乎是一路跑开的。
我跟壮叔辞别,就回家过年了。过年后,我随打工的人流去了南方的一个城市,一去就是十年。
十年后,我又回到了家,在家里,我看到一档寻亲情类电视节目。帅小伙跟他娘几乎用了十年时间,在他爹打工的工地,在他爹去过的城市寻找已经疯掉的爹,电视里,帅小伙终于找到了爹。节目中,我看到当年的那个男孩长成了帅气的小伙。他给电视机前的观众讲了一个故事。那个故事的题目就叫《包子的香味儿》。
帅小伙说,在我九岁那年,我爹在一家建筑工地上打工,打了一年工,老板跑了,爹一年的工钱一分没有拿到。爹不敢回家,也没有回家。我跟娘过年,没有买一片肉,更没有买其他的年货。快过年的时候,我就跑到王镇的包子铺去闻包子的香味。闻好了闻够了,就回家。好在包子铺的老板很善良,他没有赶我走,让我在他的铺子前闻了一下午的包子味道。
回到家里,我把这种味道告诉娘,过年不用买包子了。娘很满足。我跟娘说,要是爹在城里能闻到包子的香味过年就好了。娘一听,双手抱紧了我,娘的眼泪吧嗒吧嗒地落在我的脸上。
帅小伙的故事还没有讲完。我已泪流满面。
过完年,我再去找壮叔。壮叔在铺子里忙活开了。我私藏了一个想法,不管壮叔同意不同意,往后,只要站在包子铺前的男孩女孩,我都会送他们两个包子。我要让他们的舌尖,真正感受包子的香味。
(2017年第7期《小小说选刊》)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壮叔的包子做法讲究,挑料好,味道不一般,他人脉资源广,回头客也多,包子铺生意很好,但是他对穷孩子挺冷淡的。
B.小说描写站在包子铺前的孩子,看蒸笼里冒着热气的包子以及神情的变化,为下文写其电视里讲述“包子的香味儿”做铺垫。
C.“我”跟壮叔辞别,就回家过年了,年后便去南方打工,一去就是十年,因为“我”对壮叔对待孩子的态度反感,不想见他。
D.“我要让他们的舌尖,真正感受包子的香味儿”,就是让他们吃到香味包子,体会人的善良、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2.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写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 小说以“包子的香味儿”为核心谋篇布局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7.C
18.(1)增强真实感,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写故事,讲述“我”的见闻,增强故事、人物的真实感。(2)有助于表达思想情感,突出主题。小说中“我”被帅小伙的故事感动,“我”要行动起来劝壮叔改变对待孩子的淡漠态度,促其乐善好施等,都得到了自然的表达。(3)映衬人物,“我”对孩子的关注,衬出壮叔对孩子的冷漠;“我”的“自立”与“孩子”的孝情,相互映衬。
19.(1)从情节的角度看,“包子的香味儿”将跨越十多年的孩子“闻包子的香味儿”与帅小伙讲述“包子的香味儿”的故事结合在一个人物身上,结构巧妙。(2)从人物角度看,“包子的香味儿”不仅反映了小男孩一家人生活的艰辛,而且表现出他们的克制与坚强。(3)从主题的角度看,“包子的香味儿”蕴含着对社会生活中善良、温情的期待与呼唤。
【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C项,“因为‘我’对壮叔对待孩子的态度反感,不想见他”说法错误,根据文章的叙述,“我”比较关注孩子,而壮叔却对孩子十分冷淡,二者态度是有差别,但是从文章内容来看,这与“我”去南方打工,确实没有必然联系。故选C。
18.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写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是针对小说叙述人称作用设题。人称的作用题型是针对文章中运用的人或人称变化设置。解答这类题目基本思路是结合考题内容对人称作用进行分析。除了掌握各种人称作用外,还要结合文本内容和主旨具体分析作答。本题要求分析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写故事有什么好处。第一人称是作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叙述所历、所闻、所见,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的表达方式。“我”不一定是作者本人,在文中或起线索作用;或有衬托、烘托人物形象或某种心理作用;或形成对照,有揭示主题作用。答题时,结合具体内容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本文,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写故事,“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文章讲述“我”高考后在壮叔包子铺打工以及后来的见闻,增强故事、人物的真实感。主题表达角度,小说中“我”被帅小伙的故事感动,“我”要行动起来劝壮叔改变对待孩子的淡漠态度,促其乐善好施等,都得到了自然的表达。衬托、烘托人物形象角度,小说中通过“我”当时对孩子的关注,衬托了壮叔对孩子的冷漠;“我”高考结束后没在家等通知书,而是选择去壮叔包子铺打工,当等不来通知书时,“我就下定决心在壮叔的包子铺里干”“过年后,我随打工的人流去了南方的一个城市”,“我”的“自立”与“孩子”的孝情(我把这种味道告诉娘,过年不用买包子了。娘很满足。我跟娘说,要是爹在城里能闻到包子的香味过年就好了),相互映衬。
19.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以‘包子的香味儿’为核心谋篇布局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把握小说中物象作用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全文,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和主题,在此基础上根据题干回归文本,找到关于要把握的形象内容部分,仔细阅读,从文章内容主题、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塑造、背景环境氛围等方面把握形象(物象)的作用。本题答题时结合具体内容从情节、人物形象以及主题几个方面来考虑物象“包子的香味儿”的作用。比如本题,情节角度:文章通过“包子的香味儿”将跨越十多年的孩子“闻包子的香味儿”与帅小伙讲述“包子的香味儿”的故事结合在一个人物身上,构思非常巧妙。人物形象塑造角度:文章围绕“包子的香味儿”塑造了小男孩形象,反应了小男孩一家当时生活的艰辛,在如此艰辛的环境下,突出塑造了小男孩的懂事、孝顺、克制和坚强的形象。也突出了“我”对小男孩的关注,以及壮叔对小男孩的淡漠。主题角度:文章通过“包子的香味儿”写十年前“我”和壮叔对前来闻包子香味的小男孩态度,与十年后“我”听帅小伙讲述“包子的香味儿”的故事后,再去找壮叔,私下想“不管壮叔同意不同意,往后,只要站在包子铺前的男孩女孩,我都会送他们两个包子。我要让他们的舌尖,真正感受包子的香味”,也就是“我”决心要行动起来劝壮叔改变对待孩子的淡漠态度,促其乐善好施。所以“包子的香味儿”蕴含着对社会生活中善良、温情的期待与呼唤。
2 / 3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