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一轮专题复习:小说标题含义及作用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高三一轮专题复习:小说标题含义及作用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31 06:4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情节段落的作用
1、小说开头方法及作用
(1)设疑法(悬念法)开头:即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答题导航】
①引起读者的思考
②引出下文的情节
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开头
【答题导航】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②渲染气氛
③烘托人物心情
④为后面情节发展提供合理场景
(3)开门见山、开宗明义、开篇点题。
2、正文:(结构)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双线并行;结构严密、完整匀称;详略得当;欲扬先抑;
(情节)曲折有致、一波三折、设置悬念、延迟,摇摆,蒙太奇。
3、小说结尾作用
(1)出人意料式(欧亨利式结尾):
【答题导航】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戛然而止式(留白式)
【答题导航】
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3)伤感悲剧式
【答题导航】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从艺术效果看,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4)大团圆喜剧式
【答题导航】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意图鲜明,倡导和赞扬的社会意义明确。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窗子以外
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杈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
(有删改)
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5分)
【答案】 
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②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中的核心词“窗子”的含意,“窗子”也是标题的关键词。题干明确要求“结合全文”,
小说标题的含义
【题目设定方式】
1、
谈谈你对文章题目的理解。
2、
题目中“……”包含着哪几层含义。
3、
联系全文概括题目的含义。
【解题思路展示】
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答题模板】
原则:浅层含义+深层含义
模板:1、解释字面义
2、联系文章内容,结合文章主旨。分析其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即时训练】
问题:(回忆上节课的《锄》)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案】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示着他对土地的告别。(四点答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标题内涵的分析能力。对小说标题内涵的分析要从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两个基本角度进行思考。从表层含义看,显然“锄”应指六安爷带着锄着坚持去百亩园为苗锄地的这一举动,也是六安爷手中的农具。从深层含义看,六安爷坚持去锄地却不是为了收成,而是为了“过瘾”,因为百亩园就要被占用,再也没有机会锄地了,那么“锄”则有更深层的精神意义:成了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曾经的生活的怀念。从全文的主旨来看,作者表现了农业文明在与工业文明的冲突中,逐渐被“锄掉”的对程,所以从社会层面讲,“锄”这一动作有“替代”的象征意义。
小说标题的作用
【题目设定方式】
1、
结合全文,概括标题的作用
2、
作者借标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与思考,结合文章做简要概括。
3、
小说为什么以“……”为题?
4、
从全文看,本文以“……”为题,有什么好处?
【解题思路展示】
理解小说标题的内涵及作用题目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题:
1.标题是否交代时间、地点、环境;
2.标题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3.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
4.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5.标题是否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
6.标题是否一语双关,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答题模板】
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
点名时间、地点、环境,创设背景,渲染氛围。突出小说主题。线索作用、设置悬念作用。
以物件为题:
结构线索,文章结构严谨,设置悬念,引发联想。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主题,隐含比喻象征义。
以人物为标题:
突出人物形象,暗示故事情节,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以形象特征为标题:
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以事件为标题:
突出主要故事情节,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以问题为标题:
设置悬念,引发思考。
(一)基础训练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人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在美国
对俄制裁的大环境下,?印度正在打算与俄罗斯进行军事技术领域的合作,跟美国
。?若作为世界第一军备进口大国的印度真的这样做,无疑要让美国的制载行动变得
了。
A.殚精竭虑
唱对台戏
子虚乌有??B.殚精竭虑
当面锣,对面鼓
子虚乌有
C.处心积虑
唱对台戏
形同虚设??D.处心积虑
当面锣,对面鼓
形同虚设
下列各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韩愈,世称“韩昌黎”,曾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中唐古文运动倡导者。主张文道合一,提倡古文,反对骈文,认为文章须“唯陈言之务去”。
??B.杂说是种议论兼叙述的短文,往往亦庄亦谐、能近取譬、言简意深、风趣警策。韩愈的《杂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都是杂说的典范作品。
??C.“释褐”指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致仕”指官员到任工作;“乞骸骨”指官员年老上书请求告老还乡。
??D.“刺史”,汉唐时州的主管官称刺史,和宋代的知州地位相当。“司农卿”,唐时为司农寺长官,掌管国家储粮用粮事务。
??
3.学校为文学社、书法社、绘画社和摄影社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社团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①常向秋山寻妙句??又驱春色入毫端
②还我庐山真面目??爱他秋水旧凤神
③笔走龙蛇堪称妙??书到瘦硬方有神
④螺黛淡描西子面??柳风轻拂小蛮腰
??A.
①摄影社②文学社③书法社④绘画社??
①文学社②摄影社③书法社④绘面社
①摄影社②文学社③绘画社④书法社
①文学社②烩画社③书法社④摄影社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人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一组是(
)?(3分)
??散文中的人写得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你平时的观察是否细致深入
真诚的情感融入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①以情感人是永不过时的写作法则
②如果说这是老生常谈
③要努力地把你的情感融进文字之中④不要掩藏、修饰你的情感
⑤那么,另外一点容易被忽略的是你对记叙对象的情感深度C.①③②④⑤??D.①④②③⑤
A.②⑤③④①??B.②⑤①③④
下列句子中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3分)
A.快要退休的王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的孩子尽绵薄之力,我们深受感动。??
B.令爱在这次在音乐大赛中获奖,多亏您悉心教导,我们全家都很感激您。
C.欣闻母校100年校庆将于10月20日隆重举行,届时我一定拨冗出席。
D.各位书友,《梁衡散文集》业已售罄。本店一且到货,当函请各位光临。
5.名句默写
(1)
淇则有岸,
。(《诗经·卫风·氓》)
(2)
故木受绳则直,

(荀子《劝学》)
(3)
,弃脂水也
(杜牧《阿房宫赋》)
(4)
,春与秋其代序
(屈原《离骚》节选)
(5)
,血色罗裙翻酒污。(白居易《琵琶行》)
(6)
所守或匪亲,

(李白《蜀道难》)
(7)
,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
(8)
桃李不言,

(司马迁《史记》)
(二)阅读赏析


钟雄
⑴后山洼地的秦叶平时空了喜欢钓鱼,这次参加了“僻山角落杯”钓鱼邀请赛活动,得了一些奖金。秦叶自己也认为,这次比赛比校公开公平公正,获取的报酬凭劳动——钓鱼,按成绩排一、二、三名分配奖金,心安理得。秦叶着实高兴了一阵。
⑵当几个朋友祝贺秦叶,顺带叫秦叶请喝酒吃饭时,秦叶一脸笑容满口答应。秦叶出资,与朋友在一家中等餐馆晚餐,在祝贺与被祝贺,感谢与被感谢中,生了些醉意,晚上八九点钟,身子歪歪扭扭回到家,倒在客厅沙发上就睡,睡到晚上十一二点,被一阵手机铃声吵醒。秦叶拿起手机,接听:“祝贺你钓鱼比赛得奖!奖金拿到了吗?”
(3)“你是谁?”秦叶反问。
⑷“我是这次钓鱼比赛的外围服务员,负责你们钓鱼比赛台对面鱼塘边的塘边事务。”
⑸一听是钓鱼比赛的服务工作人员,“可能是在认真细致地核对奖金的发放。”秦叶想,如不及时如实回答,他可能还会在各种场合问这问那,乍一好像秦叶一锄挖个金娃娃,来钱太容易,有啥不可告人的行径。于是秦叶赶紧回答对方:“收到了,钓鱼第一名,4567元奖金,外加价值1234元的商场购物券。”“第一名是怎么得来的?”该外围服务人员似乎又意有所指地问。
⑹“是呀,”第一名怎么得来的?"秦叶自问了-下,“确实来得比较轻巧,令人意想不到的轻松。
(7)秦叶想起来了,钓鱼比赛时,自己和七八个钓鱼复赛选手走上钓鱼比赛台,有的选手抓起-根钓鱼竿,拈起身旁预先放置的鱼饵挂在鱼钩上,然后甩竿抛线,只待鱼儿上钩,有个别选手嫌鱼饵黏糊糊的,脏了手或脏“或脏手后还得去水池边洗,便叫赛事服务人员将蚯蚓或别的鱼饵穿挂在鱼钩上,甚至懒得站起来,欠着身子使不上多大劲地甩竿抛线钓钩线就在浅水区随波纹晃动。秦叶右手拿起鱼竿,站着理了一会儿鱼线及其与鱼钩的连接处,再俯身伸出左手欲去拈条蚯蚓时,身旁一位漂亮的女服务员抢先一步拈起了蚯蚓,并快速挂在了秦叶的钓鱼钩上。秦叶站直甩竿把鱼线鱼饵用劲抛出后,坐上矮凳,欲慢慢垂钓。漂亮女服务员又走过来俯下身子在秦叶身子一侧耳语说:“秦先生,今上午风凉,请你到休息室去喝杯热茶,再吃点糖果糕点,女服务员着重说:“鱼儿上了钩,我会及时代你把战果拉上来的!”“好吧,昨晚我睡得迟,今早上又起得早,起床后,见只差二十多分钟到比赛时间了,早饭没吃就匆忙赶来,现在隐隐约约有些口渴,我去品尝一下美食香茗。”秦叶在休息室边喝茶吃糕点糖果,边与周围的三四人天南海北摆龙门阵。
⑻大约过了半个多钟头,照看秦叶钓鱼位的那个女服务员急匆匆跑来说:“秦先生有喜了,你抛出的钓鱼竿四两拨千斤,钓起了六大顺六斤来重的生态鱼。据观察,你的钓鱼赛绩不是稳坐第-,也是名列前茅!“真是好手气!”沙发上的秦叶边说边站起来,去看比赛成果。一个多小时后,比赛终哨,秦叶以实钓活鱼八九尾、七斤三两的骄人战绩夺冠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按比赛规则“摘得”4567元奖金及奖品“难道这次比赛结果有啥疑问吗?"秦叶反问起电话那头的外围服务人员。
(9)“也没啥。”电话赛事那头的外围服务人员轻轻松松地说,“就是有个叫吴芷音的观者散步到了钓鱼赛台的对面,隔着宽阔的水面看钓鱼比赛。他怪兮兮地拍摄到了你钓位钓起的六斤大鱼,是钓鱼比赛台面下,一个贴着鱼塘壁的披短雨衣背帆布包的人,用不易察觉的钢丝钩钩拢你的钓鱼线,把大鱼挂上你鱼钩,你钓位的漂亮服务员再把大鱼拉上去的小视频。这人辗转几次找到了我,想和你在茶楼茶室商量一下,由你在偏僻路段例行查看小建筑运渣车超载时,偶尔关照关照的小事。”
(10)“哦,明白了,”秦叶不再多说。秦叶觉得,他自己闲来钓鱼,如今却被鱼钓了。
(11)第二天一早,秦叶把钓鱼邀请赛的钓鱼竿连同垂钓上岸的几斤色,以及垂钓的鱼对应的那些“阿堵物(钱)奖”,交给了他所在的基层单位,由有关部门进-步查证了解后处理。单位叫秦叶先继续上班。
(12))秦叶又回到偏僻路段,更加严格地检查小建筑运渣车超载问题了。
(摘编自《小说月刊》2019年12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3分)
A.小说釆用倒叙的方式,叙述了秦叶获奖后的遭遇,批判了为谋取不当利益而无孔不入的行为,蕴含了作者对当下社会丑陋一面的忧虑和反思。
B.作者善用动作描写,文中写服务员“抢先一步拈起了”、“又走过来俯下”等动作,既推动情节发展,又为下文埋伏笔。
C.“是呀,第一名怎么的来的呢?”这句话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秦叶获得钓鱼邀请赛冠军,又引起了秦叶对比赛过程的回忆。
D.秦叶参加钓鱼邀请赛获奖后,十分高兴。当他知道被欺骗后,没有落入陷阱,上报后,对小建筑运渣车超载问题进行了更严厉的检查。
2.小说以“钓鱼”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3.有人认为,删掉小说后两段,效果会更好。你是否赞同,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一)基础训练
1.(3分)C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唱对台戏:比喻采取与对方相对的行动,来与对方竞争或反对、搞垮对方。当面锣,对面鼓:比喻面对面地商量、对证或争论。形同虚设:形式上虽有,却不起作用,如同没有一样。子虚乌有:指虚构的或不真实的事情。
2.(3分)C
“致仕”官员退休
3.(3分)B
4.(3分)B
5.(3分)D
绵薄之力,谦辞;令爱,谦称;拨冗,敬词。
11.【答案】(1)隰则有泮;
(2)金就砺则利;
(3)渭流涨腻;
(4)日月忽其不淹兮;
(5)钿头云篦击节碎;
(6)化为狼与豺;
(7)
竹喧归浣女;
(8)下自成蹊[Z。X。X。
(二)阅读赏析
7.
A解析:小说不是倒叙,是按照时间顺序,其中插叙了钓鱼获奖的内容。
8.
①双关,概括了秦叶钓鱼获奖的主体事件(2分);②秦叶被骗上当,自己被人暗中耍了一把(2分);③揭示并批判现实社会中为谋取不当利益而无孔不入的行为,殖含了作者对当下社会丑陋一面的忧虑和反思(2分)。
9.
不赞同:最后两段写秦叶上交钓鱼比赛的所有东西并严格査处超载(2分),表现秦叶的正直(2分),深化文章主旨:为谋取不当利益而无孔不入的行为应该严厉制止(2分)。
赞同:以秦叶认识到自己被骗结尾(2分),揭示社会为谋取不当利益而无孔不入的现象(2分),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想象和思考空间(2分)
收获:
不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6分)
半张纸
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最后一辆搬运车离去了;那位帽子上戴着黑纱的年轻房客还在空房子里徘徊,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遗漏了。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他走到走廊上,决定再也不去回想他在这寓所中所遭遇的一切。但是在墙上,在电话机旁,有一张涂满字迹的小纸头。上面所记的字是好多种笔迹写的:有些很容易辨认,是用黑黑的墨水写的;有些是用黑、红和蓝铅笔草草写成的。这里记录了短短两年间全部美丽的罗曼史。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都记录在这张纸上——半张小纸上的一段人生事迹。他取下这张小纸。这是一张淡黄色有光泽的便条纸。他将它铺平在起居室的壁炉架上,俯下身去,开始读起来。
首先是她的名字:艾丽丝——他所知道的名字中最美丽的一个,因为这是他爱人的名字。旁边是一个电话号码,15,11——看起来像是教堂唱诗牌上圣诗的号码。
下面潦草地写着:银行。这里是他工作的所在,对他说来这神圣的工作意味着面包、住所和家庭,——也就是生活的基础。有条粗粗的黑线划去了那电话号码,因为银行倒闭了,他在短时期的焦虑之后,又找到了另一个工作。
接着是出租马车行和鲜花店,那时他们已订婚了,而且,他手头很宽裕。
家具行,室内装饰商——这些人布置了他们这寓所。搬运车行——他们搬进来了。歌剧院售票处,50,50——他们新婚,星期日夜晚常去看歌剧。在那里度过的时光是最愉快的,他们静静地坐着,心灵沉醉在舞台上神话境域的美及和谐里。
接着是一个男子的名字(已经被划掉了),一个曾经飞黄腾达的朋友,但是由于事业兴隆冲昏了头脑,以致又潦倒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不得不远走他乡。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
现在这对新婚夫妇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新东西。一个女子的铅笔笔迹写的“修女”。什么修女?哦,那个穿着灰色长袍、有着亲切和蔼的面貌的人,她总是那么温柔地到来,不经过起居室,而直接从走廊进入卧室。她的名字下面是L医生。
名单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位亲戚——母亲。这是他的岳母。她一直小心地躲开,不来打扰这新婚的一对。但现在她受到他们的邀请,很快乐地来了,因为他们需要她。
以后是红蓝铅笔写的项目。佣工介绍所,女仆走了,必须再找一个。药房——哼,情况开始不妙了。牛奶厂——订牛奶了,消毒牛奶。杂货铺,肉铺等等,家务事都得用电话办理了。是这家的女主人不在了吗?不,她生产了。
下面的项目他已无法辨认,因为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就像溺死的人透过海水看到的那样。这里用清楚的黑体字记载着:承办人。
在后面的括号里写着“埋葬事”。这已足以说明一切!——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棺材。
埋葬了,再也没有什么了。一切都归于泥土,这是一切肉体的归宿。
他拿起这淡黄色的小纸,吻了吻,仔细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
在这两分钟里,他重又度过了一生中的两年。
但是他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相反地,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有很多人,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
小说提到的是一整张涂满字迹的便条纸。第一段却称之为“半张小纸”,标题也是“半张纸”,这有何意蕴?(6分)
【答案】①称“半张”突出这张纸之小之轻,与其记载内容之大之重形成对比,给人深刻印象。
②“半张”给人以残缺、不完满的感觉,使人联想到主人公生活、家庭的残缺破损,增加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③主人公已往的生活并非人生的全部,作者和读者都希望他续写人生的篇章。(每点2分,其他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箬叶飘香
刘国芳
快过节了,李家村的李茂老汉要去王坊村摘箬叶。这一带只有王坊村附近长着野生的箬竹,是在王坊村通往后山的路上。
每到端午节,那里的路两边全是飘着清香的箬叶,很多人都会去摘箬叶。这样,王坊村来来往往都是人。快过节的那几天,王坊村很热闹。
吃过早饭,李茂老汉拿把剪刀出门了。说是摘箬叶,其实是剪,用剪刀一片一片把箬叶从箬竹上剪下来。但出门后李茂老汉没有直接去王坊村,而是在村里转,他先转到了李婆婆家门外,喊:“李婆婆——李婆婆——”
没人回答他。
李茂老汉仍喊:“李婆婆,人呢?”
隔壁的李长水应了一声,说:“李婆婆不在家,身体不好,前两天被她妞接到抚州去了。”
李茂老汉说:“李婆婆也走了,我们村又少了一个人。”
李长水说:“还有李发财,年纪大了没办法,也被他崽接走了。”
李茂老汉又长叹一声说:“都走了,村里没几个人了。”
李长水说:“哪天你也会去你崽那里,到时村里真就没几个人了。”
李茂老汉说:“我不去城里,住不惯,要去早去了。”
李长水说:“那是,我也不愿去城里。”
李茂老汉没把这话继续下去,只问:“你去王坊村摘箬叶吗?”
李长水说:“去。”
李茂老汉说:“村里还有谁去,喊了一起去。”
李长水说:“还有三公和旺根。”
李茂老汉说:“去喊他们。”
很快,他们见到了三公和旺根,几个人一起出村。路上,李茂老汉看看他们几个,叹一口气说:“村里就剩下我们几个老家伙了。”
李长水说:“没想到现在乡下会变成这样。”
旺根说:“以前村里热热闹闹的,多好。”
三公说:“等我们老了,村里估计一个人都没有了。”
说着,几个人一起叹气。
不一会儿,他们到了王坊村。很多人在这里摘箬叶,认识的人相互打着招呼。一个说:“你也来了。”一个答:“来了。”
穿过王坊村,是一条通往后山的路,路两边的箬竹上长满了翠翠绿绿的箬叶。李茂老汉他们就在路边停下来,拿剪刀一片一片把箬叶剪下来。箬叶一股清香,李茂老汉把剪下来的箬叶放在鼻子下闻,说:“这箬叶真香,闻到它的味道,就像闻到端午节的味道。”
大家纷纷说:“是有端午节的味道。”
每人剪了一大把箬叶,够包粽子了。但他们没走,仍在那儿待着,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竟然还有一家老小开着车来的城里人。看了一会儿,李茂老汉说:“看见这么多人,我就想起以前我们村也是这样热闹。”
几天后,李茂老汉再次去了王坊村,这次没有带剪刀,而是找了把锄头来挖箬竹,连根一起挖。差不多挖了一个上午,他挖了一大捆,扛在肩上往回走。路上,有人见他扛着一大捆箬竹,就问:“你挖这些箬竹做什么?”
李茂老汉说:“我想把这些箬竹栽在我们村子边上。”
回来后,李茂老汉在村外的路边栽起那些箬竹来。从挖坑到浇水,他忙了整整一个下午。全部栽完,已是傍晚了,李茂老汉累坏了,坐在路边歇着。忽然,李茂老汉发现他栽的箬竹长大了,蓬蓬勃勃地把路两边都长满了。有几个人来了,李茂老汉见了,喊着他们说:“你们去哪里?”
他们说:“来这儿摘箬叶呀。”说着,他们拿出剪刀,一片一片把箬叶剪下来。李茂老汉闻到一股箬叶的清香。这香味让李茂老汉兴奋起来,说:“箬叶飘香,你们闻到了吗?”
他们说:“闻到了。”
李茂老汉说:“闻到它的味道,就像闻到端午节的味道。”
几个人说:“是有端午节的味道。”
李茂老汉又说:“你们知道吗?这些箬竹是我栽的。”
他们说:“知道,你做了一件好事。这些天每天有人来摘箬叶,连城里的妞和崽有的也回来了,我们村一下子热闹了,像过节。”
李茂老汉笑了。这时一个人拍着他说:“老茂老茂,你怎么睡在这里?”
李茂老汉被人拍醒了,揉揉眼,才知道自己刚才是在做梦。看着路两边那些他刚刚栽下的箬竹,李茂老汉又笑了。
(有删改)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茂老汉和李长水去摘箬叶前有关是否进城生活的对话,反映了当下农村逐渐零落以及农村老人进城生活不习惯却因年老体弱不得不进城的境况。
B.
小说中提到的“端午节的味道”
,表面上是说箬叶的清香,其实是指用箬叶包的粽子的香味以及乡村人过端午节时渴望村里热闹的幸福感。
C.
小说后面写到了李茂老汉的梦境,而且与前面他去摘箬叶时情节基本一样,这样写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重在表现对农村凋敝现实的感伤。
D.
小说内容看似浅显却情蕴其中,语言较为平实却淡而有味,通过叙写李茂老汉剪摘箬叶和挖种箬竹的行为,成功地塑造了这一可亲可敬的农民形象。
2.
小说以“箬叶飘香”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3.
小说最后两段分别写到李茂老汉的“笑”
,有何异同?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1.
C
2.
①突出内容,点明故事的基本内容是围绕“箬叶”来写其价值和给人的美好印象。②照应情节,“箬叶飘香”在文中开头、中间、结尾出现三次,相互照应,结构圆合。③暗示主题,以端午节摘箬叶包粽子来表现对团聚、热闹的乡村生活的追求。④题目富有文采,寓意美好,引人入胜,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
同:两处“笑”都表现了李茂老汉纯朴善良的性格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异:第①处梦境中的“笑”还表现出栽箬竹得到大家认可的满足感和看到家人回来、村里热闹的幸福感。第②处现实中的“笑”还表现出对箬竹长大后城里人回乡、农村变得热闹的憧憬,对乡村生活改变的期盼和自信。(第②处也可答:“表现了李茂老汉对乡村零落的担忧与无奈”或“表现了李茂老汉在无奈中怀抱希望”)
【解析】
【7题详解】
C项,“重在表现对农村凋敝现实的感伤”错误,结合主旨,以端午节摘箬叶包粽子来表现对团聚、热闹的乡村生活的追求。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标题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主旨看,是否寄托情感,深化主题。其次要结合结构看,重点看首尾段,看它们与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一般而言,题目具有统领全文、贯穿全文、担当线索的作用。然后结合情节看,标题是否有概括故事情节、铺开情节呼应细节的作用。还要结合人物看,明确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看标题与人物形象、性格或命运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以此来看题目是不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达有具体的作用。最后要结合标题本身的效果看,对读者而言,该标题是否新颖精妙,吸引读者。
内容上,故事的基本内容是李茂老汉现实和梦境中摘箬叶的情节,这篇文章是围绕“箬叶”来写的;结构上,“箬叶飘香”在文中开头、中间、结尾出现三次,呼应标题,结构严谨。主题上,以端午节摘箬叶包粽子来表现对团聚、热闹的乡村生活的追求。题目富有文采,“箬叶飘香”,其实是指用箬叶包的粽子的香味以及乡村人过端午节时渴望村里热闹的幸福感寓意美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9题详解】
本题:
异:第①处梦境中的“笑”,结合前文梦境里热闹的乡村生活“他们说:‘知道,你做了一件好事。这些天每天有人来摘箬叶,连城里的妞和崽有的也回来了,我们村一下子热闹了,像过节’”,栽箬竹得到大家认可,看到家人回来、村里热闹的场景,此时李茂老汉的笑,表现出满足感幸福感。第②处“看着路两边那些他刚刚栽下的箬竹,李茂老汉又笑了”,此处是现实中的“笑”,这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是对乡村生活改变的期盼和自信。
同:两处“笑”,对梦境的和现实的反应,都表现了李茂老汉纯朴善良的性格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1
/
3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