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二第3课现代食物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同步测试(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二第3课现代食物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同步测试(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01 08:22: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2019年,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农业农村部等有关部门陆续发布《关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关于推动农商互联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的通知》等政策文件,许多省市也出台冷链物流政策和规划,把发展冷链物流提升到同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产业升级等息息相关的层面。这反映出( )
A.冷链行业的监管力度明显加强 B.现代农业主要生产经营方式变化
C.冷链市场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D.国家启动冷链物流产业整体布局
2.2011年2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数据显示,2010年FAO食品价格指数已超越2008年6月粮食危机时的峰值,一年内的涨幅达到25%。其中俄罗斯禁止粮食出口,引发国际粮价的动荡。以上信息最能说明( )
A.两极格局导致粮食紧张 B.全球性粮食危机的出现
C.投机炒作导致粮价上涨 D.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
3.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中国米麦自给计划》,强调以技术改进为着重点和突破口,还兼顾发展生产与运销改良。1935年,组建全国稻麦改进所负责具体实施。这些举措
A.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B.是构建粮食安全体系的有益尝试
C.旨在应对全民族抗战 D.保障了抗日战争的最终完全胜利
4.1820年,生活在伦敦的化学家弗雷德里克·阿库姆写道:“我们吃的泡菜是用铜染绿的;我们吃的醋是用硫酸勾兑的;我们吃的奶酪是在坏了的牛奶里掺入木粉或木薯粉制成的;我们吃的糖果是将糖、淀粉和黏土混合在一起,再用铜和铅染色的。”这一记录旨在说明
A.化学添加剂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B.消除饥饿是各国重要职责
C.工业革命必然会造成食品污染 D.农业现代化丰富食物供应
5.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正案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保证食品安全,诚信自律,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据此可知
A.国家以法律手段保障食品安全 B.食品生产标准体系确立
C.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完善 D.食品安全问题开始受到国家重视
6.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后,在欧洲出现了一大批相对集中的工业城市。所以有人说“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这主要是因为蒸汽机
A.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 B.使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
C.促进了相关行业机器的发明和改进 D.推动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
7.中国古代科技中,的特点是重综合,重从整体上把握事物,重事物的结构、功能和联系,在研究任何具体事务时,总是居高临下,俯视鸟瞰,把它放到一个包容着它的更大的环境系统之中
A.农学 B.中医学 C.数学 D.地理学
8.“渔光一体”模式是将光伏发电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通过在水面上架设光伏电池板,在水面下养殖鱼虾的模式,达到养殖和发电的并行发展。与传统水产养殖相比,这种模式的突出优势是(  )
A.彻底解决了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B.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水产品质量
C.有利于实现产业叠加和资源共享 D.解决了当前困扰我国的雾霾问题
9.菲律宾农业部长阿尔卡拉在首届全国杂交水稻大会上宣布,菲律宾政府将拨5亿比索专款用于杂交水稻推广,努力使菲律宾的杂交水稻覆盖率从目前的3.5%提升到8%—10%,以实现大米自给目标。这说明粮食增产主要依靠的因素是
A.技术进步 B.政策支持 C.优越气候 D.丰富地形
10.1979年至2013年,我国化肥用量由1086万吨增加到5912万吨。目前,我国农作物的亩均化肥用量为21.9千克,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每亩8千克),是美国的2.6倍,欧盟的2.5倍。针对以上问题,我国提出了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这说明我国
A.农用化肥使用步发达国家后尘 B.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后来居上
C.注重兼顾农业科技和食物安全 D.大力提倡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业
11.“四合一”储粮技术在201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它是指综合运用机械通风、环流熏蒸、电子测温、谷物冷却四项技术保管粮食的方法。这种储粮技术
A.得益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B.有效提升粮食安全储存和保鲜
C.体现了中国科技独立研发能力 D.说明粮食储备完全实现智能化
12.在宁夏的戈壁滩上建有这样的生态循环养鸡场:整个园区通过建立饲料加工、蛋鸡养殖、鸡肉加工、鸡粪生物有机肥加工、有机种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生物菌剂应用等环节的产业链条,实现了蛋鸡养殖产业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这主要说明了
A.养殖业的机械化 B.养殖业的现代化
C.农业生产的自动化 D.养殖业的大型化
13.1982—1984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发生严重旱灾,因旱灾死于饥饿的人口逾百万,直接受到饥饿威胁的人口达3000多万,为解决上述问题,国际社会成立了
A.非洲国家联盟 B.阿拉伯国家联盟
C.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D.中非合作论坛
14.20世纪以来,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农业基本实现现代化,其主要原因有
①优良品种育成推广 ②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
③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 ④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方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5.2019年12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加强调味面制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公告》,公告明确对“辣条”类食品统一按照“方便食品(调味面制品)”生产许可类别进行管理,严格食品生产卫生规范。据悉,辣条原料主要为小麦和大豆,此前辣条多次因食品安全问题被曝光。材料认为该类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能在于
①辣条厂家生产环境脏乱差 ②工人在辣条生产过程中操作不规范
③辣条加工过程中的机械化程度不够 ④原料加工过程中违规使用了添加剂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6.农村土地流转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利辛县中疃镇姜黄村,当地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中托管全村6000多亩耕地,实行小麦、玉米轮作,托管农户土地收益权不变。据合作社负责人介绍,生产全过程由合作社统一组织和采购,对生产实行精细化经营,亩均收益高于周边分散经营的农户。由此可知
A.政府要做好农村土地流转的规范、服务和引导
B.农村土地流转是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有效形式
C.农村土地流转侵害了农民的自主经营权
D.只要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就没有实现不了的计划和设想
17.从公报数据来看,2019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16.06万平方千米,比上年减少0.97万平方千米。各地调整和减少了低质、低效作物的种植,扩大了大豆、杂粮等优质、高效作物的种植规模。受市场价格和大豆补贴政策影响,东北地区增加了大豆等作物的种植,豆类播种面积达到11.07万平方千米。这些政策
A.推动了农村种植结构调整 B.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D.有利于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作物
18.“在美国,农业机械的发明得到了促进……与这些新机械同样重要的是高粮仓、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输工具,它们导致了一个不仅提供工业产品、也提供农业产品的世界市场。”据此,20世纪以来美国食物储备技术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发明了新交通工具 B.工业革命的发展与影响
C.工业生产方法的改进 D.政府的推动作用
19.在蔬菜专用的收获机器收获莴苣时,会先用射线照射莴苣头以确定其是否成熟。当机器横向通过作物时,作物发出的辐射能量下降到低于某预定数值时,仪器就会发出一个信号,用以说明射线所照射的莴苣是可以摘取的,机器上的切割机就会自动切下所选定的莴苣。这主要体现了现代农业生产工具的
A.智能化 B.规模化 C.市场化 D.社会化
20.1930年,美国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平均亩产由过去的100千克增加到350千克。1941年,墨西哥培育出小麦新品种,推广之后使小麦亩产量从50千克提高到250千克。1960年,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成立。该所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在东南亚推广,一季稻的亩产可达600~650千克。2013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示范田实现平均亩产988.1千克,创世界纪录。这说明20世纪以来
A.发展中国家走在现代化农业的前列 B.现代化农业机器得以广泛使用
C.粮食作物的杂交育种技术不断突破 D.世界人民已逐渐消除饥饿问题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食品问题爆发期(食品黑暗期)是指一个食品安全问题集中爆发,引发社会特别是新闻舆论的极大关注,社会民众广泛性缺乏食品安全感的特定历史时期。食品问题爆发期的出现和存续,依据不同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先后、快慢而不同。……所持续的时间大致在50-70年。英国的食品黑暗期为1820-1890年,前后历经70年;而美国的食品黑暗期,如果以1850年纽约“泔水奶”为起算点的话,至1906年首部食品安全法案颁布,历经50余年,若以1938年的《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为终点的话,则前后经历了近90年。
——摘编自孙文《食品安全问题的历史分析及现实意义》
材料二 目前在日本,食品安全管理有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与食品有关的法律多达13个。自1995年以来,日本政府先后对《食品卫生法》进行了10多次修改。2003年,日本对《食品卫生法》等法律从立法宗旨到实施内容都做了较大的调整。修改后的《食品卫生法》将立法宗旨从“确保公众卫生”向“保护国民健康”转变,即:将以往“社会防护”的概念向以个人为关注点的“国民健康保护”的方向转变。该法除明确政府部门责任义务外,还重点规定了食品业者的责任,将保证食品原料安全、实施自主检查、建立食品生产记录等义务化。
——摘自杨蕾《揭秘日本的食品安全》
(1)根据材料一,概括食品问题爆发期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在食品安全治理上的特点。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顺治政府召集流民,开垦荒地,但急求成效,于开垦次年就起征新赋,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椒性,开荒效果不明显。康熙帝即位后,放宽了起料的年限,垦荒颇见成效;康熙极为重视常平仓谷,规定了仓谷的数额;雍正帝也一弄访个,让各地存是额定来谷。康瘫乾时期,包谷、番萧等高产粮食作物得到迅速发展,成为贫苦农民的主要口根。康麻花三帝通过粮价奏报制度。及时掌握各地粮价,采取了一系列调剂余缺、平抑粮价的措施,对安定民生发挥了一定作用。康熙帝还曾下谕令“蒸造烧酒,多费米谷,须严禁”,雍正曾试图将禁酒推向全国。
——摘编自叶能《清代前期解决粮食问题的政策和措施》
材料二 15世纪英国盛行的圈地运动,为资本家提供了雇佣劳动力,并将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16世纪中期,土豆被一个西班牙殖民者从南美洲带到欧洲,17世纪时,土豆已经成为欧洲的重要粮食。1842年,英国和德国兴建了制造过磷酸盐化肥的工厂。1861年,美国拥有的收割机已超过10万台。
——摘编自王荣生《近代欧美国家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欧美各国农业发展的原因并概括其特点。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各级政府支持冷链物流发展,体现了冷链市场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故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冷链行业的监管力度,故A项错误;现代农业主要生产经营方式是大型农场、养殖场,故B项错误;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故D项错误。
2.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罗斯禁止粮食出口,引发国际粮价的动荡,从反面论证了全球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和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D项正确;两极格局早在1991年已结束,A项错误;全球性粮食危机的出现只是暂时出现的表面现象,没有准确说明材料主题,B项错误;投机炒作导致粮价上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
3.B
【详解】
由材料“以技术改进为着重点和突破口”“兼顾发展生产与运销改良”“组建全国稻麦改进所负责具体实施”等信息可知,南京国民政府试图改良米麦等粮食作物的生产与运销,这是构建粮食安全体系的有益尝试,故B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排除A;全民族抗战开始于1937年,故排除C;“保障了抗日战争的最终完全胜利”说法错误,排除D。
4.A
【详解】
材料“我们吃的泡菜是用铜染绿的;我们吃的醋是用硫酸勾兑的;我们吃的奶酪是在坏了的牛奶里掺入木粉或木薯粉制成的”体现的是化学添加剂引发食品安全问题,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食品安全问题,排除。故选A。
5.A
【详解】
全国人大常委会即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食品安全法的修正案,明确相关人员职责,要求其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等,反映国家以法律手段保障食品安全,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我国确立了食品生产标准体系,B项错误;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完善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食品安全问题开始受到国家重视与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食品安全法“修正案”不符,D项错误。
6.B
【详解】
蒸汽机大量应用以后,使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工业城市,即蒸汽机推动了城市化,B项正确;材料是在说改良蒸汽机和工业城市间的关系,没有涉及工业生产效率的提高,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相关行业机器的发明和改进,C项错误;材料是在说改良蒸汽机和工业城市间的关系,即蒸汽机是工业生产逐渐摆脱自然条件的限制,而不是推动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D项错误。
7.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医学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最能体现“重综合,重从整体上把握事物,重事物的结构、功能和联系”的特点,B正确;农学在于积累经验,数学重在总结,地理学侧重实地查看,都不具备题干所列特征,排除A、C、D。
8.C
【详解】
与传统的水产养殖相比,“渔光一体”模式下,水上发电、水下养殖,有利于实现养殖和发电的产业叠加和资源共享,C项正确;“渔光一体”模式并不能“彻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A项错误;渔光一体模式与提高水产品的“质量”无关,B项错误;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可以减轻但不能解决我国的雾霾问题,D项错误。
9.A
【详解】
从题干中可看出,菲律宾政府拨款的主要目的是推广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的高产是政府拨款的前提,因此粮食增产依靠的最主要的因素是技术进步,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题意不符,故均可排除。
10.C
【详解】
从材料中可看出我国既注重化肥技术的使用,同时也看到了化肥使用量过高的问题,提出2020年化肥使用零增长的目标,体现了对农业化肥技术和食物安全的统筹兼顾,故C项正确;题干中强调是中国化肥使用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区别,不是步其后尘,故A项错误;题干中的数据说明了我国使用化肥过多的现实,不能说明我国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后来居上,故B项错误;题干中主张有限制地使用化肥,并没有涉及发展绿色农业的内容,故D项错误。
11.B
【详解】
“四合一”储粮技术有利于提升我国粮食的安全储存和长期保鲜,故B项正确;“四合一”储粮技术中的机械通风技术和谷物冷却技术均得益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故A项错误;机械通风技术是美国人发明的,谷物冷却技术是德国人发明的,故C项错误;“四合一”储粮技术体现出储粮技术发展的方向是自动化和智能化,但未完全实现智能化,故D项错误。
12.B
【详解】
根据“整个园区通过建立饲料加工、蛋鸡养殖、鸡肉加工、鸡粪生物有机肥加工、有机种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生物菌剂应用等环节的产业链条”可以看出养殖业的现代化发展,B项正确;机械化只是一个方面,不够全面,排除A;材料主旨并不是农业生产,排除C;材料没有强调规模大小,排除D。
13.C
【详解】
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并保证人类免于饥饿的国际组织,故选C项;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无关。
14.D
【详解】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大批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及畜禽的生产量大幅度增长,保证了农牧产品的供应;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方式。因此D正确,ABC排除。
15.D
【详解】
根据材料“严格食品生产卫生规范”、“原料主要为小麦和大豆,此前辣条多次因食品安全问题被曝光”可知,辣条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生产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可能是加工环境不好或在加工过程中违规使用了添加剂,①④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②③与“食品生产卫生规范”不符,故排除ABC三项。
16.B
【详解】
据材料“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中托管全村6000多亩耕地”“生产全过程由合作社统一组织和采购”“生产实行精细化经营”可知,这是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方式,故选B项;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土地流转侵害农民的自主经营权,故排除C项;D项表述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思想,它背离了客观经济规律,故排除。
17.A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政策更多的是考虑到经济效益,即扩大了大豆、杂粮等优质、高效作物的种植规模,有利于农村种植结构的调整,减少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B;材料政策制定是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但是其本身不属于市场经济体制组成部分,排除C;“因地制宜”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
18.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提供了便利的储备工具和运输工具,食物储备技术得到发展,B正确;新的交通工具发明以及工业生产方法都是实物储备技术发展的原因之一,而非主要原因,排除A、C;题干并未体现出政府在食物技术储备方面的作用,排除D。
19.A
【详解】
蔬菜收获机器利用射线确定莴苣是否成熟,并对成熟莴苣进行自动收割,这一新技术体现出现代农业生产工具智能化的特点,故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未涉及,故均排除。
20.C
【详解】
材料反映了20世纪以来粮食作物的杂交育种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C项正确;材料既提到了墨西哥、菲律宾、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杂交育种技术上的突破,也提到了美国在该领域的成就,美国属于发达国家,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现代化农业机器的使用,排除B项;粮食作物的杂交育种技术的突破有利于解决人类的饥饿问题,但不能说20世纪以来世界人民已逐渐消除饥饿问题,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21.(1)特点:食品安全问题集中爆发;社会舆论极大关注;民众广泛缺乏食品安全感;与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持续时间较长。
(2)特点:食品安全管理法律体系完备;发布专门的食品卫生法;与时俱进;更加关注个人健康;明确责任义务划分;从源头控制食品安全问题。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概括食品问题爆发期的特点,据“(食品黑暗期)是指一个食品安全问题集中爆发,引发社会特别是新闻舆论的极大关注,社会民众广泛性缺乏食品安全感的特定历史时期”可得出食品安全问题集中爆发,社会舆论极大关注,民众广泛缺乏食品安全感;据“食品问题爆发期的出现和存续,依据不同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先后、快慢而不同”可得出与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据“……所持续的时间大致在50-70年……则前后经历了近90年”可得出持续时间较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在食品安全治理上的特点,据“目前在日本,食品安全管理有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与食品有关的法律多达13个”可得出食品安全管理法律体系完备,发布专门的食品卫生法;据“自1995年以来,日本政府先后对《食品卫生法》进行了10多次修改。2003年,日本对《食品卫生法》等法律从立法宗旨到实施内容都做了较大的调整”可得出与时俱进,适时修改;据“修改后的《食品卫生法》将立法宗旨从‘确保公众卫生’向‘保护国民健康’转变”可得出更加关注个人健康;据“该法除明确政府部门责任义务外,还重点规定了食品业者的责任”可得出明确责任义务划分;据“将保证食品原料安全、实施自主检查、建立食品生产记录等义务化”可得出从源头控制食品安全问题。
22.(1)措施:开荒垦辟,增加产量;广设仓储.积谷备荒;推广高产作物种植;掌握粮价,调剂余缺;控制粮食消费,保证百姓主食。
意义: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造就了农耕经济繁荣;缓解了粮食危机;调整经济结构,加速了农业的商品化。
(2)原因:资产阶级革命后.代议制的确立;圈地运动及新航路开辟的推动;工业革命促进农业机械化。特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大规模经营;引进优良农作物品种;耕作技术和耕作方式的进步。
【详解】
(1)措施:根据“顺治政府召集流民,开垦荒地”得出开荒垦辟,增加产量;根据”康熙极为重视常平仓谷,规定了仓谷的数额“得出广设仓储.积谷备荒;根据”康瘫乾时期,包谷、番萧等高产粮食作物得到迅速发展,成为贫苦农民的主要口根"得出推广高产作物种植;根据“康麻花三帝通过粮价奏报制度。及时掌握各地粮价,采取了一系列调剂余缺、平抑粮价的措施”得出掌握粮价,调剂余缺;根据“蒸造烧酒,多费米谷,须严禁”得出控制粮食消费,保证百姓主食。意义:结合第一问的内容可从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造就了农耕经济繁荣;缓解了粮食危机;调整经济结构,加速了农业的商品化等方面概括。
(2)原因:根据所学可从政治角度概括得出资产阶级革命后代议制的确立;根据“ 15世纪英国盛行的圈地运动,为资本家提供了雇佣劳动力,并将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得出圈地运动及新航路开辟的推动;根据所学从工业革命的角度概括可得出工业革命促进农业机械化。特点:根据“并将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得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大规模经营;根据“16世纪中期,土豆被一个西班牙殖民者从南美洲带到欧洲,17世纪时,土豆已经成为欧洲的重要粮食”得出引进优良农作物品种;根据“1842年,英国和德国兴建了制造过磷酸盐化肥的工厂。1861年,美国拥有的收割机已超过10万台。”得出耕作技术和耕作方式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