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二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同步测试(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二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同步测试(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01 08:25: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唐中期以前,政府主要依靠各级大小官吏来维护市场交易秩序。之后,官府在维护正常交易秩序的过程中,还利用牙人(买卖双方的中间人)、行会等来协助官府执行相关政策。这一改变
A.适应了城市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B.使商业组织成为市场管理主体
C.表明政府经济管理的职能弱化 D.体现政府鼓励发展工商业经济
2.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明清商帮的兴起 B.漕运事业的兴盛
C.地区经济的差异 D.棉纺织业的发展
3.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郑和远航海外,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之后的欧洲航海,但却未能持续,其中断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对外贸易受官府的控制 B.陆上丝绸之路更为便捷
C.朝贡贸易带来财政压力 D.国内自给自足经济抵制
4.雍正皇帝的谕旨中说:“此辈多系不安分之人,若听其去来任意,伊等益无顾忌,轻去其乡,而飘外国者益重矣。嗣后礼定限期,若逾限不回,是其人甘心流移外方,无可悯惜,朕亦不许令其复回。”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清朝海外贸易已经禁绝 B.海禁政策的不断强化
C.清政府对航海者的关注 D.西方国家吸引力较强
5.据《阿拉伯通史》记载:“(巴格达城)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燃料;从中亚细亚和突厥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巴格达是当时世界最繁华的城市 B.阿拉伯人垄断东西方商业贸易
C.阿拉伯商人的贸易范围非常广泛 D.奴隶制是阿拉伯人扩张的基础
6.宋元时期,在部分地区的人们心目中,四海龙王(传说其主要职责是在人间司风管雨)的地位每况愈下,逐渐为妈祖(也称天妃、天后、天后圣母,福建、广东、台湾一带称之为妈祖)所取代。能够和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宋元时期
A.商品经济提升女性地位 B.航海事业得到发展
C.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闽粤社会影响力大
7.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凡是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证明财产的所有权。这表明,古埃及
A.商业经营领域扩大 B.商业管理制度完备
C.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D.商业契约已经出现
8.战国时,赵国铸造了大量的形式多样的青铜货币,其中布币是最主要的货币形式,还有为适应与燕齐交界地区的商业交往而铸的刀币,以及受秦国影响铸造时间较晚的钱。这反映了当时赵国
A.手工业技术最发达 B.具有工商立国思想
C.一度取得霸主地位 D.积极开展商贸活动
9.在地摊经济火爆的宋朝,商贩占道经营现象普遍。为此,宋真宗曾下令加宽街衢,禁鼓昏晓,复长安旧制,但收效甚微。后来,宋神宗开征“侵街钱”,宋徽宗征收“侵街房廊钱”,政府最终承认了商贩占道经营行为的合法性。这说明宋朝
A.统治者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巧立名目增加税收以充实国库
C.商业发展严重影响街衢正常交通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城市管理改革
10.《管子·治国》中写道∶“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接在后面的文句最可能是
A.“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B.“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C.“所来少不觉其少无卖不尽之货又买不尽此地之货为海内第一”
D.“使人人各遂其私求,人人之私利既获,而通国之功利寓焉”
11.宋代诗人董嗣杲在《蔷薇水》(蔷薇水,一种香水)中写道:“海外有瓶还贮水,亭前无洞可藏花。”宋代诗人杨万里也有诗曰:“海外蔷薇水,中州未得方。”这两首宋诗
A.反映了市坊制度的废除 B.体现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C.反映了城市夜市的繁荣 D.表现了市民阶层的壮大
12.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是
A.商品经济 B.农业经济 C.资本主义萌芽 D.官营手工业
13.唐代晚期盐铁使刘晏推行“榷盐法”,即在产盐区设置盐官,督促生产、采购食盐,随后将盐税加在盐价中就地转卖给盐商,由盐商自由运销。“榷盐法”的推行(  )
A.废止了食盐专卖制度 B.减少了民众消费支出
C.抑制了民营商业发展 D.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14.据《秦律》记载:“为作务及官府市,受钱必辄入其钱缿中,令市者见其入,不从令者赀(罚) 一甲(铠甲)。”以下选项对上述材料解读错误的一项是
A.市者指的是管理市场的官员 B.当时已有管理市场交易的法律
C.目的是为了防止偷税漏税 D.此制度刺激了新的经济因素产生
15.《中国的历史:绚烂的世界帝国一隋唐时代》描述:顺着纵横于扬州城的运河(官河)沿岸形成了许多“市”,这里不仅是大米和食盐交易之地,而且还从事金银器、丝织品、木材、茶叶等各种商品的交易……城内的“侵街”现象急速扩大,一到夜晚整个街道灯火通明。据此可知
A.农产品开始商品化 B.商帮兴起,专门贸易发达
C.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D.运河开凿,经济重心南移
16.明代嘉靖年间的《河间府志》记载,乡镇一级的集市每月有二、三个集日,州县每月大概有五、六个集日,府城则每日一集。这反映出当时
A.市场的三级管理体制形成 B.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开始出现
C.农工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D.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已被打破
17.汉唐盛世皆帑藏丰实,充斥汉武太仓的是“陈陈相因”的粟,玄崇开元时的公私仓廪则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引起政府储粮从“粟”到“稻米、粟"这一变化的主要条件是
A.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形成 B.洲际物种交流影响经济生活
C.交通运输网络日益发展完善 D.政府均田限田措施成效显著
18.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的假赁业务十分发达,无论家中红白喜事,或是外出游玩赏宴,从桌笱杯盘到说唱劝酒,从请帖座次到掌勺传菜,都可以请专门机构包办。“寻常出街市干事,稍似路远倦行,逐坊巷桥市,自有假赁鞍马者,不过百钱”。据此可知北宋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萌芽 B.官员消费奢侈攀比之风日益严重
C.社会生活发生了一定变化 D.纸币的出现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
19.834年, 唐文宗下诏:“其岭南、 福建及扬州蕃客宜委观察节度使常加存闻,除舶脚、外市、进奉外,任其来往流通,自为交易,不得重加率税。”很多城市在城内划出蕃客的居留区一蕃坊, 因可以“列肆而市”,成为了热闹的商业区。由此可知,唐朝时期
A.朝廷重视发展对外贸易 B.蕃商严重侵犯我国的经济主权
C.外贸发展瓦解坊市制度 D.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20.收养是古巴比伦人一种常见的社会行为。收养关系发生时他们一定要签订契约,并在泥板上盖上双方的印章。如果收养没有签订契约,那么收养关系便得不到法律的保证。据此可知
①古巴比伦人具有很强的契约观念 ②契约在古巴比伦受到法律的保护
③古巴比伦人任何事情都订立契约 ④契约有利于明确从事活动中的责、权和利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御街南往,过州桥,两边多饮食店;东去东角楼,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门面广阔,每一交易动即千万;东区,有瓦子;东十字大街为“鬼市子”,每夜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
——摘编自侯家驹《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中国金融经济,在历史上最低限度有三次突然猛进。此即西周至两汉,唐宋之间,明清之际。但无一次其突出使中国经济史改观。明末之巨商,多为盐商,但因食盐由官厅专卖,其能在此间牟利者,多为官僚资本,亦官商不分。商人至互相合作,共同经营之情形已屡见不鲜,其任事者为“亲戚知交”,则虽无效能亦不便辞退。明朝的政策,缺乏积极精神,虽严格执行中央集权,却不用这权威去扶助先进的经济部门,而是强迫它与落后的经济看齐。
——摘编自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商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商业未能“使中国经济史改观”的原因。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南门大街以东,南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大相国寺,……自大内(注:皇宫)西廊南去,即景灵西宫,南曲对即报慈寺街、都进奏院、百钟圆药铺,至浚仪桥大街。……街南桑家瓦子(注:娱乐场所),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夜市直到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二 (宋元时期)由于所有的官员和富商也住在城市里,……高雅文化自然因此也大大都市化了,其口味与心态都具有市民化的特征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宋都东京商业发展的新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高雅文化”在宋元时期“市民化”的表现。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根据材料“……还利用牙人(买卖双方的中间人)、行会等来协助官府执行相关政策”,可知,唐朝政府在维持市场交易秩序的过程中利用了民间力量,这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使商业组织成为市场管理主体”,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政府经济管理的职能弱化,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政府维持市场交易秩序的方法,没有体现政府鼓励发展工商业,故D项错误。
2.C
【详解】
根据材料“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可知,明中后期,北方山东的棉花作为原料运到南方,在南方加工成棉布后返销回北方。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江南棉纺织业发达,民营纺织业甚至超过了官营,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因此材料所述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地区经济的差异所致,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商帮的作用,故A项错误;大运河早在隋朝就已经开通运营,所以材料所述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不是漕运事业的兴盛,故B项错误;材料既反映了江南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又反映了山东是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以“棉纺织业的发展”的说法过于片面,故D项错误。
3.C
【详解】
根据材料“……郑和的远航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之后的欧洲航海……”可知,郑和远航会耗费巨大的财力。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当时的朝贡贸易以炫耀国威和加强友好往来为主要目的,“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支出大于回报,随着明朝国力的衰退,朝贡贸易带来的财政压力越来越大,所以郑和远航未能持续,故C项正确;“对外贸易受官府的控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与“陆上丝绸之路更为便捷”无关,故B项错误;郑和远航并未冲击自然经济,不会遭到国内自给自足经济抵制,故D项错误。
4.B
【详解】
雍正皇帝限期要求出海人员回国,否则禁止长期逗留海外的国人回国,这说明当时政府实行海禁政策,而且不断强化,B正确;A不符合史实,海禁政策主要是禁止国人出海,限制外国人来华,排除;清政府对于航海者持有偏见,排除C;D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
5.C
【详解】
材料反映巴格达城的码头集聚着来自中国、印度、中亚细亚、非洲等地的货物,说明阿拉伯商人的贸易范围非常广泛,故选C项;没有世界其它地区城市的比较,不能得出巴格达是当时世界最繁华的城市的结论,排除A项;B项中“垄断”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项;D项材料信息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
6.B
【详解】
信奉四海龙王是农耕经济的产物,期盼风调雨顺;信奉妈祖是海上贸易发展的需要,期盼出海平安,由此说明宋元时期航海事业得到发展,B正确;题干内容与女性的社会地位无关,排除A;南宋时期程朱理学地位提升,但是尚未成为官方哲学,排除C;通过题干中妈祖的职能无法证实闽粤地区社会影响力的变化,排除D。
7.D
【详解】
古埃及人转让重要财产都要订立契约以证明财产所有权,这说明古埃及时期商业契约已经出现,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商业契约的出现,不能说明商业经营领域的扩大和商业管理制度的完备,排除AB;商业契约出现不代表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排除C。
8.D
【详解】
战国时期,赵国以布币为主,铸造了数量众多、样式不同的货币,以适应与燕、齐、秦等国的商业交往,反映了当时赵国积极开展商贸活动,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赵国的手工业技术“最发达”,A项错误;仅凭铸造货币一项不能说明赵国以工商立国,B项错误;赵国一度取得霸主地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
9.D
【详解】
根据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行为,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宋朝统治者采取的应对措施,正好能体现城市管理制度上的改革,D正确;宋代依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A错误;“侵街钱、侵街房廊钱”应属于罚款,而不是税收,B项错误;题干主旨是政府处理占道经营的方式变化,而非占道经营影响了街衢正常交通,排除C。
10.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管仲重视农业,认为国家要想富强,首先要“末作文巧”,说明其经济思想是重农抑商,因此后文最可能接的是对农业的重视相关内容,B正确;A强调的是施行仁政,排除;C、D强调的是商业发展的重要性,排除。
11.B
【详解】
题中材料的两首诗,反映了海外“蔷薇水”在市场上出现,反映了宋代对外贸易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市坊制度”的内容,也没有夜市繁荣的信息,不能体现市民阶层的状况,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12.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繁荣,A正确;农业经济在封建社会相当于自然经济,排除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中叶以后,排除C;官营手工业不属于“新型经济”,排除D。
13.D
【详解】
“榷盐法”的具体操作方式是政府在产盐区设置盐官,督促生产、采购食盐,随后将盐税加在盐价中就地转卖给盐商,由盐商自由运销。这一举措保障了政府对食盐的垄断,同时又能调动商人的积极性,有助于增加财政收入,D正确;“榷盐法”是食盐专卖制度的体现,排除A;“榷盐法”中商人加价购买食盐,会将这一部分加价转嫁给百姓,使得百姓消费食盐的费用增加,排除B;“榷盐法”有助于民营商业的发展,排除C。
14.D
【详解】
秦朝对商品交易行为予以管理,在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有限程度下,这一制度并不能刺激新的经济因素产生,D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可知,秦朝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官员——市者来监督商品交易行为,违反交易原则的予以处罚,这说明当时已经有了管理市场交易的法律,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偷税漏税,A、B、C与材料相符,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
15.C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隋唐时期,长江流域出现了许多的“市”,而且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空间限制,商品种类繁多,由此可知,隋唐时期的城市经济功能增强,C正确;A错在“开始”,排除;商帮兴起于明清时期,排除B;经济重心南移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
16.C
【详解】
乡镇、州县以及府城的集市数量层次不齐,但是普遍存在,说明当时农工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C正确;题干主旨并非关于市场管理,排除A;集市不等于专业化市镇,排除B;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排除D。
17.C
【详解】
粟主要种植于北方,稻米主要种植于南方,汉武帝和唐玄宗时期的国家政治中心都位于北方,汉唐太仓的储粮由单纯的粟到粟和稻米相结合,说明南方的稻米大量运输到北方,体现了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C正确;A是在经济重心南移之后出现的,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A项;粟和稻不是洲际物种交流,排除B;均田制的实施与农民选择种植粟还是稻无关,且唐高宗以后,均田制又逐渐被破坏,到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土地还授实际上已不能实行,排除D项。
18.C
【详解】
根据题干“北宋的假赁业务十分发达”及专门机构业务的广泛性,说明社会生活发生了一定变化,C项正确;新的生产关系一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后期,而不是北宋,排除A;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假赁业务十分发达”,说的是社会风气,无法体现官员消费奢侈攀比之风日益严重,排除B;材料中没有体现纸币的信息,排除D。
19.A
【详解】
对往来蕃客商人,唐文宗要求地方政府“任其来往流通,自为交易,不得重加率税”,许多城市专门为其划出居留区(蕃坊),使其“列肆而市”并成为热闹的商业区等,反映出唐朝时期朝廷重视发展对外贸易,A项正确;蕃商严重侵犯我国的经济主权与政府对蕃商来唐贸易持鼓励、优惠政策不符,排除B项;直到宋代,国内“坊市”制度才被瓦解,排除C项;唐朝政府并未放弃“重农抑商”政策,D项排除。
20.C
【详解】
材料信息“一定要签订契约”“收养没有签订契约,那么收养关系便得不到法律的保证”说明①②④正确,C符合题意;“任何事情都订立契约”说法过于绝对,③错误,ABD排除。故选C。
21.(1)表现:突破市坊界限;打破时间限制;商品种类多,交易数额大;出现娱乐场所。
(2)理由:明清商业与封建官僚联系密切;商人间关系浓厚,往往导致效能低下;明清实行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详解】
(1)表现:根据材料“ 由御街南往,过州桥,两边多饮食店”可知,突破市坊界限;根据材料“东十字大街为‘鬼市子’,每夜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可知,打破时间限制;根据材料“东去东角楼,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门面广阔,每一交易动即千万”可知,商品种类多,交易数额大;根据材料“东区,有瓦子”可知,出现娱乐场所。
(2)理由:根据材料“明末之巨商,多为盐商,但因食盐由官厅专卖,其能在此间牟利者,多为官僚资本,亦官商不分”可知,明清商业与封建官僚联系密切;根据材料“商人至互相合作,共同经营之情形已屡见不鲜,其任事者为‘亲戚知交’,则虽无效能亦不便辞退”可知,商人间关系浓厚,往往导致效能低下;根据材料“明朝的政策,缺乏积极精神,虽严格执行中央集权,却不用这权威去扶助先进的经济部门,而是强迫它与落后的经济看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实行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22.(1)打破坊市制度(商业活动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商业化程度提高。
(2)宋词、元曲、风俗画等。
【详解】
(1)新变化:根据材料“南门大街以东,南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大相国寺”“街南桑家瓦子(注:娱乐场所),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夜市直到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可知,东京商业活动打破坊市制度(商业活动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根据材料“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可知,北宋东京商业化程度提高。
(2)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宋词、元曲、风俗画等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