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二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同步测试(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二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同步测试(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01 08:26: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8课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1669年,英国每磅茶叶售价1英镑,相当于一个体力劳动者6周的收入;1786年,即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饮茶习惯的日趋普遍 B.贫富差距的不断缩小
C.工业革命的影响扩大 D.东西方贸易日益频繁
2.1580年以后,西班牙的马尼拉殖民当局,为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中国商品,找到了一条通向墨西哥的航路-“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马尼拉大帆船”满载中国商品,横渡太平洋,前往墨西哥。这一现象
A.体现了华夏近代工业的优势 B.宣告了明清闭关锁国的破产
C.加速了传统小农经济的解体 D.有利于中国经济活力的增强
3.1813—1844年,印度输出的原棉由4000多吨猛升至4万吨;1813—1828年,从加尔各答出口的生丝激增近17倍;同时,罂粟的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这表明印度
A.对华贸易量的激增 B.棉纺织业迅速发展
C.经济殖民地化加深 D.自由贸易走向繁荣
4.1949年,可口可乐被视为“资本主义”离开中国: 1978年12月 13 日,可口可乐重返中国市场:但1982年1月30日,商业部通电全国,立即停止内销可口可乐: 1983 年,卫生部门又提出:“可口可乐含有咖啡因,不符合卫生要求”。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质疑 B.国家制定政策保护本国汽水产品
C.受国内外因素影响下的传统认知 D.中美关系恶化加深中美贸易矛盾
5.16世纪以来,欧洲商人把来自美洲的玉米、烟草,亚洲的香料、茶叶、非洲的黄金、象牙以及欧洲的枪支等运往世界各地销售。这一现象的出现最能说明
A.商业地位日益重要 B.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C.交通运输日益便捷 D.贸易中心发生重大变化
6.20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前期,发展中国家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下列关于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是经济独立 ②取得民族独立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③经济发展受到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阻碍 ④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马克思说:“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他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种更大的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这一“革命力量”对世界历史发展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以英美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B.促使世界开始走向一个整体
C.引起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产生 D.促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
8.1897年,盛宣怀奉旨在上海创办的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先后在北京、天津、汉口、广州、香港、烟台、镇江、汕头、福州和重庆等地设立分行。这种新的商业经营形式被引入中国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列强入侵的影响 B.洋务运动的开展
C.民族工业的发展 D.实业救国的影响
9.17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纷纷到亚洲进行殖民活动,引发了亚洲海上贸易格局的变化。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荷兰通过设立据点控制东亚海上商路 B.英国在对华贸易中处于顺差地位
C.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D.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10.明末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记载:“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海外人亦禁不令出境。此人取薯藤,绞人汲水绳中,遂得渡海。因此分种移植,略通闽广之境也。”据此可得结论
A.新航路开辟推动了物种交流 B.当时中国的农业落后于世界
C.商业活动改变了国人的饮食习惯 D.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农业发展
11.根据《南京条约》,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它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因此,《南京条约》
A.反映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 B.导致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
C.损害了中国贸易和司法主权 D.使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
12.16世纪末到19世纪初,马尼拉帆船贸易在浩渺的太平洋上开辟了一条丝绸之路。借此,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反过来,美洲的作物烟草、玉米、甘薯以及墨西哥的银元等传播到中国。这条太平洋丝绸之路的开辟
A.引起了菲律宾的价格革命 B.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C.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完成了美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13.1987年通过的《苏联国营企业法》ー方面规定企业可以“独立自主地制定和批准五年计划”、独立核算和自筹资金;另一方面又要求企业计划须建立在“国家计划的基础之上”。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A.体制改革矛盾重重 B.强化对经济的干预
C.国企改革不断深化 D.经济政策实现转型
14.约在1600年时,经好望角航线运往欧洲的胡椒是100万~200万磅,丁香、靛蓝、药品、肉豆蔻等有35万~65万磅,而经商队运进地中海的胡椒有300万~400万磅,丁香等有70万~100万磅,另外还有生丝50万磅。这些数字说明
A.开辟新航路的作用有限 B.地中海航线依然十分重要
C.贸易中心转移不明显 D.西葡两国争夺贸易主导权
15.17世纪,荷兰商人从南非进口小麦,从印度进口玛瑙和贝壳,从巴西进口蔗糖。小麦养活了国内消费者,他们更多地从事商人、银行家和手工业者等职业,从事农业的人越来越少。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荷兰的自然环境不利于农业发展
C.荷兰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D.荷兰地处欧洲的交通要地
16.有学者称,美洲白银的到来,加剧了欧洲货币与商品比例的不平衡。由此推断
A.封建贵族通过殖民扩张获取了暴利 B.商业革命源于贵金属严重过剩
C.欧洲实物地租逐渐取代了货币地租 D.殖民掠夺引起了欧洲“价格革命”
17.16世纪,西班牙人在美洲建立种植园,生产经济作物比如蔗糖,因为这种产业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人力,在美洲从事种植园经济的农场主可能会用下列哪种措施以提升生产力
A.使用机器代替人力进行生产 B.从奴隶贩子手中购买黑奴
C.强迫印第安人劳动 D.在欧洲大陆雇佣工人
18.新航路开辟后,玉米这一美洲特产,地理大发现后很快传到中国西南部;非洲所产的咖啡传到欧美,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这些现象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促进了各大洲之间物种的交流 B.导致商路和贸易中心的转移
C.导致欧洲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D.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9.非洲西海岸有一些特殊的名称,科特迪瓦被称为象牙海岸,加纳被称为黄金海岸,利比里亚被称为胡椒海岸,贝宁被称为奴隶海岸。这些名称主要反映出
A.非洲物产资源丰富 B.殖民者的贪婪残酷
C.三角贸易路线漫长 D.非洲主动融入世界
20.托玛斯·弗里德曼在其《世界是平的》一书当中写到:“全球化经历了3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1.0”……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材料中的“新大陆”指的是
A.美洲 B.非洲 C.亚洲 D.大洋洲
二、材料分析题
21.(世界贸易与物种交换)
材料一 17世纪时,全球各地的有钱人开始饮用、吸用、食用来自遥远异地的珍奇植物。咖啡、茶叶、可可豆、烟草、糖,约略在同一时期成为大受欢迎的东西。欧、亚洲的消费者都不能自拔地爱上这些美洲、亚洲、非洲的产物。有三百年时间,它们是世界贸易领域最珍贵的农产品。……它们的魅力实在太强,最后一个又一个的政府决定,与其花费巨资防范人民上瘾,还不如向享用这些美味东西的人收税,同意人民使用,甚至栽种这些植物。
——摘编自彭慕兰等著《贸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
材料二 “软性”的瘾品-巧克力、较淡的美洲烟草、东方来的茶叶和咖啡——之所以能打败古德曼所谓的摇摇欲坠的欧洲自种瘾品的文化,这也是原因之一:软性瘾品更能配合新兴资本主义秩序的需要。不但如此,这些瘾品本身就是资本主义下的商品。它们为商人赚的钱,为国库增加的收入,比它们在喝走气啤酒、吃大麻籽面包的旧秩序下能获得的可多得多了。
——摘编自戴维·考特莱特《上瘾五百年:瘾品与现代世界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简介17世纪世界贸易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世界贸易对欧洲产生的重要影响。
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摘编自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
——摘编自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1)举一例说明13、14世纪“世界贸易网”的形成。指出13—19世纪欧洲在世界贸易中地位的变化。分析16世纪欧洲“处境开始改善”的原因。
(2)材料二中“真正的世界经济”指什么?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国家与亚非拉国家的经济关系。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茶叶在英国市场上流通量的增加促使茶价下跌,使得普通百姓也能够消费得起,而这得益于东西方贸易的频繁,所以D正确;茶叶价格的下跌促使饮茶风俗普遍,A选项因果颠倒,所以A错误;工业革命加大了社会贫富差距,所以B错误;工业革命加大了社会贫富差距,不会导致“即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的现象,所以C错误。
2.D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马尼拉大帆船”又称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这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拓展的表现。西班牙在其两大殖民地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横跨太平洋的贸易,交易的主要商品是中国的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致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增加中国的经济实力,故D项正确;当时中国尚未形成机器大生产的近代工业,外输商品为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虽表明中国当时与世界市场存在联系,但无法表明闭关锁国的破产,鸦片战争后,闭关锁国政策破产,故B项错误;中外贸易的进行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其力量不足以瓦解传统小农经济,故C项错误。
3.C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印度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其中出口的原料体现的是印度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原料产地,说明的是印度经济殖民地化加深,C正确;材料无法得出这些原料是否流入中国或者其他地区,A排除;B与材料无关,排除;当时印度成为英国的经济附庸,D排除。故选C。
4.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反对资本主义、改革开放初期反倾销和抵制咖啡因等,说明可口可乐数次被勒令退出中国市场的主要原因是受国内外因素影响下的传统认知导致,C项正确;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才正式启动,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国家制定政策保护本国汽水产品,B项错误;中美关系恶化加深中美贸易矛盾是促进因素之一,不是主要原因,D项错误。
5.B
【详解】
根据时间“16世纪以来”,内容“自美洲的玉米、烟草”、“亚洲的香料、茶叶”、“非洲的黄金、象牙”、“欧洲的枪支”可知此时,把欧洲、非洲、美洲、亚洲的商品运往世界各地销售,说明世界贸易联系越来越紧密,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B项正确;材料表达的是世界商品的交流范围,而不是商业地位的高低,A项错误;交通运输的便捷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材料所述为贸易范围的扩大,不是贸易中心的转移,D项错误。
6.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展中国家通过发展国有经济与制订经济计划加速自身的工业化进程,④说法错误,因此BCD排除;①②③均符合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史实,A正确。故选A。
7.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革命力量”应是指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直接影响是带来石油工业、电力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的产生,故选C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当时是英国主导,A排除;B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罗斯福新政开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模式,D排除。故选C。
8.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新的商业经营形式被引入中国,因此A正确;BCD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故选A。
9.A
【详解】
根据材料时间“17世纪上半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掌握世界殖民霸权的国家是荷兰,A项正确;英国在对华贸易中处于逆差地位,B项错误;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C项错误;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是在新航路开辟后(15世纪末16世纪初),D项错误。
10.A
【详解】
根据“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海外人亦禁不令出境。”可得出,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物种的交流,使中国出现了过去所没有的物种,并进行种植,故A项正确;BCD项与主旨无关,排除。
11.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南京条约》中规定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要求“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它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等,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英国对华倾销商品和贸易自由化的要求,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南京条约》导致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南京条约》损害了中国的“司法”主权,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南京条约》使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D项错误。
12.B
【详解】
根据材料“16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结合所学,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兴起与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太平洋丝绸之路促进中国与拉美之间的贸易,并没有体现菲律宾所受影响,故A项错误;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是鸦片战争,排除C项;美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不是通过新航路开辟实现的,排除D项。
13.A
【详解】
本题考查苏联经济改革,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苏联国营企业法》对企业的规定自相矛盾,一方面希望给企业以自主权,一方面又要求企业计划必须以国家计划为基础,这反映出当时苏联改革的艰难,故选A项;材料中的做法是试图减少干预,故排除B项;“深化”在材料信息中未体现,故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制度改革并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故排除D项。
14.B
【详解】
据材料“约在1600年时,经好望角航线运往欧洲的胡椒是100万~200万磅……而经商队运进地中海的胡椒有300万~400万磅……”可知,此时地中海航线运输商品数量多于好望角航线,说明地中海航线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故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对欧洲和世界产生了深刻的、长远的影响,材料仅说明1600年左右两条航线的运输状况,并没有否定开辟新航路的作用,故A项错误;据所学可知,开辟新航路以前,地中海航线垄断东西方贸易,而材料“经好望角航线运往欧洲的胡椒是100万~200万磅”说明地中海航线的地位受到冲击,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西葡两国,故D项错误。
15.A
【详解】
根据材料“17世纪,荷兰商人从南非进口小麦,从印度进口玛瑙和贝壳,从巴西进口蔗糖”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根据“小麦养活了国内消费者,他们更多地从事商人、银行家和手工业者等职业,从事农业的人越来越少”并结合所学可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促使荷兰大量劳动力得到解放,促进了荷兰工商业的发展,故选A项;BCD三项均不是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故均排除。
16.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列强从美洲掠夺的大量白银流入欧洲,导致白银价格下降、物价飞涨,即价格革命,故选D;价格革命使工商业者获得暴利,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价格革命,排除B;欧洲货币地租逐渐取代了实物地租,排除C。
【点睛】
17.B
【详解】
16世纪正值三角贸易兴盛时期,这一时期在美洲从事种植园劳作的主要是从非洲贩卖而来的黑奴,B正确;工业革命要到18世纪后半期才展开,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印第安人因为受到种族屠杀和传染病,人口损失很多,也不适合繁重的劳动,所以排除C项,16世纪,西班牙还处于封建社会,所以不会大量雇佣自由劳动力,排除D项。
18.A
【详解】
从材料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以后,农作物产品在各大洲之间广泛的交流,故选A;材料没有看出贸易和商路中心的转移,排除B;材料看不出物价上涨,排除C;材料信息也看不出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应该是在工业革命以后,排除D。
【点睛】
19.B
【详解】
三角贸易从欧洲出发、到达非洲、贩卖黑奴到达美洲,材料中“象牙”“黄金”“奴隶”正是三角贸易中的商品,反映出殖民者的贪婪残酷,故B正确;非洲物资是困乏的,材料中是命名,A错误;材料论述的是三角贸易,无法体现三角贸易路线漫长,C错误,非洲是被动融入世界市场,D错误。
【点睛】
20.A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新大陆”指美洲,故选A;BCD不符合“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排除。
【点睛】
21.(1)来自美洲、亚洲、非洲的咖啡、茶叶、可可豆、烟草、糖等物种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媒介;欧洲、亚洲主导世界范围的贸易活动;政府高度重视咖啡、茶叶、可可豆、烟草和糖等为主要商品的贸易活动。
(2)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文化习惯;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客观上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以欧洲为主导的世界市场的迅速拓展。
但,加剧了西欧殖民者的殖民扩张。
【详解】
(1)根据材料“ 17世纪时,全球各地的有钱人开始饮用、吸用、食用来自遥远异地的珍奇植物。咖啡、茶叶、可可豆、烟草、糖,约略在同一时期成为大受欢迎的东西”可知,来自美洲、亚洲、非洲的咖啡、茶叶、可可豆、烟草、糖等物种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媒介;根据材料“欧、亚洲的消费者都不能自拔地爱上这些美洲、亚洲、非洲的产物。有三百年时间,它们是世界贸易领域最珍贵的农产品”可知,欧洲、亚洲主导世界范围的贸易活动;根据材料“它们的魅力实在太强,最后一个又一个的政府决定,与其花费巨资防范人民上瘾,还不如向享用这些美味东西的人收税,同意人民使用,甚至栽种这些植物”可知,政府高度重视咖啡、茶叶、可可豆、烟草和糖等为主要商品的贸易活动。
(2)根据材料“咖啡、茶叶、可可豆、烟草、糖,约略在同一时期成为大受欢迎的东西。欧、亚洲的消费者都不能自拔地爱上这些美洲、亚洲、非洲的产物”和“‘软性’的瘾品-巧克力、较淡的美洲烟草、东方来的茶叶和咖啡——之所以能打败古德曼所谓的摇摇欲坠的欧洲自种瘾品的文化”可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文化习惯;根据材料“”和“不但如此,这些瘾品本身就是资本主义下的商品。它们为商人赚的钱,为国库增加的收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世界贸易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客观上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以欧洲为主导的世界市场的迅速拓展;结合时代背景可知,为扩大贸易规模,获取更多的利润,西欧殖民者积极进行殖民扩张。
22.(1)举例:丝绸之路。
变化:由边缘到中心。
原因: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
(2)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关系:主导与附庸;经济联系加强;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国际分工;掠夺与被掠夺。
【详解】
第(1)题第一问形成,据材料一“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可举例丝绸之路。第二问变化,据材料一“早在13、14世纪……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可知欧洲在世界贸易中地位的变化是由边缘到中心。第三问原因,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贸易地位改变的原因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
第(2)题第一问“真正的世界经济”,据材料二“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标志着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第二问关系,据材料二信息“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