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3000011684000第10课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下列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出现最早的是
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B.“巨镇水陆冲,弹丸压楚境。人言杂五方,商贾富兼并。”
C.“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
D.“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2.墨子说:“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卓(山陵)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住在洞穴里,地下潮湿),故圣王作为宫室……”下列对材料中古人营造宫室原因的解读准确的是
A.文化习俗影响民居的建筑 B.村落的兴衰决定民居建筑
C.经济发展决定民居的建筑 D.民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3.有学者指出:“中国早期北方建筑常采用穴居和半穴居的方式,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穴居、半穴居逐渐被地面上的土木建筑所取代。”作者强调影响北方居住形式变迁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环境 B.经济发展 C.建筑材料 D.安全保障
4.在《剑桥艺术史》中作者指出,“虽然罗马支配了希腊的政治和军事,但他们在艺术和文化上则服从希腊人的优势……运用于拱门和拱顶中的工程学经验以及使用混凝土的实际经验,使罗马人有可能创造在形状和规模上都是希腊人从未梦想过的建筑”。此材料意在说明
A.罗马继承发展了希腊建筑风格 B.罗马建筑风格与希腊完全不同
C.罗马的建筑大多数都规模宏大 D.希腊的建筑风格借鉴了罗马建筑
5.古代雅典的城市呈现出宗教区、公共活动区和私人区混合的格局,街道体系也缺乏规划,城市一直延续到郊区和乡村。富人区和穷人区均衡地散布于城市之中。唯其如此,雅典人创造了独特的文明。以上材料能说明雅典城市设计( )
A.理念促使其民主政治产生 B.导致其民主政治出现脱节现象
C.与雅典人的行为观念形成互动 D.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典范
6.明清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下列有关故宫建筑说法正确的是
A.以乾清宫为界分为外朝和内廷 B.宫内建筑按前朝后寝格局布置
C.专为慈禧太后看戏建造德和园 D.富丽堂皇有“汇通天下”气派
7.“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上述材料反映了古人营造宫室的原因。其解读准确的是
A.文化习俗影响民居的建筑 B.民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C.经济发展决定民居的建筑 D.村落的兴衰决定民居建筑
8.清朝中期的汉口镇商贾数千家,会馆、公所林立,其街道命名也颇有特色,如新安巷、徽州巷、宝庆街、广东巷、江苏巷等。由此可见,汉口镇
A.是各商业城市之首 B.城市布局严整有序
C.商帮活跃,贸易兴盛 D.是著名的手工业市镇
9.殷商和西周时期的城市,往往看不到整齐规划的城市布局,更像一个有围墙的农村。而到春秋战国时期,筑城之风盛行,随着商业的发展往往成了交换的中心城市。这反映了
A.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 B.城市不再具备政治、军事职能
C.分封制崩溃的必然结果 D.建筑技术的进步
10.奇平卡姆登镇是今天带有英伦风情的十大小镇之一,它 最早可追溯于公元前七世纪,中世纪前后成为英国重要的羊毛贸易地,是英国早期城镇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中世纪英国的贸易小镇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理位置优越,便于货物交换 B.政府管理有效,社会秩序稳定
C.地理位置重要,便于军事防御 D.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1.宋朝集镇普遍发展。据学者统计,两宋时期见于史载的集镇多达3 600个以上,其中一部分集镇,不论是人口数量,还是经济水平,都超过了一般州县。宋朝集镇也不用配备一套完整的国家行政系统,政府一般会在镇派驻官方机构,但主要负责收税和消防,镇的日常治理还是有赖于民间自发形成的自治秩序。这反映了宋朝集镇( )
A.政治、军事功能为主 B.经济功能增强
C.削弱了中央集权 D.保护了民间财富
12.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如广东佛山镇、湖北汉口镇、河南朱仙镇、江西景德镇,已经名闻天下,被称为“四大名镇”,其中汉口镇又有“船码头”之称。这些属于清朝商业网中的( )
A.农村集市 B.集镇市场
C.区域性市场 D.全国性市场
13.地处洛阳盆地的偃师二里头遗址,是著名的青铜时代都城遗址。遗址的主要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时代约为距今3 800-3 500年,相当于我国历史上的夏、商王朝时期。这一兴盛了约300年的都城是当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城市,被誉为“华夏第一都”。以二里头遗址为典型遗存的二里头文化在中国早期国家和文明形成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下列关于城市形成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城市都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 B.城市都是由集市发展而来的
C.古代城市都是以军事防御为目的 D.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4.“镇”在唐代以前多指边境军事据点,镇将主要管理军务。宋代以后“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中国古代“镇”的职能演变主要反映了( )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削弱 B.重农抑商政策放松
C.政府经济管理能力强化 D.商品经济的发展
15.中国古代在都城之外通常还设立陪都,作为都城职能的补充。直到唐代长期以长安、洛阳构筑东西平衡的两京制,明朝则以南京、北京构筑南北平衡的两京制。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辽阔疆域有效管理的实际需要 B.非首都功能疏散承载作用强化
C.政治中心东移与经济重心南移 D.大运河的修建决定了都城布局
16.据史料记载和《清明上河图》所绘,北宋东京城十分繁华,《清明上河图》局部图中可清晰看到,当时的 城门不设任何城防工事,没有驻兵,而是在城门内侧设了一间税务所。这反映了当时
A.对外贸易高度繁荣 B.民众税收负担沉重
C.城市经济职能凸显 D.实行不抑兼并政策
17.“(建康)台城六门之外,各有草市,置草市尉司察之”。史书这一记载反映南北朝时草市
A.促进区域性商业集团发展 B.成为地方商业中心
C.根据政府的行政指令建立 D.受到政府的行政管理
18.“罗马建筑师想让罗马市民欣赏到他们创造的宏伟”,通过这种方法“更能使罗马人感到自身是高大建筑物和建筑物所代表的巨大帝国的一个有意义的部分”。其宏伟的表现形式是
A.穹顶建筑或拱门与柱式结合 B.颁布《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C.建立罗马帝国 D.复合式公寓
19.考古学家发现,古埃及人为死者提供的祭品是十分丰盛的,包括大麦粥、炖鸽肉、烤鹌鹑、小麦面包、蛋糕、水果等。这些祭品主要是当地的农产品,墓室的壁画中也常常出现农民种植庄稼的场景。据此可知古埃及
A.农业促进烹调水平提高 B.农业影响宗教信仰发展
C.财富积累提供物质基础 D.丧葬习俗反映农业繁盛
20.据《甘肃通志》载:庆阳府人“好稼穑务本业,有先王遗风,陶复陶穴以为居,于貉为裘以御寒”。对材料中的民居说法正确的是
A.是窑洞,主要出现在我国的北方 B.是巢穴,主要出现在我国的南方
C.是土楼,因为当地已经发展农业 D.是帐篷,因当地以动物皮毛御寒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封是之前从未有过的新型都城,它展现了前所未有的都市布局和生活方式。街道布局不规则,门朝大街而开的各种形状的房子被街巷连接起来;靠近城门的繁华郊区熙熙攘攘,到处是仓库、酒馆、商铺和娱乐场所。御街两旁分布着各式店铺;州桥的西南是著名的张家油饼铺,上新桥的南边是每日杀猪千头的屠宰场,许多购物的地方都有不少专售衣服、装饰品、珠宝的作坊和店铺,州桥以南地方的夜市因猪肉、野味及其他美味佳肴而闻名。京城常年无休,娱乐场所被称为“瓦子”,其服务范围广,价格高低不一。
——摘编自卜正民《哈佛中国史:宋的转型》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有两次高峰。万历年间江南地区市镇数量约为226个,到清乾隆嘉庆年间增加到410个,约万户以上的大镇有15个,市镇数量整体上呈现明显增长的趋势。这其中以盛泽、濮院和南浔人口最多,这三个超级大市镇都是专门的蚕桑市镇。此外还有双林镇和菱湖镇、震泽镇等,都是以丝织产业而闻名的小镇。……随着蚕桑业的不断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投入到与蚕桑生产相关的行业中。于是,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
——摘编自范虹珏、胡浩《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特色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2.材料一:明清时代的江南地区,涌现出大量的工商业市镇。江南市镇的发达,当然不是在明清时代突然出现的,从宋代开始,正式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产品的交换与流通日益频繁,江南农村的草市及定期市逐渐演化为商业性的聚落。一些传统的城镇,随着商业化的影响,军事及行政功能渐趋退化,商业功能则日渐浮现。
——《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英国工业革命期间的城市化进程,可以通过人口流动的数字得到说明。农村人口和农业人口不间断地流向城市和工业。1751-1780年的 30年间,英国离开农业的人口总数为75000人…… 1821-1830年间为267000人。截至19世纪中叶, 英国城乡人口的比例已经彻底改观。据统计,到1851年时,英国总人口为1800万,其中农村人口占 48%,而城市人口占52%。
——摘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工商业市镇形成的两个途径.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类最早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是上古时期“就陵阜而居,穴而处”,C项正确;唐朝都城长安“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不是人类最早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A项错误;明清时期汉口镇“巨镇水陆冲,弹丸压楚境。人言杂五方,商贾富兼并”,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考工记》中记载的西周都城“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并非人类最早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D项错误。
2.D
【详解】
根据材料“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卓(山陵)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住在洞穴里,地下潮湿),故圣王作为宫室……”,可知,上古的人民不知道作宫室之时,就靠山而居,住在洞穴里,地下潮湿,伤害人民,所以圣王开始营造宫室,这说明古人营造宫室,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文化习俗影响民居的建筑”,故A项错误;“村落的兴衰决定民居建筑”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自然环境对建筑的影响,与经济发展无关,故C项错误。
3.B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可知作者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了北方居住形式的变迁,故选B项;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4.A
【详解】
据材料“他们在艺术和文化上则服从希腊人的优势”和“使罗马人有可能创造在形状和规模上都是希腊人从未梦想过的建筑”可知罗马继承和发展了希腊的建筑风格,故A项正确;“完全”的表述过于绝对化且与材料信息矛盾,故B项错误;罗马建筑是否大多规模宏大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罗马的建筑风格借鉴了希腊建筑,故D项错误。
5.C
【详解】
由“宗教区、公共活动区和私人区混合”“富人区和穷人区均衡地散布于城市之中”可见民主政治影响了城市的布局,同时城市的这种布局也利于民主政治的实施,二者形成互动效应,C项正确;A、D项表述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排除;B项说法都错误,排除。
【点睛】
6.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故宫建筑按前朝后寝格局布置,故B正确;故宫以乾清门为界分为外朝和内廷,故A错误;颐和园专为慈禧太后看戏建造了德和园,故C错误;“日升昌”院落建筑富丽堂皇有“汇通天下”气派,故D错误。
7.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古人营造宫室即民居的原因是,为了解决居住在山洞中,“润湿伤民”的问题,说明中国古代的民居建筑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文化习俗影响民居的建筑,A项错误;经济发展决定民居的建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决定民居建筑的是经济发展,不是村落的兴衰,D项错误。
8.C
【详解】
根据材料“清朝中期的汉口镇商贾数千家,会馆、公所林立,其街道命名也颇有特色,如新安巷、徽州巷、宝庆街、广东巷、江苏巷等”,可得出,清朝汉口镇商品经济发达,商帮活跃,贸易兴盛,故C项正确;材料只提及汉口镇,没有与其他镇作比较,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城市布局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商业现象,未提及手工业,故D项错误。
9.A
【详解】
城市从商周时期的“有围墙的农村”,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筑城之风盛行”,形成交换的“中心城市”,反映了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A项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政治、军事职能仍然十分重要,A项错误;分封制崩溃不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心城市兴起的必要条件,C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城市的发展与建筑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D项错误。
10.A
【详解】
7世纪,随着商业贸易的复兴,在英国出现了贸易小镇,它们主要位于地理位置优越、便于货物交换的地方,故A项正确;BCD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11.B
【详解】
材料信息“经济水平,都超过了一般州县”“不用配备一套完整的国家行政系统”说明宋代集镇的经济功能增强,故选B项,排除A;CD项集镇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12.B
【详解】
清朝前期的商业网由农村集市、集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佛山镇、汉口镇、朱仙镇、景德镇属于集镇市场。故B项正确;ACD项与“四大名镇”的属性不一致,故排除ACD。
13.D
【详解】
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出现剩余产品,为城市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同农业分离,出现商品生产及交易场所——集市。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易的发展,集市逐步演化为城市,所以说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故D项正确;ABC项表述太绝对,排除ABC。
14.D
【详解】
由材料可知,唐代以前“镇”的政治军事功能突出,宋代以后则是经济功能突出,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A项不能得出;B项说法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15.C
【详解】
据材料唐代长期以长安、洛阳构筑东西平衡的两京制,明朝则以南京、北京构筑南北平衡的两京制,从东西平衡到南北平衡,体现了政治中心东移与经济重心南移,C正确;辽阔疆域有效管理得益于有力的地方控制,排除A;两京制体现陪都补充都城职能,而非疏散都城职能,排除B;大运河修建于隋朝,排除D项。
16.C
【详解】
材料“图中城门不设任何城防工事,没有驻兵,而是在城门内侧设了一间税务所”可知,北宋城市仅设税务所负责征税管理,这说明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北宋汴河沿岸商业发展情况而未提及对外贸易,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税收量的变化,排除B;实行不抑兼并政策是宋代的土地政策,材料中并未提及,排除D项。
17.D
【详解】
材料“各有草市,置草市尉司察之”体现的是政府设置草市尉对草市进行管理,D正确;AB与材料无关,排除;草市是民间自发兴起的,C排除。故选D。
18.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穹顶建筑或拱门与柱式结合与罗马建筑的风格相符合,故A项表述符合“宏伟”的表现形式,正确;B、C两项均与材料“罗马建筑师想让罗马市民欣赏到他们创造的宏伟”中的“建筑师”不符,排除;为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古罗马建造了复合式公寓,而复合式公寓无法体现“宏伟”,排除D项。
19.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古埃及人为死者提供丰盛的祭品,其中大多是当地的农产品,这反映出古埃及农业的繁盛,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祭品大多源于农业生产,A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未涉及古埃及的宗教信仰,B项排除;物质基础包括很多方面,丰富的祭品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不能仅由祭品丰富就推断出财富积累提供物质基础,C项排除。
20.A
【详解】
根据材料“《甘肃通志》”“陶复陶穴以为居,于貉为裘以御寒”可知,这是北方的窑洞,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甘肃通志》”可知材料中民居在我国北方,故B项错误;“陶复陶穴”意为挖土开窗挖窑,且土楼主要是在南方,故C项错误;帐篷是游牧民族的主要居所,故D项错误。
21.(1)特点:城市的商业职能上升;打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出现街市和夜市);出现专业的服务性场所(娱乐服务设施完备);商业区域特征明显,商品种类丰富。
(2)表现:市镇数量呈现明显增长的趋势;市镇人口规模扩大;出现了带有行业性特点的市镇(专业化市镇);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原因:国家的统一,社会稳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大量剩余劳动力涌人。
【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到处是仓库、酒馆、商铺和娱乐场所”“御街两旁分布着各式店铺”可知,城市的商业职能上升;根据“街道布局不规则,门朝大街而开的各种形状的房子被街巷连接起来”“夜市”可知,打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出现街市和夜市);根据“娱乐场所被称为‘瓦子’,其服务范围广,价格高低不一”可知,出现专业的服务性场所(娱乐服务设施完备);根据“州桥的西南是著名的张家油饼铺,上新桥的南边是每日杀猪千头的屠宰场”“许多购物的地方都有不少专售衣服、装饰品、珠宝的作坊和店铺”可知,商业区域特征明显,商品种类丰富。
(2)表现:根据材料二中“市镇数量整体上呈现明显增长的趋势”可知,市镇数量呈现明显增长的趋势;根据“约万户以上的大镇有15个”可知,市镇人口规模扩大;根据“三个超级大市镇都是专门的蚕桑市镇”可知,出现了带有行业性特点的市镇(专业化市镇);根据“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分析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原因主要有,国家的统一,社会稳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大量剩余劳动力涌人。
22.(1)由农村草市及定期市演化而来;传统城镇军事及行政功能退化。
(2)现象:农村人口和农业人口流向城市和工业;城市人口比重超过农村人口。
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
【详解】
(1)途径:根据材料“从宋代开始,正式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产品的交换与流通日益频繁,江南农村的草市及定期市逐渐演化为商业性的聚落”可知,由农村草市及定期市演化而来;根据材料“一些传统的城镇,随着商业化的影响,军事及行政功能渐趋退化,商业功能则日渐浮现。”可知,传统城镇军事及行政功能退化。
(2)现象:根据材料“农村人口和农业人口不间断地流向城市和工业”可知,农村人口和农业人口流向城市和工业;根据材料“截至19世纪中叶, 英国城乡人口的比例已经彻底改观。据统计,到1851年时,英国总人口为1800万,其中农村人口占 48%,而城市人口占52%”可知,城市人口比重超过农村人口。
原因:根据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英国城乡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