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7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01 08:48: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同”与“不同”为主线设计《两次鸦片战争》一课
教学理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十分重要。笔者以统编版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16课“两次鸦片战争”为例,着重阐述如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同”与“不同”为主线设计本课。
本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基于对课程标准、教科书的研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的教学思路以“同”和“不同”为主线,在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中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内容、影响。
学情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内容在初中课本已经有所涉及,所以本课有关战争的经过,条约的内容等不过多的展开讲述。但高一学生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因势利导进行本课的学习。
教学设计
一同样的事件,不同的解释
【导入】放映“鸦片战争”动漫视频片段,回答鸦片战争的经过、结果、《南京条约》的内容。幻灯片展示:中国—“鸦片战争”英国—“通商战争”美国—“中英战争”问题:同样的历史事件但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称谓,“鸦片战争”这个说法反映的是历史事实,还是对他的解释?
教师:“鸦片战争”只是中国学者的说法,这一表述已暗含了一种角度和立场,它既是反映一个历史史实,也是对他的一种解释。
设计意图:由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动漫模式导入本课,可以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设计的问题是初中重点讲述的知识,做到初高中历史的衔接,也让学生有话可答。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同是一场战争但是各国的表述方式却不一样,反映的是人们对这一历史事件爆发原因和性质定位的不同认识。
本节课我们就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探究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二同样的时代,不同的文明
1
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碰撞
幻灯片展示四组中英对比的历史,
一------中国的男耕女织英国的棉纺织厂
二-------道光皇帝的画像维多利亚女王画像及《权利法案》书影
三清朝的士兵英国的军舰

中国的闭关政策
英国的三角贸易
问题:分析以上幻灯片,指出
1840年以前中、英两国在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思想形态、军事装备和对外关系等层面的不同。设计意图: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紧扣教材第一目内容,重点讲述鸦片战争前夜中英经济、政治、思想等状况的对比,让学生理解这是两种不同文明的碰撞。
2
当天朝遇到了帝国自主学习,完成以下表格
设计意图:
最新课程标准对家国情怀内涵有明确要求: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具有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和奋斗历程更加呈现出中华民族的坚定和意志。
三------同样的条约,不同的理解展示几段材料
史料
1: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引自《南京条约》
史料
2:阅江南钞寄合同(指南京条约)令人气短,我朝金瓯无缺,忽有此碣跌,至夷妇与大皇帝并书......公然大书特书,千秋万世何以善后。
—矛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
3
今后若有民、“夷”争讼事件,英方拒不交凶,如前林维喜案,又该如何“戢夷暴而平民心”......
此后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案件,应即明定章程,英商归英国自理,内人由内地惩办,俾免衅端。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史料
4:天津谈判中,中方谈判者桂良争辩说,外交使节驻京于天朝体制不合,对此额尔金的助手李泰国直截了当地宣称:“你们将肯定会看到,这项条款既对我们有好处,也将对你们有好处。良药固然苦口,但后效极。......桂良别无他法,只得同意让英国外交代表驻京。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史料
5
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的。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问题:通读前四段史料,回答史料
5哪些是蒋廷黻认为当时中国人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的?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什么?
设计意图
利用史料,把条约内容进行思维提升,使学生意识到传统的“天朝”观念,遮挡了他们的视野,近代知识的缺乏,又使之看不见认不清真正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之所在。从而更好锻炼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
四----同样的书籍,不同的遭遇展示史料(在当时的中国)魏源对自己的这部作品寄托了极大的希望,他希望人们会如饥似渴地读它,研究它,通过这部书找到让国家富强的办法。
让他意想不到的是,《海国图志》问世后却很少有人问津。据统计,当时国内有绅士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
300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他们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蛮夷的“赞美”之词,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腐败守旧的清政府眼中,《海国图志》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在当时的日本)《海国图志》在
1853年流入日本,一度成为日本追求海外知识幕府志士的必读书。......《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
15版,价钱一路走高。《海国图志》,推动日本明治维新。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问题:《海国图志》对中日社会产生了什么不同影响?说明了什么问题?设计意图让学生深思同样的书籍,不同遭遇的原因,提升学生的思维。同时,在
培养历史思维过程中,学生的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素养也得到提升。结束语关于鸦片战争不能只留下悲痛的记忆,更重要的是要思考中国何去何从的问题。鸦片战争并没有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现代化的使命。
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设计意图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板书设计16课《两次鸦片战争》
一同样的事件,不同的解释
二同样的时代,不同的文明
1
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碰撞
2
当天朝遇到了帝国三同样的条约,
不同的理解四同样的书籍,不同的遭遇
教学反思: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审视鸦片战争,以“同”与“不同”为主线选择材料,串联教学内容,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反思从备课到上课整个过程,有以下两点思考:
1
课堂容量太大,如果面面俱到,引领学生仔细梳理教科书的知识在短短
40分钟内很难完成教学任务,而现在的高考试题考查的知识越来越广泛。所以在新教材的使用中碰到了这样的两难困境:要适应考试,就完不成教学任务;要以新课程理念完成教学,就适应不了现在的考试。如何解决这一两难问题呢?笔者认为要继续推进与新课程理念适应考试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教师才敢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教材知识大胆取舍,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
如何做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与提升。两次鸦片战争的内容在初中课本已经涉及,初中课程标准的要求指向性很明确知识也比较感性。在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不能再简单重复初中知识,要在教学立意上下功夫要侧重于对鸦片战争的理性思考和反思,侧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学科素养,从而实现二者的衔接与提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