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 ——斯大林
一日之师,终身为父。 ——关汉卿
为学莫重于尊师。 ——谭嗣同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 ——康有为
知识卡片(一):名人说“师”
《宋史-杨时传》: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音zuò)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 ?? ?
程门立雪
知识卡片(二):尊师典故
孔子的学生子贡,聪颖好学。一次,一鲁国大夫在人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子贡非常气愤。他当即以房子为喻,说老师的围墙高数十丈,屋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人看得到的;而自己不过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他还把老师孔子比作太阳和月亮,说他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
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一直守墓六年。
子贡结庐守墓
知识卡片(二):尊师典故
韩? 文 公? 祠
?????
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知识卡片(三):作者介绍
古文运动: 是唐代中期韩愈、柳宗元提倡的一种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他们提出“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合一”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故称作“古文”,并使之和“俗下文字”,即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骈文对立。
知识卡片(四):古文运动
知识卡片(五):题目解“说”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如:《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
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
知识卡片(六):写作背景
?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柳宗元
译文:孟子说:“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追随老师学习,现在(唐)则没听说有人敢为人师;有的话往往讥笑他,认为是个狂妄的人。只有韩愈奋勇不顾世俗的眼光,勇于触犯众人的忌讳,甘愿承受他人的讥笑和侮辱,招收后进学生,写了师说这篇文章,容色严正地当地老师。世人果然君起责怪他,指指点点,互递眼色,相互拉扯,加油添醋的非议他。韩愈因此得了狂妄的名声;住在长安,饭都来不及煮熟,又忽忙东去,这种情形已经很多次了。
聆听配乐朗诵,集体朗读课文
体味语言美,整体感知文意。
句读
或不焉 谀 欤 郯子
苌弘 老聃
贻
(dòu)
(yú)
(tán)
(cháng)
(dān)
(fǒu)
(yí)
知识卡片(七):生字读音
(yú)
第一段
一、重点实词
师、惑、道
二、重点虚词
而、之、其、乎
朗读第一段,结合下面提示,翻译第一段
1 古之学者必有师
2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也: 在表句间停顿
乎:介词,比
从而:(古)跟随,(今)表结果或目的,连词;
师:以之为师,名词的意动用法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受,同“授”,传授。
无:无论 所字结构,存在的地方
古时候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够没有疑难问题呢?有疑难问题却不跟老师(请教),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便终究不会解决了。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随他学习;出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学习。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生年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不论地位贵还是贱,不论年龄大还是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阅读第一段,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理清作者的论辩思路。
对号入座
第一段
求学的人为什么要从师学习?对于老师的年长年少,作者是怎样看待的?
得出了什么结论?
第二段
重点实词:
师、下、耻、圣、或、羞
重点虚词:
之、而、其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 “之”起提宾的作用)
“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常见格式:“惟……是”、“惟……之”,“惟”译成 “只”、“只是”、 “一定”,
助词“之”、“是”起提宾 的作用。
例: 惟你是问 惟利是图
第二段
唉!尊师学习的风尚不被继承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是很困难的哪!古时候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够远了,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不如圣人也够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所以成为圣人,愚人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辱,这真糊涂了。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给儿童们书本的文字,帮助他学习句读。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不懂得书中的文句就从师学习,疑难问题不得解释,却不向老师请教,小事学习,大事反而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明白道理的地方。巫医、乐师、各种工匠,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
读书做官的这类人,一听到有人以“老师”、“学生”相称,就许多人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就说:“他和他年纪差不多,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者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唉!从师学习的传统不能恢复,从这里可以知道了。巫医、音乐师和工匠,是所谓上层人士看不起的,现在那些“上层人士”的明智程度竟然反而不及这些人,这可真奇怪的啊!
在这一段中,作者为了抨击“耻学于师”的人,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思考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才德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术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龄十七,喜欢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面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之道,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自读课文
思 考:
文章每段分别阐述了什么内容?
内容简析
第一段:在正面阐述中提出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人非生而知之者
从师的必要性
第二段: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学从师的不良风气。
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第三段:以历史名人为例,进一步论证观点。
第四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感 悟:
找出 你 最 喜欢、感受最深的语句,并说说理由?
品读课文
背诵线索提示:
观 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 之 责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求知规律(“人非生而知之”)
—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三组对比(古圣人从师,今众人耻学;其身耻师、
替子择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新师道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写作缘由。
朗读并试背全文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