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荷塘月色》课件29张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2 《荷塘月色》课件29张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31 07:34: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荷塘月色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
朱自清先生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又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
情境导入
2021/7/30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品味文章使用修辞描写的语言美、形象美。  
2、学习散文描写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体会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
2021/7/30
朱自清(1898-1948)
1.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2.其散文特点: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
3.作品: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
杂文集《论雅俗共赏》
诗集《雪朝》
文艺论著《诗言志辨》
2021/7/30
创作背景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为了反共清党,在上海制造了“四·一二”惨案,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鲁迅、钱玄同、胡适等知识分子陷入了苦闷彷徨中。朱自清也是这当中的一个。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对现实非常不满但又无能无力,因此陷入了无限的哀愁、彷徨当中。一个仲夏之夜,他散步到清华园的荷塘,他为那荷塘的美景所吸引,暂时忘却了现实。于是作者便用笔写下了《荷塘月色》,记下了他在这个时刻的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复杂矛盾心理。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情感。
2.结合练习册100—103页,完成自学任务。
(将自学时的疑难标注出来或写到练习册上)
注意:自学专注投入高效。
自学 沉浸式思考
讨论要求:1.2.独立完成;3.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组学?互助讨论
1.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依据是什么?
2.本文的文眼是什么?在各部分中划出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思考这些  
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 品读4~6自然段,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提示:1、哪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什么特点?
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物的背后饱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3、手法(描写的角度、顺序、修辞等)及作用。
4、语言(用词、句式、风格等)及效果    
学习任务单
自由展
要求
面向同学 声音洪亮
动作迅速 大胆质疑
规范用语:我提问 我回答 我质疑 我补充
展学?激情展示
展学?精讲点拨
依据作者行踪:带上门出去→沿着荷塘是一条小煤屑路→观赏荷塘月色看四周→推门进去(文章中句子)
概括后为四个部分 :
出家门 走小路 观荷塘 观四周 回家门
(1段) (2~3段) (4~6段) (7~10段)
1.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依据是什么?
展学?精讲点拨
句子:
①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②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③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
——排遣了不宁静的情绪,心情得以释放
——积极的、解脱之情
——内心有失落和空虚,但在自然环境的美丽和理想生活的憧憬中找到了暂时的宁静
展学?精讲点拨
⑤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⑥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心情变化:
——面对现实时的无奈和悲哀
——身处烦忧,以往怀旧,难以摆脱“不宁静”的心情。
不宁静 求宁静 得宁静 失宁静
(①) (②③) (④) (⑤⑥)
踱小路
出荷塘




不宁静,
郁闷
寻宁静,
自由
淡淡
的喜悦
淡淡
的哀愁
出宁静,
依旧郁闷
出家门
赏荷塘
明线:游踪
暗线:情感
展学?精讲点拨
展学?精讲点拨
2.本文的文眼是什么?有什么样的作用?在各部分中划出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作用:“颇”字是对不宁静心情的强调,“心里颇不宁静”是作者夜晚漫步荷塘的缘由,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诱因。下文中作者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和这“颇不宁静”的心情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句统摄全篇,是文章的文眼,为全文奠定了沉郁的感情基调。
展学?精讲点拨
3. 品读4~6自然段,思考一下这三个自然段分别描绘了几幅景色图,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2021/7/30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展学?精讲点拨
2021/7/30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展学?精讲点拨
第4自然段
景色:
特点:   
手法:运用了动静结合、拟人、比喻、通感的手法。
(1)拟人:
(2)比喻:
月色下的荷塘
由远及近,自上而下
分别写了荷叶——舞女的裙  
荷花——明珠,星星,美人
荷香——飘渺的歌声  
荷波——凝碧的波痕
“袅娜”写出了荷花的轻柔之美,“羞涩” 则绘荷花含苞欲放的难为情之状,这两个词写出了荷花的妩媚多姿。
“明珠”喻荷花之洁净,“星星”喻荷花之明亮,“美女”喻荷花之娇美,这三个比喻句,分别描绘出淡月下荷花的晶莹剔透,绿叶衬托下荷花的忽明忽暗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丽,写出了荷花的神韵。
展学?精讲点拨
2021/7/30
展学?精讲点拨
(3)通感:
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给人的感受时,依据生活的逻辑,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沟通起来凭借各种感觉的相通,互相映照,互相补充,从而具体表达感受,以增强语言艺术感染力的修辞方法。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嗅觉)——歌声(听觉),这两句是感觉的相通,即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4)叠词
“曲曲折折”、“田田”、“亭亭”、“脉脉”等叠词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韵律美,渲染出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
2021/7/30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展学?精讲点拨
2021/7/30
展学?精讲点拨
第5自然段
景色:   

手法:
(1)化静为动

(2)通感。
荷塘上的月色
月光—如流水泻在叶子上——流动之美—淡素朦胧  
月影——像画在荷叶上—倩影之美——参差斑驳 
本段前3句中,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泻”、“浮”、“洗”、“笼”这些字精当贴切,富有表现力,赋予眼前荷塘的景色以神韵,花、叶、雾的“动”体现了景与情的交融,其潜在的韵致也就流动起来了。
光影(视觉)——名曲(听觉)
本段最后一句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把视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十分新奇。用“名曲”来形容月光与树影,化静为动,光与影仿佛变成了跳跃的音符,营造出温馨、幽雅的意境,恰到好处地表现出荷塘月色带给作者的淡淡喜悦之情。
2021/7/30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展学?精讲点拨
2021/7/30
第6自然段
景色:  
 
 
手法:
反衬。
荷塘四周月色图
这段重点在于写树  树—树色、树资、树梢  
远山——隐隐约约  
小路灯——没精打采  
蝉声蛙声——热热闹闹
本段最后一句
在内容上,作者用“蝉声”“蛙声”的热闹来衬托自己依然苦闷的内心世界;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意味着作者从得到暂时解脱的喜悦中清醒过来,又回到现实,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展学?精讲点拨
叠词的使用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言平实自然。
重重
阴阴
隐隐约约
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
叠词叠字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二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
描绘景物
渲染气氛
韵律感
展学?精讲点拨
叠词的作用:
①叠音词可以把事物的形态逼真地描写出来,即生动形象,又有真实感,还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用来摹拟声音的象声词重叠,给读音听觉的感受,独具一种音韵美。
表示色彩的词重叠可以摹写视觉,能引起人的联想,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②叠音词可以渲染气氛。
③增强语言的韵律感。
展学?精讲点拨
采莲赋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表面极言采莲的热闹,实为诉说现实的苦闷,暗示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表现了一位古代热恋中的女子寻郎不见的相思之愁,暗含了到荷塘寻求寄托不得的失落之情。
引用《采莲赋》《西洲曲》的作用
展学?精讲点拨
诊学?诊断反馈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霎时 倩影稀疏 没精打彩 笼着轻纱
B. 缈茫 虚无缥缈 隐隐约约 嬉游无度
C. 和谐 有志竞成 纤腰束素 迁延顾步
D. 风致 丰姿绰约 不绝如缕 叶嫩花初
达标检测
【答案】D
【解析】A项,第三个词语应为“没精打采”。“采”是神采,跟“兴高采烈”的“采”写法同。只有“丰富多彩”的“彩”才加上三撇,要不就谈不上“多彩”了。B项,第一词应为“渺茫”,都有“氵”旁,而“缥缈”又都是“纟”,意为在纷纷扰扰的世界中看起来隐约不清。C项,第二个词语应为“有志竟成”, 竟:终于。 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
2021/7/30
2.填入下列各项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______的歌声似的。
(2)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______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3)这是一条______的小煤屑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A. 渺茫 受用 幽僻
B. 苍茫 受用 偏僻
C. 渺茫 消受 偏僻
D. 苍茫 消受 幽僻
达标检测
【答案】A
【解析】A 项“渺茫”指相距很远而模糊不清;“苍茫”指空阔辽远,无边无际。第一句的意思是指歌声似有似无,模糊不清,应选“渺茫”。“受用”指享受、得益;“消受”指享受、享用,但多用于否定。第二句适合用“受用”。“幽僻”指昏暗而僻静;“偏僻”指远而偏。第三句是对周围安静环境的描写,所以应用“幽僻”。
诊学?诊断反馈
诊学?诊断反馈
3.下列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________是满月,天上________有一层淡淡的云,________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________是到了好处——酣眠________不可少,小睡________别有风味的。
A. 虽然 竟 因而 可 本 也
B. 即使 却 因而 正 固 却
C. 虽然 却 所以 恰 固 也
D. 即使 竟 所以 恰 本 却
达标检测
【答案】C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准确的两项是( )
A. 听到过顶楼的人说,在那里可以俯瞰武大风光,整个珞珈山尽收眼底,到处是蓊蓊郁郁的绿树。
B. 文学社经历了从小到大曲曲折折的发展历程,面临过困境和危机,也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成绩。
C. 月下的荷塘是宁静的、祥和的,荷花的粉红的面庞,在隐隐约约的月光里舒展着迷人的微笑。
D. 水仙花,因多为水养,且叶姿秀美,花香浓郁,亭亭玉立于水中,故有“凌波仙子”的雅号。
E. 一些人的工作内容重复性高,对外接触较少,琐事多,工作期间无所事事,甚至很少和周围人说话,这是中了职场“慢性病”的招。
2021/7/30
达标检测
【答案】CE
【解析】C项“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明显。应为“朦朦胧胧”;E项“无所事事”,没有什么事可做,指闲着什么事也不干。此处宜用“无精打采”。
诊学?诊断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