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可欣赏不可复制——苏教版九年级上《散文家谈散文》课堂教学实录
导入新课:引入白鹭
师:同学们,上周末,我和咱们图河中学的教导处主任一起驱车去了10多公里之外的沂河,应该说,这是我有生以来,除了长江、运河之外,看到的第三条大河,很骄傲,为这里有这么一条大河而骄傲。放眼望去,是怎么看也看不到尽头的沂河大坝以及碧波荡漾的沂河水,是挺拔高耸的白杨树,是成群结队的牛和羊,沂河的对岸是遥望青葱近却无的麦苗……但是最让老师感兴趣,不是这些,倒是在咱们南通不常见的伫立徜徉在河岸,频频走来走去 的一种水鸟,相信同学们一定知道是什么鸟了吧!
生:知道,老师说的一定是白鹭。
师:好,这就是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块儿来认识的一种水鸟——白鹭,请大家把课文打开到第十三课。
(板书)散文家谈散文
师:这是一篇文学短论,由两篇文章组成,一篇是当代著名散文作家晓雪的文学评论《关于散文〈白鹭〉》,一篇是现代著名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郭沫若的《白鹭》。
(板书) (空一行)
白 鹭 关于散文《白鹭》
郭沫若 晓雪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老师把两篇文章的顺序颠倒了过来,我想问一问同学,知道老师这样做的用意吗?
生:老师,我想你这样做还是从这篇文学评论本身的特点出发,为了让我们能够从感性上去认识郭沫若的《白鹭》,再从理性上去认识晓雪的《关于散文〈白鹭〉》,这样安排顺序,完全符合我们认识的规律,是这样吗?
(板书) 感 性 理 性
师:很好。下面就让我们在读声中开始今天的这一堂课。请大家一起朗读郭沫若的《白鹭》,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郭沫若笔下的白鹭与我们所见到的白鹭是不是有什么不同?
教学过程 读声引领
(板书)一、朗读《白鹭》 走近白鹭
生:(回答要点)白鹭是一种美丽的水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杜甫让这个水鸟成为中国人心中诗情画意的一部分,白鹭天生丽质,身材苗条而修长,它们不仅有很细长的腿及脖子,还有很细长的嘴和脚趾,它的全省披着洁白如雪的羽毛,犹如一位高贵的白雪公主。
师:(肯定学生的回答)
师: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种水鸟,更主要的是我们来欣赏一下郭沫若笔下的白鹭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这一次我想请一个同学来读,当然,这一次读的要求一定要比第一次高,姑且我们把它叫做品读,在该同学品读的过程中,大家跟着一起来思考这样二个问题:
(副板书)①文章第①段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有什么作用?
(副板书)②文章是怎样来表现白鹭形体美的特点的?
(板书)二、品读《白鹭》 走近《白鹭》
师:(肯定学生的品读)下面就一块儿来共同研讨第①个问题,哪个同学先来?
生:文章第①段这样说,是与文章的结尾相照应。
师:很好!你这是从哪个角度来分析这句话的作用的?
生:(异口同声)结构。
师:还有哪些作用呢?
生:我觉得这句话的语言很美。
师:是吗?美在何处?
生:这句话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白鹭精巧的特点。
师:很好。有需要补充的吗?
生:还抒发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
师:(总结规律,可以赋分进行分析)这类题在作答时必须从三个方面进行回答:一是内容,而是情感,三是结构。刚才我们的同学分别从这三个方面作了分析,很好。下面我们再来分析第②题,文章是怎样来表现白鹭形体美的特点的。
生:作比较。
生:对比。
师:哪一个同学的答案是对的?
生:对比。
师:为什么?
生:因为作比较是说明方法,而不是表现手法。
师:很好。那么该如何来回答这个问题呢?
生:这里用对比的表现手法,突出强调了白鹭适宜的特点。
(老师强调的注意点有:表现手法是对比,对比的效果是突出强调,对比的作用是体现白鹭适宜的特点,同样可以赋分进行讲解和分析)
师:既然大家已经分析到这个份上,我们也没有理由去对郭沫若为数不多的散文中的这篇散文持什么不同意见,毋庸置疑,这是郭沫若散文中的精品,那么它究竟精在哪里呢?
请大家默读课文,在默读的过程中,思考这样两个问题:
(板书)三、默读《白鹭》 走进《白鹭》
(注:板书内容在《关于散文〈白鹭〉》下面)
(副板书)①你能用《白鹭》中的一句话来对《白鹭》这篇散文作一个概括性的评价?
(副板书)②你还能用二个四字短语对《白鹭》这篇散文作一个概括性的评价?
生: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生: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师:同学们,这两位同学的回答,可以吗?
生:(异口同声)可以。
师:老师倒觉得有些问题,你能帮老师把问题找到吗?
生:(恍然大悟)老师,我知道了,刚才这两位同学的回答都是针对白鹭的,而你的问题是针对《白鹭》这篇散文的,所以我觉得把他们的答案适当改一改就可以了。
师:怎么改?你说来大家听听。
生:我觉得只要在这两位同学的答案中的白鹭上加上书名号,就可以了,就符合了你的答题要求了,是吗?
师:这位同学的分析有没有道理,我交给大家来回答,怎么样?
生:对,他的回答是正确的。
师:(分析认真审题对答题的重要性)但是老师觉得还是太啰嗦了一点,我想把这句话再精炼些,你们认为怎么改?
生:“一首精巧的诗”或者“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师:(对这个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并板书)(板书在两个题目的中间)
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
白 鹭 → 关于散文《白鹭》
郭沫若 晓雪
(感性) → (理性)
师:我倒要问一问,你这样来概括有什么作用?
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不仅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白鹭独特的美,而且也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白鹭》这篇散文独特的美。
师:同学们说说看,他的分析怎么样?
生:耶!是不是给他点掌声!
师:好!下面我们再一块儿来讨论第②题:你还能用二个四字短语对《白鹭》这篇散文作一个概括性的评价?
生:柔软清丽、秀美含蓄
师:那么这个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哪篇文章的哪一段谈到这个问题。
生:散文家晓雪的《关于散文〈白鹭〉》的第④段谈到这个问题。晓雪分别从语言、情感和艺术三个方面对这个特点进行了分析。
师:语言上晓雪怎么说的?我另请一个同学说说看?
生:非常精彩、极其简练。
师:情感上呢?
生:独特的感受,独到的认识。
师:艺术上呢?
生:绝妙地描绘出白鹭“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的美。
(对这些同学的分析肯定的同时,重点强调语言特点)
师:看来大家不仅对郭沫若的《白鹭》掌握得不错,同时对晓雪的《关于散文〈白鹭〉》掌握得也很到位。
最后让我们一块儿再来一起读一读这两篇文章,在读的过程中,思考这样两个问题,其中第①个问题,当堂完成,第②题由同学们课后去完成。
①郭沫若笔下的“白鹭”仅仅是一个水鸟吗?为什么?
②晓雪的《关于散文〈白鹭〉》,从散文的特点和风格写起,这样安排是否冲突主题,为什么?
(板书)四、再读《白鹭》 走出《白鹭》
生:郭沫若笔下的白鹭不仅仅是一种水鸟,更多的还是它承载着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点睛总结 布置作业
师:很好!这一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课后请大家完成刚才我们布置的第②题,另外再补充一题:请你模仿晓雪评论《白鹭》的方法,就语言、情感、艺术中的一个方面评论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
(下课!)
附板书:
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
白 鹭 → 关于散文《白鹭》
郭沫若 晓雪
(感性) → (理性)
朗读《白鹭》 走 近 白 鹭 默读《白鹭》 走进《白鹭》
品读《白鹭》 走近《白鹭》 再读《白鹭》 走出《白鹭》
专家点评:
这是一堂原生态的课,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的嫌疑,课后大家在一块议论时,都认为这是一堂“只可欣赏,不可复制”的好课,是否真实如此,请大家静下心来“看”一下这堂课。
(点评人:图河中学教导主任、灌云县学科带头人、中学高级教师 崔文勤)(共23张PPT)
散文家谈散文
浦东实验学校
初三备课组 陈婷婷
鹭鸶
——杜牧
雪衣雪发青玉嘴,
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
一树梨花落晚风。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色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
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
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
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
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出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不是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
人们说它是在望哨,
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
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
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着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
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吟哦讽诵而后得之
试着用简洁语言概括出几幅有关白鹭的画面。
白鹭形象图
清田钓鱼图
清晨望哨图
黄昏低飞图
品味 欣赏 感悟
找出文中给你触动最深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语言,内容,结构,情感,生活实际等方面)
白鹭的美,美在_________
《白鹭》的美,美在________
散文家谈散文
自由朗读《关于散文<白鹭>》,说说晓雪是从哪些方面评价《白鹭》的。
迁移 拓展 延伸
阅读郭沫若的散文诗《山茶花》,尝试做一回散文评论家,可从不同的角度写写你的独特体会。
山 茶 花
昨晚从山上回来,采了几串茨实、几簇秋楂、几枝蓓蕾着的山茶。
我把它们投插在一个铁壶里面,挂在壁间。
鲜红的楂子和嫩黄的茨实衬着浓碧的山茶叶──这是怎么也不能描画出的一种风味。
黑色的铁壶更和苔衣深厚的岩骨一样了。
今早刚从熟睡里醒来时,小小的一室中漾着一种清香的不知名的花气。
这是从什么地方吹来的呀?
─—原来铁壶中投插着的山茶,竟开了四朵白色的鲜花!
啊,清秋活在我壶里了!
注——茨实:蒺藜,开小黄花的草本植物。
感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