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圆舞曲的小猫》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简谱)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音乐中的动物”欣赏课《跳圆舞曲的小猫》。
二、教材分析:
《跳圆舞曲的小猫》管弦乐曲。是一首专为孩子们写的管弦乐曲,由(美)R·安德森作曲。曲调诙谐有趣,描绘了一个天真活泼的小猫在音乐的伴奏下跳起了美丽的圆舞曲。《跳圆舞曲的小猫》(管弦乐曲)——R·安德森曲
乐曲具有拟人化与写实的特点,为三部曲式(A+B+A1),四小节的引子,好似一个自豪的小猫一步步走进了“舞场”,预备翩翩起舞;A段主题旋律美丽抒情,用弦乐器主奏,小提琴“滑奏”技巧的运用,形象地模拟了小猫的叫声,增加了乐曲的诙谐情趣和突出了主题内容。旋律进行中快慢交替,充分表现了小猫那顽皮好动的性格。B段旋律欢快活泼,音乐一气呵成,表现了十分热烈的场面。用木管乐器主奏。它描绘小猫越跳越兴奋,在快速地转,音乐进行中不时传宋几声猫的叫声,似乎时刻提醒着欣赏者:这是小猫在跳舞。尤为有趣的是在乐曲的结尾处,忽然传来了几声狗叫,使正在专心跳舞的小猫大为震动,音乐用了一连串的上行音忽然结束了全曲,形象地描绘了小猫听到狗叫后迅速逃离了舞场,巧妙地结束了全曲。
三、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处于小学的初级阶段,他们活泼、好动、模仿力强,喜欢一些新奇的事物,而且,学生的持久注意时间不长,喜爱丰富和形象生动的音乐,并且开始产生对音乐的探究愿望。教师的教学应变换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始终都有新鲜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在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中自主学习新知识。
四、三维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听赏管弦乐曲《跳圆舞曲的小猫》,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从而培养学生们的爱心并乐于参与到活动中来。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聆听、图谱、歌唱、游戏、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感受体验乐曲情绪、速度不同的变化。
(三)知识与技能:
能够熟悉主题及了解作品曲式结构,并感知小提琴、木鱼的音色,在参与活动中准确拍击出三拍子的强拍,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五、教学重点:记住主题。
六、教学难点:准确随音乐用拍手模拟木鱼敲击出三拍子的强拍位置。
七、教学关键:通过聆听、模仿、律动、演唱、对比、游戏等教学手段,感受音乐要素在乐曲中的重要性,体验乐曲情绪、速度不同的变化。
八、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木鱼
九、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参加一场有趣的舞会,这里的主角是一只可爱的小动物,是谁呢?请同学们仔细听音乐。
【设计意图:教师用导语创设了参加舞会的场景,带着美好的心情,融入情境之中,开始音乐课堂中的研究。】
(二)完整聆听全曲
1、初听全曲(教师随音乐在黑板上画图谱——播放幻灯片1)
师:是谁?(小猫)你是怎么知道的?(猫叫声)
小猫是怎么叫的?(学生模仿猫叫声,感受小猫温柔细腻的叫声)
师:你们喜欢猫吗? 你平时观察的小猫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可爱、走路轻轻、特别聪敏、爱抓老鼠、声音温柔。)
师:我们也来学一学小猫的温柔的叫声。(提醒学生轻轻地叫) 喵~ 喵~
师:老师是用哪个记号标记小猫的叫声?(请一名学生指出)
【设计意图:借助画图形谱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复听全曲(师生共同画图形谱——播放幻灯片1)
师:让我们再次到音乐中寻找小猫的叫声,请同学们伸出右手跟随老师一起,一边听音乐一边来画一画图形谱。
师:观察图形谱,音乐由几部分组成?(三部分)
小猫的叫声主要出现在哪几部分?(第一、三部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身模仿画出图形谱,加深对乐曲结构的感受。】
3、揭示课题(播放幻灯片2)
师:音乐中的小猫在干什么吗?(跳舞)这只小猫叫咪咪,美国有一位作曲家安德森就为小猫咪咪写了这一首曲子《跳圆舞曲的小猫》。原来,这不是一只普通的小猫,它是一只会跳圆舞曲的小猫。
4、介绍圆舞曲
什么是圆舞曲呢?(Waltz),又称为“华尔兹”,由于舞蹈时需由两人成对旋转,因而被称为圆舞曲。圆舞曲是几拍子的舞蹈?(三拍子)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对作品、作者及圆舞曲的介绍,使学生初步的了解乐曲。】
(三)聆听A段
1、聆听A段
师: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乐曲的第一部分,音乐中除了真实的猫叫声外,还用什么乐器模仿了猫叫声呢?(小提琴的滑音)音乐是什么情绪?(优美抒情)
2、再次聆听
师:我们再来聆听第一段音乐,当你听到小猫的叫声时,请你做小猫的动作并模仿叫声。(集体聆听、律动)
3、学唱A段主题旋律
师:可爱的小猫在这悠扬的音乐声中翩翩起舞,时不时还传来优美的歌声呢!(教师范唱主题旋律)
师:你们觉得小猫在演唱时的心情怎样?(生:……)
师:带着这么快乐的心情,我们也来加入小猫的歌声。(钢琴辅助学唱主题旋律)
4、对比聆听
师:小猫的舞步是一成不变的吗?主题一共出现了几次?请你比较一下,小猫的舞步有怎样的变化呢?
两次(第一遍音乐柔和,小猫的舞步轻盈、优美,第二遍音乐力度变强、音乐不那么连贯,小猫变得兴奋、自信。旋律进行中快慢交替,充分表现了小猫那顽皮好动的性格。)
5、集体聆听演唱并随音乐律动
师:让我们把这两个表现不同情绪的主题,加上动作来试着演唱,请同学们起立模仿老师。(师生随音乐律动)
【设计意图:运用聆听、模仿、对比及演唱等教学手段,熟悉乐曲主题音调及力度、情绪的变化。】
(四)聆听B段
1、聆听B段
师:小猫沉醉在这优美的音乐声中,时而歌唱时而舞蹈。瞧,它又去做什么了?这段乐曲是什么情绪?(老师边演奏木鱼边旋转舞蹈)
师:这段音乐刻画了小猫调皮、可爱的不同姿态,越跳越高兴,在快速地旋转。
2、复听
师:有了木鱼的加入,音乐更加活泼欢快、富有韵律感了。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吧。(听到木鱼处,学生拍手)
3、师生用木鱼和拍手合作演奏
4、“转圆圈”游戏
游戏规则:请几名学生围成一个圆圈,听音乐敲击木鱼的地方,学生蹲下拍手,木鱼过后拉起手做转圈律动。
【设计意图:感知响板的音色,并能在游戏活动中准确拍击出三拍子的强拍。】
(五)聆听第三乐段
师:让我们安静地聆听最后一段音乐,它和哪段音乐相似?还有什么不同?(乐曲的结尾处,突然传来了几声狗叫,使正在专心跳舞的小猫大为震惊,音乐用了一连串的上行音后,突然结束了全曲,形象地描绘了小猫听到狗叫后迅速跳离了舞场,巧妙地结束了全曲。)
【设计意图:找出乐曲第一、三乐段的异同,引导学生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手法,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六)总结全曲速度的变化
师:让我们回想一下,整首乐曲速度有没有变化?(有)
师:速度是怎样变化的?(第一乐段:中速稍快 第二乐段:快速 第三乐段:中速稍快)
【设计意图:对比各乐段的速度变化,使学生对整首乐曲的结构有一个更好的认识。】
(七)完整聆听并表演
师生全体围成一个大圆圈,边唱边做律动表演。(提示:尾声老师模仿小狗声,小狗声结束后全体同学快速跑回座位。)
【设计意图:学生喜欢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师生共同进行律动表演,能够帮助学生体验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
(八)下课
同学们,下课铃声响起了,跳圆舞曲的小猫要和大家说再见了,孩子们Byebye!
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环节设计比较合理,教学目标明确并在本节课基本完成。在教学过程中能调动大部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互动方面也完成得不错,课堂气氛活跃。在教学方式上有自己的方法。
不足之处是一年级小学生这个年龄段喜欢新鲜的事物,教师刚开始欣赏乐曲就在黑板上随着音乐画图形谱,学生对此感到好奇,没有将注意力放到聆听音乐中,致使对于_??????_所提出的问题,没有回答到点子上,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更细致的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