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一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同步测试(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一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同步测试(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01 09:06: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同步测试
钱穆在《中国历史政治得失》中说:“唐宋诸代的诏敕,宰相一定要盖章,没有盖章,就不成诏书;明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清代就更超越了这限度。”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上述认识的是
A. 唐宋相权与皇权制约平衡 B. 明代相权和皇权合二为一
C. 清代皇权凌驾于相权之上 D. 皇权呈现不断加强趋势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削权、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但史学家钱穆却认为地方行政是“汉代好,唐代较好,宋代太差”。钱穆评价三代好坏的依据是
A. 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 B. 人才选拔权的掌握
C. 地方积极性的合理调动 D. 宰相权力的大小
君主专制从秦到清有不断强化的趋势,下列选项能反映这一发展趋势的是()
?①秦统一后嬴政自称皇帝,设三公????? ②宋代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
?③明成祖朱棣废除丞相,设立内阁???? ④清朝设置军机处,助理军政事务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统治
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文中两个“制”分别是指
A. 分封制和宗法制 B. 宗法制和郡县制
C. 分封制和郡县制 D. 礼乐制和郡县制
王夫之认为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曾随之发生变化。下列最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是( )
A. 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 B. 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
C. 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 D. 从礼乐治国到法律治国
秦朝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
A. 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 君主专制制度下重大决策的失误有所减少
C. 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D. 民主观念开始渗透到政治体制之中
钱穆先生认为,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
A.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权力中枢决策规范化
C. 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 D. 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苏州某中学高二(1)班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扮演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越历史隧道谈论自己的丰功伟绩。其中的台词有与史实不符的地方是
A. 秦始皇:“我首创了有利于维护统一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
B. 唐太宗:“我三分相权,使其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
C. 明成祖:“我设立内阁,感受到大权在握的踏实。”
D. 康熙帝:“我设置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
唐朝时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代民间则流传“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由唐至宋的这种变化
A. 是唐朝设置节度使的直接结果 B. 与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相关
C. 源于唐朝开创科举制选拔人才 D. 导致宰相的职权被严重削弱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 )
A. 从土地私有到土地国有???????   
B. 从宗法制到分封制
C. 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D.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下列信息,按朝代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举贤良,铁业官营,《吊屈原赋》??????
②密折,理藩院,粉彩瓷器
③修直道,左右丞相,小篆??????????????
④门下省,高转筒车,火药箭
A. ②③④① B. ③①④② C. ③④①② D. ④②①③
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A. 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B.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C. 清朝设置军机处 D. 元朝建立行省制度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A.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 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 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宋仁宗曾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讨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为易。”该言论反映出宋代(  )
A. 君主专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强化
B. 君主专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削弱
C. 君主专制下的理性精神
D. 相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
唐太宗看到进士科人才济济,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此言本质上反映了
A. 察举制网罗了天下英才 B. 中央官学培养大量政治人才
C. 科举制适应了专制集权 D. 科举制推动选官制度的发展
宋朝以前,宰相大臣见皇帝时,皇帝让坐着面谈,还时常赐茶。以后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到明清大臣奏事连站着都不行了,必须跪着。这种情况从本质上说明了
A. 宰相和皇帝的关系日见疏远 B.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C. 满族与汉族风俗有很大区别 D. 皇帝刁难大臣,以便控制
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从睉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上述变化主要表明
A. 史治渐趋清廉化 B. 部门间关系更融洽
C. 官员日趋专业化 D. 中央集权显著加强
秦代中央政府行政工作由九卿具体执行,九卿如奉常《管宗庙礼仪》、郎中令(管宫警卫)、廷尉(管司法审判)、宗正(管宗室事务)、治粟内史(管财政税收)等;而唐代中央政府行政工作由六部具体执行,分为吏.兵、刑、户、礼、工六部。下列关于唐代制度与秦代制度的比较,说法正确的是
A. 秦代把行政工作分为九类,比唐代的六类更加产密
B. 唐代基本革除了秦代残留的贵族政治残余
C. 唐代的六部制相比秦代的九卿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D. 从九卿到六部,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对政治的影响加深
君主专制加强的重要表现一般体现在君权对相权的分割及君主建立有效的权力转移和分散机制上。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沿革的史实,不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 )
A. 汉武帝组建中外朝 B. 隋唐三省的形成
C. 元朝行省制度的形成 D. 明清分别设置内阁和军机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上下相维,内外相制,若网之有纲,丝之有纪……古之王者,设……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纲纪其内;设方伯、州长、卒正、连帅、属长,以纲纪其外。尊卑有序,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率从。此为政之体也。
——司马光《上神宗之体要》
材料二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封建君主为了“纲纪其内”和“纲纪其外”,在中央和地方分别实行了哪些制度??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
在中国古代强化君主专制过程中,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划分君、相的权限成了历代政治制度设计中的重要事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代的朝廷,主要由“三公”和诸卿组成。“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从制度上说,秦朝应有太尉的官位,实际上大概未.选任担当这一职务的官员。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中书省起草诏书后 ,呈送皇帝,(皇帝若同意)画一敕字。经画救后,即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加以复核。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中书省重拟。若诏敕获得门下省同意,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近四十年来普遍有一种误解 ,以为在民国成立以前,几千年来的政体全是君主专制的,甚至全是苛暴的、独栽的、黑暗的。这话显然有错误。在革命前后持这种论调以攻击君主政体,固然是一个合宜的策略。至少除开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
——摘编自吴晗《历史上的君权的限制》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代“三公”的主要职责,并分析秦代从未将太尉一职授予大臣的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唐代宰相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清两代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一千四百年”的中国古代历史中限制君权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D.依据材料“唐宋诸代的诏敕,宰相一定要盖章,没有盖章,就不成诏书;明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清代就更超越了这限度”材料体现了皇权与相权的彼此消长,表明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减弱的史实,故D正确。
ABC.此三项所述均不符合史实,故ABC错误。
故选D。??
2.【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发展,要求具备解读材料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A.地方机构的设置只是一种现象,没有表明其作用,不能成为评价好坏的依据,故排除A。
B.材料没有涉及到人才的选拔,主要讲的是地方官制,故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汉、唐、宋地方行政区划的一大演变趋势在于地方权力逐渐收归中央,地方的自主权利逐渐削弱,压抑了地方行政机构的积极性,故C正确。
D.宰相权力大小是中央官制,材料涉及到的是地方管理制度,故排除D。
故选C。??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明成祖朱棣设内阁。所以③与事实不符,应排除;①②④均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故B正确,排除ACD。故选B。
4.【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和秦朝的郡县制,要求具备结合所学准确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
【解答】
D.依据所学可知,“秦以前的封建政治”中的“封建”,是指封邦建国即分封制,官员的任免是世卿世禄制即贵族政治。“秦以后之郡县政治”指的是秦始皇开始实行的郡县制,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可罢免、不可世袭),是官僚政治,故D正确。
A.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排除A。
BC.说法均不准确,故排除BC。
故选D。??
5.【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分封制和郡县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B.宗法制和周朝灭亡原因不符合,故不选AB。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周之失,在于制”指的是分封制的危害,“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指的是郡县制,故C正确。
D.礼乐制有利于强化西周等级秩序,和题干无关,故不选D。
故选C。??
6.【答案】C
【解析】西周时期,周王为了加强对地方控制,大规模推广分封制,将王族、功臣和先代帝王后代分封到各地做诸侯,代表周王室统治当地,但是这种制度也造成了地方诸侯势力急剧膨胀,最终导致周王室权威下降,诸侯割据混战。秦朝建立后,为了吸取教训,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从而削弱地方势力,故本题选C项。郡县制不再以血缘为纽带进行权力传承,行政体系进入到官僚政治阶段,故排除A、B两项。D项表述不如C项更符合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故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意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题干中秦朝对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的做法,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决策的失误,故B正确。
A.题干体现的是中央内部各机构之间的关系,故排除A。
C.中央机构各官员对军政大事进行商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体现大权集中在皇帝手中,故排除C。
D.在专制体制下,民主观念是没有生存的土壤的,故排除D。
故选B。??
8.【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要求结合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题干涉及的是中央机构,不是地方制度,故A错误。
B.根据所学可知,三公九卿制是秦汉实行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是隋唐的中央官制,前者丞相地位仅次于皇帝,享有大权,后者相权被一分为三,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掌政令的草拟、审核和执行之权,因此从制度变革层面看,中央机构的变化体现了国家决策程序的日益规范化,故B正确。
C.题干信息中反映的中央机构都具有部门牵制的特点,与C关联不大,故排除C。
D.本项是科举制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
故选B。??
9.【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答】
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该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
B.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该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
C.内阁制度设立于明成祖时期,该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
D.雍正帝统治时期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该项符合题意,故D正确。
故选D。??
10.【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唐朝时期盛行从军,北宋时期不主张从军,主要是宋朝时期实行重文轻武,大批使用文官导致,故B正确;A不符合变化的特点,排除;科举制源于隋朝,排除C;材料描述的用人制度的改变,不是中央宰相职权变化,故D错误。故选B。
11.【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政治大转型”、“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说明是郡县制的实行,商鞅变法推行郡县制,秦朝统一后全国推行,汉武帝进一步实施,故D正确;A项属于经济方面,排除;B与题意无关,故排除;C项属于思想方面,排除。故选D。
12.【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及再认再现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答】
B.①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州部、贤良、铁业官营、《吊屈原赋》”属于西汉时期。②项,“密折、理藩院、粉彩瓷器、皮黄”属于清朝时期。③项,“直道、左右丞相、治粟内史、小篆”属于秦朝时期。④项,“门下省、高转筒车、火药箭、《玄秘塔碑》”属于唐朝时期。综上所述,其正确顺序为③①④②,故B正确。
ACD.三项明显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
故选B。??
13.【答案】C
【解析】考查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新发展,明清强化,所以C项符合题意;A、B两项都不如C项更符合题意;D项是加强中央集权,不符合“政府的专制”。故选C项。
14.【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
A.题干反映的是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不能说明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故A项错误。
B.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地方行政区划的增加反映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逐步削弱地方权力,故 B项正确。
C.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不能反映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故C项错误。
D.同样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与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也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故选B。??
15.【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凡是君主理智地处理国家事务,都需要臣僚的参与,尤其是重大事务的决策,皇帝与宰执近臣核心圈子里反复讨论,集体商议是经常的事,这体现了君主专制下的理性精神,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的意思,应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宋朝君主专制的加强。需要掌握宋朝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的意思,分析理解即可。
本题考查对宋朝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的把握,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1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旨在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进士科人才济济”判断可知,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度选拨人才;根据材料“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可知,科举制加强了唐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C正确;A“察举制”表述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央官学”,排除B;“科举制推动选官制度的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故选C。
17.【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君主专制的演变,要求具备解读题干信息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B.依据“宋朝以前,宰相大臣见皇帝时,皇帝让坐着面谈,还时常赐茶。以后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到明清大臣奏事连站着都不行了,必须跪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体现了皇权与相权的彼此消长,再现了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弱化。故 B正确。
A.本项所述不符合史实。故A错误。
C.本项所述与材料主旨无关。故C错误。
D.依据题干信息不足以得出“皇帝刁难大臣,以便控制”的结论。故D错误。
故选B。??
18.【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隋唐至宋代中枢机构政务化的知识,旨在考查知识的迁移、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的日常政务性工作,说明官员有专业化、政务化的趋势要求,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未提到协调中央政府各部门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史治渐趋清廉化,故A项错误;中枢机构政务化仍然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与中央集权无关,二者关系出现混淆,故D项错误。故选C。
19.【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代与唐代中央政府行政工作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知识的迁移、认知及其灵活运用的能力。依据材料“秦代中央政府行政工作由九卿具体执行······唐代中央政府行政工作由六部具体执行······”的相关知识,结合教材中的具体内容可知,唐代的行政职能的设置与秦代相比,进一步清除了贵族政治的影响,故B符合题意;A项所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故选B。
20.【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要求具备题干理解与知识识记、运用的能力。
【解答】
A.内外朝制度,内朝牵制外朝,削弱了丞相的权力,与题干相符,故排除A。
B.三省六部制,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加强了皇权,与题干相符,故排除B。
C.行省制是元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与皇权的加强无关,故C符合题意。
D.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均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与题干所述相符,故排除D。
故选C。??
21.【答案】(1)纲纪其内: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内阁制、设置军机处等;
纲纪其外: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度。
(2)特点: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解析】【试题解析】
(1)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发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关于“纲纪其内”,根据材料“?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上下相维,内外相制,若网之有纲,丝之有纪”可知讲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内阁制、设置军机处等;关于纲纪其外,根据材料“设方伯、州长、卒正、连帅、属长,以纲纪其外”可知讲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度。
(2)本题考查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22.【答案】(1)职责: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太尉,管理全国军务。原因:便于皇帝直接掌管兵权,加强皇权。
(2)特点: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相互牵制和监督。作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
(3)表现: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限制君权的因素有制度设计、儒家思想等。
【解析】【试题解析】
(1)本题考查秦朝的三公九卿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可知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结合所学可知,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太尉,管理全国军务。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秦朝应有太尉的官位,实际上大概未曾具体选任担当这一职务的官员”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太尉是虚设的,这有利于加强皇权,即便于皇帝直接掌管兵权。
(2)本题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及其作用,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书省起草诏书后”“待门下省加予复核”“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可见特点之一: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依据材料二“(皇帝若同意)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为皇帝的命令”“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中书省重拟”,可知宰相制度的特点之二:相互牵制和监督。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使相权分散,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
(3)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及古代中国君权受到限制的因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决具体问题及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表现是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明成祖设立内阁制度,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表现是雍正皇帝设军机处。第二小问,由材料二“中书省起草诏书后,呈送皇帝,(皇帝若同意)画一敕字。经画救后,即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加以复核……若诏敕获得门下省同意,送尚书省执行”、材料三“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并结合所学可知,概括得出制约君权的因素有制度设计、儒家思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