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两汉时期,由中央到地方实行分级负责、层层对官吏进行考核;唐代出现了专门考核机构——吏部考功司;宋代设审官院、考课院和监司负责不同类别官吏的考核;明清主要由吏部负责官员考核,由都察院协同工作。这表明( )
A.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官吏考核逐渐规范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官员选拔日渐科学
2.隋唐时期“工商不得入仕”;992年,宋太宗下诏“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此后,参加科举的工商业子弟比比皆是。这表明( )
A.工商皆本已经成为时代主流 B.参加科举需由州郡长官推荐
C.门第成为选官入仕重要条件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科举变革
3.据《吕氏春秋》载:“上计,战国、秦、汉时地方官于年终将境内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项编造计簿,遣吏逐级上报,奏呈朝廷……称为上计。”据此,“上计制”的主要意图是( )
A.控制地方财政税收 B.监督考核地方官员 C.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D.防止官员弄虚作假
4.清代乡试考官中,房考官是实际的阅卷官,除顺天乡试外,房考官例由该省进士、举人出身的现任知县担任。雍正五年,房考官以临省举人、进士出身的在家候选官员充任。这一变化( )
A.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B.促进官僚体制进一步成熟
C.促进了科考的公平公正 D.体现了君主专制集权加强
5.秦汉以后,随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除帝王继统仍由皇族血缘确定之外,各级权力机构官员的任用主要是通过体现“尚贤”原则的各种选拔制度,而不是体现“亲亲”原则的皇族血缘纽带。这种转变( )
A.表明封建专制皇权日益衰弱 B.意味着宗法制影响的消除
C.说明政权与族权进一步分离 D.是科举制推行的必然结果
6.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二个枢密院令,确立了公开竞争的考试制度。英国文官不得参与党派活动,不与政府政务官员共进退,他们是 “中立”的,是超党派的,他们只要没有违法犯罪的行为,是不能被轻易免职的。国家几乎所有的重要议案、 法令、文件,都是由高级文官起草的。下列关于英国文官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有利于政治局势的稳定 B.促进了行政管理专业化
C.借鉴了中国古代科举制 D.是内阁制度成熟的标志
7.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 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 )
A.选拔方式日益公开化 B.具有很强的民主性
C.适应了阶层关系变动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8.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荐举之列。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其中的原因是它们( )
A.都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子弟 B.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
C.都把才德具体化,难以操作 D.都把选官标准定为考试成绩
9.具有近代意义的中国海关是在晚清的动荡格局中形成的。 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引入海关的官吏制度建设,建立起录用制度、薪俸与福利制度、晋升制度和监督与惩戒制度。这套制度由于机制健全、组织严密,持续有效地运行了八十年。这说明( )
A.西方列强主动帮助清政府 B.中国海关必须依靠英国人
C.晚清制度开始逐步现代化 D.近代中国海关被英国控制
10.隋唐以后,御史监察机构作为独立的职能部门,一般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部门长官的指令。御史之外,皇帝还常派使臣临时巡察地方。这表明( )
A.皇权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B.御史的权力超越了宰相
C.地方官吏腐败日益严重 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11.“地方官于年终将境内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项编造计簿,遣吏逐级上报,奏呈朝廷,借资考绩,称为上计。” 这一制度( )
A.提供了评定政绩的依据 B.保证中央控制地方财政
C.促使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D.避免了地方官弄虚作假
12.明代的乡试和会试,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律诗等。其中策一项,对其内容明确界定:“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对答,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孰得孰失,务在典实,不许敷衍繁文。”据此可知明代的科举考试( )
A.形式僵化限制严格 B.考核内容注重“经世致用”之学
C.不再重视儒家经典 D.要求考生所学的知识全面务实
13.唐代中后期,地方节度使、观察使等大量召辟文人担任幕僚,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选官权过于集中带来的弊端,并为缺乏实际行政经验的科举士人积累基层经验、提高行政能力创造了条件。该举措(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察 B.是藩镇割据的重要表现
C.弥补了科举选官的不足 D.导致中央权威不断丧失
14.汉武帝时期以“孝”名科,为儒生以“经明行修”入仕开启了大门;光武帝时为察举制度增加了“务授试以职”的规定,即州郡长官对于将要加以察举的茂才、孝廉,应先委以一定官职,合格者方能举至中央。这一变化说明东汉时期( )
A.官员的行政效率有所提高 B.世家大族对官员的控制减弱
C.选官标准发生了根本变化 D.官吏选拔任用注重实际才能
15.唐代的科举制有“投牒自举”一项,就是自学有成就的人可以书面提出申请,经考试合格后,再由州县送到尚书省参加考试。而宋代实行糊名和誊录制度,既糊住试卷上的名字、乡贯,也糊住初考官所定的等级。对于唐宋科举制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唐代科举考试不够完善 B.宋代制度杜绝了舞弊现象
C.人才选拔机制进一步僵化 D.人才选拔机制走向公平公正
16.北宋的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台谏官称为“言官”, 可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宋太祖曾规定,“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宋朝的这一传统( )
A.保证了宋王朝长治久安 B.助推了士人的参政热情
C.完善了古代的监察制度 D.有效地制约了君主权力
17.唐代通过科举者,还需经过铨选方能任职,铨选标准为“身言书判”: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其中最重视判,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由此可知,唐代选官制度( )
A.促使唐代文学作品十分兴盛 B.特别关注官吏的操守与品行
C.旨在提升案件审判的公正性 D.注重考核官员实际应用能力
18.宋元时期著名历史学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批评我国古代某一选官制度:“评论者自是一人,擢用者自是一人,评论所不许,则司擢用者不敢违其言;擢用或非其人,则司评论者不任其咎。体统脉络,各不相关, 故徇私之弊,无由惩革。”这一选官制度是(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9.明朝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分区掌管监察,称“巡按御史”。巡按御史“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州县官员在巡按御史到来前,“迎跪道旁,倘遇风雨,即知府亦陷膝泥中”。这表明( )
A.监察机构庞大臃肿 B.监察官员掌握了地方行政权
C.监察官员位卑权重 D.监察制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20.有学者运用现存明朝进士登科史料中的有效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从明朝初期到后期,平民家庭出身的进士占进士总人数的比例从75%跌至45%,而官员家庭出身的比例从24%提高到53%,这主要反映出( )
A.平民弃儒从商现象的普遍 B.选官考试程序的不公
C.科举制度僵化程度的加深 D.恩荫入仕的机会增多
二、材料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选官制度,主要有察举、征召、辟除等方式。两汉的察举,以孝廉最多。察举贤良,一般还要进行对策考试。这种考试方式在南北朝时期越来越被重视,开了隋唐科举制的先声。
唐代沿用并发展了隋代的科举之法,考试内容也有所变化,有经学基础知识、文采辞章、经学理论、政论见解等,还有一些专门知识,如律令、算学等。
宋代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多次调整,定制为三年一次,分州试、省试(中央考试)、殿试(皇帝亲试)三级进行。宋代考试内容一直有变化。在宋代废止了行卷和公荐,实现了“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宋代考卷实行糊名弥封制和誊录制。
明清时期的科举,采用八股取士,三年一次,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和会试的主考、同考由皇帝钦定派遣。考试有严密程序,考官入院,立即封锁内外门户。考生入院时,要逐人搜检。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采用公务员制度。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了考试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考试分为普通考试、高等考试、特种考试。高等考试,甄拔各项荐任职公务员,分为三试,第一试科目为国文、本国史地、国民党党义;第二试为专业科目;第三试为面试和成绩审查。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 《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任用法》。1931年6月, 国民政府公布了《公务员惩戒法》和《公务员惩戒委员会组织法》,但是得不到严格执行。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不得不指出,“多年来官僚主义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甚”。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选官制度的新变化。
22.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 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据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整理
材料二 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 “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 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 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唐代朝廷经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 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宋代中央监察部门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也时常过问官员的善恶、能否。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
——摘编自邓小南《课绩?资格?考察—— 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
(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简述东汉察举制的发展表现。
(2)据材料二,归纳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趋势,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
(3)据材料三,概括唐宋时期官员考察制度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专制皇权是指皇帝总揽一切大权,而“对官吏进行考核”只是官僚政治的一个具体环节,题干没有涉及专制皇权强化,故A项错误;从“分级负责、层层对官吏进行考核”到“专门考核机构”到“不同类别官吏的考核”到“主要由吏部负责官员考核,由都察院协同”,表明官吏考核制度的不断完善,故B项正确;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材料只反映了官吏的考核,故C项错误;题干反映的不是官员选拔而是“考核”,故D项错误。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从“隋唐时期‘工商不得入仕’”到宋朝以后“参加科举的工商业子弟比比皆是”可知,宋朝时期科举选官向工商业子弟开放,这说明随着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的地位有所提高,推动了科举制的变革,故选D项。中国封建时代的主流经济思想是重农抑商,工商皆本只是个别人物的思想,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工商业者参加科举需要州郡长官推荐,排除B项。门第成为选官重要条件是指九品中正制,排除C项。
3.答案:B
解析:所谓上计,即由地方行政长官定期向上级呈上计文书,报告地方治理状况。每年秋冬,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亦名“集簿”),上报中央,朝廷据此评定地方行政长官的政绩,可见这是一种考核地方官的方式,故B项正确;上计涉及的内容不仅仅是地方财政税收,故A项错误;C、D两项在题干中无从体现。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清代科举制度。材料中清代房考官的选择变化有利于科举更加公平公正,故C项正确;考生的选拔范围没有变化,不会影响到统治的社会基础,排除A项;乡试房考官的选择变化对整个官僚体制和君主专制没有直接影响,排除B、D项。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选官制度。由材料“各级权力机构官员的任用主要是通过体现‘尚贤’原则的各种选拔制度,而不是体现‘亲亲’原则的皇族血缘纽带”可知,郡县制下选官不再依据血缘,这体现了政权与族权进一步分离,故选C项;秦汉确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皇权强化,排除A项;秦汉以后宗法制尽管不存在,但宗法制的影响依然存在,排除B项;科举制在隋唐才开始推行,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文官制度有利于保持政治制度的延续性和行政的稳定性,有利于政治局势的稳定,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英国文官制度能够促进行政管理的专业化发展,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英国的文官制度借鉴了中国古代的科举制,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与内阁制度无关,D项错误,符合题意。
7.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汉代察举制和唐代科举制,都打破了过去的贵族、门第阶层对政权的垄断,为其他阶层参与政权创造了条件,因而适应了阶层关系的变动,C项正确。选拔方式日益公开化不符合材料主旨,A项错误;具有很强的民主性与史实不符,B项错误;D项是科举制的作用,与察举制无关,排除。
8.答案:B
解析:无论是察举制还是九品中正制,选拔权都掌握在地方长官或世家大族手中,因为对荐举者没有合理有效的约束导致了这两种制度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B项正确。察举制的选拔标准是孝廉,选拔范围不仅仅是世家子弟,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的选官依据主要是门第,C项错误;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的是科举制,材料未涉及,D项错误。
9.答案:C
解析:材料“具有近代意义的中国海关是在晚清的动荡格局中形成的”体现了晚清制度逐步现代化,C项正确。“主动帮助”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B项中“必须”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0.答案:A
解析:材料“独立的职能部门”和“使臣临时巡察地方”,说明当时监察体制严密,这是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的体现,A项正确。
11.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地方官于年终将境内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情况编造计簿,逐级上报至朝廷,朝廷据此评定地方行政长官的政绩,故A项正确。
12.答案:D
解析: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律诗等,表明材料主旨并非形式僵化,故A项错误;“策”只是考试内容之一,不能得出考核内容注重“经世致用”之学,B项错误;明代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依然是儒家经典,故C项错误;考试内容有经义、史、策、论、律诗等,说明要求考生知识全面,“务在典实,不许敷衍繁文”,说明要求考生务实,故D项正确。
13.答案:C
解析:“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选官权过于集中带来的弊端,并为缺乏实际行政经验的科举士人积累基层经验、提高行政能力创造了条件”说明这对科举制而言是一种补充措施,故选C项;“地方节度使、观察使等大量召辟文人担任幕僚”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央集权,排除A项;“地方节度使、观察使等大量召辟文人担任幕僚”不能说明其割据的性质,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14.答案:D
解析:察举制的标准由汉武帝时的“孝”到光武帝时增加了“务授试以职”,说明东汉选官时不仅重视品德,还注重实际工作能力,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注重官员的实际工作能力,与官员的行政效率提高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世家大族对官员的控制问题,排除B项;“发生了根本变化”说法错误,只是调整了选拔标准,既重品德又重实际工作能力,排除C项。
15.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唐代投牒自举只是参加科举考试的一种方式,不能据此得出科举考试“不够完善”,故A项错误;宋代科举中的糊名和誊录制度有利于减少舞弊现象,但是不能说杜绝,故B项错误;科举制在人才选拔机制上的进一步僵化主要指的是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故C项错误;宋代科举中的糊名和誊录制度有利于减少舞弊现象,使人才选拔更趋公平公正,故D项正确。
16.答案:B
解析:材料分两层信息,第一层是宋朝台谏官“可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说明宋朝台谏官权力大;第二层是宋太祖的规定“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说明宋朝文人地位大大提高,综合两层信息可知宋朝文官位高权重,这便大大助推了士人的参政热情,故选B项;宋朝重文传统有助于政治清明,但起不到保证宋王朝长治久安的作用,排除A项;完善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宋朝台谏官能在一定制度上限制君主权力,但起不到有效制约的作用,排除D项。
1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的选官制度。据材料“最重视判,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可知铨选侧重考查考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故选D项;材料体现不出科举制促进文学作品兴盛,排除A项;据材料“其中最重视判”可知唐代选官更加关注考生的实践能力,而非官吏的操守与品行,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唐代选官的目的,排除C项。
1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材料中所描述的这一选官制度评价者和任用者不是一个人,导致被任用者一旦出现问题,难以追责,由此可以看出这一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故C项正确。
19.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监察官员只是七品官员,但是权力非常大,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监察机构是否庞大臃肿,A项错误;监察官员的主要职能是对官员进行监督,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提高行政效率的信息,D项错误。
20.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明朝平民家庭出身的进士占进士总人数的比例下降,而官员家庭出身的比例上升,这说明科举考试受到了宫僚集团的影响,科举制度僵化程度加深,C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平民弃儒从商,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选官考试程序的不公,B项错误;材料中官员家庭出身的进士占进士总人数的比例上升,也是通过科举考试实现的,并不是恩荫做官,D项错误。
21.答案:(1)特点:不断完善和发展;逐步体系化、规范化;程序日益严密。影响:有利于吸纳社会精英,形成高素质的官僚队伍;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体现了相对的社会公平,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繁荣;为后世的人才选拔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后期走向僵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转型。
(2)新变化:确立相关法律制度;政治色彩浓厚;考试内容和形式更专业化和标准化;与国际接轨。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将两汉时期的对策考试,隋唐创立并完善的科举制度,宋代对科举制度的调整,明清时期八股取士制度的形成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在不断完善和发展,逐步体系化、规范化,程序也日益严密。影响,主要结合所学从积极、消极的角度回答即可。
(2)变化,根据材料二“政府公布的《考试法》”“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任用法》”可知,南京国民政府通过确立相关法律制度来选拔公务员;根据考试科目可以看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考试内容和形式更专业化和标准化;根据所学可知文官制度与国际接轨。
22.答案:(1)选官原则:以德取人。
发展表现:注重官员的吏治能力;举荐与考试相结合。
(2)趋势:开放性;严密化。
进步性:扩大官吏来源;追求公平公正;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素质。
(3)特点:将课绩与监察紧密结合;考察方式多途并进。
政治智慧:选贤任能注重德才兼备;鼓励官员积极治国理政;构建完善官员考察机制。
解析:(1)问第一小问选官原则,据材料一“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得出以德取人。第二小问发展表现,据材料一“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得出注重官员的吏治能力;据材料一“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并结合所学得出举荐与考试相结合。
(2)问第一小问趋势,据材料二“允许自由报考”得出开放性;据材料二“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得出严密化。第二小问进步性,据材料二“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得出扩大官吏来源;据材料二“杜绝舞弊”得出追求公平公正;据材料二“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得出加强中央集权;据材料二“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得出提高官员素质。
(3)问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三“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得出将课绩与监察紧密结合;据材料三“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得出考察方式多途并进。第二小问政治智慧,据材料一“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得出选贤任能注重德才兼备;据材料二“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得出鼓励官员积极治国理政;据材料三得出构建完善官员考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