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一第6课西方的文官制度同步测试(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一第6课西方的文官制度同步测试(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01 09:09: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18世纪末英国的执政党一,上台便利用权力巩固自己的政治基础,培植政治小集团,官员的任命只注重政治忠诚而非才干和品格。“政党分赃”造成英国政治混乱。这反映当时英国
A.代议制民主尚需完善 B.君主立宪制尚未建立
C.封建势力根深蒂固 D.国家权力被贵族控制
2.19世纪中后期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陆续建立起文官制度。文官面向公民,通过考试的办法择优录取,文官在政党间保持中立,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西方文官制度
A.提升了政府的管理水平 B.消除了政党政治的弊端
C.与中国科举制初衷致 D.为工业化提供政治前提
3.文官为终身职业,任期有法律保障,故在资本主义国家发生政府危机之时,或在内阁换班和总统换马之际,他们能够使政府公务照常进行,持续有序地治理社会,因而成为“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这说明西方文官制度
A.杜绝了专制局面的出现 B.确保了文官队伍的优良素质
C.消除了官员的腐败现象 D.保证了资产阶级统治连贯性
4.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常任文官制度法》(又称彭德尔顿法案),该法案以平等竞争为原则,规定了录用政府事务官必须经过(  )
A.公平竞争、择优录用 B.公开考试、择优录用
C.择优录用、素养考查 D.综合考核、政治中立
5.门多萨在《大中华帝国史》中介绍了中国的科举制,16世纪被翻译成意大利文、德文、拉丁文、英文、法文等多种文字,16世纪末仅西班牙文版本就有11种,意大利文版本有19种。这表明( )
A.科举制影响了西方的文官制 B.中西方文化实现了相互交流
C.印刷技术助推西方文化发展 D.西方正在探索国家治理之路
6.1870年,英国颁布第二个文官改革法令,确定了公开竞争考试和不同级别的文官需要不同的教育程度的录用办法。量才使用、按功绩晋升等制度也建立起来。这一制度的建立,针对英国政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是(  )
A.国王和贵族把官职恩赐给身边的随从 B.内阁制和政党政治下,出现的“政党分肥制”
C.工业革命引起政府职能萎缩和官员低能 D.议会制度改革后借鉴美国、德国等国经验
7.英国责任制内阁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1850年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这种变化说明
A.工人运动推动了民主政治发展 B.文官制度体现了英国民主制度的完善
C.责任制内阁的形成推动了政党政治的发展 D.改革有利于保证施政措施的连续性
8.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彭德尔顿文官法》,规定在文官制度中实行功绩制,以择优录用和考核晋升为基础,并对试用制度、严禁考试作弊作出规定,以保证功绩制的贯彻执行。据此可知这一法案的最大成果是
A.打破了政党分肥格局,确立了平等原则 B.使美国文官制走向成熟
C.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D.维护了美国联邦的统一
9.1841年,哈里森当选美国总统,一个月后便因忙于职位分配劳累而死;1861年,林肯当选总统,分官使他精疲力尽,他形容说:“如果前院起火,我都无法去救。”1881年,因分官不均导致菲尔德总统被刺事件的发生。这表明
A.“政党分肥”影响政治稳定 B.美国总统权力失去制度约束
C.恩赐官职制度已在美国泛滥 D.美国政治制度具有不稳定性
10.1881年,美国新任总统加菲尔德被一个没有得到满意官职的党内支持者杀害。这一事件不能说明
A.欧美官员选拔存在问题 B.这是“政党分肥制”造成的恶果
C.美国的文官制度存在弊端 D.政治腐败现象严重
11.近代美国由于受“政党分肥制”的影响,在文官的任用方面,除了选任的政府官员外,其他具有秘密性、专门性或临时性的官员,均不由考试任命,不受有关考试制度的法规限制。此类人员在公务员人数中所占比例较大。这反映了文官制
A.无法体现公平竞争原则 B.选拔范围具有狭隘性
C.容易滋生政治腐败现象 D.政治化倾向非常明显
12.日本在1885年制定文部省官制,并于1887年到1893年,颁布了《文官任用令》《文官考试规则》等,强调文官任用必须以考试合格为前提,对普通文官和高级文官进行严格要求。据此推知,日本文官改革
A.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水平 B.由下而上逐步推动
C.是列强殖民侵略的产物 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13.《彭德尔顿法》规定,在录用时,任何公务人员不因此而承担向政治基金会捐款的义务,也不因此承担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他们不因拒绝上述捐款和服务而受到歧视,任何公务人员都无权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者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这体现出的政治特点是
A.公开透明 B.政治中立 C.择优录取 D.职务常任
14.在英国,文官并不包括组成内阁的大臣,即与内阁共进退的“政务官”,而仅指“事务官”,其职责是执行当时政府的政策,但是并不参与政党活动。文官构成了政府中所谓的“非政治分子”,即不参与党派之争的人。据此可知英国文官制度
A.削弱了英国两党政治的基础 B.取代了内阁的部分职权
C.有利于政策的稳定和连续 D.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15.美国1883年颁布的《文官制度条例》规定,对文官录用实行公开竞争的考试办法,择优录取;定期考核,按能力和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这些改革
A.有违民主选举的精神 B.削弱了执政党的领导能力
C.有利于良好政治环境的形成 D.为科举制的发展提供借鉴
16.英国先后在1855年和1870年颁布了两道枢密院命令,初步建立起近代文官制度;美国于1883年颁布了《文官制度条例》,对文官制度进行了改革。英美两国相继建立近代文官制度的主要原因是
A.政党政治竞争的结果 B.启蒙思想家进行精心设计
C.城市化发展必然趋势 D.大工业时代管理效能需要
17.美国1883年颁布的《文官制度条例》规定,对文官录用实行公开竞争的考试办法,择优录取;定期考核,按能力和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这些改革
A.有利于管理的科学化
B.削弱了执政党的领导能力
C.有违民主选举的精神
D.为科举制的发展提供借鉴
18.19世纪50年代,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明确其职责是执行当时政府的政策,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之后,欧美其他国家都先后建立了文官制度,文官只对法律或法定职权负责,不受政党进退的影响。这一变革
A.是西方民主制改革的根本
B.阻碍了西方民主政治发展
C.充分体现分权制衡的特征
D.保证了施政措施的连续性
19.从光荣革命到19世纪初,一些奴颜卑膝的“国王之友”和政治掮客,单凭王室支持登上相位,用国王恩赐官职的润滑剂维持着行政机构的运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国王违背《权利法案》中议会至上的原则
B.英国行政权力脱离了议会监督
C.英国近代政体中长期保留了传统政治色彩
D.英国还没有建立责任内阁制
20.唐大中九年(855年),博学鸿词科考试漏泄题目,为御史所弹劾,礼部侍郎、考试官、监考官均受到处分;昭宗乾宁二年(895年),进士25人及第,一时“物议以为滥”,御史陆扆复试举子,查出不合格者十余人。由此可知,唐代
A.科举制弊端丛生难以为继
B.御史把持选拔人才的大权
C.统治者分权制衡肃净考风
D.御史具有监察科举的职责
二、材料分析题
21.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
工业革命催生英国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实行文官制度改革的必然性。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范进、孔乙已归根到底总是文学人物,而科举的学而优则仕曾选拔了大量人才:从文天祥到林则徐这样的民族英雄,从白居易、柳宗元、刘禹锡到欧阳修、苏轼、辛弃疾这样的文学家,从王安石、包拯到海瑞、张居正这样的政治家,从韩愈、朱熹到蔡元培、黄炎培一类的教育家,甚至还有沈括、宋应星、徐光启这样的古代科学家。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科举人物.远比“范进”“孔乙已”来得可信。当然古代中国历来重治术轻技术,人文学科高度发达,自然科学地位低下。唐代科举系统中曾设有明算科,但只是六个常科中录取人数最少、地位最低的科目,且至宋代以后就消亡了。
——根据《为科举制平反,梁启超“复科举便”》等整理
材料二 西方多数国家的考试机构自成系统,不受内阁或行政部门的控制,他们有两个或多考试机构。英国的文官委员会就远离内阁所在地白厅,而在林顿园单独办公。在权力结构方面,西方文官考试机构可分为决策性机构和执行性机构,权责分明。决策性机构负责文官考试的范围、规则的拟定、成绩的确认、及格证书的发放等。执行性机构负责招考、测验、评定分数等考试事务,择优录取。考试内容更加侧重综合能力:分为知识、智力、技能和心理测验,对应试者进行详细测试,以作为录取时参考。西方文官考试的选用,还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别。
——摘编自何虹丽《科举考试与西方文官考试之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科举制与西方文官考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科举制与西方文官考试的历史影响。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根据材料“‘政党分赃’造成英国政治混乱”可得出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导致了权力的腐败,表明代议制民主尚需完善,A正确;材料内容不能说君主立宪有名无实,而是反映了君主立宪政体需要不断完善,B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封建势力的内容,C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国家权力被贵族控制,D错误。
2.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官制度是工业革命生产社会化和专业化的要求,该制度的出现提升了政府的管理水平,A项正确;B项“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C项科举制的初衷是加强皇权,这与西方文官制度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完全不同,排除;D项文官制度是工业化的结果而并非原因,排除。故选A。
3.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西方文官为终身职业,任期有法律保障,当政府发生危机或者内阁换班和总统换马之际,他们能够使政府公务照常进行,持续有序地治理社会,意味着文官制度能够保证政策的连续性,有助于保障资产阶级统治的连贯性,D正确;A表述绝对,排除;文官制度并不能确保文官队伍本身的优良素质,题干与此无关,排除B;C中的“消除”表述绝对,排除。
4.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后期,美国国会通过的《常任文官制度法》规定,录用政府事务官必须经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B项正确;“公平竞争”不是《常任文官制度法》的选官方式,A项错误;素养考查不是美国《常任文官制度法》的必要方法,C项错误;综合考核、政治中立与《常任文官制度法》的规定不符,D项错误。
5.D
【详解】
16世纪是西方民族国家形成时期,因此对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措施非常感兴趣,故D项正确;A、B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6.B
【详解】
1870年,英国颁布第二个文官改革法令,主要是针对内阁制和政党政治下,出现的“政党分肥制”,即西方国家执政党领袖把政府官职作为酬劳分配给在竞选中出过力的本党党员和个人亲信的任用制度,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7.D
【解析】
根据“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表明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保证施政措施的连续性,D正确;材料信息与工人运动无关,排除A;材料主要说明文官制度改革有利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责任制内阁,排除C。
8.B
【详解】
《彭德尔顿文官法》通过法律形式确立了文官制度实行功绩制,而且制定了相应的规定以保障功绩制的执行,意味着文官制度在美国进一步走向成熟,B正确;题干只提及《彭德尔顿文官法》确立了功绩制,并未提出这一制度对政党政治的影响,排除A;功绩制以择优录用和考核晋升为基础,其并不能直接提升行政效率,排除C;文官制度有助于政策的延续,但不能起到维护联邦统一的作用,排除D。
9.A
【详解】
通过材料可以看出,“政党分肥制”带来了政局不稳等种种弊端,表明其影响政治稳定,A项正确;美国总统的权力受到国会和宪法的制约,B项错误;美国并未实行恩赐官职制度,C项错误;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具有稳定性,D项错误。
10.C
【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文官制度建立于1883年,故C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正确;A、B、D三项都是题干描述事件能够说明的问题,皆排除。
11.D
【详解】
材料中所提的“政党分肥制”影响了文官的任用,在一些特殊的岗位,任用时特殊处理,其任免进退主要为政治势力所左右,受政党政治的支配,与滋生政治腐败现象无关,故D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与公平竞争原则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只是文官任用的特殊情况,无法体现选拔范围的狭隘性,故B项错误。
12.A
【详解】
材料显示日本的文官改革逐步深入,不断规范,这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故A项正确;由“制定文部省官制”“颁布……”等可知,文官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排除B项;日本文官制度改革是近代日本受到列强侵略后,主动学习西方、走向近代化的产物,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日本的君主立宪制,排除D项。
13.B
【详解】
材料中规定要求公务人员独立于党派更迭之外,体现了公务人员政治中立的特点,B项正确;其它三项皆不能得出,排除ACD。故选B。
14.C
【详解】
本题考查英国文官制度的特点。依据材料可知英国的文官是不参与党派之争的,其职责是执行当时政府的政策,执政党的更换不会影响政策的延续,所以C项正确;文官不参与党派之争,不会削弱两党政治的基础,排除A项;文官不包括组成内阁的大臣,排除B项;文官制度借鉴了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但没有直接的根源关系,排除D项。
15.C
【详解】
由材料中《文官制度条例》的规定可知,这些改革把竞争机制引入文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政府中的腐败现象,提高了文官的素质,激发了公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促进了文官的专业化及行政管理的科学化,有利于良好政治环境的形成,故C项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16.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产阶级对于政治的正常运转及民主政治的完善提出了更主的要求,因此推动了文官政治的确立与以展完善,故D正确;ABC项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17.A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
由材料“对文官录用实行公开竞争的考试办法,择优录取;定期考核,按能力和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可以看出管理专业化、科学化,故A正确。材料未体现执政党的领导能力,B项错误。题干体现的是通过考试选用文官,不是民主自由选举,故C错误。近代西方学习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根据本国国情制定文官制度,不是为中国科举制提供借鉴,D项错误。
【点睛】
文字型材料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这些材料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的言论、诗词等,它的选择方法和其他材料性试题一样,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然后将材料所涉及到的知识与课本”挂钩" ,借助课本知识进行选择。
18.D
【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各国先后建立了文官制度,规定了文官的职权与责任,不受政党进退的影响,有利于保证政策措施的连续执行,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西方民主制改革的根本在于权力的分配与制约,材料未体现;B选项错误,文官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完善和发展;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文官制度对施政过程的影响,没有体现权力的制约关系。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9.C
【详解】
从材料来看,英国政府在光荣革命到19世纪初这一段时间内,国王的权力依旧在政府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体现出近代体制中依然留有一定的封建残余,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一些奴颜卑膝的“国王之友”和政治掮客,而不是国王直接参政;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议会的态度,无法得出这样的结论;D选项错误,与材料反映内容相悖。
点睛:在近代西方国家代议制过程中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君主,这就势必造成封建势力参与在历史的发展中的挣扎,这是不可避免的,但这种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无法与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制度相抗衡,我们要清楚这一点。
20.D
【解析】
材料“博学鸿词科考试漏泄题目,为御史所弹劾”直接说明御史具有监察科举的职责,故选D;隋唐开始科举制,制度不健全是正常的,排除A;御史负责监察,不负责人才选拔,排除B;制衡体现双向性,而科场舞弊案在封建社会是难以根除的,排除C。故选D。
点睛:御史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材料表明御史还有监察科举的职责。
21.(1)必然性:英国传统选官制度的弊端凸显:中世纪以来由国王、权贵从亲信、随从中凭借私人关系、个人感情遴选官吏的做法,有违公平公正,不能选出有务实能力的官员。
英国工业革命的新要求:工业革命使英国经济大发展,社会分工更为复杂,要求政府进行更高效的专业化、制度化管理,要求文官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
(2)积极作用:有利于打破特权(贵族)阶层对官职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增进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提高官员队伍素质,加强对社会的有效管理;为世界其他国家开创了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先河。
【详解】
(1)必然性:根据材料“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可归纳出英国传统选官制度的弊端凸显:根据材料“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可归纳出中世纪以来由国王、权贵从亲信、随从中凭借私人关系、个人感情遴选官吏的做法,有违公平公正,不能选出有务实能力的官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使英国经济大发展,社会分工更为复杂,要求政府进行更高效的专业化、制度化管理,要求文官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
(2)作用:根据材料“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扩大统治基础、维护社会公平、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社会的管理及为世界其他国家开创了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先河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2.(1)科举制的特点:以选拔人才为目的;轻视自然科学。西方文官考试的特点:有自己的系统,不受行政部门控制;考试机构内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考试注重对应试者综合能力的测试。
(2)科举制的影响:培养了大批人才;给予寒门子弟入仕的机会,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巩固统治,缓解社会矛盾;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自然科学落后。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形成自由独立的学术氛围;促进民主政治发展;培养大批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
【详解】
(1)科举制的特点:根据材料“科举的学而优则仕曾选拔了大量人才”可知,以选拔人才为目的;根据材料“当然古代中国历来重治术轻技术,人文学科高度发达,自然科学地位低下。”可知,轻视自然科学。西方文官考试的特点:根据材料“西方多数国家的考试机构自成系统,不受内阁或行政部门的控制”可知,有自己的系统,不受行政部门控制;根据材料“在权力结构方面,西方文官考试机构可分为决策性机构和执行性机构,权责分明。”可知,考试机构内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根据材料“考试内容更加侧重综合能力”可知,考试注重对应试者综合能力的测试。
(2)科举制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科举制培养了大批人才、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巩固统治、造成自然科学落后等方面进行分析。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西方文官制度促进自由独立学术氛围形成、促进民主政治发展、培养大批综合性人才、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